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763825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上课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中国早期的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P4)1、早期农业中心: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性的 农耕经济。2、早期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之一。(1)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2)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3、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4、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石、木、骨制农具:耒耜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以后)(P5)(

2、一)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进1、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生产中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以后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形成。(2)汉代:铁犁牛耕普及,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数量增多。 西汉工具: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 具耧车(开沟、播种)-近代条播机的雏形,出现耦犁(二 牛抬杠,赵过推广)。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变, 出现一牛挽犁。(3)唐代:铁犁牛耕完善;曲辕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 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是中国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4、总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

3、牛耕,反映了我国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 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工具和耕作技术)。(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时期: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 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三)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3、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魏晋南北朝:南方 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唐:安史之乱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 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4、与灌溉工具的应用(P8)(一)水患治理:大禹治水、王景治黄(东汉)。(二)水利设施:(1)战国: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朝:汉武帝关中地区: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3)汉代边疆地区(西域)的坎儿井(井渠法)。(4)从时间上和地区上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 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在地区上集中 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5)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因为春秋战 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推 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三)灌溉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桔槔;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隋

5、唐五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分明高转筒车引地处 水灌溉高处农田;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明清:风力水车。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贫者无立锥之地(P6)(一)土地制度基本形态(二)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P6)1、土地兼并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2、土地兼并危害:(1)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是的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2)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

6、源。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和“限田”。4、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五、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春秋战国。(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负担沉重,抵御天灾

7、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3. 古代农业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对古代农业的评价:(1)积极: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2)消极: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小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

8、因素:(1)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农政策。(2)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P10)注:什么是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向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垄断(垄断性)官府专用、皇帝私用(对象特殊)不在市场流通(封

9、闭性)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日用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农户副业(依附于农业)供自己消费(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在市场流通(二)家庭手工业1、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2、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3、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4、特点: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三)田庄手工业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发展起来的。2、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3、田庄经济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公馆制度)(P11)1、官营手工业含义: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铸钱、冶铁

10、、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不在市场上流通。(理解即可)2、官营手工业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技术工艺的高超性;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各种行业的封闭性;劳动者缺少积极性。3、匠户:(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2)特点(匠户制度的弊端):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3)发展过程:唐代兴起-在官营手工业作坊里定期服役。宋代被官府强制役使。元代匠籍制度,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4、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的评

11、价:(1)积极:“工官”工场的制作工 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弊端: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出生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三、纺织业、冶金技术、陶瓷业的发展(手工业的成就)(一)纺织业的发展(P12)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并发展;原料-麻、葛、丝、棉;工具-骨梭、骨针等;2、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 在周礼书中,妇女 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

12、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3、汉朝:品种多、技艺高 (素纱禅衣、绒锦);远销海外 (丝绸之路、“丝国”)。4、唐代: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5、宋元: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元)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成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6、明代:棉纺织业普及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二)先进的冶金技术(P13)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铜器,只是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 ,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2、冶铁业:(1)春

13、秋晚期产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器,是春秋晚期的产物。(2)战国时期推广:炼钢和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燃料变化:木炭-煤炭;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马排)水力鼓风(杜诗创造出水排)。(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作为燃料。(三)陶瓷业的成就:(P15)(1)新石器(原始)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彩陶黑陶,早期的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作原始青瓷。(2)从商朝到东汉:陶器向瓷器过渡。(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形成两大体系: 南青北白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朝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4)宋代:河北定窑、

14、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5)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康熙发明,雍正登峰造极)工艺和珐琅瓷。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6、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P17)(一)兴起先秦:(1)原始社会: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2)商朝:商业有了初

15、步发展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3)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可以看到骨贝和铜贝。(4)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二)初步发展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三)进一步发展隋唐:“俞大娘航船”; 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四)繁盛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五)大发展明清:出现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二、“市”的发展。(P18.19)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市”九处。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

16、市-“草市”;设“草市尉”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宋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P20)1、战国:出现“市井”的商业区。2、汉朝:都市商业集中繁荣,“车水马龙”。3、新朝(王莽):长安、五都,设“五均”官。4、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杭州、湖州5、宋:汴京(河南开封)6、清:苏州,四大名镇(工商业市镇)。四、知识点补充(一)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1)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这种自然形成有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

17、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的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形式特征: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政府对于“草市”实行行政管理。(二)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国内和对外贸易发达;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汉代以来各朝代出现不同数量规模商业大都市;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出现区域性商帮;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放松;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人地位低下。 (三)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长期的国家统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它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农

18、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明清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P22)1、重农抑商概念: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3、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商鞅变法。4、重农抑商的表现:(1)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历朝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2)抑商: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统治者实施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

19、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或者:(2)抑商:(1)战国:确立重农抑商原则,奖励耕织;(2)秦: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和具体(统一度量衡、货币);(3)汉:商人赋税加倍;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盐铁官营);商人入市籍;(4)唐:商人入市籍依然实行;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朝廷;所有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交易时间受限;(5)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5、评价:(1)积极(前期为主):稳定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统治。(2)消极: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阻碍资本主义萌

20、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二、工商业的管理(P23)历朝对工商业的管理状况:1、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设均工律-秦律;2、汉: 汉初:赋税加倍;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3、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市的交易时间,都由朝廷决定;4、宋朝:好转5、明清: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P24)1、含义: “海禁”: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清王朝)闭关政策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

21、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2)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4)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5)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积极: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2)消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割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1、明朝出现:

