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61203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20章--社会建设教学文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文档第二十章 社会建设【本章要点】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主要有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团结论、社会整合论、社会冲突论、发展理论、“现代人”理论、社会公正论、风险社会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社会福利论、公民社会论等。在操作层面上,对社会建设的阐述主要有善治的观点和制度主义的观点。【关键概念】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风险社会社会团结 和谐社会善治 制度主义社会建设是体现社会学学术宗旨和实践关怀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关注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之条

2、件与机制的社会学的必然的实践指向。深入研究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必将引导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成长,并最终确认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重点介绍社会建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迅速推进,呼唤社会学学者将社会建设从一个自在的概念转变为自为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化的阐释。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综观目前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建设概念的研究,应该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从现有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解,这些理解体现了对社会建设不同方面的关怀。(一)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秩序关怀强调社会建设主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它所

3、针对的是中国现代化的矛盾多发的特殊阶段,一般而言就是所谓人均GDP l 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国政府在提出社会建设实践问题时,表现出明显的秩序关怀,这种关怀充分反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在学术界,很多学者也从强调秩序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建设。例如,郑杭生指出,社会建设就是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不过,郑杭生明确区分了当前秩序建构与追求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秩序的区别,强调了现代社会秩序

4、形成的复杂性和建构性。(二)对社会建设的民生关怀民生关怀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强调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性。由此,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正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并且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一些学者还作出了更为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理论和政策回应。事实上,前辈社会学家孙本文也将社会建设与发展社会事业联系起来:“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三)对社会建设的风险关怀风险关怀与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民生关怀密切相关,在实际政策中,有时也被整合到秩序关怀与民生关怀中。对社会建

5、设的风险关怀直接受到2003年“非典”危机的影响。那次危机促使人们关注中国高速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并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持,尤其是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这种关怀认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反思现代化进程,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的识别、处理和防范机制,改进国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确保社会安全。(四)对社会建设的结构关怀结构关怀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快速和失常的结构分化现象,强调优化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建设实际上就是指优化社会结构或者协调社会关系,其中主要又是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的三大部门结构。社会建设关键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

6、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促进利益协调和增进社会成员的共识;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拓展社会互助与志愿服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改进资源利用和促进环境保护。(五)对社会建设的价值关怀价值关怀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出现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信仰危机,强调建设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建设,至少包含了以下一些重要的价值趋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例如倡导和谐;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坚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政府职能

7、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完善民主集中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的学者强调我国社会建设的深层理念,指出中国社会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共赢互利等基本理念。(六)对社会建设的历史关怀历史关怀强调社会建设的历史性,也就是说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具体分析。社会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应当看到社会建设是一个普遍的实践过程。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了谋求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而进行的社会建设尝试普遍存在。另一方面,

8、应当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传统和制度背景下,社会建设的路径和效果有很大差异。由此,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就不能忽视历史。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一直进行着,不过在不同的阶段遵循不同的模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为突破口,带动社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进入21世纪,政府在新的基础和条件下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政府和社会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社会建设,这是对以往社会建设实践的延续。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应当看到它与以往社会建设,特别是与前社会主义各种制度条件下的社会建设,有着

9、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才有了真正的可能。二、关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定义以上是理解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方面,其中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建设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但是,以上区分只是相对的。事实上,一些学者在理解社会建设时体现了多种相互交叉的关怀。目前,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对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理解,这些理解正在形成社会学对于社会建设的明确定义。例如,郑杭生曾侧重从社会建设内涵的角度,围绕社会建设的能力提升,对社会建设作出了定义。所谓社会建设,从正向说,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

10、置社会资源、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就是不断地研究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的含义应是:“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其中,社会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与民众等;社会建设的原则,是公

11、平与公正;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社会建设的保证,是社会安全运行,包括社会安全阀构建;社会建设的动员机制,是建立协调各阶层利益的机制,充分动员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社会运行方面科学管理,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定义侧重于社会建设的实际操作。综上所述,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社会事业以改

12、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正如人们对于“社会”的概念有着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理解一样,我们也可以区分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社会建设。所谓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而狭义的社会建设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事实上主要是社会子系统自身的培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当然,广义的社会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在推动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它们也都要付诸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将社会建设的有关理论区分为

