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733663 上传时间:2024-07-16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doc上课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甘肃省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研究二OO二年十月内容摘要 世纪之交,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百年不遇的良好机遇,也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甘肃地处我国西部前沿,在西部处于承东启西的区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甘肃的公路交通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得到初步改善,交通瓶颈局面得到初步缓解,已初步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络。但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面对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甘肃经济发展需求,甘肃的公路交通,尤其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分布的农村公路发展仍十分滞后。加快甘肃公路交通发展,尤其是农

2、村公路的发展,是关系甘肃社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充分分析甘肃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特性,尤其是农村公路交通特性及优劣性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甘肃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水平,结合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提出了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及战略措施。关键词:农村公路 发展战略 交通特性ABSTRACT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指导思想和原则(1)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第二章 甘肃区位特性及优势分析(1)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1)22甘肃经济区位特性及优势(7)23甘肃经济发展规划(7)24甘肃交通区位特性及优势(7)第三章 甘肃交通运输

3、发展现状及发展水平分析(3)31综合运输(3)32公路运输(3)33公路网现状(3)34衡量交通发展水平的理论分析(3)35甘肃交通发展水平分析(3)第四章 甘肃农村公路网发展现状分析(4)41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4)42农村公路网现状评价(4)43农村公路发展的适应性分析(4)第五章 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5)51农村公路的战略定位(5)52农村公路的交通特性分析(5)53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想(5)第六章 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6)61甘肃农村公路发展基本构想(6)62甘肃农村公路发展目标(6)63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步骤(6)第七章 甘肃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战略目标量化)(7

4、)71关于公路网合理规模(7)72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预测(7)73农村公路网等级结构配置(7)74建设规模和资金需求(7)75战略目标实施的可能性(7)76战略目标实施效果(7)77农村公路发展战略重点(7)第八章 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对策(8)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一、历史背景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区域经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城乡集贸往来,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8月交通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公

5、路发展步伐,为我省农村公路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发展农村公路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贯彻国家计委、交通部有关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时期的建设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年到年的年间, 我国县乡公路通车总里程由万公里发展到万多公里,累计增加 了万多公里,平均每年增加近万公里。农村公路变宽变广,农民出行更

6、加方便快捷。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猛,通车总里程从建国初期的万多公里、年的万公里,发展到年底的 万多公里,增长速度十分显著,仅“九五”期间年均新增县乡公路里程就达到.万公里。农村县乡公路不仅通车里程增加了,公路技术等级也逐年提高,路面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到年末,我国县乡公路中的等级公路只有约万公里, 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到年底,全国县乡公路中的等级公路达到.万多公里,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万多公里。截至年底,全国县乡公路中有路面里程达到万公里,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近万公里。全国县乡公路中晴雨通车、养护和绿化里程分别达到了 万、万和万

7、公里。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及山东、辽宁、 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更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全国县乡公路的通达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全国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的比例由年的和上升到和,分 别增长了个和个百分点。另外,未纳入统计的农村公路日益增多,据年公路普查初步统计,全国目前未纳入统计的村道大约还有多万公里。我国农村公路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显落后, 里程总量、通达深度、技术等级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距离农村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目前,交通部正在编制全国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抓住目前国家加大投入解决县级公路改造的契机,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甘肃省农村公路自新中国成立以

8、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省县乡公路总里程已达26188公里,占全公路网总里程的65.33%。县乡公路中四级及以上等级里程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68.9%,晴雨通车里程占77.51%。我省农村公路虽有较快发展,但从总体看,与实现我省“十五”计划目标和保障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十分落后。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二是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低,行车条件差;三是构造物缺少,沿线设施不全;四是管养难度大。最后,建设、养护资金缺乏,已是历来制约我省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甘肃省交通运输业

