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高考地理课标版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814996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地理课标版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高考地理课标版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训练(十三) 一、选择题 (2022·东北三校联考)右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回答1~2题。 1.“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此得出答案。 答案:C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棱角分明的花岗岩经过风化作用,渐渐成为栩栩如生的“猴子”。 答案:D 3.(2022·宜昌市元月调研)“岩墙”指的是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下图为不同年月相互穿插的岩墙图。按生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④①②③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解析:③岩体被①岩体隔断,说明先形成③岩体,后形成①岩体。依此类推,依据岩体被隔断状况,可推断生成先后。 答案:D (2022·清远市第一学期高三调研)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觉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暴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四周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4~5题。 4.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河西走廊在我国西北地区,空气干燥,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侵蚀为主。暴露地表的花岗岩在风力作用下岩缝拓宽变深,最终形成千疮百孔的独特蜂巢地貌。 答案:B 5.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该地首先自下而上形成四个平直沉积岩层,而后岩浆活动向上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体,再由于地壳上升,该处地表高出四周地区,最终外力侵蚀形成“蜂巢”地貌。 答案:A (2022·浙江五校高三联考)图1为澳大利亚某地接近海岸线的“岩塔荒漠”景观,很多石灰岩塔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环顾这片黄沙的周边,却有不少绿色植物,再细细追踪,这片沙地上还发觉了硬叶林的古遗迹。据此回答6~7题。 6.“岩塔荒漠”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为(  ) A.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流水溶蚀—海浪沉积 B.固结成岩—内力抬升—风化侵蚀—风力沉积 C.固结成岩—流水溶蚀—风力抬升—海浪沉积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风力抬升—风力沉积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作用学问。由材料可知石灰岩塔中的石灰岩是经过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后经内力抬升作用露出地表,又经风化侵蚀作用,坚硬的部分形成石灰岩塔,被侵蚀掉的碎屑物经风力沉积形式漫漫黄沙,故本题选B。 答案:B 7.“岩塔荒漠”景观最有可能毁灭在图2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由材料中可知该处发觉了硬叶林古遗迹,说明有地中海气候,分析①②③④的气候类型,可知B选项正确。 答案:B (2022·浙江省名校高三联考)下图为甲、乙两处岩层构造图,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处岩层年龄由新到老排序正确的是(  ) A.甲: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乙:页岩、石灰岩、花岗岩 B.甲: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乙: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甲: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乙:页岩、石灰岩、花岗岩 D.甲: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乙: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作用学问。读甲图可知,甲处岩层中水平分布的页岩位于遭侵蚀后的石灰岩、花岗岩上面,说明页岩形成晚;而花岗岩破坏了石灰岩,说明花岗岩比石灰岩形成时间晚。乙处岩层中石灰岩和页岩先形成,并受到了挤压弯曲变形,后来花岗岩侵入,破坏了部分石灰岩,花岗岩形成最晚,B选项正确。 答案:B 9.①处岩石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关于①处岩石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 B.是贝壳及珊瑚碎屑沉积形成的 C.在确定的温度压力下形成 D.外力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①处为大理岩,是石灰岩接触到了酷热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C选项正确。 答案:C (2022·江西九江市高三其次次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下图),回答10~11题。 10.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始终以积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组考查外力作用学问。读图可知,丙地从15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始终向外扩展,应当是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所以C选项正确。 答案:C 11.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至15世纪,积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积累作用为主 解析:读图可知乙处海岸线,4至12世纪积累作用为主,12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故C选项正确。 答案:C (2022·浙江五校一模)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岩。20世纪80年月,人们在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36°N,112°W)发觉了波浪谷,它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目前,美国波浪谷景区每天只发放20张进入许可证,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结合材料及图甲、图乙,回答12~13题。 12.我国波浪谷的成因与美国波浪谷有很多相像之处,下列省区有波浪谷分布的是(  ) A.福建省 B.陕西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吉林省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以上省区中只有陕西省位于该气候区,B项正确。 答案:B 13.依据以上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浪谷分布区明显体现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基本没有内力作用的影响 B.波浪谷地区的红色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图乙的做法可以大力提倡 C.波浪谷分布的地区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 D.美国限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是由于景区开发的范围太小 解析:波浪谷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所受地质作用分别是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和外力侵蚀,故波浪谷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图乙做法会造成植被破坏,不宜大力提倡,B项错误;波浪谷是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C项正确;美国限制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是为了疼惜旅游资源,D项错误。 答案:C 二、综合题 14.读“地貌地质综合示意图”,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形态是________,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缘由是什么? (2)图中F为流淌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在治理沙漠时植树种草应在F的________(左、右)侧。 (3)依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假如D处为石灰岩,在________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形。 解析:(1)风蚀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多大风的区域。(2)风积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判别风向要留意指向标;植树于沙丘迎风坡,防风固沙作用更加明显。(3)该处有岩浆岩、褶皱和断层构造,说明有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4)石灰岩易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方受溶蚀等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1)风蚀蘑菇 分布地区:西北地区。 形成缘由: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猛烈。 (2)东北 右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4)高温多雨 喀斯特 15.(2022·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敞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四周,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化图。 材料三 青藏高原始终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异地发觉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四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缘由。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向近海移动的速度减慢,试说明其缘由。 (4)图中的山脉是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板块。 (5)依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缘由。 解析:(1)河口冲积岛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它受流水和海水作用。(2)古沙洲的进展与流水沉积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地转偏向力等作用有关。(3)中上游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和水库的修建,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小,海岸线向近海移动速度减慢。(4)图中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它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5)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缘由是板块挤压。 答案:(1)流水积累(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落差小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导致大量泥沙积累,出露水面形成沙洲;泥沙连续积累,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古沙洲渐渐和大陆相连;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岸积累速度快。 (3)中上游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削减;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截留部分泥沙。 (4)喜马拉雅山 褶皱 印度洋 亚欧 (5)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连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