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38139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3.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贵州省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学 复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育学 考试介绍1、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7日2、考试科目:上午9:0011:00教育学下午2:30-4:30 教育心理学3、考试题型 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辨析 简答 论述 案例分析4、考试大纲变化与重点章节绪论第一节教育学概述r萌芽 独立 多样化深化一、教育学的涵义(名词解释、辨析)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选择、简答)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良体雄辩术原理2、独立阶段163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的专著。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绪论3、多样化阶段1861,斯宾塞

2、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概念。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进行系统的阐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儿童中 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新/旧)1939,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4、深化阶段布鲁纳,结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潮(2点)绪论第二节中学教育学概述一、中学教育学的含义(名词解释、辨析)二、中学教育学的意义(选择、简答)三、研究中学教育学的主要方法(简答、论述),实况记录 观察 时间取样

3、,事件取样访谈 调查 文献问卷测验P11-13实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行动研究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的涵义(3点)最一般理解为: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动物中的模仿与训练与人类教育类似,但本质不同(3点,从活动的本质、内容以及“教 育”结果上看)。二、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的活动也是使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进一步区别开来。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活动P18: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学教育第一章教育概述2012年真题:名词解释题:教育答: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而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

4、育,即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 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地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智力 和体力,形成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辨析题:教育者就是指教师。答:错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即指教师;而在广义的教育 中教育者指的是凡是能传递经验,培养人的素养的人,所以不仅仅包括教师。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厂教育 1广义以目 狭义_ r广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名词解释)J 受教育者1狭义教育措施篇察鹿三者关系:有机联系,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三种起源论:生物、心理、劳动)教育产生于人

5、类的生存需要。(单选)1、生物起源说 一-代表人物:利托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人民的教育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原始、古代、现代)选择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1、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群原始公社2、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3、现代社会教育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三、现代教育的发展趋

6、势(选择、简答)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然制约教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节教育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名词解释、选择)记忆:L培养人才实现途径,传递、传播创新知识、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目的制度第二节 社会发展必然制约教育(内容人员途径r经济 政治 社会发展内容文化 人口环境r令 义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屋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必然制约教育。第一节 教育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1、个人发展的概念(牢记)I-使个人获得知识发展个人的智力2、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方式传递经验。表现,增强个人的体力培养个人的道德I完善个人的

7、个性第二节 个人的发展必然制约教育 顺序性阶段性1、个人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记忆)J不均衡性个人发展的概念 差异性I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1)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应有不 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者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4)差异性L同一方面J不同方面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5)互补性扬长避短,努力发挥积极因素。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现阶段中学生发展的特点.(生理L心

8、理最大特点,身体和心理的迅速成长。(1)生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前提)(2)心理特征教育学基础,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生理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学 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自我意识 增强,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第三节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发展因素的观点:单因素决定论,双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 论。普遍地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生物前提)、环境(现实制 约)、教育(主导)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四个方面。1、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不起决定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

9、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点)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1)自然环境,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2)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微观环境,影响广泛: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3)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的主导作用(原因)(1)学校教育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专

10、业性。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m(3)由时代发展的特点所决定。二.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环境和教育是外因,必须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发展必然要以个体的活 动为中介。5、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之现实意义(重点掌握,P37)关系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综合;作用不是单方、单向的,而是多向、互动的。都不能单独、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使得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 平和特色。第四章教育目的概述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定义).导向用作2、制定教育目的的意义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3、教育目的的确立(理论、实际、借鉴)(1)理论依据

11、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6点,重点复习)第四章教育目的概述(2)实际依据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政治性质,阶级社会的教育目的总是带有很强 的阶级性。受教育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确立教育的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孔子,培养德才兼备的“修己以安人”的君子。孟子,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具有“浩然之气”。亚里十多德,首次提到和谐教育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主义”教育目的。卢梭、斯宾塞、杜威等。第四章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现

12、阶段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5个阶段)原始社会 r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目的,12个)2、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性质:基础教育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任务:P47第四章教育目的概述3、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遵循国家教育目的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根据中学教育的性质及中学阶段学生的年 龄特征而提出的有关中学阶段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中(1)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2)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普通高中教育有5个特别强调的培养目标。P80第三节 现阶段国外中学培养目标(简

13、单看一下,选择、简答)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含义 5定义: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二、意义1986义务教育法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由学制的结构决定翳2 学制类型L纵向轨轨支 双电分学制类型的产生,实质是国家教育权与公民教育权之间关系的不同反应。是平等性还是差异性。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双轨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实质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规定了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力。f在18、19世纪的英国、德国以及法国。2、单轨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直线系统。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及六三三、八四、四四四等。最早产生于美国,是 在双轨制的基础上演化

14、而来的。优点:有利于教育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 为许多国家所采用。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双轨2、单轨3、分支在双轨制与多轨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苏联(帝俄时代是双轨制,十月革命之后确立分支)分支:初中以前是单轨,初中以后是分支教育。优点:上通下达,左右畅通。三者实质上是由教育价值的基础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单轨:平等,效率不高。双轨: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权利实现“英才”教育,效率高,但平等 欠佳。分制:意在缓和矛盾,但在阶段的衔接以及分支的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教 育发展的盲目性与复杂性。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四、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会人 社个rL治

