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_张英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099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_张英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_张英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_张英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Vol.31 Sum No.1572023 年第 1 期No.1,2023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摘要】宋玉九辩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喻象”建构文本,悲秋述志,而“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象”思维构成了其“象喻”言说生成机制。在后世文人的悲秋之作中,以西晋潘岳的秋兴赋较为经典,从“象喻”言说机制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宋玉九辩悲秋进行比较,得以探究宋玉悲秋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以及后世文人对宋玉悲秋的接受与继承。【关键词】秋兴赋;九辩;悲秋;象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I207.2

2、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932X(2023)01005306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以“象喻”言说机制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视点张英伟(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收稿日期】20221217【作者简介】张英伟(1995),女,满族,河北平泉人,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宋玉历来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自其九辩开创了“寓悲情于秋景”的创作模式后,“悲秋”便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永恒的母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言:“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1,明人胡应麟亦形容九辩乃“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2。曹丕燕歌行、杜甫登高、范仲淹苏幕遮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悲秋之作不胜枚举。其中,西晋潘岳之秋兴赋不仅与九辩同为赋体文学,且在“象喻”言说机制和“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宋玉九辩有全面的承继与发展,成为宋玉之后悲秋主题的典范之作。一、“象喻”言说机制下的宋玉九辩悲秋九辩是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代表作,也是“宋玉悲秋”的典源。作者以当时的楚国社会为背景,披露了社会黑暗的真实面貌。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布名乎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黑暗的现实像一堵坚实而冰冷的石墙,狠狠地堆砌在诗人通往理想的康庄大道上。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震动不安和感时抚事的惋伤,于是所见秋景分外凄凉,这种感时伤怀的情绪贯穿了整篇文章,使全诗始终笼罩在秋

4、的凄凉和感伤之中。而该诗之“悲秋”主题则主要运用“象喻”言说机制,借助具体“喻象”建构文本、托物感怀。所谓“象喻”,是指借助具体物象喻说抽象情理的言说方式,其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的重要运思方法3。宋玉九辩便依托各种“喻象”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悲秋“象喻”系统,从而表达其意志、情感。其中择取之“喻象”则明显借鉴了诗经文化。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宋玉九辩中便蕴含了丰富的草木、鸟兽等“象”。则要分类阐释如下:(一)草木类喻象中国古代历来便有书写“草木”的传统,如诗经山海经楚辞等等。诗经中记载了大量的草木植物,据孙作云统计:“诗经305

5、篇,共记载动、植物252种:计植物143542023年第 1 期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57山海经则属博物之书,其中专门记录了诸多草木知识。楚辞亦是一部多含草木之名的诗歌集,尤以离骚九歌为甚,诗中“草木”往往蕴含特定的文化含义,为后世所流传。宋玉九辩则赋予“草木”萧索肃杀之气,将其营造为“悲秋”之“象”。九辩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悲秋”基调。随之便言:“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摇落”“变衰”均是对草木的修饰语,形容秋天草木凋零、衰败的景象,加之首句铺垫,可见诗中“草木”是同“悲秋”紧密联合在一起的。草木

6、到了秋天便会摇落而变衰,而此种萧瑟之景亦为秋增添了萧杀之气,成为“悲秋”的载体。宋玉九辩中“草木”之“象”多处可见。该诗第三段首句直言:“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此句再次突出“悲秋”主题,亦为下文描述“草木”之景打下了“悲秋”的感情基调。“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寒秋的清露打在百草上,梧桐和楸树亦迅速开始枝疏叶落,描绘了深秋时草木凋零之景,展现了秋之悲凉。此处百草、楸梧与白露相对,以“白露”喻小人,以“百草”和“楸梧”喻贤人,亦是自喻。白露既下,百草、楸梧皆枝枯叶落,如同惨遭小人谗害的贤人,“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光明灿烂的时光已逝,随之而来的便是暗无天日的现实。“离

7、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秋。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暮秋至,万物萧疏,甚是可悲,但更引诗人悲伤的是白露降后,严霜待之。诗人惨遇小人迫害,又失了君王的信任,接连遭受打击,苦于当下,又黯于未来,于是所见秋景分外凄凉。而后,诗人描写了一系列展现草木衰败景象之语,“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萧条,叶落林疏。但此处不光指自然界的草木凋零,更是诗人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以秋天草木衰败之景,喻诗人横遭迫害,不受重用的境遇。从而引出“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的感慨,秋之草木可谓诗人的化身,由草木凋落的秋景

8、慨叹自身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凄凉,作者将其心灵深处的孤寂凄楚之感寄托于草木疏落的深秋景象之中,看似悲秋,实则悲己。九辩第四段亦借助“草木”之“象”寄意言志。“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蕙花也曾繁密茂盛,为何尚未结果,便被雨打风吹,早早凋落?诗人实借“蕙花无实”喻其自身经历,作者本是才华横溢的忠君爱国之士,也曾得到君王赏识,奈何不久便惨遭谗害,如今飘零异乡,十分悲凉。面对如此情景,诗人感喟道:“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此句“蕙花”与“众芳”相对,诗人以“蕙花”自喻,而“众芳”则喻指小人,以表达对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小人当道的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

9、怀才不遇、贫士失职的愤懑。(二)鸟、兽、虫类喻象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鸟、兽、虫之“象”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诗经中便含有丰富多样的鸟、兽、虫之名,据孙作云统计:“诗经305篇,记载动物109种,内含鸟类35种、兽类26种、虫类33种。”57楚辞亦引用了多种此类物象,例如“玄鸟”“凤凰”“朱雀”“苍龙”等等。宋玉九辩亦承继了此传统,诗中引用大量鸟、兽、虫之“象”,与“草木”等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悲秋”象喻系统,从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九辩中的鸟兽喻象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且往往“成对”出现,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喻象类别。该诗第五段首句云:“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此句明显源于屈原之离骚。离骚有