22、(1)条件: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富裕的机户(资金);自由的劳动力市场。(2)时间:明朝中后期(3)地区、部门:明代江南的纺织业。(4)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技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地区性和不均衡性突出。(6)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的主导;农民自给自足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重农抑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3、。五、知识补充:根据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1)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了其政策;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政策;(2)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秦朝大规模的强制性的移民运动使关东地区经济结构遭受破坏,关东政策的失败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有了谚语“扬一益二”、“湖广熟、天下足”等说法。(3)严格的工商业管理。秦朝统一经济政策如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对“市”的严格管理,中国古代王朝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控制。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利润归国家所有。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

24、(4)禁奢侈政策。抑制奢侈,提倡节约,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盐铁论散不足明确提出警告:奢侈之风,腐化人心,回导致国家败亡,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节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P30)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答: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转为商品经济(标志:手工棉纺织业衰败)(1)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标志);(2)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3)外国洋行大量出现;(4)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2、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90年代)(P

25、31)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A政治:国际格局、国内格局、方针政策B经济: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2)外商企业刺激(技术、资本);(3)洋务运动诱导。注:洋务运动:(1)时间:19C60S90S; (2)思想:中体西用(中:封建思想;西:技术); (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内容:前期“自强”军事工业;后期“求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培养人才。 (5)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 (7)洋务运动的

26、意义: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加速了我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途径:(1)官办:洋务运动。(2)近代民族工业: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4、特点:投资少、规模小,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5、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苏经缫丝厂(周廷弼)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2)(

27、P32)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等观念推动。2、著名企业及创办者:(1)大生纱厂:张謇(晚清状元,提倡实业救国;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匠);(2)保兴面粉厂: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3)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区不均衡):A经济基础好(意识、资本);B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机器;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3)以轻工业为主:A投资

28、少,见效快;B技术要求低;C原料丰富;D传统手工业最先衰败(行业不全面); (4)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 (5)受双重(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压迫,同时又依赖上述二者的力量。4、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1)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促进我国近代化;(2)阶级结构重大变化: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C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3)社会思想重大变化: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第二节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P34)1、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1)政治环境:辛亥革命为

29、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列发展事业的法令。(2)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资金:民资、海外华侨投资2、概况:(1)厂矿企业和资本都增长迅速;(2)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3)重工业有一定增长3、短暂春天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P35)(1)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民族工业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一些部门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

30、,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春天”短暂,昙花一现: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4、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发展较快 黄金时期)(P35/P36)1、发展原因:(1)法币政策(币制改革)的实施;(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影响。(4)全国的基本统一(形式上) 注:1935年币制改革 (1)改革目的:防

31、止白银外流。 (2)内容: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实行白银国有。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等应交指定机构兑换法币;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3)币制改革的影响: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2、概况: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3、限制因素: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 注:官僚资本:(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

32、资本形式。 (2)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3)典型: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19461949)日益萎缩(P36/P37)1、陷入困境的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企业遭受破坏;(2)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4)官僚资本的压迫;(5)繁重的捐税负担;(6)法币政策的影响;(7)外贸逆差影响2、总结: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

33、些? (1)推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历届政府的一些鼓励性政策;人民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2)阻碍因素: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具体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3、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明末清初:江南纺织业出现以雇佣关系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民国初期(19121919)-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后

34、期(19371945)-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19461949)-日益萎缩。三大改造(1953-1956)-基本消失,公私合营;但,民族工业没有消失,新中国之后的民族工业在不断的发展。第三节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在夹缝中求生存(P39/P40)1、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表现:(1)限制中国机器进口;(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4)签订一系列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2、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表现:(1)甲午战争前, 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封建势

35、力摆布的地位;(2)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3)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还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二、在斗争中求发展(P41)(一)斗争的原因:(1)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3)为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二)斗争的表现:1、反对帝国主义:济南惨案拒绝买卖日货; 九一八事变后要求团结御侮; 一二八事变后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长城抗战后

36、捐款购机运动; 2、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要求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三)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特点: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即两面性。它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四)斗争的结果: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总结1、但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只有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健康

37、发展。3、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促进中国近代化 (1)从经济领域看: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3)从思想领域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进步,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

38、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1978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条件成熟(背景):(P46)(1)政治上: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2)经济上: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国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P46)1、内容: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化三改,一化是为发展生产力,

39、三改是为改造生产关系)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两者关系: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P47)1、一五计划(1953-1957)(1)一五计划的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化);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改)。(3)一五计划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国防的重要)(4)一五计划重点地区: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5)一五计划成就:1957

40、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包含在一五计划之内)(P47)(1)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4)存在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急于求成)。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P48/P49)(一)取得哪些成功的探索?1、(1)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1960年对国

41、民经济进行调整。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依据: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的基础。(2)内容: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3)意义: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3、中共八大(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2)内容: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意义:体现

42、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内容: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特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志)3、实质:“左”倾冒进错误4、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5、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6

43、、启示: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三)纠正错误(1960)(P49)1、开始: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成效: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四)十年探索的主要成就(1)基础工业建设:(2)交通建设:(3)能源建设: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P50)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经济计划废置;经济工作瘫痪;交通运输阻塞;企业管理混乱;物质供应紧张;人民生活下。2、过程:1966爆发19

44、71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邓小平整顿铁路(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1976结束3、影响:(1)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建设,使得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使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3)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4、“文革”十年,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教训?: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P52)1、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注: 工作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