15、济口 政经人任何新学制的建立都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 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其学制亦有不同,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也常有相同的形式。我们只有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各国学制的特点和经验,并 据此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才有可能创建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庠,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同 时还有私学并存。官学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等级限制,劳动人民则是通过劳动过程的师 徒传递来进行。二、我国近代学校教育

16、制度1、壬寅、癸卯学制1902,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我们近代教育史 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1904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 制”o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壬寅、癸卯学制分三段七级。,学制特点:年限长,保留封建残余,女子无教育地位。意义: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被迫实行的最有影响的一项改革措施。其颁 布与实施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灭亡与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 有里程碑的意义。2、壬子、癸丑学制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1912年9月

17、间公布,称为“壬子学 制”。特点:年限较短,有四年义务教务,改学堂为学校,消除为贵族设立学校的特权。奖励私人办学,禁止读经、列唱歌为必修课,男女可同校(初等学校)。3、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二、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三、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5、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形式上可分为在职平时学习和脱产集中学习。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一、从横向看,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和单轨制发展综合中学时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综合中学化成为现代中等教育的

18、一种 发展趋势。二、从纵向看,各阶段都在发生变化1、学前教育阶段列入学制系统2、小学从结业教育转变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3、初中学制延长,成为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第六章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第一节 中学教师-、含义 3定义:熟记,名词解释。二、中学教师的意义1、是教育职责的承担者2、是构成学校教育的要素之一三、中学教师的基本素养(考点有变化)身体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中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养论身体素养r r r 二 育 物素 化 文能力素养Y职业道德Y 教学准备能力 实施能力 评价能力 科研能力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第

19、六章 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四、中学教师的权力和义务(-)教师的权力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力(6项)(二)教师的义务五、中学教师的任务基本任务:教好功课根本任务:把中学生教好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第二节 中学生-、含义 3 名词解释二、中学生的意义同“中学教师”一起记忆三、中学生的权力和义务1、权力2、义务第六章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第三节一、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特点1、教育关系2、心理关系3、道德关系三、作用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师生关系支第七章中学课程支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一、课程的基本意义(-)课程含义的多样性 卜1、课程作为学科:是最普遍的课程定义。我国古代的“六艺”,艺

20、”。(参见第一章)2、作为目标或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美国,杜威,“学生的学习经验”4、文化再生产5、社会改造的过程欧洲中世纪的“七第七章中学课程支一、课程的基本意义(-)课程含义的多样性(二)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单一因素(教材)到强调多因素的整合。4、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二、课程与教学1、两者虽然有关联,但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2、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不只是平面、单向的。3、两者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而是整合一致地为实现教育目标服 务。(对第一点的补充)第

21、七章中学课程支三、课程的确立参照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P58四、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选择题)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制定的 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以纲要形式编写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 标准及结构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第七章中学课程支四、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选择题)-h教科书、辅导教材、补充教材、课程资源包。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课程类型、结构(辨析)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隐

22、性课程1、含义(理解)无意的、隐含的、非预期的第七章中学课程支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含义(理解)2、特点影响的弥漫性、普遍性、持久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二)显性课程1、含义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特点结果上看,强调学术性知识计划上看,有组织、有意识参与学习环境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传递第七章中学课程支3、显性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一关联课程融合课程 L广域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系统地接受科学文化遗产,量大、科学性强,但 轻视技能培养,容易使学生与实际脱节。不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各

23、科之间条块分离。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特点:实际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综合课程:有机整合特点:协调发展、跨学科性、方式灵活多样核心课程:以重大社会和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课程。第七章中学课程支二、必修课和选修课1、含义2、设置选修课的主要依据社会需求 二地区差异 L个性差异三、设置课程必须遵循的原则1、保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2、保持工具性必修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的平衡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校课程(了解)第七章中学课程支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了解,把握趋势-目标功能的改革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结构的改革标准的改革-实施与评价改革1、目标特征:5点 P8

24、32、功能的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需要做好的工作(3点,问答题,P83)转变途径: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学、课程评价3、结构的改革类型结构多样化,科目结构均衡,课程内容完善、优化第七章中学课程支4、课程标准的改革(6点)5、课程实施与评价改革改革中的课程实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构建师 生互动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改革的评价,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学生评价改革重点:5点教师评价改革重点:3点第七章中学课程支第四节 中学素质教育一、概述(一)素质教育的含义1、素质的

25、含义(广义、狭义)狭义: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广义: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发展的总水平。教育大辞 典,“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广义的素质既指个体又指群体素质。2、素质教育的含义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操作性定义:素质教育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 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第七章中学课程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26、、体、美、劳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握几点:P85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了解)一、概述(-)素质教育的含义(二)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6点:德(重点)、智、体、美、劳、心理健康。(论述、辨析)第七章中学课程支1、德育定义狭义:伦理学上的 广义: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内容(选择)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熟记)第七章中学课程支中学德育遵循规律及要求中学德育要遵循规律,使德育各要素协调统一,从四方面:第一,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

