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

上传人:ho****x 文档编号:37209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PDF 页数:100 大小:1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 公共建筑抗震加固 I I I I Ji)建筑f1Jfi设计师究院 的。co的 J工ZDZNO 一DZNZ一可一亏。20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3SG619-5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 公共建筑抗震加固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组织编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阁计划生版拉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等14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通知 建质201374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规划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 设局,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 经审查,批准

2、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15个单位编制的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等14项标准设计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原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02J404-l)、内装修一轻钢龙骨内(隔)墙装修及隔断(03J502-l)、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 (总则及构件加固)(06SG3111)、户内电力电缆终端头(930101-1)、户外电力电缆终端头 (930101-2)、电力电缆接头(930101-3)、电力电缆终端头和接头(930101-4)、预制分 支电力电缆安装(000101一7)标准设计同时废止。 附件: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名称及编号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0一三年五月三

3、日 “建质201374号”文批准的14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号 序号图集号序号图集号序号图集号序号图集号序号图集号 13J404 4 13J816 7 13SG121-2 10 13SG619-5 13 130101-14 2 13J502-1 5 13J817 8 13G311-1 11 13SG905-1 14 130101-7 3 13J815 6 13J933-2 9 13SG364 12 13K511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五)(公共建筑抗震加固)编审名单 编制组负责人: 编制组成员: 苗启松 李文峰 审查组长:沙志国 甘明韩龙勇李兴旺周中发徐金蓓 审查组成员:杨勇新王文栋汪训流李国胜徐

4、福泉尤天直黄志刚崔鼎九 项目负责人:张玉梅 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敏 国标图热线电话:010-68799100发行电话:010-68318822 查阅标准图集相关信息请登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站 房屋建筑抗震加固 公共建筑抗震加固 五 主编单位负责人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文号建质(201374号 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统一编号GJBT-1243 实行日期二0一三年七月一日 目录 总说明 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集号13SG619-5 目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说明A-1 框架结构加钢构套、钢筋混凝土套平面示意图A-5 框架柱加钢构套节点详图A-6 框架梁加钢构套节点详图

5、A-10 框架柱加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 A-16 框架梁加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 A-20 框架结构增设抗震墙加固平面示意图A-21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与中柱的连接伫22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与边柱的连接A-24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与角柱的连接护26 框架结构新增抗震墙边缘构件遇梁做法A-28 框架结构增设防屈曲消能支撑加固平面示意图A-29 技术审定人 设计负责人材;啊! 录 框架结构增设防屈曲消能支撑外贴混凝土框架型及内 衬钢框架型消能部件立面示意图A-30 外贴混凝土框架梁柱与原框架连接方式 A-31 防屈曲消能支撑外贴混凝土框架型消能部件节点详图A-32 防屈曲消能支撑内衬钢框架型消能部件

6、节点详图A-33 框架结构增设金属剪切型消能器加固平面示意图A-34 框架结构增设金属剪切型消能器外贴抗震短墙型 消能部件立面示意图A-35 框架结构增设金属剪切型消能器内置抗震短墙型 消能部件立面示意图A-36 消能器与内设抗震短墙连接节点加固详图A-37 框架结构增设金属剪切型消能器门架型消能部件 立面示意图. . A-38 金属剪切型消能器门架型消能部件连接节点详图仕” 框架抗震墙结构原抗震墙墙体加固平面示意图 A-41 叫l肌619 审核李文峰页 2 框架抗震墙结构原抗震墙墙体加固节点详图A-42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支撑加固平面示意图A-44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支撑做法(一)立面示

7、意图A-45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支撑做法(一)加固节点详图A-46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支撑做法(二)立面示意图A-47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钢支撑做法(二)加固节点详图A-48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粘滞型消能器加固平面示意图A-49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粘滞消能器门架型消能部件立 面示意图Ao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粘滞消能器单斜杆型消能部件 立面示意图伫51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粘滞消能器门架型消能部件加 固节点详图A-52 框架抗震墙结构增设粘滞消能器门架型消能部件限 位装置节点详图A-53 钢结构屋盖 钢结构屋盖加固说明 B-1 焊接球节点受拉杆件加固B-3 焊接球节点受压杆件加固B-4 受弯钢

