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_吕明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241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_吕明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_吕明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_吕明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1满族刺绣工艺溯源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锤炼与沉淀,展现着中华各民族独特的风采,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与智慧。早在远古时期,历史悠久的刺绣工艺伴随着陶器、玉器、纺织工艺的诞生应运而生。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原始社会时期,各氏族、部落对大自然、动植物极为尊崇,动植物作为专属的图腾标志,是氏族、部落的象征及保护者。从文化角度来看,原始刺绣的起源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人类曾运用文身、彩绘等方式

2、进行装饰以表明身份,并在诸多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服装的诞生取代了原始部落文身装饰等习俗,而是通过用彩绘、刺绣等工艺手段进行延续。刺绣工艺的产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记载最早的刺绣活动与服装紧密相关,尚书虞书记载了舜命禹制作章服的故事。舜对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十二章以衣绘而裳绣为原则,绘服。”周天子冕服上特有的纹样,由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组成的十二章,采用画和绣的工艺制成,在帝王的冕服上绣十二章便成为定制,历代沿袭直至清代。商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觯上,黏附有菱形绣迹,是发现最早的刺绣痕迹,据佐

3、证其刺绣针法为锁绣针法。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以服饰为主,只有贵族或首领才能得用,价格极为昂贵,是身份的象征。两汉时期,农业生产日益繁荣,纺织业高度发展,丝织品的使用促进了刺绣工艺的提高,刺绣纹饰多以云纹为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民族迁移、战祸频繁,东西方文化、南北方文化不断交融,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随着佛教的兴起,刺绣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拓展,为刺绣工艺注入新鲜血液。唐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非常发达,陆续出现多种新的刺绣针法,刺绣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刺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刺绣工艺逐渐流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一些刺绣工艺精湛的大家如丁佩、沈寿等也开始崭露头角,仿真绣、乱针绣

4、为刺绣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刺绣工艺应用范围日益缩小,一些遗存的古老绣品弥足珍贵。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域民俗文化与生存环境千差万别,精湛的刺绣工艺遍布中国各地,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刺绣风格,品类也极为丰富多样。满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形成于17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辽宁地区,是对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信仰。满族刺绣艺术恰如活的化【作者简介】吕明泽,工作于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齐齐哈尔市美术馆)。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摘要:满族刺绣在中国传统农耕时代曾经是人们的伟大创造,承

5、载着当时人们生活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满族刺绣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上具有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价值。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消失,满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必将在现代社会中以最原始、最超越的姿态,加入更高一级的人与手工艺的和谐创造活动中去。关键词: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36吕明泽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齐齐哈尔市美术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150Vol.248【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石,记录着满族

6、文化中的诸多信息。满族的先世很早就生活在我国的白山黑水之间,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少数民族。从地域划分,满族刺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刺绣工艺的形成要追溯到满族直系祖先女真族。先秦时期满族的先世称肃慎,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金元时期以女真之名见于世。辽代东北地区女真族以开原为界,划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分布在开原以南,生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其文化也流传至今。满族刺绣传承了女真族钉线工艺,钉线工艺是缝制在物品上的记忆符号,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手工技艺。女真族的刺绣工艺大多呈现出尚白贵黑的习俗,女真族认为白色是太阳的颜色,太阳象

7、征着生命源泉,寓意吉祥;黑色是宝贵的象征,因而用黑白两色绣线绣装饰纹样。满族刺绣技艺传承了女真族的钉线工艺,明末清初时期,满族在继承女真人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兼收并蓄各族文化,并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形成了满族民间刺绣,且促使满族民间刺绣一直处于东北地域民间刺绣之巅峰。2满族刺绣工艺现状刺绣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劳动是人类在前工业时代生存的主要途径,实用性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特征。人类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的初始阶段,手工艺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还要满足精神和审美的需要。刺绣工艺按用途来划分,可以分为装饰品类(观赏品)和实用品类(服饰、日用品)。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末,绵绵数千年,刺