9、由“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变,交通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目前,作为甘肃干线公路网的国省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绩,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甘肃,根据其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和综合运输发展趋势,从战备高度研究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制定正确、合理的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战略方向和目标,是甘肃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制订宏观决策的需要,也是加速甘肃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步入纵深化和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的迫切需要。二、研究的必要性1、是实现公路交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步伐

10、的加快,都对公路运输在数量和快速、直达等质量上产生了新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公路运输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干线公路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绩,全国“五纵七横”和“三个重要路段”规划公路已经完成一半以上,公路已初步跨入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主要作为短途动工具和其它运输方式的集疏运输手段,从面上运输的“毛细血管”作用,发展到具有“毛细血管”和“大动脉”(高等级公路)的双重作用,公路运输正逐步向其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同时,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促使党中央、国务院将农村公路发展作为其战略重点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此促进农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优

11、化调整。公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人们出行愿望的增加,公路交通日趋紧张,交通拥挤与阻塞现象日趋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覆盖面较大的农村公路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而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的滞后导致公路交通发展的缓慢和无序,也成为严重制约公路自身功能发挥和制约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缓解“瓶颈”,加快公路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发展汽车工业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一项重大工程。为此,交通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经多方面分析论证后,提出了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事业方针指导下,“统筹规划、

12、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网”建设公路主骨架系统和农村公路网体系的长远规划。该系统的建成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我国省际间和大中城市的中长距离交通运输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交通部已就增加公路投资,加快公路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并把加快中西部地区交通发展,加大交通扶贫力度和加快县乡公路建设列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为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此外,甘肃省交通主管部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调查及相对完善的公路交通规划工作,制定了跨世纪的公路交通发展长远规划19912020年甘肃省干线公路网规划,并付诸实施,已初见成效,而农村

13、公路网发展战略研究,又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是甘肃公路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甘肃公路交通大发展时期的真正来临。然而,人口及土地资源的限制,能源供应的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将给甘肃省公路交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同时,甘肃公路大建设“九五”开始起步,而作为连接县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由于欠帐太多,等级较低,严重制约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战略,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在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运输基础建设,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同时,力求在发展中及时、正确、有效地处理好资源供应和环境污染与交通发展的矛盾,把人、车、路

14、和环境等在交通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内容,综合在公路交通的统一环境中一起研究,以寻求优化发展通行能力,提高道路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道路公害的科学措施,从而保持社会经济公路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公路交通的持续发展。将对甘肃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是迎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在世纪之交,党和国家确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1999年11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建设国债。在投资方向上,继续以基础设施为重点,金融要进一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要;抓住时

15、机,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开发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朱容基总理在甘肃、青海、宁夏、考察工作是,就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作出重要指示。朱容基总理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明确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书记十分重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明确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朱容基总理指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加快进行西部地区大开发,就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公路干线、铁路

16、主线、民航机场、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朱容基总理还针对甘肃公路交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加快路网改造,尽快形成高等级公路网作了具体指示,并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长计议,要有战略眼光,要适当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近容基总理的重要指示,为西部地区公路交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研究力度,以大开发起步阶段对公路交通的需求分析为重点,探求公路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是迎接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也是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创21世纪交通工作新局面的客观要求。3、是实现甘肃省跨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大开放需要大交

17、通,大交通造就大开放”。没有适度超前发展的交通,是难以形成经济建设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格局。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以安全、高效的运输联系为前提,即首先是建设运输道路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具备了高效运输体系,才能进行地区开发和把国民经济各个基地联接起来,才能促进更大范围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反之,运输基本设施的短缺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干扰、徘徊和不必要的消耗,阻碍经济的增长。可见,一个优良的、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输体系,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前提条件。甘肃省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由以农业和原材料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的第三产业过渡的关键时

