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44490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学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附件1: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案例/论文申报表题 目类别: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使命申报人姓名郝丽娜性 别女职 务教师职 称小学高级单 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通 讯地 址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邮 政编 码014030电 话5145818手机传 真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 位 盖 章 年 月 日 备注:此表与报送材料装订在一起附件2: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封面(A4规格)可持续发展教育论文题 目: 以学校教育增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作者姓名: 郝丽娜 作者职务: 教师 职 称: 小学高级 教 龄: 省(直辖市)、区(县):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单 位: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

2、学 通讯地址: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邮 编: 014030 联络电话:(单位) 5145818 (其他) E-mail 备注:此封面与报送论文装订在一起 以学校教育增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赵家营小学 郝丽娜【摘要】1.中国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很少”中国学生成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书面作业,或是齐声做口头练习。他们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也许在中考与高考中出现动西。对于习惯在历史与英语课上辩论、在数学课上讨论不一样解题措施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太显得空乏和拘束了。这不是说中国学校课上都是露骨宣传,或者将每一种数学题答案都写成毛泽东,而是说他们自由发挥空间很少,数学题只有一种好解法,

3、每个班家庭作业都是同样,课上缺乏讨论、课外也不关怀社会生活。美国中学生较为常见政府决策辩论等,中国学生经验几乎为零。中国学校有诸多长处,可是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更不培养大量思维广博哲学家。 (美)波士顿环球报2. 富裕起来中国人需要“内在富有”中国大陆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财力令世界目眩。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不过,我近来在青岛所见所闻却十分心情沉重。在青岛香港中路一处高档住宅楼边,便利店顾客随便扔去垃圾。在一家饭店里,衣着光鲜就餐者一根一根抽着香烟,不理会邻桌咳嗽顾客。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他人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权利,诸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

4、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香港南华早报【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可持续学习能力【正文】 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学校教育,可以从全方位培育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种人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是长期受教育成果。只有依托可持续发展取向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共识;才能使华丽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

5、力迫使下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自觉追求才能不停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一、 建构合理学校教育体系,增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校教育自身就是以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目、充足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教育系统。要建构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总目规定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学校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体系建构问题。(一)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必

6、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增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每一种受教育者都是可持续发展主体,可持续发展目是规定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必须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从培养什么样人角度来探讨,是培养单一层面人,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事关教育发展走向问题。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切入点。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老式教育思想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关键教育思想建构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单一发展教育思想

7、,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定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并且是可持续发展“恶动力”。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教育思想关键。教养全面发展人,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教育思想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基本原则,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基本原则,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错误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二)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两个车轮,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种纵横交错立体网络,是一种有机整体。我们当然可以

8、将它划分为多种形式,以不一样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整体友好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以往教学中所存在泾渭分明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导致学生知识构造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全面认识。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一样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一方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三)教育优先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教育当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教育合适

9、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规定,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内在必然逻辑。今天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强大动力,假如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要保证教育无条件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教育相对独立性。承认教育事业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先行理论基础。假如一味强调经济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教育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也许在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一步。(四)学校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塑造受教育者具有鲜明生态教育观(或绿色教育观)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一直是以人类与自然关系为基础;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大背景。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

10、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存在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基本背景。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络在一起。在全球生态危机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假如说生态文明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道理很简朴,教育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内在一致和历史统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生态化发

11、展提供了现实社会条件及其背景,并且对教育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社会需求。在这种状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需要,致力于自身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生态化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现代教育将展现出生态化发展趋势,教育生态化时代即未来临。所谓现代教育生态化趋势,是说伴伴随生态成长起来现代教育将在未来发展中开始新历史性转折,即逐渐强化自身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新型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目、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文明新人。可见,教育将按照生态学

12、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时代性矛盾,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形成和发展。教育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生态环境面前对教育一种主观愿望,而是目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教育客观规定和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压力倡导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伴随整个经济和社会历史转型进行自身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定改革教育观念、目、内容和措施等。(五)学校教育在教育过程上,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一直,树立全程教育观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种受教育者成长过程和每一种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一直。可持续发展规定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全面、持续发

13、展呼唤全程教育,任何一种环节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畸形和不持续发展从而有也许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中断。二、学校教育可以建立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学习能力。 (一)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发挥品德课、科学课等课程主体教育作用,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学习能力。 科学课为课程改革中出现一门综合课程,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等内容,其综合化构建恰好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课程载体,具有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心灵深处,均有一种根深蒂固需要,就是但愿自己是一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详细

14、事物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了其中道理,从而入脑动心,其效果才能明显。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学生道德情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实现其针对性、实效性主线途径在于学生可以进行积极有效学习,使课程生活成为自己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加强道德实践体验,实现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践有效链接,我们就会丰富教育内涵,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效,真正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出有良好德行一代新人。此外,在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学习能力,包括:独立学习知识、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批判性思索问题能力;与他人共事、合作处理问题能力;积极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

15、并提出创新性处理方案能力,等等。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良好气氛。 优秀校园文化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养成沃土,可以引导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学习能力。首先,要把握校园文化定位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要从全方位人培养实际出发,坚持基本知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统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长校园文化品位。用高雅内容与优美形式,建立校园文化主阵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品质与风格。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文化活动。如通过专题汇报、简报板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可持续发展教育气氛。最终

16、还要充足发挥学生社团主阵地作用。增进学生可持续能力全面发展。 (三) 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实训实习类、军事训练类、社会调查类、勤工俭学类、志愿服务类、创新创业类等活动。社会实践以其丰富内容、多样形式和宽阔渠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培养全方位可持续发展受教育者重要途径之一。如通过军训可以磨练意志,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起修身立人原则;勤工俭学则可以使学生经受劳动锻炼,明白劳动意义,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实践证明,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强、自立意识,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

17、能力有效措施。 (四)充足发挥教师表率与示范作用 很大程度上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是靠教师实现,教师对学生影响不可估计。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职业精神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多种平台,使教师各显其能,鼓励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者,既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崇高职业精神。教师应是改革积极推进者,要善于对自己教学措施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和持之以恒精神,成为终身学习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学习、人际交往、应用开发能力。假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它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养成典范。 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价值时代,而

18、知识价值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大量增长使知识系统常常处在爆炸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据专家记录,现代社会劳动者知识半衰期已缩短至5-7年。这就规定人们既要不停地学习已经编码化信息,又要具有充足运用这种信息能力。这同步给人们提出了不停学习任务。为了适应知识更新不停加紧趋势,劳动者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学习成了知识价值时代人类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劳动,成为一种永无止境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是建立在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基础上社会。因此,“一次教育”概念已通过时,应当大力倡导全程教育,否则虽然一时光彩照人,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

19、育已扩展到一种人整个毕生。认为唯有全面终身教育才可以培养完善人。要实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全程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可持续发展大业,人类是基础;人类成长大业,全面发展是方向;全面发展大业,教育是主线;教育大业,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竞争,而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教育强有力支持。作为永恒而崇高育人事业教育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类文明“定海神针”。教育应当也必须在自己旗帜上写下“为人类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理念。【参照文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冯天瑜。“可持续发展”哲理之源J.武汉大学学报,1998,(3)。3王善迈。有关教育产业化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4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冯之俊、周宏春。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J.中国软科学,1998,(5)、(6)。6雷颐。教育与社会J.东方文化,,(1)。7武刚。国民素质与教育使命J.广西高教研究,199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