13、三种主要类型:与广义的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与狭义的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以及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一、与广义的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这里主要是指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团结论、社会整合论、社会冲突论、发展理论、“现代人”理论、社会公正论、风险社会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理论围绕着具有现代取向的、充满活力且井然有序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共同问题,作出了各种相互关联的回答。(一)社会有机体论社会有机体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变化的内生性。虽然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也主张社会有机体论,他们在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强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认为社会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

14、化过程等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论相同的;但是,西方社会学家的社会有机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社会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科学的社会理论,是社会建设各种相关理论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既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外在于个人的所谓客观实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这种发展使得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进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之问是紧密相连的,社会本

15、身是一个有机统一而又充满着内部矛盾的整体。其中一个部分、一种活动的变化,会相应地引起社会其他部分、其他活动的变化。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可以区分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四个子系统。其中,经济系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系统直接建立于经济系统之上,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机构;社会生活系统主要涉及的是政治、经济以外的广泛的社会活动领域,它最终是由经济系统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思想文化系统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虽然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6、但是最终也受到经济系统的制约。当然,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在受经济系统决定和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系统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整体思想对社会建设的启示有四个大的方面。第一,它揭示了社会的四个子系统,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以科学性。第二,它揭示了社会建设必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系统的建设相协调,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建设。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其他系统的变化,包括社会子系统的变化,如果不能与经济系统的变化相协调,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第三,它事实上揭示了在不同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建设内

17、涵、方式、目标与实际结果。第四,它揭示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社会有机整体的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内部的分化日趋细密,由此导致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复杂,难度日益加大。(二)社会团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团结论是在社会有机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社会成员能够协调一致并形成整体的具体机制,特别探讨了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这种机制的顺利转换。该理论体现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等人的思想中,尤其以涂尔干为代表。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问的,以结合或吸引为

18、特征的联系状态。身处19世纪欧洲社会大转型的过程中,涂尔干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团结的类型正在发生变化。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团结:一是机械团结,即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团结类型,主要体现于工业社会之前的传统社会中;二是有机团结,即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团结形式,主要体现于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中。重要概念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在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中,正常发展的社会分工在促进现代社会团结方面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

19、的物质基础。他认为,现代社会团结所遭受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度分工的个人与群体活动的相互配合不够;第二,与高度分工相联系的日趋增长的异质性和个性;第三,阶级制度与外在的不平等。为此,他在强调促进社会分工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主张利用各种规范,包括法律与道德,来约束人们迅速膨胀的欲望,抑制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个人在规范的制约下追求适度的目标实现,同时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促进社会活动的组织化和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由此防止失范与社会解组。特别是,涂尔干非常强调道德规范的调节在促进社会团结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现代社会危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由此,他倡导建立与现代社会分工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

20、系。社会团结论对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建设要有新思路,不能拘泥于传统经验,应该着眼于研究现代社会的趋势,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和防范其消极影响;第二,应当注意防范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防止社会的失范和原子化,以免威胁到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第三,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规范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在协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三)社会整合论社会整合论与社会团结论密切相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有机体论基础上的,此外还结合了现代系统论的一些成分。如果说社会团结论是“客观”地分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社

21、会团结方式的变化,那么,社会整合论则更加明确地主张整合是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并致力于揭示促进社会整合的具体机制和过程。很多社会学家都与社会整合论密切相关,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秩序的形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人行动上。由此,帕森斯从社会行动分析人手揭示社会整合的力量。在他看来,行动者在追求其行动目标时,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可选择的手段以及客观条件的约束。什么因素决定了行动者的目标选择、手段选择以及认知和克服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从而导致不同的行动类型以及社会对不同行动选择的评价?帕森斯认为是规范取向或文化价值观。要保证社会行动的可预期性和行动者之间的协调,促进社会整合,就需要

22、使社会中的共同价值观内化到行动者的人格系统,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准则。为此,他提出促进共同价值观内化的两种重要机制:一是社会化机制,二是社会控制机制。他还主张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社会成员给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并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由此形成了其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不过,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共同价值观应保证其合理性、包容性,并且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宏观层次上,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有赖于社会中四类制度性结构的功能发挥及其彼此间的功能耦合,尽管不同社会似乎赋予不同的功能需求以优先地位。这四类制度性结构分别是经济制度、政体、法律、家庭与教育以及宗教制度。它们分别承担着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适应

