收藏 分销(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检测: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824559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7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检测: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检测: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生疏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缘由 (1)历史: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屡生。 (2)现实:明初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挑战皇权。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消灭 1.背景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1)明太祖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消灭。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高校士拥有票拟权。 (4)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缘由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1)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扩大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①缘由:为办理西北军务。 ②职责: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③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1.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2.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分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赐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格外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肯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主题一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化……………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一反映了丞相有何职权?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从材料一可看出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态度:明太祖主见废除丞相制度。理由:丞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 [拓展升华] 古代宰相制度演化的历程及对其的生疏 (1)历程: ①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心设立三公九卿,挂念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 ②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也由集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仅仅是执行机构。 ③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④北宋时期以中书省主政、枢密院掌军、三司使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裁撤中书省,废宰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被废除。 (2)生疏: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化,相权和皇权始终处于冲突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千方百计地减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的不断演化。 [对点训练] 1.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逼,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了很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依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 A.秦朝丞相挂念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决策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解析:选D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并未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 主题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明朝)高校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侮。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清)梁章钜《枢垣记略》 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分析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明朝内阁制度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军机处的特点是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传达皇帝旨意。 [归纳总结]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1)措施: ①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清朝: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 (2)特点: 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明清实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皇帝对国家的把握。 ②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实行了新举措。 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渐渐达到顶峰。 ④反映了当时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3)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进展的潮流;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技开头全面落后于西方。 [对点训练] 2.“洪武皇帝……期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担当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解析:选A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推断材料讲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特殊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帮忙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高校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帮忙皇帝处理奏章,没有实际权力,故选A。 考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命题角度 1.考查废除丞相的影响 2.考查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典题例析]   [例1] (重庆文综)《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高校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头参与国是 C.高校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高校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关键是对学问的迁移运用。 选项 史论分析 推断 A 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高校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 错误 B 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在明成祖时期高校士开头参与国是 正确 C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询问的内侍机构,高校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错误 D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询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高校士也不是丞相 错误 [答案] B [题组冲关] 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由于(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内阁”可推断这是在论述明朝,再依据“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知皇帝直接领导政府,这与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是全都的。故选C。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缘由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太祖又实行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心集权?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指出明朝中心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3)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怎样的进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第(1)问,“缘由”可从材料中直接提炼;“措施”结合教材学问不难作答。第(2)问从材料中“阁权益重”“俱列六部之上”“沦为内阁属曹”及所学学问可归纳出答案。第(3)问,“进展趋势”要结合废丞相、设内阁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缘由:相权威逼皇权。措施:设置殿阁高校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 (2)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地位日渐上升。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考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命题角度 1.考查康熙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考查对军机处的生疏 [典题例析] [例2] 据清《养吉斋丛录》载: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处理)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这是说军机处(  ) A.效率高 B.机构干练 C.保密性强 D.决策权有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答案] C [题组冲关] 3.同是康熙帝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 A.丞相 B.通判 C.内阁高校士 D.军机大臣 解析:选C 丞相制度在明朝已被废除;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在康熙帝之后;通判为宋朝的地方官员而非中心官职。故排解A、B、D三项。 4.“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大臣只把握军权 B.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C.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D.军机处只是传达皇权决策的机构 解析:选D 军机处只是传达皇帝意旨的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把握实际的国家权力,故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反对材料观点的理由。—————————————————[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进展到顶峰,我国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进展。 (3)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进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宰相,由“……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朱元璋的真实目的在于借此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项正确。由“胡惟庸绝不是……真正目标”,排解D项;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期真正建立起来的,A项错误;明朝初年的宦官集团并未影响到皇权,C项错误。 2.明初,中枢机构的设置结束了1 600多年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A.直接对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高校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解析:选A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高校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解析:选C 依据“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的特点,故选C。 4.“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打算,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询问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询问机构”的影响是(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标志着君主专制进展到顶峰 C.进一步减弱了相权 D.大大强化了中心政府的统治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国事询问机构”是指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A。B项是军机处的影响;明太祖时已经废除了丞相,C项错误;D项说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 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心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选A 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患病进行推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故选A。 6.“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 A.强化了皇权 B.限制了皇权 C.被历代沿用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打算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故选B。 7.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挨次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解析:选D ①设置参知政事是在北宋;②废丞相、设内阁是在明朝;③设立军机处是在清朝雍正帝时;④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故选D。 8.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 A.简:机构精简 B.速:办事效率高 C.开:决策的开放性强 D.专:皇帝乾纲独断 解析:选C 军机处具有很多特点,但C项说法不精确     。由于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无任何决策权。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的缘由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学问,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学问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实行了哪些相应的措施?(4分)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学问,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缘由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4分)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是紧扣“职权”和“影响”两个核心词解答。“职权”主要结合示意图归纳;“影响”需要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二中明太祖的言论理解“元朝灭亡的教训”。第(3)问,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猎取有效信息。 答案:(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影响:①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心的统治力气。②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减弱相权,加强皇权。③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3)直接缘由: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职权:承旨、出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