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4-15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双基限时练13.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813302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15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双基限时练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15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双基限时练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十三) 渔父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A.闾—lǘ;B.淈—ɡǔ;D.埃—āi。 答案 C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辱:承蒙 B.若望仆不相师 望:期望 C.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歠:饮 D.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解析 B.望:怨恨、埋怨。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明年,秦割汉中地以与楚和 复为慷慨羽声 B.设诡辩于怀王宠姬郑袖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奈何绝秦欢 解析 D.奈何,古今同义词。 答案 D 4.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吟(于)泽畔      B.不复与(之)言 C.(屈原)遂去 D.(渔父)乃歌曰 解析 C.应是“渔父”。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葬于江鱼之腹中 C.屈原既放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 B 6.下面是有关爱国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写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愿休。——文天祥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爱国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一腔忠心,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愿休”的赤诚情怀,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著等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不悔选择。 7.有争辩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解析 解读图表,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200多位作家”“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的信息。找准图表里的信息点,对比点:200多名作家中,在21~25岁发表处女作最多,有95人;在31~35岁发表代表作最多,有96人。在20岁前发表处女作的72人;21~25岁开头发表代表作;在26~30岁发表代表作的31人;在36~40岁发表代表作的50人。从这些可以看出:从处女作到代表作渐趋成熟需10年时间积累,也就是说大多数作家需要10年创作积累才能走向成熟。 答案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槁:枯瘦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动、移动 C.渔父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地举起 答案 D 9.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葬于江鱼之腹中。 ③渔父莞尔而笑。 ④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答案 A 10.对于屈原被流放的缘由,屈原和渔夫各认为是什么? 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凝滞于物,不与世推移。 11.屈原“葬于江鱼之腹中”,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表现了他志向高洁。 1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天下的人都混浊可我独自清白;大家都昏醉而我独自糊涂,因此被流放。 (2)怎么能够用洁白的身体,接受外物的玷污呢? 三、力量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与陈给事书 韩愈 愈再拜: 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跑,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服侍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服侍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出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出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zhǔ)乎其言①,若闵②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③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④无所躲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⑤。《送孟郊序》一首,生纸⑥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惊再拜。 注 ①属乎其言:即其言相属,就是连续交谈的意思。②闵:怜惜。③邈:远,这里指表情疏远而冷淡的样子。④敏:聪慧。诛:责怪。⑤标轴:古时著书以长纸书写,写完一张卷起,一端粘以木轴,称为一卷。在轴上题上书名、卷数等。⑥生纸:未经加工精制的纸。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辱:蒙受,蒙得 B.辄自疏其所以 疏:陈述,说明 C.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左右:指陈给事 D.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更写:更改 解析 D.更写:重抄一遍。 答案 D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动词,撰写/动词,做、干;C.介词,把/连词,表修饰关系;D.介词,对于/介词,在。 答案 A 1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信中首先解释了自己以前长期没有再去拜见陈给事的缘由,接着又说明白这次写信献文的缘由。 B.信中回顾和反省了与陈给事之间一段不开心的交往,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恢复以前友情的心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想通过陈给事利用他的权势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的想法。 C.信中描述了布满在当朝权要陈给事四周的谄媚与猜忌的庸俗空气,委婉地批判了陈给事作威作福的作风。 D.本文在肯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丑恶的社会风气的不满,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行文转折跌宕,姿势横生。 解析 韩愈没有想利用陈给事的权势“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的想法”。 答案 B 16.用斜线“/”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其 邈 也 乃 所 以 怒 其 来 之 不 继 也 其 悄 也 乃 所 以 示 其 意 也 不 敏 之 诛 无 所 逃 避 。 答案 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躲避。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出名,则同进者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道义方面没有进步,贤德的人就不会观赏;文章日益出名,同路求进的人就要嫉妒。 (2)您的态度冷淡,好像不体察我的心思;悄悄无言,好像不理睬我的情意。我回去之后心中担忧,不敢再去拜望您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