8、构件加固B-5 偏心受力钢构件加固B-6 焊接球节点处替换杆件加固B-7 螺栓球节点处杆件加固方法B-9 螺栓球节点及杆件加固方法B-11 支座节点处杆件加固方法B-12 支座加固方法B-13 板式支座加固方法B-14 局部增加上弦再分杆的加固方法 B-16 局部增加垂直支撑加固方法B-17 局部增加水平支撑加固方法B-18 才有架整体加固方法B-19 钢屋盖预应力加固B-20 基础 基础加固说明C-1 柔性基础改为刚性基础做法 C-2 新加抗震墙基础做法C-3 独立基础改条形基础做法(肋梁式)C-4 独立基础改条形基础剖面详图(肋梁式) C-5 示例 某体育馆抗震加固示例D-1 图集号13S

9、G619-5 审核李文峰页 总说明 编制依据 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981号文“关于 印发2009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 编制。 2 主要设计依据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

10、8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04 (钢结构加00技术规范)CECS 77-96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发布实 施时,应对本图集有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3 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8度地区,经抗震鉴定 后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现有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1、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大跨钢结构屋盖 的抗震加固。所针对的建筑类型包括体育建筑、影剧院、博 物馆、档案馆、商场、展览馆、会展中心、旅馆、办公建筑、 科学实验建筑等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公共建筑 应采用更加严格的加圄措施,并应专门研究。本图集不适用 于列为文物保护的公共建筑。 本图集列举出较为典型的加固方法及构造措施,具体的 工程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及构 造做法。当各地区或行业有专门规定时,尚应满足地区或行 业的相关规定。 4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 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

12、确定。 5 公共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 现有公共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 其后续使用年限: 5. 1在1980年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其后续 使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19801989年建造(按TJ11一78 系列设计)的,宜采用40年,且不得少于30年。 5. 2在19902000年建造(按GBJ11-89系列设计)的,后续 图集号13SG619-5 审核李文峰页 3 4 5. 3在2001年以后建造(按GB50011-2001系列设计)的,后 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5. 4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公共建筑简称A类;后续使用年 限为40年的公共建筑简称B类;后续使用

13、年限为50年的公共 建筑简称C 类。 6 加固工作程序 6. 1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工作必须遵循以下程序:建筑安全 性鉴定、抗震鉴定加固方案选定初步设计加固施工图 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 6. 2建筑抗震鉴定 6. 2. 1现有公共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收集现有公共建筑的设 计图纸、计算书、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变更洽商、竣 工验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 补充或实测。 6. 2. 2调查公共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 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和是否存在局部损伤, 并对现有公共建筑的缺陷损伤进行专门分析,抗震加固时一 并处理。 6. 2. 3鉴定时应

14、依据其设防烈度重点检查下列薄弱部位。6 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楼梯间非结 构构件的连接构造。7度时,除应按6度区的要求检查外, 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框架跨数及不同结构体系之 间的连接构造;8度时,除应按6、7度检查外,尚应检查 梁、柱、墙的配筋,材料强度,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体型 的规则性,短柱分布,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等。 6. 2. 4根据各类公共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 震承载力等现状条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2009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 分析。 6. 2. 5对现有公共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应作出评价,对

15、符合抗 震鉴定要求的公共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并提出鉴定 报告;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公共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 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并提出鉴定报告。抗震鉴定报告应明确 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加固方案及对加固设计的相关要求。 6. 3结构加固设计 6. 3. 1加固设计原则 1)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 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公共建筑 的整体性、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 止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本层刚度超出相邻下 一层30%时即可视为结构刚度突变。本层受剪承载力超出相 邻下一

16、层20%时,可视为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间受剪承载 力突变)。当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时,相邻下一层也需要加固。 3)新增构件和原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 4 门脸、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 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时,应对其进行加国。 4)当结构加固费用占同类新建工程费用的70%以上时, 宜拆除重建。 6. 3. 2加田方案的选定 1)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并宜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采用新 技术新材料。加固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使用功能的 影响。 2)加固设计应力求受力合理,施工方法可靠。设计内容包 括:加固前

17、后结构内力分析及承载力计算、截面设计、构造 措施、拟采用的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等。 3)不规则的现有公共建筑,宜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分布较 均匀、刚度较对称。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其承载力 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6. 3. 3加固验算 1)现有公共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时应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 整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应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 算。8、9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2)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和实 际受力状况确定。 3)结构构件的计算截面尺寸及配筋,应采用实际有效的 截面尺寸及配筋。 4)原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采用实际达到的强度等

