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重点整理精品资料社会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社会唯名论:“2”=社会整体,“1”=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即“2”=“1”+“1”。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研究对象)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3)实证性(研究方法)
2、社会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社会学的研究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4、 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2)解释功能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
3、能力的表现。(3)预测功能预测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5)社会批评功能社会学对陈旧过时的、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对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尽量站在科学、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革旧立新、改正错误、克服不足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6)教育功能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知识,相当一部分是现代国家的公民常识;社会学的观点、视角和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7
4、)社会学与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5、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它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2)实地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它遵循一般实验的逻辑,而其主要特征是被研究者的对象不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分离。实地研究案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
5、进行的一项有关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3)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如同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和文物来了解远古的社会形态,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文字记录来了解过去的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一样,社会研究者也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和探讨各种社会结构、群体、组织、文化、价值及其变迁。文献研究法可分为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4)实验研究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三对基本要素:实验组和
6、控制组前测和后测自变量和因变量第四章 社会1、社会的定义:(学理的角度)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讲演稿 3、社会的基本特征:(1)群体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组成社会的人是靠在生产中的分工关系结成的,人们之间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2)制度规范性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的必然。行为规范和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群体生活。人类与动物社会
7、的制度区别是其精细性、创新性。 (3)系统性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各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4)能动性(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重要特征)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 4、 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 规范整合 制度整合 意见整合(2)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条件和规范。人类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满足生活、感情的需要,繁衍与发展人类自身。(3)导向功能社会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各种社会制度,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向并确定其思维定势。(4)继承和发展的功
8、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5、社会结构的含义: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间的有机联系。社会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内部联系因社会不同而有别。6、社会地位的含义: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社会地位通常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的含义:为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第五章 文化1、 文化的含义: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如火药、水坝、原子弹、电脑和宇宙飞船等,还包括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和制度等,其核心是一套价值
9、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是对生活意义的创造、交流、理解和解释。(书P121)2、 文化的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集体经验的成果,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每一代社会成员都是人类文明接力棒的传递者。(2)从文化的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即习得性)非生理遗传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由人们后天习得并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理遗传获取的。文化是学习的产物。(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看多样性很多文化现象既是包含有物质文化的成份又包含精神文化的成分,或者说是多种文化成份交融并存的,是一个复合体,单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 (4)从文化的意义看象征性文化现
10、象往往除了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外还有更多广泛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5)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迁的历程,随时在吸纳新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在抛弃旧的负荷。3、 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2)文化塑造个人人格,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个人来说,自我和人格要靠文化来塑造,思想和行动要靠文化来指导,意义和价值要靠文化来赋予。(3)对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
11、合。(4)对社会而言,文化起着社会整和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秩序 文化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价值整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导向功能推动社会进步 导向功能主要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5)文化的负功能(文化滞后和负文化): 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各部分变化的速度并不相同,文化的滞后部分对于整体所发挥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负向功能。文化总体中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是负文化,如犯罪团伙及其组织等,其发挥的功能对整个文化来说也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4、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
12、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区别:第一,文化现象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第二,文明是褒义词,表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化是中性词,不蕴涵价值判断,无所谓好坏。5、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成员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有用与否、可欲不可欲、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的一般的和抽象的观念。6、 价值观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文化的其他要素都是围绕价值观展开的。规范是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外在化。符号和意义体系是价值观的客观化表达形式。物质文化是价值观的物质载体。7、规范的主要内容:(1
13、)角色规范总与具体的社会身份和角色相联系,是角色的实际内容。一个人占有一个社会身份,就要扮演与之相适应的角色,也就是按这个角色的规范去行事。 (2)习俗(风俗) 社会习俗是一种没有强烈约束力的规范。社会习俗是集中体现的群体规范,它最能反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生礼仪风俗、岁时节令风俗、信仰风俗、社会风俗、生活风俗、经济风俗、游艺风俗等。(3)道德道德是那些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指导着人们在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按常规行事,而道德则是要限制人的行为,使之不能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侵犯他人的利益。(4) 法津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具有绝对权力的机构颁布的人类行为规范。(5)规范的不同层次的