23、功能,分配资源并使用于特定目标的达鹄功能,维持和调节社会成员关系的整合功能,以及保存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规范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以上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前提。此外,这些功能之间的耦合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这些功能之间必须彼此匹配,一项制度性结构的功能输出必须满足另一项制度性结构运转的需要。比如说,经济制度通过支付工资为家庭提供了生存条件,而家庭又通过培育具有经济动机的合格劳动者支撑了经济制度的正常运转。尽管社会整合论也是基于西方社会分析而得出的理论认识,并且过于强调社会均衡和价值观的共同性,回避了价值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现实性与必然性,没有采取唯物主义立场,客观上还有着:维护资本主义社

24、会秩序的倾向,但是,这种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也有一些重要启示。第一,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整合是现代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第二,应当在保证价值观的合理性、包容性以及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并发挥其社会整合作用;第三,在使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方面,应当坚持教化与约制“两手抓”;第四,应促进社会主要制度性结构的功能发挥以及彼此间的功能耦合。(四)社会冲突论前面提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内部充满着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阶级社会又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冲

25、突具有无法调和的性质,本质上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由此,西方许多社会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冲突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实际上,西方社会冲突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回避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包括C米尔斯、L科塞(LCose)、R达伦多夫、R柯林斯(RCollins)等人,以达伦多夫最为突出。这种冲突论认为,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凡是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无法彻底消除。但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从而暂时得到抑制的,有时冲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达到新

26、的均衡,甚至具有积极的功能。科塞是冲突功能论的重要代表。他还提出了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表达对象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认为此类机制的建设有助于缓和社会紧张与冲突。可以说,社会冲突论揭示了一些影响冲突的具体因素(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表面性),指出了一些控制和化解冲突的社会技术。社会冲突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达伦多夫认为,冲突产生的原因既不在于个人的心理因素,也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在于特定的社会地位结构。在多数社会结合形式中都有着两种不同的地位:一是具有权威的统治地位,二是没有权威的服从地位。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他认为这种权威结构是形成冲突的最终原因。尽

27、管达伦多夫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指出一些条件可以影响冲突的强度(主要指冲突资源投入的情况)和烈度(主要指冲突手段的选择),包括冲突团体的组织状况、不同社会组合中权威结构的一致性程度、权威结构与其他地位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社会成员在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之间的流动等。达伦多夫认为,建立冲突调节机制的条件是:第一,冲突团体必须具有一致的价值前提,即共同认可冲突是权威结构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二,冲突团体必须达到一定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冲突团体必须共同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如果具备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减少冲突的暴力形式,减轻冲突的社会危害。社会冲突论虽然在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它在强调冲突是

28、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这种理论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的最重要启示在于:第一,社会建设不能回避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客观存在,不能企图消灭任何形式的矛盾与冲突;第二,社会建设应当在正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它们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可能的社会危害;第三,对于冲突的重视和研究,目的在于避免冲突的发生或缓解冲突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第四,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建设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冲突的常规机制,着眼于提升社会包容和缓和冲突的能力。(五)发展理论发展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最初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后来演变为关注全球发展问题。

29、在发展研究过程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其中社会学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等,这些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发展或为何不能取得发展。现代化理论所要解释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传统社会如何迈向现代社会。其主要观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其中,现代社会以西方社会为参照,与其不同的形态则被称为传统社会。第二,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阶段。第三,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实现现代化,是因为其社会内部仍有“传统性”,包括人的传统性、社会结构与文化的传统性等。现代化实际上是社会的“内生性”变迁过程。第四,非西方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西方化或者照

30、搬西方模式,引入西方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WRostow)在1960年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从经济史的:角度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高额大众消费阶段。l971年,罗斯托在其新著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提出第六个阶段,也就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然而,按照现代化理论和罗斯托等人的设计,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十年”之后,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而是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有些国家甚至社会混乱,冲突频繁。在此背景下,依附理论出现了。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社会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外部