8、绣以服装为基础,历经沧桑,也使两者结合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刺绣不仅把历代服饰点缀得分外妖娆,使服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同时,更使其自身发展成为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满族刺绣是东北三省地区满族人民所保留下来的刺绣技法与风格,是满族最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在清朝受到开国皇帝皇太极的青睐,成为清朝皇室御用贡品刺绣,刺绣流传的品类较多,无论皇室用品还是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使用各色精美的满族刺绣进行装饰。满族刺绣在手工艺领域,具有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特点。满族人实用吉祥物品非常多,多用于日常穿戴,兽头帽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佩戴者多为儿童。兽头帽造型各异,取材于各种动物头部造型,老虎头造型则是满族较为常见

9、的一种兽头帽取材元素,也被称为虎头帽(图1)。虎头帽刺绣技法丰富运用了传统针法,如盘金、平针、松针、钉珠、包绣等多种技法,使帽子呈现出立体、俏皮可爱的装饰性,工序非常烦琐复杂,要经过剪、贴、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满族人把老虎称为山神,是百兽之王,虎的形象威风凛凛,虎吞噬邪祟、震慑鬼怪的神威与武士威猛雄姿相得益彰。头戴虎头帽则寓意期盼孩子可以平平安安、虎头虎脑、健康成长,肩负着传情达意的美学价值。满族刺绣工艺实用性强,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也随处可见,其中以满族枕头顶绣最为精美(图2)。枕顶刺绣题材丰富,文字题材属其中一类,以书法字样与绘画结合的方式来呈现,题材取自历代经典著作中的名句、佳语,或

10、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词语。满族女性利用刺绣特有的装饰美,将雅致的诗词、名句转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借用诗词抒发对生活的期许和情感的表达。文字与绘画的结合表其内容寓意,构成一幅幅诗画相融的字画图案。具体呈现方式可划分为两种:一种为文字与绘画融为一体;另一种引用诗词文字,释其图案寓意。文字与图案融为一体多摘取吉语,此类题材字样形态及图案配色不固定,多图2满族枕顶绣绣片图1满族虎头帽151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是满族女性根据题材字样的个人理解进行刺绣设计。如“寿比南山”“金玉满堂”文字字样中插

11、入植物图案,对汉字字形加以美化,构图均衡,选材与文字字意相呼应,以凸显文字内容为主。刺绣先绣文字后绣植物,根据文字线条的竖直平整设计植物沿边造型。文字绣线颜色运用同色系深色绣线,以线代墨,以花草代替文字笔画,搭配植物为饰的彩色绣线,不仅能丰富画面且更能凸显文字线条。文字题材刺绣针法相对于植物花草刺绣较为单一,文字绣法要求横平竖直,而植物图案依据植物纹饰走向运用松针、套针、抢针、缠针等针法进行组合绣制。字体设计形体省简,适用于民间女性运用缠针等刺绣针法按笔画流畅运针,运针及排线方向也易于调整,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满族女性个人价值及情感内涵的自然流露。刺绣中书法与绘画的结合是文字题材的特殊表现方式,

12、书画是东方艺术的主流文化,满族女性将传统艺术用刺绣加以转化,从画面构图、色彩搭配与刺绣针法,求索对于刺绣艺术的追求,把握精准的刺绣构图,提炼升华针法组合的灵活运用及线条纹饰走向,形成了满族独具特色的枕顶风貌。伴随着刺绣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满族刺绣的美化功能随着织物使用的普及而普及,除服饰以外,依着丝布之基刺绣在挂饰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满族刺绣在现代市场的表现形式下多是以画绣的形式进行展示,画绣是指用刺绣工艺的方法作成用于装饰、陈列欣赏绘画作品,画绣则将满族刺绣工艺的表现推向了更为宽广的领域。满族刺绣画绣绣品题材丰富,绣品画面精美的构图及绣线色彩精细搭配,清晰表现出画面幽静的姿态,运用盘金、