14、关系A、角色规范指导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行为选择。B、社会习俗指导着人的群体行为,促使人们形成群体的认同感和内聚力。C、道德指导着人们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行为选择。D、法律则严格限制人与人的冲突关系中的过激行为。8、 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或相对性。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国家、民族、社会集团、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9、文化的一致:尽管文化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一致。文化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 精神的统一(2)群体生活的需要(3)共同的问题(4)有限的解决方法第六章 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
15、的含义:广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狭义:社会群体是指与正式的社会组织相对立的社会群体,一般又称为基本群体。2、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群体成员至少2人,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目标是群体功能的体现,是组织的灵魂。(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形成归属感、认同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准则是保证群体有秩序、协调开展活动的条件。(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任何群体都是社会实体,占有一定的时空。3、家庭的含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
16、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是婚姻关系的延续。4、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生育和社会化功能(3)性生活和感情交流的功能(4)休闲与娱乐功能(5)赡养功能 5、 决定婚姻状况的主观因素: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第二,他(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如果某人缺失上述因素的,很可能不仅是难于与目前的配偶过好婚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适于跟任何人结婚。6、 家庭问题:(1)夫妻关系失调夫妻之间感情疏远,意见不和,经常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不及
17、时调适,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夫妻关系失调有诸多原因。 家庭暴力、婚外情(2)亲子关系失调主要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失调。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或者极端溺爱或者极端严厉,引起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第二,代沟问题。(3)婆媳关系失调由于婆婆和媳妇之间不是血亲而是姻亲关系,加之女性心理敏感等特点,使她们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冲突。 (4)老年人问题老年人问题是指家庭中赡养功能失调,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而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难。7、中国家庭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大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婚姻关系的改变结婚自由 ,择
18、偶标准和方式多样化 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 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于建立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婚姻质量提高 婚内矛盾日趋显化,离婚率逐渐提高(2)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规模由大变小家庭类型由相对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家庭功能由内化转向外化家庭关系由单纯到复杂 家庭地位由不平等向平等过渡(3)家庭问题的突出和日趋社会化离婚率持续上升 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买卖妇女、拐卖儿童的案件居高不下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严重老年空巢家庭的问题青少年与妇女犯罪和家庭问题的联系加强第七章 个人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狭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从出生到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19、。(青年)(2)广义: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2、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
20、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社会化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 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来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第一,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第二,个体的社会地位及角色发生了大变动;第三,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3、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1、离开了自身的生物遗传素质,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运用思维能力,才能对自己所接受的各种有关外部事物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并形成判断、进行推理;才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通过记忆存贮在大脑中,并根据社会活动的需要,随时加以提取、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的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表达物。语言是个体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借助于语言,个体才得以学习当代和古代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活、生产技能,接受和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能力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表现
22、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能力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生活依赖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第一,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第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3、。(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宏观社会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性质和方向,对具体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并不直接,不能决定个体社会化的具体情况和细节,其作用和影响往往要通过微观社会环境来实现。微观社会环境A、 家庭:对学龄前的未成年个体来说,家庭是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条件。 B、学校:学校是唯一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学龄前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质的转变时期。C、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同辈群体的特征:自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性;常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对等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辈群体产生
24、影响的性质: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D、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a、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b、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c、在工作单位中,可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人际关系。E、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的作用:第一,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第二,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消极影响4、 社会化的特性:(1)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第一,人离不开社会,就人必然要学习、接受和适应社会中既有的、且为社会所认可的文化而言,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强制过程。第二,社会化也充满了个体的能动性,特别是成年
25、以后,能动性更强。(2)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行的过程婴幼儿和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成年和老年阶段(约为20岁以后)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婴幼儿、青少年特别是成年以后的阶段)(3)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国家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同我国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就存在明显区别: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化,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则是集体主义化。这一区别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造成的。5、 社会化的内容:(1)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技能社会化)现代社会中要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个人的
