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年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 R746.4A1672-5085(2010)03-0129-01【摘要】成年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又称IV型脊肌萎缩症(SMAIV),约占近端脊肌萎缩症的15.2%,大部分病例属常隐遗传,少见常显或X连锁隐性遗传。本文将就这一疾病的成因及临床表现进行论述,并提出可行的治疗意见及遗传学上的理论探讨。【关键词】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成年成年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chronicproxi-malspinalmuscularatrophy)又称IV型脊肌萎缩症(SMAIV),约占近端脊肌萎缩症的15.2%,大部分病例属常隐遗传,少见常显或X连锁隐性遗传。我国于1981年首次报
2、道一个家系7代近半数家系成员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至今,国内有关本病的文献报道达10余篇,其中报告了6个家系,报告病例20余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近年在部分病人中发现有SMN基因的缺失,提示本病与儿童期起病的SMA有相似的基因改变。但大部分病人的基因定位尚未确定,发病机制未明。二病理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见运动神经元变性,国内一例尸解病理检查发现:中央前回皮层细胞第5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脊髓灰白质分界不清,脊髓各段前角细胞明显减少,并有变性、核固缩和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肌肉病理变化有束性肌萎缩,主要在I型肌纤维,肌纤维变细,呈角形,萎缩的肌纤维间可见“靶样纤维”或呈旋涡状构象,肌膜核有不同程度增生
3、,排列成串球状,部分核内移向中央,部分纤维肿大,横纹消失。三临床表现起病年龄多在1730岁,最晚可在60岁后发病,平均发病年龄35岁,男女之比为5:4。主要症状为缓慢发生的进行性上下肢近端肌无力及萎缩,肌张力降低,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没有锥体束征。40岁以后起病者其病变可从胶体近端扩展至远端及躯干肌肉,晚期多出现延髓麻痹。一般来说预后尚好,发病后仍可存活2030年。但亦有报道病情进展快的家族,如国内李氏等报道的一个大家族其平均病程只有2年。肩肱型脊肌萎缩症(scapulohumeralspinalmuscularatrophy)是本病的一个罕见的亚型,亦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青少年或成年早
4、期发病。表现为颈部、肩部和上肢近端的肌肉萎缩和无力,症状进展缓慢或快速,个别患者后期可累及盆带肌。国内曾报道一个家系,除了本病症状外,尚合并眼外肌麻痹、低头症状和神经性耳聋。四实验室检查肌酶一般不高或轻度升高。肌肉活检为神经性损害。五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六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临床特点:成年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力,伴有肌束震颤;无锥体束损害体征;EMG和肌活检均为神经性损害。本病需要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鉴别,后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病情进展快,有明显锥体束征,可早期出现延髓症状有助鉴别。七防治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八遗传学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常显遗传或性连隐性遗传。在同一家族中常有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病人,并且病情重于女性病人的现象,国内李氏报道的家族中,41例患者男女之比为3.5:1,其原因尚不清楚,亦可能与激素对基因的调控有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