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跟踪检测(三十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闲逛 ,观看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明丽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其次次鸦片战斗影响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2.(2021·梅州质检)19世纪90年月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头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同学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缘由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C.近代训练的进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3.(2021·皖北联考)1876年葛元煦留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月,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 “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宽敞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4.(2021·盐城三模)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颜色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5.(2021·南通调研)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高校争辩生王春瑜打算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由于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方案经济体制下照旧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革”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峻匮乏
6.19世纪末自行车开头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月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月,自行车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一般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进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加
二、非选择题(依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24分)(2021·滨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奇异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
女子训练目的之比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8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训练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训练观的影响。(8分)
(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进展的关系。(8分)
答 案
1.选B 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心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与广州较远,故A项错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的传入,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百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都呈现西化现象,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与其次次鸦片战斗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是西化现象的前提,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2.选D 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留意题干中“缘由不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进展、观念转变的关系亲热,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选C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毁灭,报刊加以宣扬,“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毁灭,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4.选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剪发不算革命”“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这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剪辫子并不能说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故D项错误。
5.选B 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发生在1965年,材料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可以看出方案经济体制下照旧存在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方案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由于物质短缺,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训练制度受到冲击,各大院校不会招收争辩生,故D项错误。
6.选C 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自行车生产技术与规模等,故不能说明我国自行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明朝后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婚恋观的成因。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信息“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训练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信息“历史地看”可得出材料的评价方法是历史的评价,由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可知是辩证的评价;其次小问,结合影响可得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进展相互影响。
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共性、婚恋自由。成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进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毁灭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训练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训练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训练的进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进展,两者相互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