26、职业能力是社会化中至为重要的一环。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观念社会化)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社会化)A、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认识和培养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或认可的性别角色的过程。B、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男女之间的不同社会特征男女两性的差异:生理特征、社会特征不同。接受和适应政治规范及其他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2)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
27、参与能力的过程。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学会正确对待生死,树立乐观、豁达的生死观生死观:人们对生与死的本质的思考,是困扰人生的头号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说他的社会化是成功的。 形成个性或人格个性(人格)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总和,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个性的主要内容: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1)镜子的含义镜社会(从中一个人可以看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2)“镜中我”理论的内容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或设想他人对自己打算做的事
28、将做出的反应),就可对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如在社会(镜子)中看到或想象的形象是美好的,自我概念会更美好,就可重复自己的行为。(3)自我的出现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个人觉察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其次,个人领悟了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 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评价自己的行为。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2、 社会分层的原因:(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根本社会原因)社会分化: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单位的过程。社会分工:人类
29、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社会成员的差别自然差别自然差别是根据自然属性(生理属性或生物属性)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民族、肤色和容貌社会差别社会差别是根据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如职业差别、收入差别、教育差别、职务差别。社会差别是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变量。(3)社会制度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有三种类型: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特权,使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更重要的社会资源,保持社会的不平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均等的社会资源。确立公平合理地获取社会资源的机
30、制和利益均衡的机制。3、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的实质:社会分层实质上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即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不均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4、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社会位移):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5、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这种流动分为永久的和暂时的,前者为人口迁移,后者为流动人口。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的位移。6、社会流动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第一,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只有在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替代的社会结构中才会有社会流动现象的发生。第二,一
31、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所谓社会位差是指不同社会位置之间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或者说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位置中的分配不同。第三,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即每个社会阶层的成员替换都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是面向阶层内部。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对社会变迁概念的理解: 社会变迁重点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社会变迁有一定时空范围社会变迁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2、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
32、提。 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较大。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2)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
33、往往成为整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6)经济与社会变迁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 3、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社会在日益分
34、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4、60年社会变迁的主要成果:(1) 政治变迁:迈向民主政治和以法治国,集中表现在“三个转变”上:一是主流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正在向民主政治、法制社会迈进;三是公民的个人自由度不断增大。(2) 经济变迁:走入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大大优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走入市场经济新中国60年最大的社会变迁就是经济变迁。(3)科技变迁:进入信息时代我国六十年的科技进步是十分显著的,其特点是先进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渗透
35、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猛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社会正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4)人口变迁:人口结构变为年轻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5)文化变迁:走向多元文化表现为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变,单调文化向多彩文化转变,垄断文化向竞争文化转变,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冲突文化向融合文化转变。(6)社会变迁:迈入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变迁A、城乡结构:城市化水平由1951年的11.78%提高到2014年底的53.73%。B、阶层结构 :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 生产方式的变迁其特点是比较落后的生
36、产方式向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的变迁其特点是走向更为科学、文明、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社会思想意识的变迁A、社会意识的变迁 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自立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公正、平等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个人意识(自主意识、奋斗意识、维权意识);人权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多元意识。【从微弱趋向强烈】B、思想道德观念的变迁从比较保守、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向较为开放、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C、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价值评判中,人们大大降低了以政治为评价尺度的道德标准,提高了尊重人权、崇尚人性的份额,扩大了
37、个人的选择自由。D、婚恋、家庭观念的变化婚恋自由、尊重个人情感的观念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社会的主流;“贞操”观念日益淡化;性自由逐渐扩大。 5、 社会变迁的负面(逆向)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生态遭到破坏,环境状况恶化社会结构失调A、 区域(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B、城乡差距扩大 C、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社会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某些方面出现倒退A、道德全面滑坡B、社会诚信缺失C、腐败横行政府监管缺失和滥权现象同样严重前者:三鹿奶粉事件为代表;后者:“公权”侵犯“私权”注:1.本次社会学考试时间:2015年6月18日10:1012:10 考试地点:文4-101 2.本次社会学考试试卷结构如下: 名词解释(3-5题,每题3分) 辨析题(2-4题,每题7分) 简答题(4-6题,每题10分) 论述题(1题,20分) 案例分析题(2-3题,每题15-20分) 3.本材料根据课件和课本列出重要考点,仅供参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