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心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 ( )
A.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
B.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C.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
D.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心集权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削减决策失误。
答案:B
2.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 )
A.中书门下 枢密院 B.三司 枢密院
C.中书门下 三司 D.枢密院 参知政事
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宋代进行了行政机构调整,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而枢密院掌管军事,符合材料中的“对持文武二柄”。
答案:A
3.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首创于隋唐时期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朝三省的长官称计相
D.元朝实行一相制
解析:三省六部制消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宋朝的三司的长官称计相,D项中元代实行的是一省制而非一相制,B项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符合史实。
答案:B
清代公布殿试金榜
4.右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 )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解析:留意题目中的限定语是“进士出身”,由此可知是科举制。
答案:C
5.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出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将有才学、出名望的人吸取到政府中来,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
答案:B
6.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
A.秦朝的太尉负责监察
B.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C.元代消灭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D.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
解析:A项中太尉负责军事,B项中谏议是对皇帝进行监督;C项中谏院消灭于宋代。
答案:D
B组(力量题)
7.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吏治腐败
C.分割宰相权力 D.减轻人民负担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不得重居之”是指对“典史久居其职,肆情为奸”现象而作出的,可见其目的在于防止腐败。
答案:B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力量。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解;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排解B;实行科举制是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解D;那么在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答案:C
9.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
A.察举制 B.科举制
C.征辟制 D.刺史制
解析:留意题干关键词“荐举”,郭巨被地方荐举为孝廉应是察举制。
答案:A
10.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像的机构是 ( )
A.节度使 B.都察院
C.谏院 D.尚书省
解析:节度使是唐朝藩镇长官,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谏院是北宋谏官机构,尚书省是唐朝执行机构。都察院和御史大夫都具有监察职能。
答案:B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按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图1 图2
请回答:
(1)如何生疏“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4分)
(2)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心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答案:(1)汉代宰相位高权重,所以是“首长制”;而到了唐代,宰相数量渐渐增加,宰相权力下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所以是“委员制”。
(2)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演化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