18、级, 且取值一般不高于原设计强度等级。 5)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 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根据加后的实际受力 情况、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和新旧部分协同工作的程度对承 载力的影响进行验算。 6)加固后结构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 原结构的10%和5%时,应允许不计入地震作用变化的影响。 7)抗震加固验算方法有以下两种:采用加固后的综合 抗震能力指数作为衡量抗震能力的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10的方法对加固后的结 构进行抗震验算。 当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结构验算时,体系影 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

19、态取值,力口固 后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大于1.0, 并应防止出现新的综 合抗震能力指数突变的楼层。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方法验算时,应防止加固后出 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8)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10 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时,宜计入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对各类建筑所规定的结构经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 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各建筑类别结构设计特征周期、 13SG619-5 5 6 的现行国家标准应按表l执行。各建筑类别结构构件的承载力 抗震调整系数所遵照的现行国家标准应按表2执行。 表1设计标准

20、建筑类别所遵照的现行国家标准 A类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B类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C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表2设计标准 建筑类别所遵照的现行国家标准 A类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B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C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构件承载力应根据加固后的情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GB50023-2009规定的方法计算。 6. 4加固施工 6. 4. 1加固施工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发 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 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

21、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对可能导 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 6. 4. 2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原混凝土构件表面应凿毛、清洗 干净并充分润湿,必要时刷界面剂。 7 地基基础 7. 1抗震加固方案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 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等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当建筑位于不利场地时,还应计入不利场地的影响。 7. 2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 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值应按加固后的 情况进行计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 7. 3当地基竖向

22、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做下列处理: 7. 3. 1当基础底面压力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 时,可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7. 3. 2当基础底面压力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上 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等措施。 扩大基础原底面积时,应考虑新加部分与原基础间应力应变 滞后的影响,且新增加的基础底面积宜比计算值提高10%或 采取可靠措施消除或减小应力应变滞后的影响。基础加固应 尽量在进行上部结构加固改造之前完成。 7. 3. 3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对乙类和丙类设防的 建筑,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 能力的措施;液

23、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时,对乙类设防的 B类建筑,直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8 材料 图集号13SG619-5 审核李文峰页 8. 1结构加固所用材料(钢筋、水泥、肢体等)质量标准,应 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尤其是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严 格遵守。 8. 2结构加固所用混凝土,一般情况下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 实测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5级。混凝土粗骨料粒 径D应与加固厚度相应,一般满足Dmax3要求。 8. 3结构加固所用钢筋和钢材,一般应选用屈服变形较小的普 通钢筋和钢材(如HPB300、HRB335、HRB400和Q235等);对于 高强钢筋(如钢绞线、高强

24、钢丝)直采用预应力技术;材料选 用时尚应考虑加固结构二次受力对后加部分材料强度的充分利 用。 8. 4混凝土结构加固所用浇筑材料和粘结材料,应考虑新旧两 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对于混凝土和砂浆,要求粘结 力强,收缩性小,宜微膨胀;对于粘结剂和灌浆材料,要求粘 结强度高、耐老化、无收缩、无毒。 8. 5钢材焊接连接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筋 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等规范的要求。未注明钢筋在 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有关规定。 9索引

25、方法节点编号 图集号小 _X 选用页次 10 其他 10. 1图集中的尺寸,除注明外,均以毫米(mm)为单位。 10. 2本图集对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简称为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 116-2009简称为加固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简称为抗震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2010简称为混凝土规范。 10. 3 r/J表示直径,表示HPB300级钢筋,由表示HRB335级钢 筋,曲表示HRB400级钢筋。 10. 4本图集专用图例见表3。 表3本图集专用图例 序号名称图例 一一一一一 原有结构轮廓线 细双点长画

26、线 一一一一一一 2 不可见结构线 虚线 3 锚栓 + F一-+ 4 植筋 + 一 一 5 防屈曲消能支撑 6 金属剪切型消能器1:8:1 图集号1肌61川 审核李文峰页I7 7 8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说明 1 一般说明 1. 1抗震加固时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案,包括 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提高结构变形能力、同时提高结 构构件抗震承载力和结构变形能力、改变结构体系等方案。 1. 2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加固后楼层屈服强度系 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 计算和取值。 1. 3加固设计,包括总体布局、设计计算及连接构造,应充 分考虑加固结构的受力特征