27、的基本要 素。第二,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O第三,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培养学生,还要注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网络。第四,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螺旋反复、逐步上升。德育应注意两方面问题:循序渐渐,抓反复、反复抓。第七章中学课程支2、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之 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内容要求(4点)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6、心理健康教育二、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4点)第七章中学课程支第五节 中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

28、理念(9点)二、依据和原则学生的发展水平1、依据(3点)素质教育的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原则(4点)一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一章 教学的概述(理解)一、教学的含义理解需要明确:1、教学时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 的。二、教学的价值(理解)教学价值最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方面。1、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担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职能。2、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直接、间接地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上。

29、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三、中学教学的任务(理解,简答)1、使学生掌握知识: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2、发展学生的能力: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要任务,目的之一。4、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要任务,目的之一。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二节 中学教学规律(运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J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物质条件五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和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媒体和目的七要素说:李秉德提出,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三、中学教学规律教学规律(

30、定义)我国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有4个角度:从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关系提出教学规律从教学过程的内外部关系概括出教学规律从教学过程不同层次探讨教学规律从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关系解释教学规律(4大规律,考点有变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掌握知识与发展品德辩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三、中学教学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什么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岁:教学过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但教师必然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对教师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注重间接知识点教学;其次,在教学经验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吧间接经验教学与直接经验的提供结合起来

31、。第八章中学教学支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辩证统一规律从教育目的来看,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教育的手段,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目的。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看,掌握知识是基础,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指导作用:首先,是学生掌握好知识其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第八章中学教学支3、掌握知识与发展品德辩证统一规律参照2进行记忆:4、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为条件:没有教,学不可能高速高效;没有学,教失去目 的。四、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6个,考点变动)导入、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评价注息:1、不要割裂每一阶段的内在联系2、注意根

32、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则(运用)-、概述(一)含义(二)原则确立的依据1、教育目的2、中学教学规律3、中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实践的依据)二、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主体性发展性创造性地学以致用 因材施教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二、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一)主体性原则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2、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3、让学习者在“做”中学习。(二)发展性原则师生双方身心各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儿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重视师

33、生的反思活动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一)主体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创造性地学以致用原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发展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几个方面入手:4点。(四)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必须按照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1、小班或分组教学2、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四节 中学教学设计(运用)-、概述(一)含义(二)依据1、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2、实际: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三)原则:系统性和程序性,可行性

34、,创造性第八章中学教学支(四)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1、目标分析注意:中学教学目标的内涵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2、内容研究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基础的基础。3、教学方法的选择分类: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观演示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依据:4个P101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二、中学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依据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数来进行划分:单一课、综合课。(一)新授课邱学华,六段式教学(40分钟)。(二)讨论课(4段)(三)复习课(6段)(四)综合课(5段)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五节 中学教学模式(运用)一、概述.(一)定义(二)构成思想、目的、程序、作用方式、策略、环境(三)功能导见统进 指预系改践

35、实L理论:2点(四)教学模式选择、运用及研究1、教学模式选择要从实际出发,考虑诸多因素。2、教学模式的运用3、教学模式要创新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三、技术分类1、导入技术2、语言技术3、板书技术4、教态变化技术5、演示技术6、讲解技术7、提问技术8、强化技术9、结束技术10、教学组织技术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二、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多选题)杜威:反省思维问题模式(五步教学法)布鲁纳:发现学习第六节 教学技术的概述(运用)一、含义二、功能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三、技术分类分类标准:课型、教师行为侧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以交流的意图、方法作为分类的依据,把交流过程 的各要素设定为不

36、同的教学技术。第八章中学教学支第七节 教学基本技术一、教学语言技术(一)教学语言技术的含义和结构结构要素: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响度、词汇、语法。(二)作用(3点)(三)基本要求1、导入课题2、课堂讲解3、归纳总结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二、教学体态语言技术(一)含义和类型1、身体的动作(1)在课堂上的移动(适当走动).(2)身体局部的动作(辅助性语言)2、面部表情3、适宜的停顿4、声音的变化教学体态变化的作用:教育、激励、启发、强化。(二)教学体态变化技术的要求(4点)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三、板书技术1、含义和类型板书包括:主体板书,辅助板书分类:提纲式、语词式、表格式、线索式、随堂式2、作用(5点)3、要求(6点)第八章中学教学支四、导入技术五、讲解技术六、演示技术构成过程:核查理解等。七、提问技术心理准备出示媒体介绍媒体指导观察提示要点一回忆提问 低级认知提问d理解提问 L运用提问 分析提问 L高级认知提问J综合提问 L评价提问八、强化技术第八章中学教学支九、结束技术1、类型:.复述式、汇报式、测验式、提问式、练习式、游戏式、讲评式、小结式。2、阶段: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十、教学组织技术类型:管理型组织、诱导性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