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87900 上传时间:2024-07-1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8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南学考复习资料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历 史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编写组目 录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一检测卷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

2、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必修二检测卷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必修三检测卷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试目标】第1课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第2课 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第3课 理解:汉武

3、帝颁布“推恩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运用: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4课 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置。【考点解析】1.分封制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实行再分封。层层分封后,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4、,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 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

5、帝诏令、监察百官)。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后来王国实力逐渐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6、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6.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7.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7、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8.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

8、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9.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以谋反罪诛胡惟庸后,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0.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处理繁多的政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11.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帝为

9、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结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交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试目标】第5课 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第6课 理解: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地位;罗马法的影响。【考点解析】1.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

10、改革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2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该法律内容广泛,条文比较清晰,使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民法大全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而成,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3.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

11、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考试目标】第7课 理解:责任制内阁。运用: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8课 运用:美国1787年宪法。第9课 识记: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考点解析】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它否定

12、了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以法律形式制约了君主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责任制内阁 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3.美国1787年宪法 独立战争胜利后,松散的邦联体制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越

13、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国家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第四

1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试目标】第10课 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11课 理解: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和影响;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第12课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第13课 识记: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定都地点。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4课 识记: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北伐的对象。理解:五四运动的时间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5课 识

15、记:秋收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理解:南昌起义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时间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第16课 识记: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理解: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第17课 识记: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理解: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考点解析】1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

16、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2. 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和影响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3.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4.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主要内

17、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评价: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

18、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6.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税收受到列强的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

19、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7.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将其阐述为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9.辛

20、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10.五四运动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

21、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书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2.南昌起义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3.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4.遵义会议

22、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5.红军长征的时间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16.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此后

23、日军侵占了东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17.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8.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

24、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19.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影响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2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

25、主义制度的建立【考试目标】第18课 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9课 识记:二月革命的结果;“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考点解析】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2.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

26、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试目标】第20课 理解: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第21课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第22课 识记: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理解:“一国两制”;“九二共识”。【考点解析】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大

27、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还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并决定采用公元纪年。这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

28、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

29、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村民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5.“一国两制”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6.“九二共识” 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

30、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试目标】第23课 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第24课 理解: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考点解析】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

31、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万隆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5.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

32、表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33、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7.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试目标】第25课 理解:“冷战”的含义和表现。第26课 理解:战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运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27课 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考点解析】1“冷战”的含义和表现 “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

34、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实施了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美、英、法等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1955年,苏联、波兰等国在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1

35、年法德等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此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3.战后日本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利用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

36、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二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兴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5.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

37、势加强的表现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必修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5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38、题目要求)1每年清明时节,海外的炎黄子孙纷纷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科举制2某大臣向汉武帝建议说:“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后A颁布“推恩令” B实行郡国并行制C兴办太学 D废除分封制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D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4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廷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5某学生在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

39、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该不平等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6“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对联歌颂的是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7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同盟会8“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学者们对中国近代史一场运动的高度概括。这场运动应该是指 A洋务运动 B五四运动 C土地革命 D国民大革命9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长

40、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10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11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是在A1931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12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3建国前夕,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

41、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多边外交 D睦邻友好14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15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16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那一个国家的法。”下列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正确的说法

42、是 A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B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C波及到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D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17“我以我自己以及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然后戴上王冠。文中的“宣言”是指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181871年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B德意志的统一C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 D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9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A罗曼诺夫王朝 B波旁王朝C斯图亚特王朝 D奥尔良王朝 20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苏联成立 B“杜鲁门主义”出台C“北约”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30分,其中21题14分,22题16分)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仁宇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这样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主权属于国民之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