27、,最大限度发挥其加固效率。 1. 4加固后的框架应避免局部形成短柱、短梁或强梁弱柱。 1. 5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B类房屋应符合现行 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C类房屋应符合抗震规范的 有关规定。 2 材料 除应满足总说明中材料要求外,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情 况下应比原结构实测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5级。 3 裂缝的修补 当裂缝宽度超过现行混凝土规范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时,应先修补裂缝,裂缝修补好后方可进行抗震加固。 4 加固方法及其优缺点 4. 1直接加固法:主要有增大截面法、外包型钢法、外粘钢 板法、外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等方法。直接加固法优点是 有长期的使用经验,施工简单,适应

28、性强。缺点是施工周期 较长;当结构需整体力口固时,加固量大,对原有建筑主体结 构及装修影响较大。 4. 2间接加固法:主要有增设抗震墙加固法、增设消能支撑 加固法、增设钢支撑加固法等。增设抗震墙的方法能大幅度 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降低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力,方法 成熟、性能可靠;缺点是抗震墙的布置需上下对应,受建筑 条件限制较多,对建筑布置影响比较大,同时新增的抗震墙 需湿作业,周期较长。增设消能支撑或钢支撑的方法能提高 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减少结构整体地震反应,可避免对梁柱 进行普遍加固,施工周期较短,布置方式灵活。 4. 3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的方法可配合使用。 5 加固方法的选择 5. 1公

29、共建筑抗震加固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结构现状、建 筑功能、造价、施工工期、加固工艺可靠性等因素;应从提 高结构综合抗震能力的角度,尽量采用增设抗震墙、增设钢 支撑、增设消能减震装置等方法进行抗震加固;应尽量避免 采用普通加固梁柱的方式进行抗震加固,以避免对梁柱的普 遍加固。为控制造价、缩短工期,直接加固法宜与新增抗震 墙及增设消能支撑和钢支撑的方法配合使用,或用于局部加 固。 5. 2本图集对公共建筑抗震加固方案进行了对比(见第A-2页 表),该对比表仅反映了各加固方案间的大致关系,对具体 工程还需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论证。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说明图轩I13SG619-5 审核李文峰 ff A-

30、1 结构加固方案比较 抗震加固方案对比项 普遍增设 增设增设消能 加固梁柱剪力墙钢支撑减震装置 对建筑功能的影响较小 较大中等中等 需加固的构件数量较多 较少较少较少 结构拆除恢复工程量较大较小较小较小 基础加固的工程量较小较大中等较小 与原构件连接的难度较小中等中等中等 5. 3当采用增设消能装置的方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 直采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防屈曲消能支撑、金属剪切型消 能器等);当采用消能装置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抗震墙结 构时,宜采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粘滞型消能器等)。 6 增设混凝土抗震墙加固要求 6. 1墙厚不应小于140mm,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 率均不应小于0.

31、20%,且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 300阳。对于B、C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其墙厚和配筋应符合 抗震规范对抗震墙体相应抗震等级的有关规定。 6. 2增设抗震墙后应按抗震规范对相应结构体系的有关 规定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新增墙体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均 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折减系数不直大于0.85;当新增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框架柱高一个等级时,可直接按原强度 等级计算而不再计入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折减系数。加固抗震 分析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长宽比的局部影响系数应做相 应改变。 6. 3增设抗震墙施工时,原有的梁柱表面应凿毛,浇筑混凝 土前应清洗并充分润湿,浇筑后应加强养护。锚筋应除锈, 锚孔

32、应采用电锤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孔内应采用压缩空 气吹净并用水冲洗;注胶应饱满并使锚筋固定牢靠。 7 增设消能支撑加固要求 7. 1消能减震部件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周围环境、 设防目标、消能部件的力学性能以及消能机理、消能部件的 价格、施工安装及维修费用等因素。 7. 2消能支撑的布置应有利于减小结构沿平面或竖向的不规 则性。 7. 3消能支撑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 消能支撑宜设置在变形较大的位置,其数量和分布应通过综 合分析合理确定,并有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消能减震能力, 形成均匀合理的受力体系。 7. 4消能支撑的形式可为交叉形或人字形,其水平夹角应控 制在35。55

33、间。支撑应与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 连接,并应采取措施将支撑的地震内力可靠地传递到基础。 7. 5采用消能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现 行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其中,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 值和抗震承载力,对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现行鉴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说明 审核李文峰回4 A-2 9 10 关规定采用。 7. 6在消能器工作时1.2倍最大输出阻尼力作用下,消能器与 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部件,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避免整体 或局部失稳。 7. 7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下消能器最大位移 的1.2倍;对于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消能器的极限速度应不 小于罕遇地震下消能器最大速度

