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793407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 [日期:2012-06-20] 来源:慢病所  作者:谈华利 [字体:大 中 小] 1、免费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检出率。   2、全科诊室(内、外、妇科)、慢性病管理室、中医门诊等科室,把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做为常规检查内容,并在门诊日志和病历中记录血压值。   3、发现高血压病人,门诊医生应填写慢性病患者报告卡,交给该公共卫生管理科医生,并向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正规治疗,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4、责任医生将高血压病人按照规范服务要求纳入随访管理。   5、卫生院公卫科定期对各科室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量血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列入院内工作考核范围。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表 类 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59 140-149 90-9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目录                         林甸中医院   1.死亡医学证明书的领用、发放制度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登记制度 3.死亡证明审核制度【死亡病例自查与奖惩制度】 4.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5.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6.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7.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8.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码 9.死因登记信息收集 10.资料保存与管理 11.网络报告 12.其它相关介绍: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林甸中医院   1.死亡医学证明书的领用、发放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医务科负责管理,医务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医务科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三、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指派我院在职人员领用,进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领用数量、编号、时间、领用人等项目登记。 四、各临床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登记制度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教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3.死亡证明审核制度【死亡病例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出现死亡病例拒不填报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5.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6.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 ③ (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 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 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7.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  (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 (3)诊断单位; (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8.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码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 9.死因登记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1、DIY手工艺市场状况分析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物品的独一无二(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8-2购物环境与消费行为 2004年3月20日(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10.资料保存与管理 1.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调研提纲:2.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民族性手工艺品。在饰品店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饰品,有最普通的玉制项链、珍珠手链,也有特别一点如景泰蓝的手机挂坠、中国结的耳坠,甚至还有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藏族饰品。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二)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消费态度分析11.网络报告 虽然调查显示我们的创意计划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各种如“漂亮女生”和“碧芝”等连锁饰品店在不久的将来将对我们的创意小屋会产生很大的威胁。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2003年,上海市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就达到46700元,是1995年的2.5倍;居民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14867元,是1995年的2.1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在增加。2003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04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为3369元,是1995年的3.6倍。《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2.报告程序、时限 我院收到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网络报告。 12.其它相关介绍: 7、你喜欢哪一类型的DIY手工艺制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林 甸 县 中 医 院 [法规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检查工作需要找到这个死因登记报告制度,请问有找到死因监测例会制度、死因信息核实补充制度、死因监测档案管理制度,这三个制度的吗?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本院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慢病管理制度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提高平均期望生命及生活质量,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行为提高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落实,为工作考核提供依据,特制订以下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管理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社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社区已确诊的五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服务。 7根据辖区内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及死因谱,开展慢性疾病监测及干预。 8建立慢性病随访制度,(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认真填写慢病随访单)规范化档案、定期诊断、治疗,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 9开展咨询服务,定期指导如何合理用药,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10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护能力。 高血压的社区随访管理 2009-01-22 16:47 来源: 望京网     随访管理的目的     1、有效控制血压,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2、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使血压稳定维持在目标水平以下。     3、及时监测血压、其他危险因素以及并存的相关疾病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转院。     使不同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同时减轻就医负担。     随访管理形式     门诊随访管理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接诊患者,结合随访要求进行检查并记录。       社区个体随访管理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上门服务进行随访管理并记录。     社区群体随访管理  社区医务人员可通过设立高血压俱乐部等形式或利用各种活动场所(居委会、社区义诊)开展群体随访。     随访管理内容及要求     随访管理内容 (1)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定期测量血压,鼓励并指导患者测量和记录血压,分析和评价近期血压控制情况。(2)健康行为改变情况:针对患者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指导干预。(3)药物治疗情况:了解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4)督促患者定期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根据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靶器官损害与并存疾病,及时转诊。     随访管理要求 高血压患者随访要根据患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别纳入不同管理级别。按各级不同要求进行随访。     管理级别的确定与调整     1、首次评估与确定管理级别 患者因高血压首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根据血压高低、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治疗情况进行临床评估,确定管理级别,进行相应级别管理。   2、年底评估与管理级别的调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全科医师、责任医师)应每年对分级管理的患者进行年度评估,根据随访记录情况(全年血压记录、危险因素变化)确定新的管理级别。重新确定的管理级别与原管理级别不同的患者,应转入新的管理级别进行管理。   社区医师对管理的患者应进行年度评估、汇总。   3、不定期评估调整管理级别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发生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重新确定管理级别,并按照新的级别管理要求进行随访管理。 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