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素材点说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适用话题】在其位,谋其职;责任大于天;拒绝不作为。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适用话题】公正、公正方能立国;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盛发达。3孔子一向是温存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呈现的孔子却是严峻的。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锋利的政
2、治眼光。【适用话题】坚守信念;敢于担当责任;正道直行;近忧与远虑;以德服人;仁爱;走近孔子。二、素材运用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以及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弘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值得后人学习。孔子生活的时代,战斗频发,社会冲突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那个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抱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憧憬和谐社会的象征。 三、文摘精华另 面 孔 子2022年6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孔子,或其本真如此,又或许反映出的只是自己的心绪。薛仁明从论语开篇就看出了孔学的“正法眼藏”“光明喜气”,透过纸张上的“悦”、“乐”,他仿佛看到了老夫子咧开的嘴里一排有些松动的牙齿,和被这笑脸所感染的两千多年来温温存气的中华文脉。惋惜我没有被他的喜气洋洋所打动。许是性情有时过于敏感悲观的原因,我看到的孔子是另一副模样。他站在制高点上,却总是回头远眺。他更像是一个
4、要归家的老人,从孩童时代就被人弃之在外,离家数载,眼神每每凝视着家乡,却无法回归,只因无路可归。所以他开路,不惜一切代价,大喊全部和他一样负满乡愁的人一起,开路。他像是愚公,一点一点铲土,并游说有权有势的人帮他。智叟消灭了,笑他不行能。几十年如一日,老人身心俱疲。惋惜天帝没有受到丝毫感动,夸娥氏也没有来帮他移开眼前这座大山。于是老人临死也没有回到家乡。沉沉的乡愁。薄薄的月光。乡关何处。终究是一场悲剧。而他的乡愁注定越沉越浓。由于这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时间坐标轴上的文化乡愁。地理上的家乡我们是可以回去的罢,而这种跨越岁月横流、追忆前朝旧事的查找本身就是一场虚幻的梦。他隔着岁月和人间烟火,天帝也
5、无法帮他。我眼中的孔子,是冷寂的。是冷了的花火呢,还是凉了的茶水中一根孤独旋舞的叶?而他的光明喜气不过是为他的孤独做注脚罢了。翻阅孔子世家,发觉司马迁在为他作近万字的文字中,提到了夫子的三次笑容。一次有个郑人评价孔子:“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乏的样子好像丧家之犬。”孔子听罢笑了,说形容他是丧家之犬,这个比方很贴切。一次孔子问颜回:“我们的学说莫非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接受,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孔子听完,欣然而笑。还有一
6、处笑容:上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最终当上大司寇了,他发自内心地笑了,但这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三个月后他会褪下官袍再次孤独地出走。三次笑容的点染,的确“光明喜气”,可为什么他的笑却招来了我的泪?的确有些太敏感了吧,可我想世道竟不该万恶至此,让一个身负道德使命感的抱负主义者屡次碰壁直至怀疑自己。而夫子只是淡定地摇摇头,道:“忠恕而已矣。”忠,中,心。恕,如,心。夫子一以贯之的原来就是忠于自己的心,如自己的心而已。正是由于老人的真诚,他的喜怒形于色,才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孔子。他的冷暖不仅自知,我们也懂。这好像有点光明喜气的味道了,周遭的空气像是突然透进来点阳光。夫子的心愿我们了解,夫子的患病我们知晓,尽管金戈铁马,他却照旧选择遵从内心,先行着光明的学说,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或许我不该那么悲观,现在我开头感到了夫子身上的一点暖意。在愚公不知道夸娥氏要挂念他之前,他是打算始终干下去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看来我的担忧多余了,孔子回不去的家乡,他的儒生儒士们或许真有一天可以回去罢。那时,老人的梦就成为现实了。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