34、的1.2倍,且消能器应满足 在此极限状态下的强度要求。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同时还应考 虑消能器制造及施工安装偏差。 7. 8消能支撑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普通支撑构件与主 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和锚固要求,并应采取防止混凝土构件因 出现塑性破坏而导致锚固失效的有效措施。 7. 9消能部件的设计应便于消能器的安装、维护和更换。 7. 10消能部件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应采 取防腐措施,并应根据需要采取防火措施。在安装前应按规 定进行性能检测,检测的数量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7. 11为了保证消能器的可靠性能,消能部件的连接精度应满 足本图集的规定。 7. 12型钢和钢板的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

35、国家标准碳素结 构钢GB/T700,.2006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的规定。 7. 13螺栓和锚栓 7. 13. 1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 GB/T 5780-2000和六角头螺栓GB/T5782-2000的规定。 7. 13. 2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 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200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 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2006或 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2008的规 定。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摩擦面抗滑移数值按现行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

36、003的规定采用。 7. 13. 3锚栓的性能等级及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 凝土用膨胀型、扩孔型建筑锚栓JG160-2004的规定。 7. 14焊条和焊剂 7. 14. 1手工焊接用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结 晶粒钢焊条GB/T5117-2012、热强钢焊条GB/T 5118-2012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 适应。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且需要验算疲劳的结 构,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7. 14. 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 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 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的规定。 8 其他 8.

37、1外包型钢、粘钢加固框架梁等未注明的做法详见国标图 集13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总则及构件加固), 加固钢材截面根据计算确定。 13SG619-5 A-3 的位置,植筋时应避开原构件主筋,以避免伤害原有结构。 8. 3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承重结构植筋的锚固深度必须经设计计算确定;严禁按短期拉拔试 验值或厂商技术手册的推荐值采用;对穿螺栓等在原结构构件穿孔部位应待焊接完成后采用胶粘剂灌注锚固。 8. 4消能减震结构加固设计流程: 开始设置消能减震器 设计目标的确定计算分析 地震动参数和地震波关键构件校核与连接节点设计 结构模型建立结构构件设计 荷载计算判别

38、结构分析基础设计 结束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说明图集号I13SG619-5 页A-4 11 框架结构加钢构套、钢筋混凝土套平面示意图 注:1.本图中结构平面布置、尺寸仅为示意 12 2.本方案适用于综合抗震承载力与地震作用相差较Jj,不需改变结构体系的情况 属于直接加固方法即外包型钢浩、增大截面法等 3.本图中心为框架柱如钢构套节点详图索引号、N姑娘加钢构套 节点索引号NC沸框架柱如钢筋混疆土套节点详图索引号 4.框架黝钢筋混凝土套节点详图割面A-A、B-B见栩如20 页 5.采用外包型钢、粘钢浩如固,应持钢材坪接完成后在钢与混提土接触面进行注肢 口表示柱加固 - 表示梁加固 框架结构加钢构

39、套、钢筋混凝土套平面示意图图集号I13SG619-5 审核李文峰在也席校对李兴旺咋础Jll茸计韩龙勇却也副页I A-5 细石I摄土或水泥砂t覆盖 厚30 1 :1水泥砂辈找平 柱顶缀7旦5 - H结构柿 3 I节一一 、飞gg一一一一 | 量板40X4 间距200/400 2 注5景E等代届钢 与角钢挥接 注:1.柱包钢法适用于柱截面承载力不足而不需提高柱子刚度时采用 2.柱箍板加密区范围应满足相应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3.新增受力;角钢、节点区等代箍篇及箍板截面按计算确定 新增受力角钢 L75x5 牒一 坦响叫一 nu 也咀 阿 1-1 2-2 注L75x5新增受力分段角 钢,与梁E等代届钢得

40、接 注一5渠E等代届钢 与角钢拜接 加强届钢箍与角钢及等 代届钢焊接注100X5 5梁E等代届钢 与角钢辉接 新增曼力;角钢 注L75x5 注L75x5新增曼力分在角 氧与等代届钢割口焊接 对接姆缝 应能实现上下层角钢相 结F互制、翩翩 3-3 梁区等代扁钢节点做法轴侧图 框架柱加钢构套节点详图 审核李文峰t. _ 图集号 页 13SG619-5 A-6 13 14 细石l摄土或水泥砂辈覆盖 厚30 1 :1水泥砂t找平 注L75x5新增受力分段角! 钢j与渠E等代届钢焊接 了j班主直 、二三当一一一一一 2 一 | 加强型钢箍 注L75X5 节点E等代箍篇 与角钢辉接 注:边梁处景区等代局钢