18、期,经济结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与之密切相关的运输需求也随之变化;而且,多国际、国内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分析,21世纪初期将是甘肃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黄金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将产生新的交通需求,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交通运输一大组成部分的公路运输,以其自身具有的机动、灵活、快速、门对门直达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及的独特功能,能够较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运输的各种需求,使之日益成为沟通城乡、联系产销的桥梁和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制订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战略,促进公路交通事业良性发展,是健全和完善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12 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会议精神。做到三个适应(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的要求)和两个加快(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促进甘肃省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农村公路跨世纪宏伟目标,为甘肃经济作贡献。2、研究原则服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国防要求,立足省情,适度超前,满足甘肃省未来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要求,保证重点建设,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快

20、速增长。服从交通部“分三步走,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构想。(三步走即:到2010年基本建成“三主一支持”的骨干工程,形成相应的规模效益;到2020年基本实现“三主一支持”长远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50年左右,我国交通运输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研究力度,以大开发起步阶段对公路交通的需求分析为重点,探求公路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把如何提高市场发育度,扩大市场问题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全方位开放公路建设,养护和公路运输市场,加快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功能配套和市场软硬环境

21、条件,促进物流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前提,重视社会效益,重视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甘肃省地理条件和经济布局规划相协调,使路网布局科学合理;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逐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建、养、管并重,发挥路网整体效益。以“科教兴交促进交通技术进步,促进交通现代化;搞好法制建设,经法制交通。坚持贷、建、还修路方针,采取多渠道融资;树立市场观念,经营观念,发展三产及路域经济,搞好经营。要明确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思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五个原则

22、:第一,坚持全盘考虑,统筹安排。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通后畅,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第三,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第四,坚持建养并重,注重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坚持广开渠道,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农村公路建设要根据公路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体制。农村公路作为社会性公益事业,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长远利益出发,各级政府税费改革后仍要每年在本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和地方财政附加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根据需要,坚持自愿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建设农村公路,但不得强行摊派,注意减轻

23、农民负担问题。农拖费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加强农拖费的征收和管理。税费改革后,当地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应予以列支交通事业支出项目,并确定合理的资金比例,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资金监督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发展研究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全国和甘肃省省情、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干线公路建设现状及规划等,重点研究了农村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甘肃发展农村公路存在的优势与劣势,经过综合分析经济需求和交通需求,发展的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最后提出了甘肃农村公路发

24、展战略构想、战略目标以及战略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农村公路发展量化目标和战略实施措施。第二章 甘肃区位特性及优劣势分析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所谓“区位(Location)”是指通过对各种区域因素进行的聚类分析和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为经济事物分布选择的最佳或最满意的地点。在区域经济中,一般把区位作为区域选择来使用,即指资源空间配置的决策过程和生产力布局的过程。研究区位特性,并对其优势劣势加以分析,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交通建设的基本理论基础。为此,在研究甘肃农村公路发展战略之前,对甘肃自然地理区位特性、经济区位特性以及交通区位特性予以总结和分析是很必要的。2.1.1甘肃自然地理区位特性及优

25、势1、自然地理状况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地理中心,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相连,南邻四川,西南与西部连接青海、新疆,北面同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西秦岭山地边缘。全省土地总面积4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2、行政区划与人口截至2001年底,全省辖6个省辖市、6个地区2个民族自治州,共86个县(市、区),其中民族自治县7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8个、乡(镇)级单位1669个、行政村17504个、自然村103186个。见表21、图21。甘肃省行政区划表21

26、 (2000年) 单位:个地 名地级单位县 级乡 镇 级合计县自治县市市辖合计县辖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民族乡全 省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百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14 87 60 7 9 11 1669 8 267 1287 39 107 1 8 3 5 131 27 63 41 1 7 4 1 2 160 13 136 11 1 5 3 2 88 9 72 1 7 1 2 1 1 18 8 4 6 1 1 1 9 3 6 1 8 7 1 148 26 120 1 2 1 7 6 1 133 18 112 11 3 1 9 9

