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2.2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810026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75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2.2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2.2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忙,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赐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仆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宠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转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哀痛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状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赐予客观景物以深厚的主观颜色,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 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伴侣。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仆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仆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意对即可) (2)①感叹别后时间易逝、境况萧索;②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心情低沉暗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冲突和苦闷;④感谢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意对即可) (3)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西楼望月”,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期望对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予期望伴侣团聚的拳拳之心。(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①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②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③,剔④尽寒灯梦不成。 【注】 ①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芯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孤独     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答题思路:依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分析人物形象。) (2)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宠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装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②夜剔寒灯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愿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 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惊”:吃惊、惊异。“怯”:可怕、可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裂开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宠爱之情。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布满、橘汁酸凉。 侧面:①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气与味美。②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值此时。③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侧面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