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预习案
〖学习目标及要求〗:
1、 学习目标:
(1) 生疏李贽的“异端思想”,记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其历史进步作用。
(2)通过生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探讨中国近代落后在思想观念方面的缘由。
2、 重点难点: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3、 高考要求:正确结合时代特征评价明清思想家
4、体现的思想方法: 比较归纳法
5、学问体系的建构:中国古代思想进展脉络
〖讲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二、探究精讲:
探究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材料一: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祖辈世代经商,少年求学,26岁中举。从30 – 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老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认真从事讲学和著述。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除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峻,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朝均被列为禁书。
材料二:八股取士、文字狱、四书五经;胡兰之狱、废除宰相,权分六部、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晋商、徽商、闽商、夜市、草市、街市、“ 机主出资,机工出力、”
材料三
1、“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德礼政刑”
2、“友好女子便立家,何须男儿!”;“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3、"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亦无定论"
思考:
1、你认为李贽生活年月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李贽被称为“异端”思想家,其基本主见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李贽的“异端”思想? 你从李贽身上可以吸取哪些贵重品?
探究二:提倡经世致用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为学应求真务实,关怀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挽救时弊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思考:经世致用即“以史为鉴,将学术争辩和现实相结合”,在明王朝危机四伏,社会问题丛生的状况下,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救国救民的主见?
这些细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三:批判君主专制
顾炎武曾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把“国”和“天下”区分看待,把某一特定的王朝与中华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对民族国家生疏的一大飞跃。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的兴亡,而在万民的忧乐”,“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思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当时的政治是怎样的态度?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见?对我们今日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和借鉴意义?
三、感悟方法练习:
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缘由是( )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进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思想的共同点是( )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具有肯定的民主颜色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明朝后期,先进的学问分子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回答3~4题:
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 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公平的社会 D、反对中心集权的封建制度
4、《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
A、农夫反封建的猛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进展要求
C、学问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5、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由于程朱理学( )
A、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进展
〖课堂感悟〗:
感悟归纳一:
感悟归纳二:
感悟归纳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