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生命活动的主要担当者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2动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淀粉,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是脂肪。3参与叶绿素、血红蛋白和甲状腺激素组成的无机盐分别是Mg、Fe、I。4依据糖类是否能够水解将糖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5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等具重要作用。6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7细胞中的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8用于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检测试剂依次为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苏丹()反应呈橘黄色(红色),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碘(反应呈蓝色)。考点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1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糖类和蛋白质,故其组成元素有C、H、O、N、P等。2糖类在细胞膜上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且糖蛋白只能在膜外侧,据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内外侧。3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简单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4提取纯洁细胞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缘由:无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5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分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分是有无细胞壁,低等植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分是有无中心体。7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其都有细胞膜及核糖体这种细胞器,且遗传物质均
3、为DNA。8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9细胞核是DNA分布的主要场所,细胞质是RNA分布的主要场所。考点三细胞的代谢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具选择透过特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2自由集中与帮忙集中均需顺浓度梯度运输,但前者不需载体帮忙后者需载体帮忙。3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运输,既需载体,又需能量,因此,与细胞呼吸状况亲密相关。4降低反应分子活化能是酶唯一的职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温存等特性。5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真核细胞ATP的来源有光反应及细胞呼吸,前者产自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后者产自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膜。6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
4、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物为丙酮酸、H、ATP,其次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需耗水,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需耗O2,能产生水,并产生大量ATP。7叶绿体类囊体膜上4种色素分子的功能是吸取、传递并转化光能,其中叶绿素主要吸取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取蓝紫光。8光反应可为暗反应供应H和ATP,暗反应可为光反应供应NADP和ADP、Pi。9光合作用产物O2中的氧全来自H2O,细胞呼吸产物H2O中氧全来自O2。考点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其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其中减数分裂专适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5、。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头,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它可划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4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加倍、中心粒加倍均发生于分裂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于后期。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安排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6无丝分裂过程中未消灭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但仍需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与平分。7制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可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8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9已经
6、分化的细胞,仍旧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即细胞的全能性,其原理在于细胞拥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10.水分削减,呼吸速率、代谢速率减慢,酶活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转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变大是细胞年轻的特征。11由基因打算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编程性死亡过程称细胞凋亡,它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打算的程序性调控。12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将变成不受机体把握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即癌细胞。13癌细胞三大特征:能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削减,易集中和转移。14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原来就存
7、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作用下,两类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考点五遗传的分子基础与细胞基础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最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分别,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其次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3卵细胞形成过程区分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包括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均发生不均等分裂,且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为生殖细胞,其余3个为体积较小、最终退化的极体,且卵细胞无需变形。4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DN
8、A分子却是卵细胞供应的更多。5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摩尔根则通过假说演绎法验证了这一推论。6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试验证明白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试验证明该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也不是荚膜多糖而是DNA。7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试验,证明白噬菌体中在前后代具连续性的物质为DNA。8DNA分子呈规章的双螺旋结构,其主链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互排列而成,中间的横档则由AT与GC遵循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其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确保了复制的精确性。10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四种碱基特定的排列挨次蕴含着遗传信息,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是DNA分子的三大特性。11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转录,RNA可包括蛋白质合成直接模板信使RNA(mRNA)、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及核糖体组成成分rRNA,其中具特异性的是mRNA。12中心法则全部内容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及逆转录,其中,几乎全部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进行、,具分裂力量的细胞可完成,只有某些RNA病毒能完成,且需在寄主细胞中进行。13基因把握性状的两条典型途径为:基因通过把握酶的合成来把握代谢过程,
10、进而把握生物性状;基因通过把握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把握生物体的性状。1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洁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简单的相互作用,从而作为一个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考点六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其做杂交试验,结果既牢靠又便于分析。2基因分别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肯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伴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别,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别或组
11、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别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4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该现象称伴性遗传。5伴X遗传男性相关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即存在交叉遗传特点。6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转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及染色体特别遗传病三大类。7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宜选择单基因遗传病,在宽敞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调查遗传病患病方式宜在患者家系中进行。8通过遗传询问和产前诊断可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产前诊断可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9人类基因组方案
12、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22XY)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考点七变异、育种与进化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加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转变称基因突变。突变若发生于配子中,可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于体细胞中一般不传给后代,但可通过无性生殖传给后代。2基因突变既可诱发产生,又可自发产生,它在生物界普遍发生。3.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基因突变具多害少利性。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把握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及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致的染色单体
13、上的基因重组。5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转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看,染色体变异则可用显微镜直接观看到。6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这些变异可导致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挨次发生转变。7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均称单倍体。8育种方法可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9把一种生物的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此即基因工程,其“剪刀”是限制