41、做法参照本图集A-6页 3-3 新增受力;相 L75x5 2-2 框架柱加钢构套节点详图 审核李文峰. 图集号13SG619-5 页IA-7 - H结构楠 卫工 2 2 2-2 楼层结构标高 7:7二a-一 二 1 3-3 图集号13SG619-5 页A-8 15 平板式筷板基础柱包钢构套柱底做法 (原基础顶面来用比原基础高级混凝土进行找平,角钢与基础顶景) 注:ref.min为锚栓最小锚固深度;Smin为锚栓最小间距 注:1.底座角钢及其如劲助需有足够刚度保证在锚桂之间共同工作 2.柱脚锚桂采用双爆桂帽拧紧后点挥固定 16 3.新增受力角钢在基础的锚固宜栩栩制附栓锚固方式,当瞅瞅 素混凝土或

42、基础埋深较深时可呆用新增钢筋混凝土套锚固的方法,新增 混草坪根结构接触面做法详见本图集C-2、C-3页 梁式筷板基础柱包钢构套柱底做法 (当地基景宽于j柱尺才时参照平板式钱板基础做法) 注:Id为植简锚固深度设计1i;Smin为铺栓最小间距 附Ii肌1川 页IA-9 届钢箍100X6 原横向框架梁! 2 注:1.景也钢法适用于景截面承载力不足情况可以避免粟纵筋锚固时植筋困难 2.梁壤板加密区范围应满足相应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2 3.梁上铁环形箍板中脚顶面不宜超过建筑面层本方法不适用于当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不允许梁 下铁环形箍板中助板外臼情况 4.当景端原下铁与加固后上铁数量关系满足规范对不同抗震等

43、级的框架辈的要求且新增景底受力 角钢仅为跨中受力所需要时,端部可不设加强板 5.新增受力;角钢、环形钢箍、罪行及壤板截面直接计算确定 6.本页景下铁组合钢箍锚固节点为仰视图,适用于纵横梁底同标高情况 景顶曼力届钢注100X5 与环形箍互挥后遭环氧 事轩 翩如100X6,翩翩对焊!: 缀li.40X4200/400 与环形钢植董互焊后遭环革: 环形钢董厚度呈6 与届钢箍互焊后章环草 一一人一1-1 中柱节点处梁加国上铁组合钢箍锚田方式一) 梁底受力角钢注L50X5 切肢与环形箍互焊,后堪环氧 爆杆 局锅箍注100X6,局钢箍间对焊I/I 一一缀,报呈40X4200/400 与环形钢板箍互焊后遭环

44、草I 一一飞一一2-2 (中柱节点处梁如固下铁组合钢董锚固方式一) 框架梁加钢构套节点详图 图集号13SG619-5 审核李文峰,. 页IA-10 17 注:1.本页节点为仰视图,适用于纵横梁底标高不同且穿柱等待事轩不影响柱原有钢篇的情况 .2.当兼中原下铁与加固后上铁数量关系满足规范对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荣的要求且新增辈底受 力;角钢仅为跨中受力所需要时端部可不设加强板否则应设置加强缸,且此时穿柱等代爆 杆的截面承载能力之和应不低于新增景底受力角钢截面承载能力之和 18 连接短角钢注L100X5 与角钢得接,后遭环革 等代爆杆注目16 穿拉后拧景 一产一 蒙底曼力;南铜注L50X5 后遭环革 (中柱节点处景如固下铁穿孔耀栓锚田方式一 级l;.-4QX4200/400 2-2 中柱节点处渠加盟下铁穿孔爆栓锚固方式二) 框架梁加钢构套节点详图 图集号13SG619-5 挂出过 , 页IA-11 理鲤堕cl 与届钢锺E焊后堪环氧 组组跑主1 与环形锺互焊,后遭环革 爆杆 。 可 届钢锺100X6,局钢董间对骂 与环形钢板箍E碎后遭环革 1-1 (中柱节点处梁如回上铁组合钢箍铺固方式二) 环形钢锺厚度呈6 与届钢肇E焊后章环最 l应受力角铜注L50X5 切肢与环形董E焊后灌环革 银行 据町,d 叶坷 b 阳问 AMY董一 L 队可翩响一布于 局一到, SB 唱 内37E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加固修缮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