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教学提纲.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80718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教学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教学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 精品文档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 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 考试地点:1109 总论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 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 相同点   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   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 4、 桂枝汤证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6. 麻黄汤证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8、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8、 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9、蓄水证(五苓散方)  重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11、桃核承气汤证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 (同四逆汤) 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3、栀子豉汤类证 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 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病机:邪热壅肺 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15、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协热下利  同桂枝人参汤证 16、心阳虚有哪些证?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 17、 脾虚证有哪些?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小建中汤证、桂枝人参汤证 18、 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第82条是太阳病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而成,第316条是少阴病邪气渐深,肾阳日衰所致,病机皆属阳虚水泛。均主以真武汤。 这两个结果都导致了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泛滥,由于水邪是变动不居的,水邪内生以后,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逆流横溢,随处为患。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肾阳虚弱,水邪泛溢 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肾阳虚)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痛疼痛,下利。(少阴寒化证) 治法:温肾补阳,化气行水 22、炙甘草汤证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23、大陷胸汤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24、痞证的类型及代表方:①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②寒热错杂痞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③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     ④水痞证(五苓散) 25、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煎煮时用麻沸汤。 26、去滓再煎的七个方子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27.半夏泻心汤证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药: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 28.太阳病治疗喘证的方有哪些?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麻黄汤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小青龙汤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麻杏甘石汤  病机:邪热壅肺 葛根芩连汤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胃家:指胃,大肠,小肠 2、阳明病热证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3、栀子豉汤证 机理:但头汗出 病机:热扰胸膈 主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 治法:清宣郁热 4、白虎汤证 病机: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治法: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 方药:石膏 知母 粳米 炙甘草 5、白虎加人参汤证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方药:石膏 知母 粳米 炙甘草 人参 6、 大承气汤证 病机: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主症:大便硬结难解,或热结旁流,潮热,烦躁,谵语,腹胀满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绕脐痛),手足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冒直视。 治法:峻下燥结,荡涤热实 大承气汤腹胀腹满的特点: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绕脐痛 7、麻子仁丸证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主症: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 杏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二仁一芍小承气) 8、 湿热发黄证包括: 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軺赤小豆汤证 9、茵陈蒿汤证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主症: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颈而还,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小柴胡汤证(少阳本证)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炙) 生姜 大枣 少阳病本证的脉象特点:脉弦细 必记 2、柴胡桂枝汤证 病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方用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芍药 大枣 生姜 柴胡 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病本证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主症: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方药: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理中丸 炙甘草 干姜 附子 四逆汤 2、 太阴兼变证--方用桂枝汤 3、 太阴腹痛证--方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4、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寒化,热化证的根本原因是素体问题。 2、自利而渴的机理:失治迁延,至五六日,邪入更深,肾阳虚更甚,不能温化脾土,脾气不升,寒湿下注,则自利,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而口渴。 3、四逆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方用四逆汤。 方药组成:甘草(炙) 干姜 附子 2、 通脉四逆汤证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主症: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3、 白通汤证 主症:下利,面赤,恶寒踡卧,四肢逆冷,脉微细,但欲寐等。 4、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加人尿和猪胆汁的作用:一是引阳药入阴,二是滋阴养液,三是咸寒反佐。 5、 真武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滥 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6、附子汤证 主症: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7、 吴茱萸汤证 病机: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主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治法:温胃散寒,暖肾降浊。方用吴茱萸汤 8、桃花汤证 病机:脾肾阳虚,大肠滑脱 主症: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9、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热化证代表方) 病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主症: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 方药:黄连 黄芩 芍药 鸡子黄 阿胶 10、 猪苓汤证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主症: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 治法:利水清热育阴。方用猪苓汤。 禁例:汗出多而渴禁用 11、少阴阳郁证(四逆散) 病机:少阴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主症: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治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 方药:甘草(炙) 枳实 柴胡 芍药 12、少阴兼表证包括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13、少阴客热咽痛: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厥阴病的基本病机:寒热错杂 2、乌梅丸证(厥阴寒热错杂证,蛔厥证)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逆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用乌梅丸 方药: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3、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相格 4、 麻黄升麻汤证 病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 3、 当归四逆汤证 病机: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痛腰痛,或见月经衍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 方药: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竹叶石膏汤证 病机:余热未尽,津气两伤 主症:身体虚弱消瘦,发热,短气,干呕,口渴,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 方药:竹叶 石膏 半夏 麦门冬 人参 甘草(炙) 粳米 综合题 1、 伤寒论中见到心下痞或心下痞硬的方子 主症:5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1个旋覆代赭汤 兼证:桂枝人参汤、五苓散、大柴胡汤、十枣汤 2、 但头汗出可见于 茵陈蒿汤之湿热黄疸,栀子豉汤证,阳微结,大陷胸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泻心汤类、黄连汤——偏于和中(消痞) 乌梅丸——偏于收敛(酸收祛蛔)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于降逆(苦降止呕) 麻黄升麻汤——偏于宣散(辛散祛邪) 小柴胡汤——偏于疏解(郁热) 4、心烦失眠:栀子豉汤 黄连阿胶汤 猪苓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