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职研究生公共政策分析题库精品文档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定义在下面问答题 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问答题 1、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以及为什么 “利益”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核心要素? (1)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2)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增进、分配、维护社会利益。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3) 同时,戴维伊斯顿指出:公共
2、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 2、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 (1) 公共政策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其核心是利益。 (2) 不同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然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磨擦,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 (3) 社会利益的分配功能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4) 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对收益者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同时,分配的结果对部分人获得利益,也使部分人失去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 第二章 第三部门:除了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和作为正式部门的政府
3、和市场之外,余下的各种机构或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 阿罗不可能定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三部门失灵的理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主要表现在: 垄断与效率损失;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
4、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 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 1 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例如“寻租”活动); 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行政机构的绩效评估比较困难,行政机构缺乏竞争,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比较僵化); 4、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志愿失灵:正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契约失灵一样,非政府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5、在以筹款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中,实际上也是问题重重,由此便诞生了志愿失灵的说法。 主要表现在: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1.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2.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
6、、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直接客体与间接客体。 直接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间接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 (需要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 4.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为题。 5.目标群体:所谓目标群体是指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6.三类公共政策的特征及体现形式: 答: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按由低至高的顺序把政策工 具分为
7、三类: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 1.自愿性工具。特征: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主要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形式:1)家庭与社区。 优点:一般不耗费政府的资金,除非政府向其提供补助或补贴;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大多数社会中易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 缺点: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服务的需求者难于获取同等的资源等。 2)志愿者组织。 优点:低成本,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回应性;具有公平性,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予援助;能促进社会团结,提供政治参与水平。 缺点:不适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影响效率和效力。 2 3)市场。 优点:供求相互作用,
8、有效提供私人物品和进行资源配置。 缺点:不能或不能充分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不能有效提供收费物品和共用物品;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公平的政策工具,仅满足有支付能力的人的需求。 2.强制性工具,也称指导性工具。特征: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不给目标群体留下自有决定的余地,主要包括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等手段。 形式:1)管制。 定义: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制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违者必罚。 性质:管制可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 优点:建立管制所需要的信息相对较少;管制较易实施;在运行管理中,管制的不确定性较低;更适用于
9、危机管理;比其他工具(例如补助或税收)的成本更低;表现出政府部门的快速行动,对公众而言具有政治感染力。 缺点:经常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可能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缺乏灵活性,过于刻板;引起较高的社会服从成本。 2)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 特征:具有一定的公共产权;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或直接管理;可以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和服务。 优点:在因高资本投入或无利可图而私人企业不愿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条件下,公共企业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政策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公共企业所要求的信息比利用自愿性工具或管制时所要求的信息少;公共企业的利润能积累公共资金以用于公共支出
10、缺点: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公共企业;公共企业即使连续亏损也未必破产,缺乏有效的约束;在一些领域如水电供应领域,许多公共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其能够将其无效率的成本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效率低下。 3)直接提供。由公共财政拨款并由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是基本的、最为常见的政策工具,大部分政府职能通过此政策工具来完成。 优点:与其他强制性工具相似,直接提供所需信息较少,容易运用;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 缺点:官僚机构直接提供的服务经常是刻板僵化的;对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机构和官员的政治控制容易降
11、低公共服务的质量;官僚机构缺乏竞争,没有足够的成本意识,造成浪费 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机构内部的冲突会损害物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 3.混合性工具。特征: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由私人做出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兼具自愿性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主要包括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 形式:1)信息与规劝。政府通过向个人和公司提供信息并期待它们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 化;以及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力求改变人们的偏好和行动,然而并不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 优点:当问题尚没有明确解决办法或如果仅通过规劝就能解决问题,规劝
12、是较好的首选工具;如果找到了更好的政策工具,改变或放弃规劝工具比较容易;规劝工具容易实施,成本3 很低;规劝与强调自由和个人责任的民主理念相一致。 缺点:效果难以保证,往往需要配合其他工具。 2)补贴。 目的:政府通过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判断,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这种行为采取的可能性随补贴增加而增加。 优点: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具有灵活性;能够鼓励创新;补贴的管理和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 缺点:一般需要财政资金支持,而增加开支总是比较困难;收集关于补贴的相关信息的成本比较高;作用的发挥存在时滞,不适用于危机处理
