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可能毁灭的题型
【典例】 为科技人员对下列四种生物体内的铅、汞含量做了一个调查,见下表。请据表回答以下问题:
生物种类
RQ
铅(pb)
汞(Hg)
A
某种小乔木
0.55
0.75
B
某种植食动物
0.84
1.36
C
某种大型真菌
0.48
0.91
D
某种肉食动物
1.35
2.25
(1)生态系统的成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封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假如在较长时期内断确定它的________________,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若D每增重10 kg至少消耗A______kg。
(3)用表中字母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
(4)在能量流淌的渠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生物体内铅、汞的浓度也越高,即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富集作用。
(5)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需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每一种生物的RQ是污染物的摄入剂量与临界水平的比率。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运用表中RQ值猜想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①:表格内容表示的是铅、汞等污染物对四种生物的影响。
信息②:由RQ值的大小可推断污染物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程度。
信息③:由表格可知,小乔木、大型真菌体内铅、汞的RQ<1;植食动物体内汞的RQ>1;肉食动物体内两种污染物的RQ>1,且数值最大。
信息④:由表格可知,去掉C(大型真菌)后,从上到下,RQ值依次递增;在每种生物体内汞的RQ都大于铅的RQ。
解读①:由信息①及表格中的四种生物可知,A、B、D三种生物可组成一条食物链,即A→B→D。
解读②:由信息②③可知,铅汞污染对小乔木、大型真菌无影响;铅污染对植食动物几乎无影响,但汞污染对其有影响;铅、汞污染都对肉食动物有影响,且影响最大。
解读③:由信息②④可知,小乔木、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体内铅、汞的RQ依次递增,说明养分级越高,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越大;汞的RQ都大于铅的RQ,说明汞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更大。
1.设问(2);A(小乔木)为生产者;B(植食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大型真菌)为分解者,D(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因此,A、B、D三种生物可组成一条食物链,即A→B→D;由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得出,D每增重10 kg至少消耗A:10÷20%÷20%=250 kg。
2.设问(3):由A、B、C、D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关系,便可绘出碳循环简图。
3.设问(4):铅、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富集作用,即养分级越高,污染物在体内的含量越大。
4.设问(5):D内两种污染物的RQ>1,B内汞(Hg)的RQ>1,铅和汞污染将会威逼D、B的生存,而汞污染的威逼更为严峻;A和C内两种污染物的RQ<1,因此,生物A和C的生存不会受到这两种污染物的威逼。由于污染,D和B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将会大量死亡或灭亡,A的生物数目将会大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进而抵制力稳定性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可能会被破坏。
标准答案
失分防范
(1)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输入
四项中漏掉任何一项不得分,其次空答“能量供应”也得分
(2)
有机物 250
(3)
如图所示
图示中四种生物和CO2漏掉任何一项都不得分,箭头方向错误不得分
(4)
养分级
(5)
对4种生物生存的影响:铅和汞将会威逼D、B的生存,而汞的威逼更为严峻;对生物A和C的几乎无影响。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污染,D和B将会大量死亡或灭亡,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抵制力稳定性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可能会被破坏。
只答对B、D或A、C的影响得一半的分只要答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即可
易错探因
(1)混淆了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形式(有机物)及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的循环形式(CO2),而错答设问(2)
(2)由于书写食物链错误,把分解者也写入了食物链中,进而能量流淌计算错误和碳循环过程书写错误
1.某争辩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依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生物种类
地点A(山腰)
地点B(山腰)
地点C(山腰)
草
3种
5种
9种
蕨类
7种
5种
8种
灌木
15种
4种
2种
松树
0种
2种
0种
落叶树
20种
5种
0种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山腰)
地点B
(山腰)
地点C
(山腰)
风速
低
高
高
距地1.5米的光强
低
中
高
土壤湿度/%
48
35
15
土壤中有机质/%
6.5
3.8
2.5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kg-1)
9.4
4.5
2.3
(1)依据调查结果推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
(2)假如患病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进展,直至达到________为止。
(3)假如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分,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取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取,据此可知根吸取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不少于两个缘由)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患病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简洁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进展,直至达到稳态为止。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取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取无机盐离子。
答案:(1)A (2)次生 物种多样化、结构简洁化、功能完善化 稳态
(3)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
(4)微生物的分解 主动运输 (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
2.(2022·珠海一中检测)下图1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进展模式图。
请依据图1回答第(1)(2)(3)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成分),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该生态系统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把握,其生态学依据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请依据图2回答第(4)(5)题
(4)图2所示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能量的________。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较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图2所示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可知,农作物在该生态系统中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解析:(1)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同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属于群落中的垂直结构。(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另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来自太阳能,由于该生态系统是湿地净化系统,生活污水中还有有机物中的能量能够被微生物利用。(3)污水净化主要依靠的是生态系统自动调整力气,但调整力气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确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4)图2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图2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结构简洁,生物种类小,其抵制力稳定性较低。(5)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家畜;农作物是生态系统中可以为人类供应食物等,属于生物多样生中的直接价值。
答案:(1)生产者 垂直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3)自我调整力气
(4)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 利用率 低 生物种类少,养分结构简洁
(5)农作物→家畜 直接
3.(2022·潮州质检)图甲是某生态农场物质、能量利用途径部分示意图,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猪群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前的荒山秃岭被改造为今日的生态农场,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2)果树处于苗期的果园,为除去单子叶杂草,可否选用图丙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为除草剂?______________。对果树修剪、整枝,是为了解除__________,有利于侧芽的萌发、生长。
(3)选取生理状态良好的玉米植株,保持温度、CO2浓度等恒定,测定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O2和CO2的释放量(如图丁)。请据图分析回答:
①请分别描述a、b、c所处的生理状态: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丁可知,若在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光照12 h,再黑暗12 h,交替进行,则玉米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A表示猪的摄入量,D表示猪自身的呼吸消耗量,那么C中能量的去向是流向__________________和被________________利用。
(5)以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若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固定了5×108 kJ能量,蚯蚓从农作物获得的总能量为1.2×107 kJ,那么猪和鸡可以从农作物获得能量共________kJ。
(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说明种群的__________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通过增加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养分级,可以使能量传递效率得到提高
B.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C.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制力稳定性更高
D.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削减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1)从前的荒山秃岭被改造为今日的生态农场,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果树处于苗期的果园,为除去单子叶杂草,不能选用图丙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为除草剂,该点是单子叶植物的生长的最适浓度。对果树修剪、整枝,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的萌发、生长。(3)①a处光照强度为0,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b处光照强度为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为0,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处光照强度为8,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氧气的释放量为4,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②由图丁可知,若在光照强度为8千勒克斯时,光照12 h,再黑暗12 h,交替进行,则玉米不能正常生长缘由是,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是4,光合作用的积累量是4,光合作用总量是4+4=8,一天的总量是8×12 h=96,一天的呼吸作用消耗量是4×24 h=96,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4)图乙中A表示猪的摄入量,D表示猪自身的呼吸消耗量,那么,B表示猪同化的能量,C表示传递到下一养分级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5)此处的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从农作物获得的总能量数值并不影响作为消费者的猪和鸡从从农作物获得能量的大小。依据10%的能量传递效率就可以得到猪和鸡最多可以从农作物获得能量为5×108×10%=5×107(kJ)。(6)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可以增加产蛋量,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7)通过增加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养分级,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符合题意。
答案:(1)次生 (2)否 顶端优势
(3)①只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②不能 一天24小时没有有机物积累
(4)下一养分级 分解者 (5)5×107 (6)繁衍 (7)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