31、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非常不利的边缘位置,对于资本主义中心存在严重的依赖性,世界上发达社会的出现与不发达社会的存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发达社会要寻求发展就必须斩断与资本主义中心的依附关系。可以说,依附理论开始以全球的眼光考虑不发达社会的发展问题,这是一种进步。毕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以来,一个国家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了。后来的世界体系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分析思路,但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理论建构,并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东亚地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提供了理论解释。相比以上一些主要理论解释怎样才能发展而言,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也许是更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直接关系到我

32、们今天的社会建设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晚期,发展观的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传统发展观阶段,强调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适性,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修正传统发展观阶段,强调“发展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观转型阶段,提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以及同每个民族的价值与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观流行阶段,强调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以上发

33、展理论和发展观的演变告诉我们,非西方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保持头脑清醒,避免照搬西方的发展理论和模式,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注重克服国内发展障碍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服务于本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在发展过程中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必须对发展保持科学的态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不应只等于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社会进步;发展应当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应当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忽视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34、条件与能力。(六)“现代人”理论如前所述,20世纪60年代被联合国确定为“发展的十年”,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社会混乱和倒退。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其中,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和D史密斯提出的“现代人”理论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还要关注社会中的人,关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继续生活在较早的时代,则这个国家要迈进现代化是不可能的。20世纪60年代被联合国确定为“发展的卡年”,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社会混乱和倒退,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所谓的“现

35、代人”是指具备以下观念和行为素质的人:(1)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变革;(3)具有形成个人看法的能力,并且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4)能够积极地搜寻形成个人意见的知识和信息;(5)注重面向现在与未来,有守时惜时的习惯;(6)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相信人能够通过学习以控制其生存环境,相信自己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应对生活的挑战;(7)无论是在公共事务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倾向于制订长期计划;(8)信赖自己生活的世界,相信在人类控制之下存在一个合理合法的社会;(9)重视专门技术,有着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支持正规教育和技能训练,

36、乐于看到自己的后代离开传统所认可的职业而从事新的现代职业;(11)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特别是对弱者的自尊给予更多的保护;(12)了解生产及过程,积极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他们还提出,现代人对于自己和社会的未来一般持乐观主义态度而非宿命论的观点;现代人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取向,例如相信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克尔斯和史密斯的“现代人”理论之所以与社会建设相关,主要是由于以下缘故。第一,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缺乏社会整合,甚至陷入社会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冲突。其中,一些社会成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养成现代人的人格,其所秉持的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相互冲突。第

37、二,很多人在讨论社会建设时都偏重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层面,对社会中的个人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关注不足,而“现代人”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三,只要我们坚持走向现代化,那么,注意养成社会成员的现代人格,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新的社会整合就是必需的。“现代人”理论启示我们关注社会建设中的个人,关注个人心理状态、价值倾向以及行为方式对现代社会成长的影响。(七)社会公正论前面提到,非西方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可以说社会公正论为此提供了一种思考。把公正研究纳入发展视野之内,以社会公正审视发展,在发展进程中促进社会公正,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视角。社会公正是维持社

38、会团结、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价值基础和相应制度安排,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并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一个缺乏公正的社会,不仅社会成员无法和谐相处,而且社会的活力也会受到抑制甚至消解,因此不可能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最终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来说都是不利的。正如罗尔斯(Rawls)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社会正义原则提供了一种在社会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定了社会合作所产生之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从而促成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社会公正的观念由来已久,但是关于公正的科学研究应该说是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既是一种公

39、开的主张,又是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这种不平等本身往往被认为是公正合理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宣称自由、平等、博爱,并基于此种理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公正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有的根据公民权原则,主张社会公正就是给所有的人以同等的权利;也有的根据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主张社会公正就是扶助弱者;还有人根据公正与效率平衡的原则,主张社会公正主要是指机会公平,应当将个人获益与其贡献挂钩。大体上,这些主张游走于两极之间:一极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平等,另一极是维护个体的自由权利。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西方学者的社会公正理论,揭示了资产阶级公正观的虚伪性,指出生产关系决定公正原则,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40、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一个能够真正实现公正的社会,追求社会公正的根本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最终消灭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理论,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因而我们已具备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的基础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我们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仍将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仍然面对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挑战和压制,往往承受着国际上的不公正。这种情形就决定了我们社会中公正状况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由此,社会公正论对我们今天推进社

