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藏地区教案
精品文档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1、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分为哪四个区域?(轻声问,轻声答)
第一阶梯是哪个区域?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个区域?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哪个区域?(大声问,大声答)
(由轻声到高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讲授】第一部分微课呈现
下面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了解青藏地区内部差异,重点关注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先看一段视频资料,详细解读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然后针对视频内容开始计分抢答。
【活动】第一部分问题设计
第1题:青藏高原为什被称为世界屋脊?
答案: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
第2题: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是什么山脉?
答案:昆仑山脉
第3题: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是什么山脉?
答案:横断山脉
第4题:从青藏高原上方看,最常见的景观是什么?
答案:雪山、冰川
第5题: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案: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第6题:青藏高原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至少说出3个
答案: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
第7题: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是什么?用2个字概括
答案:高、寒;(因高而寒)
第8题: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9题: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地形(因高而寒)
第10题:拉萨和成都两地都位于北纬30°附近,为什么两地1月和7月气温的差异还是挺大的?
答案:主要是海拔差异。拉萨是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成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冬冷夏热;
第11题:青藏地区最适合当地居民穿的衣服是什么?并口述理由。
答案:藏袍
第12题:说出你最想看的青藏地区的美景,并解释向往的适当理由。
【活动】讨论
去青藏高原旅游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做好什么防护措施。
【讲授】第二部分微课呈现
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去青藏高原旅游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点,这种环境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再看一段视频,然后针对视频内容开始第二阶段计分抢答。
【活动】第二部分问题设计
第13题:列举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牧品种,并口述解释该品种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答案: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第14题: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哪2个区域?
答案: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
第15题: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案: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
第16题: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中分布最广的2种农作物是什么?
答案:小麦、青稞
第17题: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是什么?
答案:糌粑
第18题:青藏地区牧民的住所是什么?
答案:牛毛毡达成的帐篷
第19题:青藏地区城镇居民的住所是什么?答案:平顶碉房
【活动】讨论
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的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共同点?并从光、热、水、土方面,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气温较高;最后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课堂小结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是因为高寒气候决定的,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劣势也可以变优势,这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模式。
课后习题
设计一条旅游西藏的路线,包括预计时间、交通工具、需要准备的物品、人数和详细路线。要求:旅游路线上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停留欣赏的并说明理由。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保护措施。
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视频导入,观看三江源野生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三江源野生动物视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 ,最终流入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探黄河源头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四川飞人”今日要飞越黄河源头 困难重重留悬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科考的艰巨性。
模拟科考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二,保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课堂小结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