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选修4 第2讲 专题3 巩固演练
1.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具备各种学问、技术和阅历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主义需要宽敞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基础上超过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国家要利用好的组织者和最大的专家只有两种方式……现在我们不得不接受旧的资产阶级的方式,同意付给资产阶级最大的专家以很高的酬劳金。
——《列宁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确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其次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学习完以后要检查,要认真深化地去理解已经学过的东西,使其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而不能把学问变成僵硬机械的教条。
——《列宁选集》第四卷
(1)材料一中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怎样的主见?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列宁为什么反复强调“学习”?
【答案】(1)主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疼惜人才,聘任专家。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进展生产力,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革新国家机关,以便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发觉未知,弥补不足,加深理解,增加机敏应用力气,以便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2.(2022·福建·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争辩在全国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区。他自己说,我这是处处点火……当时担当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头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国经济进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假如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行能有今日的新生活,中国就不行能有今日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缘由。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答案】(1)鼓舞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辩;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预备。
(2)趋势:上升。
缘由: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算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两点即可)
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