13、;一旦建立,难于取消。 3)产权拍卖。政府对特定的资源确立一定数量的可交易的产权,创造出人为的稀缺, 并让价格机制起作用,如定期拍卖污染物的排放指标。 优点:只需政府设定物品和服务的总量,规定上限,其余的事情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灵活,政府可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同时,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条件下,目标群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 缺点: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那些不能购买产权的人常常因为别无选择而被迫采取不合法的行为;产权拍卖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依据支付能力而不是需要来配置资源,易遭到支付能力不足而又确实需要的人的强烈反对。 4)税收与使用者付费。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调整税率来引发
14、政府所期望的行为或限制不希望的行为。使用者付费常用来控制负外部性,是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形式,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设定收费的水平,运用市场力量控制行为。 优点:比较容易确立;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可以提供持久的财政激励;使用者付费工具有助于创新;因将调整行为的责任留给个人和公司,减少了官僚结构的执行任务。 缺点:确定引发预期行为的税率和收费水平需要大量信息;不能满足危机时期快速反应的要求;比较繁杂,可能会提高管理成本。 第四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公共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P95 第三类错误:政
15、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政策议程: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政策议程。P105 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什么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有哪些特征? 答:(1)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特征: 政策问题的关联性。与公共政策的“整体性”特征相联,政策问题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问题系统。 4
16、政策问题的主观性。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否能上升为政策问题,主要在于政策制定者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往往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违背客观规律有关,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过度增长问题等。另外,政策问题与人们的利益相关,利益致使一部分公众提出政策诉求,要关注利害关系人。 政策问题的动态性。同一个政策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政策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互动性:政策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又会转变为一种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存在与解决的时效性:政策问题未被正确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会逐渐失去时效。 3、如何才能正确地构建政策问题? (1)“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17、。公共政策的构建首先是一个感知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发现单独存在的政策问题,而是企图发现政策问题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状态。 (2)“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以公共政策概念诠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元问题。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使元问题转变为实质问题,为问题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判断问题属于的政策领域,实质问题的界定。 (4)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一旦界定了实质问题,运用可操作的语言详细、明确描述实质问题,使之成为正式问题。 4、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有哪些区别? 公共议程与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存在着本质区别: (1)项目特点。公
18、共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而政府议程项目来得更加特定和具体。 (2)概念和范围。公共议程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政府议程清楚、明确。 (3)政策问题阶段。公共议程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政府议程是对政策问题认定与陈述的最后阶段。 (4)政策方案。公共议程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体现出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中,问题经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 5、试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当团体的利益受到剥夺,威胁到团体在社会中所谋求的平衡位置或破坏了团体成员间的平衡,团体或团体中的个人就会主动采取行动,要求政府介入以保护
19、他们的利益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政府主动介入的情形条件: 全局性的问题如环保、人口等; 政府主动发现那些特别需要政府关注然而却因资源有限无力求助政府的团体或个人,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需政府主动保护在社会各种利益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受害者。例:中国各地盐价趋稳,哄抬价格商家遭严惩 政府会从自身利益的需求出发,主动发现问题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5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一致;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多数;理论上存在,实践中不多见,原因可能在于:受某一事;6
20、、试分析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与障;(1)触发机制:;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承受能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将推动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或基本相反。双方意见相佐,因为尖锐的冲突存在,也促使相关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进行讨论和研究。 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双方意见存在差异性,通过进入政策议程协调矛盾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理论上存在,实践中不多见,原因可能在于: 受某一事件影响的
21、人没有可利用的办法;缺乏能向政府提出请求的组织;和其他公共问题相比,缺乏引起政府注意的竞争力;私人团体或政策制定者都尽力避免确认该问题 6、试分析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与障碍因素。 (1)触发机制: 政治领导。政治领导者处于某种政治优先权和/或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密切关注公共领域的一些特定问题,将之公之于众,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的产生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事宜敦促政府认识到问题严重性,采取政府行动。 抗议活动。游行、罢工、暴力事件等是使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手段。 传媒曝光。对未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推动其进入政策议程,对已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使之获得更多关注。 (
22、2)障碍: 政治原则的偏离。偏离国家基本政治原则的政策诉求必然会受到政府排斥。 价值体系的排斥。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方案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政府体系的封闭。封闭、缺乏民主的政府体系阻碍民意被政策制定者知晓,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承受能力的不足。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超出决策者的承受能力,该问题会受到排斥,例如:资源短缺、能力不足、权限受制、风险大。 表达方式的失当。问题提出的方式、渠道及其表现形式不当,该问题遭受排斥。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名词解释: 1、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利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
23、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2、 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3、 多数决定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4、 政策方案规划:就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6 5、 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上来说,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24、狭义上来说,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决策内容合法,偏重法律角度来解释这一概念。 简答题: 1、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主要择案规则有哪些? 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决定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是(见名解)。全体一致规则适用的对象是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的决策。多数裁定规则是(见名解)。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 2、何谓政策方案规划?其基本特性有哪些? 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名解)。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1、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其主要表现就是任何一项政策规划都必须有前瞻性和指导性。2、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政策规划要注