41、会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第一,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公正,充分认识到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第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致力于不断发展完善之;第三,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四,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设计能够体现并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第五,要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优先实现“底线公平”,就是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八)风险社会论“风险社会”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U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型现代性一书,贝克由此成为“风

42、险社会”理论的首要代表人物,其他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社会人类学家MA道格拉斯(MADouglas)以及美国政治学家A威尔达夫斯基(AWildavsky)等。贝克认为,尽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以前时期的风险相比,在根源、范围、效应以及识别难度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风险实际上是现代控制风险制度自身的一种后果,并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类风险还超越时间和空间,远远超出其地理上的起源并扩展开去,影响到社会中的所有群体,甚至:具有全球性影响。在时间上,其影响则不仅是当前一代。今天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还是普通人看不见的,只有复杂的科学仪器

43、才能识别。贝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新型风险正在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宰力量,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的”或“阶级的”社会转向一种新型的“风险社会”。在这两种社会中,有着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前者的中心问题是社会集体创造的财富如何能在按照社会不平等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同时又最小化其负面效果(如贫困、饥饿等)。而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和危险是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产生的,尤其是污染,社会需要防止、最小化这些风险和危险,或者进行形象化和疏导。与前者相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要均匀得多。不过,无论是作为前者的“财富分配社会”,还是作为后者的“风险分配社会”,都包含着不平等,这两种不平等在第三世界的工业中

44、心区域高度重叠。在社会构成方面,风险社会论认为风险社会呈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特征。个体化是现代教育、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社会竞争以及现代居住方式等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化的过程使得个体从传统的支持网络中分离出来,失去了来Pl家庭、邻里、朋友、伙伴网络的保障和支持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形成有赖于个人选择,社会纽带从而变得具有反思性了。虽然在面临各种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时,可以依据利益关系和特定情况结成联盟,但是一种长久的、稳定的亲密关系却消失了。社会的隔绝感和孤独感成为各种关系的主要模式。因此,现代社会中,个人不得不以自己单薄的力量去面对社会,时常感到孤立无援,危机和不安全感常常侵袭着每一个人

45、。风险社会理论认为,要管理新型社会风险,已经不能简单地信任科学技术,未来应当谋求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协同。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必须超越和重构以前的“理性行动者范式”,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更加个体化的利益、偏好、预期和选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此外,风险社会理论还主张建立风险管理的合作模式,社会成员、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都应和国家一起成为控制风险的主体,民族国家之间、民族国家与全球公民社会之间以及全球公民社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成功管理现代风险所必需的。风险社会论的重要启示在于:第一,在今天推进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高度重视促进社会整合、防范社会风险以维护

46、社会安全的重要性;第二,要认真研究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风险,注意揭示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类型的风险共生的客观情况及其给风险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第三,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风险特点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和机制,审慎地检视国家和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化的、合作主义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推动必要的组织、制度以及观念的变革。(九)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从关注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安全等角度讲,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条件也使得推进社会建设真正成为可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主要体现为:(1)追求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推进社会建设成为建

47、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基本社会关系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并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已经初步消灭了私有制以及基于阶级利益的社会对抗,其内部虽然仍有各种矛盾和冲突,但是它们主要的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了,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与冲突。由此,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能。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其基本社会关系是对抗性的,所以都不可能真正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3)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其利益受到高度重视。由此,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以服务于最广大人民

48、群众的利益,从而为实现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提供保障。如上所述,推进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推进社会建设。但是,这种可能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并不必然地、自动地带来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事实上,如果不能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利用并光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的优越性,不能正视并积极地、动态地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矛盾,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转换矛盾的性质,使社会主义社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由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对今天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第一,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要敢于正视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

49、题,通过努力工作和制度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推进社会建设。二、与狭义的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两个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视角,而不涉及更为具体、更为细化的其他理论,如人口理论、教育理论、就业理论,等等。这两种一般性理论就是社会福利论和公民社会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比较明确的社会建设目标。 (一)社会福利论英国社会福利理论奠基人蒂特马斯曾经指出,由于市场无法回应社会需要,并且具有破坏性影响,所以工业化社会需要福利国家体系与社会政策,这不是简单地回应社会问题,而是促进社会整合的需要。事实上,社会福利论认为,发展社会福利,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认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防范社会运行的风险。在此意义上,社会福利论对于社会建设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