27、 244 2 39 203 7 1 7 7 167 38 129 1 1 4 2 1 1 124 25 91 1 8 1 6 4 1 1 109 6 26 69 7 8 1 7 2 2 3 92 22 61 2 9 1 8 5 2 1 139 13 120 4 6 1 8 7 1 107 3 104 4 2001年底,甘肃省总人口为2575.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1.19万人,占总人口的24.51%,乡村人口1944.05万人,占总人口的75.49%(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甘肃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现境内有4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近22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69%,目前设

28、两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39个民族自治乡。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甘肃省人口素质较低,据2000年统计资料,文盲率为14.34%,远高于6.72%的全国平均水平,接受教育程度状况见表22。表22 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人口比较 单位:%接受教育程度全国平均甘肃省文 盲 率(%)6.7214.34小 学(人)3570136907初 中(人)3396123925高 中(人)111469863大专以上(人)36112665甘肃省人口分布地区差异较大,中部的白银、兰州、临夏、天水、定西等地(州、市)集中了全省50.10%的人口,而河西5地(市)人口比重仅为18.33%,平凉、庆阳两地为

29、18.41%,陇南、甘南两地(州)为13.16%。2.1.2自然条件1、地形甘肃省地形呈狭长状,从东南到西北全长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点为祁连山主峰,达5808米,最低处为白龙江河谷地带,仅550米。见表22。省内地形比较复杂,东部是黄土高原,西南部是祁连山地和高山草原,西部是土壤肥沃、水源比较充足的河西走廊,北部为阿拉善高原和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境内主要河流近20条,除我国第二大河黄河从中部蜿蜒流过外,还有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以及长江的支流白龙江等。表23 甘肃省地势分级与面积表 单位:平方公里地势高度面积占

30、总土地面积%备注1,000米34,8907.69陇南山地中的低谷川坝地区,河西有些内陆河下游的盆地1,0002,000米233,87851.51河西三大绿洲,广大沙漠戈壁及黄土高原地区,属低山、高平原地形2,0003,000米93,52420.6 陇山、兴隆山、子午岭等中山3,000米91,70820.2岷山、迭山、祁连山等高山2、气候甘肃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明显的向大陆型气候过渡的特征。由于地形狭长和相对高差较大,故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由-14递升到4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由16递升到26,全省平均气温414。降水

31、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陇东、陇南和甘南草原地区年降水量可达500800毫米,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则不足40毫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30860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7503300小时,无霜期160220天。3、生态环境由于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恶劣,加上人为破坏,致使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濒繁。经全省上下多年的努力,虽已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仍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林草覆盖率低。目前全省森林面积6385.3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37%,比全国平均水平13.92%低4.55个百分点。全省草原面积24959.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62%,其中干旱草原、荒

32、漠草和高山草原占7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覆盖率低(仅23%左右),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造成10度以上坡地流失表土8.5毫米,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达6.44亿吨,相当于冲走了30万公顷耕地的表土层。土地沙化、盐碱化。全省耕地中有近一半发生质地不同程度的逐年退化现象,现有耕地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受风沙危害的农田面积达21.3万公顷,受风沙侵害而弃耕的农田累计达12.67万公顷,约有66.7万公顷耕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沙质荒漠化的威胁,上述受侵害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1.95%。全省天然草地自1981年以来减少了8.5万公顷,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草地约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

33、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日趋减少之势。如在甘谷县的重点调查中,县志记载的185种植物和38种动物,近百年来已有10%已基本绝迹。针对上述状况,我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前已建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已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4%,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60万公顷,水保林、荒坡种草、封山育林、封坡育草累计建设394万公顷。生态农业实践成就显着,已建立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1个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县,3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2个全国生态示范区。仅1999年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就达0.7亿人次,共