14、性内切酶,“针线”是DNA连接酶,此外还需“运载体”。10基因工程的操作四步曲: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及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及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大要点,该学说强调物种形成均是渐变的结果。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含四大要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3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考点八植物激素调整1胚芽鞘感光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均位于尖端,生长弯曲部位在尖端下段。2胚芽鞘能否生长取决于生长弯曲
15、部位能否得到生长素,而此部位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又是生长是否均匀(即是否弯曲生长)的缘由。3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4生长素在幼嫩部位只能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5生长素的作用原理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但其作用具“两重性”特点。6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不仅与浓度有关,还与植物种类、器官种类及细胞成熟程度有关。7与生长素具相像作用的是赤霉素,可促进细胞分裂的是细胞分裂素;可抑制细胞分裂的是脱落酸,可促进果实发育的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8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肯定时间和空间
16、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考点九人体稳态与调整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后者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被称为内环境。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5反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假如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6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外流(帮忙集中)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Na内流(帮忙集中)有关。7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在动物体内
17、的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8人脑除对外部世界感知及把握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9激素调整的三大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0与神经调整相比,激素调整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11由人体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其次道防线(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参与的免疫,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且生来就有,为非特异性免疫,由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参与的免疫,针对特定病原体,且为后天获得,属特异性免疫。12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应付胞外抗原属体液免疫,由效应T细胞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属细胞免疫。13自身免疫病
18、、过敏反应均属免疫特别强大,免疫缺陷病则属免疫特别弱小所致。考点十生态与环境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力量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种群密度的直接打算因素是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诞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诞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4抱负状态下无环境阻力,种群增长可呈“J”型曲线模式,无K值;现实状态下,种群可呈“S”型曲线增长,有K值,且K/2处,增长速率最快。5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为群落丰
19、富度,这些物种间可存在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关系。6任何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均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均存在水平结构。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两类演替的最主要区分在于初始植被状况不同在无植被或植被被彻底毁坏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应属初生演替。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10生态系统能量流淌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1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反复的循环流淌过程。1
20、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个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种群繁衍、生物种间关系调整、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均是不行缺少的。1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力量即生态系统稳定性,它包括抵制干扰、保持原状的抵制力稳定性与患病干扰、恢复原状的恢复力稳定性。14自我调整力量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缘由,负反馈调整则是自我调整力量的基础。15生物圈内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它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等。考点十一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1基因工程的工具包括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运载体,最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2猎取目的基因可
21、通过如下三种方法:从基因文库中猎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及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外,还需启动子、终止子及标记基因等。4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5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可包括接受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接受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及通过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确认转基因生物是否被赐予了目的基因把握的生物学特性。6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和终
22、止子是目的基因表达的必要结构。7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8外源DNA必需位于重组质粒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是转录形成mRNA必要的条件。9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10蛋白质工程中,改造蛋白质是通过对基因的改造来实现的,这样的改造可遗传。11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定向改造或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考点十二细胞工程1植物组织培育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把握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育在人工把握的培育基上,赐予适宜的培育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
23、、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2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必需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细胞融合。3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可包括植物繁殖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制备)、作物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利用)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4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育、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制备等。5人们常将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初次培育称原代培育,将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分瓶培育称传代培育。6为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目前使用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7动物细胞培育的条件包括:无菌无毒的环境
24、;肯定的养分;适宜的温度(36.55)和pH(7.27.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CO2的作用是维持培育液的pH)。8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该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9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特定的选择培育基,排解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只留下杂交瘤细胞;其次次是克隆化培育和抗体检测,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0动物细胞培育和植物组织培育的原理不同;动物细胞培育依据的是细胞增殖,植物细胞培育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11动物细胞培育和植物细胞培育的结
25、果不同。植物组织培育既可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也可获得所需个体;动物细胞培育一般不能获得个体。12植物组织培育过程中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不需要光,再分化过程需要光,由于愈伤组织利用有机养分成分,而试管幼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以自养。1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14生物克隆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包括物种完整基因组的细胞核的活细胞。15细胞克隆的基本条件是:必需保持分别出来的细胞是一个而不是多个。考点十三胚胎工程1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从初情期开头的连续过程,卵细胞发生自胎儿期即形成初级卵母细胞,至初情期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至受精时完成减数其次次分裂。2冲卵的含义是冲出早期胚胎不是冲出
26、卵子。3当在卵黄膜和透亮带间隙观看到两个极体时,表明卵子已完成了受精,这是推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4受精过程中的三大反应是:顶体反应,透亮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5试管动物生殖的实质是正常的有性生殖,只不过是受精早期胚胎在试管中(体外)进行。6透亮带反应及卵细胞膜作用分别是阻挡多精入卵的第一、二道屏障。7囊胚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进行胚胎分割时需均分,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可取滋养层细胞进行DNA分析及性别鉴定。8进行胚胎移植时,对供体母畜应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同时,对供体母畜和受体母畜需进行同期发情处理。9胚胎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必需是同种生物,同一物种的
27、动物才有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10囊胚或桑椹胚阶段是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考点十四生物技术的平安性、伦理道德及生态工程1我国为爱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2对待转基因技术,应当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3试管婴儿与设计试管婴儿的最大区分在于后者需进行遗传学检测,而前者的目的是解决“不孕不育”问题。4引发伦理争辩的两大技术:生殖性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5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除了考虑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外,还要考虑环境承载力。6生态农业追求的两大目标: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质资源化)。7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工程学原理与系统整体性(112)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