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摘要】目的: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奥氮平与利培酮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8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治疗组与观察组各40例,在治疗组中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培酮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完成6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和失眠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治疗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奥
2、氮平与利培酮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体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进行选择。【关键词】奥氮平;利培酮;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治疗效果;不良反应R749.1A1007-8231(2018)08-0153-02在临床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又被称之为脑器质性精神病,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脑部疾病,其中,脑部疾病主要可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以及脑瘤等,人格改变、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以及意识障碍是该病症的主要表现1。而通过研究发现,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和提升预后效果。为此,本文就从我院选取8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
3、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奥氮平与利培酮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8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治疗组与观察组各40例。在观察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介于49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9.6)岁;而在治疗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介于53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9.6)岁;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脑炎、癫痫、脑外伤、痴呆以及帕金森;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理类型等资料,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1.2方法在治疗组中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其中,奥氮平的用法和用量为:起始量为每天2.5毫克,逐渐增加用量,最大用量不可超过每天15毫克;利培酮的用法和用量为:起始量为每天0.5毫克,逐渐增加用量,最大用量不可超过每天4毫克;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6周2。1.3观察指标治疗效果。PANSS减分率大于等于75%为痊愈;PANSS减分率介于50%到75%为显效;PANSS减分率介于25%到50%为有效;PANSS减分率低于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之和。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
5、资料,两组之间分别采用t和2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2.结果2.1比较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完成6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3.讨论在脑部组织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称之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在现今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能在患者的生活中进行护理进行病情的缓解,同时对患者给与有效的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3。就奥氮平而言,该药物属于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对多巴胺受体进行拮抗,起到改善阳性症状的作用,比如:幻觉、妄想、猜疑以及思维障碍等症状的治疗过程中;而在对5-羟色胺2
6、受体进行拮抗时,则可起到改善阴性症状的作用,比如:社会功能退缩、言语贫乏以及感情淡漠等症状的治疗过程中。而利培酮则是一种强5-羟色胺2受体拮抗剂和弱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同样可对精神疾病的阳性、阴性症状等与之相关的情感症状进行改善4。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在完成6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观察组患者的失眠率和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进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治疗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奥氮平与利培酮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体治疗方法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进行选择。【参考文献】1徐兴红,邓丽凤.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药业,2017,26(08):43-46.2冯灵君.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6):36-37.3冯婉霞,陈婉珉,莫翠英,等.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5):133-134.4钟智勇,张明,王继辉,等.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09):1047-105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