25、重实际行动,要在时间、观念、行为、事务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所改变,以此适应未来状态的要求。3、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政策规划重在“选择与设计”,它包含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抉择活动,其表现在选择上要有广度、深度、连续性、相关性。4、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通过环境、目标、手段之间的有效搭配,产生政策规划的可行性情形,如果政策规划超越了环境的限制,便缺乏可行性。5、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只有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彼此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共同达成公共利益,才能真正为大众服务,并取得大众的支持和拥护。 3、试简述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目标和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
26、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所以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政策目标的确定、备择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优选。 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的确定是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合理有效的政策目标才能够起到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主要环节:一是政策目标的设计正确,二是不同的参与者对政策目标的共识。 备择方案的设计:备择方案是指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备择方案的设计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二是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政策方案的评估:一般来说,政策方案的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
27、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可行性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行性。 政策方案的优选:经过政策方案设计并加以评估论证的多个备择方案,并非都能被决策主体一一选中加以执行。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决策系统只能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的优选。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 方案优选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有交换、说服和强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可能犯的两类错误是:利益偏差导致的错误和技术偏差导致的错误。 4、什么叫公共政策合法化? (见名解)。狭义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
28、容合法。 合法的决策主体:决策主体的组件及其享有的各项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是由国家权力机7 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授予的。即“法无明文授权,政府不得为之。” 合法的决策程序:程序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是规范决策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程序作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很有可能演变为个人的随机性行为,使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现代社会的公共政策制定,不仅需要实质合理,更需要形式合理,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合法的政策内容:主要是指公共政策不能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抵触,公共政策在内容上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要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 第六章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29、 政策执行的含义:陈振明(2003)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手段: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 包括: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说服引导手段 技术手段 影响政策执行因素的八大模型: , 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 M 麦克拉夫林德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 雷恩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地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 爱德
30、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 高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 保罗A 萨巴蒂尔的政策支持联盟框架 重要模型: 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是最早构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 M 麦克拉夫林德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8 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四个重大因素: 1理想化的政策,合理、正确的政策。 2执行机构,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单位。 3目标群体,政策对象。 4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 的因素。 1、试比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异同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 自上而下(top-down or top-bottom)途径
31、 或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政策制定者透视”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1 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 偏好,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 政官员所执行 2 关注的焦点是政策制定者,考察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将政策付 之于实践而生效。 自下而上(bottom-up or bottom-top)途径 与自上而下途径相反。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
32、的承诺与技巧。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主张执行过程中多元行动者的复杂互动.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转型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试用学过的政策执行模型,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和治理对策。 成因: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原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利益总量是个常数,而中央与地方的领导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不同,对利益的要求也不同,他们为了在这个利益总量中争取更大的份额而产生利益矛盾。 国家制度、法律对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格局界定不明确,容易使双方都认为某一利益领域属于自己,从而相互争夺,产生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给
33、政策执行带来困难,也给执行者寻找对策、钻空子造成可乘之机。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原因:干部阶层利益诱发;地方部门利益驱使;干部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导向。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建立强有力的监控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治理: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3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 9 4, 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 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 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
34、4,政策执行过程分为哪些主要阶段?各阶段分别有哪些功能性活动?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进行政策宣传?制定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 ?做好组织准备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监督控制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执行效果评估?追踪决策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是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
