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一 专题一
1.(2022·吉林汪清)它“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逼,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材料所说的“它”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制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不再世袭,所以,正是郡县制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逼,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2021·遵义)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由于劝谏最终依靠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由于劝谏最终依靠于君主的德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维护君主的权威是“纳谏”“劝谏”的前提,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C。
3.(2021·吉林汪清)隋朝宰相杨尚希上表建议合郡为州,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立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由此可知他建议合郡为州的目的主要是( )
A.减弱地方,集权中心 B.加强地方,抵抗外侮
C.精简机构,节省开支 D.强化皇权,减弱相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隋朝时候,由于郡县过多导致地方行政官僚机构、官民比例失调,政府开支过大。为此,宰相杨尚希建议削减郡县,已达到“精简机构,节省开支”之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D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C。
4.(2022·黑龙江大庆)《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答案]B
[解析]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减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B。
5.(2021·北重)有学者争辩发觉,宋代经常毁灭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情愿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毁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缘由是( )
A.中心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减弱
B.文化训练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心集权,宋太祖将军权、行政权、财权等都收归中心,由中心派文官担当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专管地方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这些措施,虽转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减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所以应选A。
6.(2021·湘北浠水试验)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心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心节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确定听从于中心,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故A、C、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