13、打籽、包绣等传统满族刺绣针法工艺进行绣制,线作为刺绣工艺的特定媒介,发挥出不同程度的体量关系、空间关系,使画面呈现出立体造型美感,比如寓意富贵平安绣面十分,精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图3、图4)。满族刺绣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特点是绣工精细,造型夸张具有满族文化特色。满族刺绣具有实用性、美化性、隐喻性三种功能,三种功能相互渗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由于时代发展,三种功能侧重亦不一样,实用性已逐渐淡化,美化性和隐喻性功能日益突出。3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活态传承,但并不是所有活态传承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入

14、门槛限制在百年以上,时间不足百年以上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态看,它具有“活态性”,“活态”的概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某个民族外部来看,这是目前存活的文化形态;二是从这个民族内部来看,这是一个文化内在核心精神和价值体系仍然存活着的文化传统。活态的形式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但并不是所有流传于人类社会的文化事象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有五个方面,既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文化认识、艺术认识、科学认识、社会认识价值。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滋养满族刺绣原有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使满族刺绣技艺开始走向消亡,社会现代化进程愈快,其消亡速度就愈快,原生态的满族

15、刺绣走入现代社会市场大潮中,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满族刺绣活态传承的文化特点,将其归纳为独立的活态文化形式,满族刺绣的产生基于满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是具有独立属性的民族手工艺。满族刺绣通常由专业性很强的手工艺匠人传承,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与艺术审美价值,可通过绣品了解民族手工技艺、审美情趣及文化内涵。感知满族刺绣文化活态特征,体味其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并以活态形式传承满族刺绣工艺。4满族刺绣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满族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保图3满族画绣绣品图4满族画绣绣品152Vol.248【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护和挖

16、掘非遗传承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满族刺绣工艺的产生是依赖人自己的行动产生或表现的,工艺的生产周期长,产生的频率低,工艺的实现和表现,能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这种活态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熟练掌握其满族刺绣工艺;其次,在特定的领域或区域内满族刺绣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影响力;最后,应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让更多的民众群体了解传统手工技艺,这是传承和保护的最高境界。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式有四种,分别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和学校传承。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刘雅梅老师致力于学习研究满族刺绣工艺多年,刘雅梅老师出生

17、在一个刺绣氛围浓郁的家庭中,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和保护满族刺绣技艺的。满族刺绣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以前满族姑娘都要学习绣花,世代相传,常见的绣品有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等,满族女性用手中的针线,将满族独特的文化代代传承。2005年,刘雅梅老师凭着对满绣传承的责任担当,在克东县成立了北方满绣艺术研究所,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发掘整理满族刺绣相关历史资源,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图5)。经过十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克东县满族刺绣已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刘雅梅老师的绣品中不同颜色的线条疏密有致,飘动流畅而不轻浮,舒松

18、随意又不散乱,结构严谨但不拘束,画面层次感极强。2011年,刘雅梅绣老师增资注册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使传承和保护满族刺绣工艺的方式不再仅限于家族传承,逐步扩展到师徒传承、群体传承和学校传承。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为从事满绣研发、设计、培训、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共培养3000多名满绣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很多农村女性和残障女性。之后又相继成立满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了满族刺绣工艺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将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相结合,让满族刺绣在民众的土壤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状态,借以提高民众对文化的自觉性。5结语源于百年历史的满族技艺,是满族人民在缝制服饰的基础上形成的独

19、有刺绣技艺文化。后来,再经过上百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如诗的心语的洗礼,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蕴含着很多的文化寓意,如人生礼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生产生活及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文化记忆的标志,向后人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信息。以活态的传承方式让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不竭的源泉。参考文献1王欣.中国古代刺绣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2孙辑六.满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3周喜峰.黑龙江克东满族民间刺绣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4金鸥.满族民间工

20、艺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5李健民.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6柳宗悦.工艺文化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1.7马跃,吕丽,白艳秋.满族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8王纯信,王纪.满族民间美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9邱春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手工技艺保护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10杨锡春.满族风俗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2苑利.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13毕德广.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手工技艺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8.图5刘雅梅老师指导徒弟、学员刺绣1532023.3(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