34、植树3.7亿株。三北地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4.47万公顷,封育面积107.2万公顷,河西走廊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络化。全省牧业县共落实草场承包面积540万公顷,占总量的67.9%,累计围栏草地共26.7万公顷,改良草地23.3万公顷。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5处,总面积达504.5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1%,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26处,地区1处,县(市)级3处。同时还建立森林公园37处,总面积达25.9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31处,建立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基地3处,建立沙生植物园、树木园等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等。总之,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5、发展。4、自然资源甘肃省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全省总耕地面积348.8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7.68%,人均耕地2.17亩,为全国平均水平1.185亩的1.83倍,还有8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是丰富的后备备耕资源,大面积的戈壁、荒漠,随着科学技术和节水农业的发展,也会成为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有野生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已经营的有450多种,其中“岷归、文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全省有野生动物650种,鸟类441种,属国家保护的稀有珍禽兽90兽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24种,二类保护的有24种,三类保护

36、的有近50种,以陇南地区的大熊猫、金丝猴最为珍贵。甘肃省又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尤以有色和稀贵金属为最。截止目前,全省已发现有用矿产145种,矿产地2500多处。按矿产保有储量统计,有46种矿产列全国前10位,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等11种居全国首位,锌、铬、铜、锑、重晶石等15种分列全国25位。石油、铬、钒、镍、铜、铅锌、锑、金、萤石等近20种矿产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甘肃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9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全省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目前已建成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超过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35.6

37、5亿度。甘肃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商贾贸易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横穿全省,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既有草原、冰川、山湖、石林等自然风光,又有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既有访古探幽的奇趣,又具浓郁的民族风情,目前已有一定的开发规模,又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2.1.3自然地理区位特性及其优势综观甘肃自然地理状况,其区位特性及优势可概括如下:1甘肃地处祖国腹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全国各省中与周边毗邻最多的省份,且邻近省份既有直辖市,也有民族地区,其本身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兰州是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商贸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38、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2由于自然、地理及经济联系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形成了甘肃陇东、陇中、河西、陇南、酒嘉五个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基本沿两条国道线依次排布,其他县乡各自成为小的经济区,由于受交通、地理、气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3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甘肃东西方向狭长,承东启西,交通顺畅,但南北方向的交通十分滞后。4由于甘肃地理狭长的不规则形状,决定了甘肃各地区、市、县距离兰州这一社会、政治、经济、交通、商贸中心的平均距离偏大,扩大了五个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距。22甘肃经济区位特性及优势2.2.1甘肃经济资源区位特性一、经济资源区位特性1 经济发展特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一是

39、开发较早,早在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有人类活动,河西与陇东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二是近代工业的发展远比沿海地区更为迟缓,到1872年,清政府才在甘肃省开办官办的兰州制造局及1878年的甘肃织呢局,至抗日战争期间,随着人口、资本和工厂的内迁,甘肃近代工业才有所发展,但抗战胜利后,甘肃工业又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经济增长较快,在旧中国甘肃是生产水平低下的省区之一,农业与工业生产都比较落后,1949年铁产量只有0.03万吨,电力0.05亿度,粮食41.2亿斤,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为72.3(以1952年为100),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75年,工农业产值指数就上升到631.9(以1

40、952年为100),增长了8.74倍,铁产量达29.43万吨,电力95.16亿度;四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产业结构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1、由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正向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1949年甘肃省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8%,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1952年为75.20%,1957年为61.0%,至1978年降至22.05%,1999年为18%,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2、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199

41、5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11.4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3.88%,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9.84%和10.80%)。主要年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见表24。表24 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年 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20.4060.3119.29198022.2753.9223.81198526.8147.6725.52199026.3840.4533.12199519.9746.7233.31199920.5245.4734.01200019.7044.7035.60200119.3044.9035.803、产业布局甘肃省工业建设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交通条件为依托而发展的,基本形成了以陇海兰新线和包兰兰青线为主轴,以兰州、白银、天水、金昌和嘉峪关为基点而展开,形成了“一岸两翼”的分布格局。近年来,沿宝中铁路和国道212沿线的两条经济带也已初步形成。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已成为以兰州为中心的现代工业区,正向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工业区发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