35、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3、沉淀成本:政策是实施中已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 复习思考题 一、 公共政策评价效果的类型 1、直接效果: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所产生的作用。首先,必须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的目标群体,明确政策目标群体包括哪些人,哪些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有哪些。 2、附带效果:公共政策的副产品,是政府行为的溢出效果,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超出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目标和期望,成为该向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想想就是附带效果。它是政府行为的溢出效果,包括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 3、潜在效果:政策效果和成本在短
36、时期内不易为人们察觉,但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显现。具有不确定性,不易测定,给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带来挑战。 4、象征性效果 公共政策的有形效果可能十分微弱,其初始用以是让目标群体以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激发起某种精神。无论政策给公众带来何种精神满足,这种政策输出往往没有引起社会条件的实际变化,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 二、 分析影响公共政策评价的因素 1、 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确定多元目标的主次轻重的标准难以统一意见或难以建立。(1)对于弹性的或含糊的或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旨在满足政治要求的政策目标,难以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评价。
37、2、 公共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直接的、间接的、非预期的、潜在的、附带的、象征性的政策效果的存在给评价带来很大困难。 3、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纠结一起,难于明确核定评价的政策的成本及其效果,或来自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各种政策行为针对相同或相似的目标群体,导致难以界定某种政策行为的实际效果 10 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公共政策行;(1)内在变迁:社会事件或目标群体的状态会受自身;(2)长期趋势: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可能会影响结果;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取;三、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有哪些?功能、计划、政策、;2、终止的所有对
38、象中最难,涉及民众所需及多个政策;组织:1、任何政策都是靠组织进行推动的,政策的种;或撤销;24、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公共政策行动之外的因素造成难以确定政策行动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 (1) 内在变迁:社会事件或目标群体的状态会受自身内部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2) 长期趋势: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可能会影响结果的产生,提高或掩盖政策的净效果 (3) 介入事件:短期内,突发事件可能会对公共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5、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1)公共政策信息系统建立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政策信息收集手段和措施,所获数据残缺不全(2)对政策信息公开设置障碍,外部评价者难以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评价
39、 6、公共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1)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评价活动顺利开展(2)评价活动即使有保障,但评价结论受到有些政策机构的人为干扰。 7、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取决于政策评价结果对其利益的影响。 三、 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有哪些?功能、计划、政策、组织 功能:1、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2、 终止的所有对象中最难,涉及民众所需及多个政策及机构间的协调 组织:1、任何政策都是靠组织进行推动的,政策的种植通常伴随着组织的终止,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2、 终止的难度较大,涉及组织中人员的利益 政策:1、政策本身的终止,但承担政策活动的组织仍存在,原先政策
40、所承担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担负 2、 较容易,目标单纯、变更代价较小、其反对势力的推动 计划:1、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 2、最常见、最容易,终止易达成共识,且影响面较小 四、分析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 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在政策的全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者,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旦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公共政策相关内容的变化甚至是终止。 2、政策环境: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当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原先制定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此时需要调整或终止。 3、政策资源:公
41、共政策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政府可支配的政策资源约束公共政策的实施。党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可支配的政策资源减少时,政府就可能会终止某些公共政策或项目,节省开支,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效率低下,耗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所获效益远低于投入的成本,就需要调整或终止。 五、公共政策中只可能遇到的阻碍包括哪些? (一)心理上的抵触 1、 政策制定者:政策失败意味制定政策犯了错误,损害声誉和利益 2、 政策执行者:政策失败意味前功尽弃,同时政策终止危及既得利益 3、 政策受益者:既得利益丧失 (二) 组织的持久性 1、执行政策的组织为防止被取消,尽
42、力争取各方面支持,阻碍政策终止 11 2、 利用动态适应性,针对政策终止的措施进行调整,阻碍政策终止 (三) 反对势力的联盟 1、获得既得利益的政府组织联合内外部相关利益者,共同反对 2从政策中获取利益的个人和集团形成联盟,合法或非法地抵制政策终止 (四) 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影响政策的及时终止 (五) 高昂的成本 1现行政策的沉淀成本:政策实施中已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政策终止实施所需付出的成本。 2、 短期内用于政策终止的花费比延续原有政策的花费更多,政策终止的决策者要冒得罪某些强大反对势力的风险。 六、 你认为在公共政策中之中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43、进行宣传和说服工作;说明政策终止后的相关配套措施,打消顾虑。使人们明白:政策终止并不是某些组织或个人前途的丧失,而是走出困、寻求发展面向成功的新机会,通过及时终止那些无效的、失败的政策,可以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更好的绩效。 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政策中只支持者的态度与人数的多寡,是决定政策终止成败的关键。吸收社会公众参与政策评价,通过公开评价结果,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原有政策的错误和危害上,尽可能争取公众支持。 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及时采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减少政策终止产生的不确定性,消减对政策终止的争议与阻力,分化和消弱反对者的力量。当然,采取这种方法对于具体操作部门来
44、说要求较高,同时进行终止旧政策和制定实施新政策,工作量显然要多,安排不当会顾此失彼。 4不放“试探性气球”。在政策终止前是否要放试探性气球有不同看法。在正式宣布终止某项政策之前放出试探性的信息会产生双重效果:一方面可以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从而认清政策终止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很有可能会导致对政策终止的误解和错误反应,为政策终止的反对势力结盟提供时间,增加政策终止阻力。因此,应该在充分开展的政策评价的基础上,尽量不要放试探性气球。 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在政策中之阻力较大且持久,而决策者又必须终止某项政策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压力降低目标期望值。为减少政策终止的阻力,根据底线,缩小
45、政策终止的范围,只终止必要的部分。这样可以减少政策终止所需付出的代价和反对终止的阻力。 论述题 1.行政决策中的“三拍工程”(P150)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六章复习思考题三)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市指政府、非;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核心要素?答:公共;政府失灵: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举例社会问题:以养老问题的解决为例来说明三个正式;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公共政策客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市指政府、非政府公共
46、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市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7、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小染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监督执行。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如某种罕见之物,或者像处于争议中的事情影响的特定地区的利益。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
48、显著特点。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是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核心要素?答: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没有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