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面是小张同学列举的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处有一个光滑钉子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成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成竖直状态且与钉子相碰时()。
A.开关S断开时.a,b两点电势相等
B.开关S闭合后.a,b两点间的电流是3 A
C.开关S断开时,C1带的电荷量比开关S闭合后C1带的电荷量大D.不论开关S断开还是闭合,C1带的电荷量总比C2带的电荷量大
5.如图所示,均匀带正电的绝缘圆环a与金属圆环b同心共面放置,当a绕O点在其所在平面内旋转时,b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且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圆环a()。
A.顺时针加速旋转B.顺时针减速旋转C.逆时针加速旋转D.逆时针减速旋转
6.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0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①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②当F=5/2μmg时,A的加速度为1/3μg。③当F>3μmg 时,A相对B滑动。④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中,正确的选项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7.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片由下至上移动时()。
A.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减小
B.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增大
C.伏特表V的读数增大.安培表A的读数减小
D.伏特表V的读数减小.安培表A的读数增大
8.已知厚度为d的无限大带电导体平板,两表面上电荷均匀分布,电荷面密度均为σ,如图所示,则板外两侧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9.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10.“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l l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
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观察时间的顺序/min0246
温度计示数/℃0O09
现象有较多的冰
少量的水有少量的冰
较多的水冰完全消失只有水
全部是水
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占、,继续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0℃……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出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10分)
(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10分)
12.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
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l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下面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
任务:
(1)简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压强”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压强”一节.关于“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图9.1-3压力作用的效果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压强的概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冰糕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糕周围遇冷液化而成的。故选B。
2.[答案]C。解析:绳在竖直方向上与钉子相碰瞬间,绳子的拉力和重力都不对小球做功,即小球的动能不
7.[答案]C。解析:R0增大,R0与R2的并联电阻增大,整个回路的电阻值增大,电流值减小,电源内阻分压减小,所以外电压增加,所以伏特表读数增大。R0与R2的并联电阻增大,其分压增大,R2支路电流增大,整体电流减小,所以R0支路电流减小,所以安培表读数减小。
8.[答案]C。解析:在导体平板两表面外侧取两对称平面,做侧面垂直平板的高斯面,根据高斯定理,考虑到两对称平面电场强度相等.且高斯面内电荷为2σS,可得E=σ/ε0
二、简答题
9.[参考答案]
在应用讲授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个性、动机、需要等的发展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处理教材。
(1)在思维方面,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发展不平衡,如归纳推理的能
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初一和初三的学生有些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不同,如初一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初三则处于快速发展的转折时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讲授的内容,使讲授的内容应优化的序列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2)在类属学习中,要遵循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认识路线呈现教学内容;对于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内容的呈现则要确保系列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路线。
10.[参考答案]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果。
例如,在讲“乐音与噪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再比如,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易于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与假设。
三、案例分析题
11.[参考答案]
(1)此题的设计,活化了学生实验的考查,目的是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学生处理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
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对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冰的熔化规律。记录表中列出了随着酒精灯不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的状态这两个观察点的变化。实验是一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有目的地观察研究活动。正确解答本题的首要条件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中的观察点。答卷时,部分学生未看清题目的要求,不明确观察重点,出现了第一类错误答案。
结论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是实验结果的必然推论。在尊重物理事实的基础之上形成知识结论.是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需要。答卷中,部分学生无视题目中给予的实验记录,只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机械默写实验结论,出现了第二类错误答案。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实验结论,不仅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也是将实验结论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言之无物.或不能一语中的,出现第三类错误答案。
(2)从以上诸多错误还可看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仍然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决不能偏废。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把它仅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作为一种课堂表演。要改变仅考虑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盘托出实验结论的现象。在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边观察边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深层的素质教育因素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
12.[参考答案]
(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
(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
13.[参考答案]
(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
(2)针对图12.2—3,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思考: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否能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能否改变力的大小?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①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
②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
③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①使用动滑轮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吗?
②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③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14.[参考答案]
(1)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②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②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具有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提高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