10、言:“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6此为屈原对楚国时弊的揭露,对于旧贵族贪婪弄权、蔑视法纪的社会现状,屈原宁死不屈,并以“鸷鸟不群”自喻。九辩承离骚之传统,面对同样的社会背景,宋玉言:“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此处“骐骥”与“驽骀”相对,以“骐骥”喻贤人,“驽骀”喻小人。诗人直指当时小人阿谀奉承,君王昏庸无道的不良社会风气,55语言文学张英伟: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并以“骐骥”自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耻与小人为伍的态度和立场,同时表达诗人对小人得志而贫士失职的愤懑。而后,诗人

11、又引“凫雁”与“凤”等物象,使其情感得以进一步抒发。“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凫雁”与“凤”相对,一喻小人,一喻贤人。借以表现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苦闷以及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愤慨。“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姜太公九十才遇文王,诗人借此表达对当下社会贤人失时不遇的惆怅。“骐骥”“凤皇”皆无所依归,唯有“伏匿”“高飞”得以保持自身高洁不屈的人格,不与“众鸟”同流合污。“骐骥”“凤皇”均为作者自喻,诗人实依“骐骥”“凤皇”之象寄兴咏志。最终发出内心深处的呐喊:“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

12、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原忠其焉得?”表现诗人对楚国君王的不满,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无奈和慨叹。宋玉九辩亦含多种“虫”之喻象,例如“蝉”和“蟋蟀”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蝉”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中便有其身影,例如小雅节南山之什之“四月秀萎,五月鸣蜩”;豳风七月之“菀彼柳斯,鸣蜩嘒嘒”,等等。诗经中的“蝉”多用以表现季节、时令的变化。至宋玉九辩,“蝉”之象始具“悲秋”意蕴。蝉是一种季节性动物,“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7454,蝉鸣始于夏至,声音清脆、响亮,“凉风至,白露将,寒蝉鸣”7467,到了秋季,蝉声变得低沉、嘶哑,最终消亡于严冬来临之前的暮秋

13、时节。九辩言:“蝉寂寞而无声”,宋玉并未写蝉鸣,而是写其“寂寞无声”,这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诗人苦于有志无时,空有满腔报国之心,却终落得小人谗害、流落他乡的境地。如同深秋之“蝉”,俯瞰当下,已无力呻吟,遥望异日,又黯然无望。寂寞无声的“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人过中年却一事无成,唯借“秋蝉”扣壶长吟。“蟋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喻象,宋玉九辩中另一种“虫”之“象”便是“蟋蟀”。关于“蟋蟀”物象,诗经亦早已有之,豳风七月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8517;又唐风蟋蟀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

14、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8414-416,等等。此与前文所述“蝉”之喻象相类,均有提示节令的作用。蟋蟀,又称秋虫,亦属季节性动物,早秋叫声嘹亮,晚秋则声音渐弱。宋玉九辩言:“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诗人不论是在惆怅难眠之夜,抑或于落寞徘徊之时,均有蟋蟀的凄厉叫声盘桓耳畔,使本就愁肠百结的诗人更显悲怆。宋玉九辩正是利用“蟋蟀”这一季节性特征,得以寄托情感。从此,“蟋蟀”被赋予秋之萧瑟、悲凉的气质,成为“悲秋”之喻象,被后世文学所流传。二、“象喻”言说机制下的潘岳秋兴赋悲秋自宋玉九辩开创“悲秋”母题之后,多有文人学习仿之,西晋潘岳秋兴赋便脱胎于九辩,潘氏之作

15、明显承继了宋玉九辩的“象喻”言说机制,但又同中存异,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一)草木类喻象潘岳之秋兴赋承继宋玉九辩的“象喻”言说方式,亦借“草木”之“象”烘托“悲秋”气氛,并托此以言志。秋兴赋言:“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可见潘岳秋兴赋不仅是承袭宋玉九辩的“悲秋”之作,而且将九辩中的“草木”喻象直接纳入其赋中。该赋模仿宋玉九辩言:“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此言显系宋玉九辩而来,潘岳认为四季乃草木盛衰的寄托,草木于冬天凋零,春日滋生,夏

16、时茂盛,秋季摇落,而人之情感往往会随草木枯荣而起伏变化,最终发出“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的感慨,与宋玉之言562023年第 1 期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秋兴赋序可知,该赋作于咸宁四年(278),潘岳时年32,彼时任太尉贾充掾,兼任虎贲中郎将一职,当值时则寄居于散骑省。潘岳出身世家,早年才名冠世,却仕途多艰。如今仍官居卑位,不受重用,特别是与散骑省官员相比,二者尤有云泥之别,更令潘氏惆怅满腹、愤懑不平,于是借秋之“草木”舒愤言愁。该赋言:“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借秋天草木

17、枯疏、凋落的景致来表达作者对仕途失意的怊怅若失之情,其本质与宋玉九辩相同,均借秋季“草木”之“象”来表现自身处境,将内心的苦楚愁思寄托于“草木”之中。(二)鸟、虫类喻象潘岳秋兴赋继承宋玉九辩传统,亦引用大量的鸟、虫之“象”。首先,该赋蕴含多种“鸟”喻象,例如燕、雁等。“燕”与“雁”是宋玉九辩中常见的鸟类喻象。九辩有言:“燕翩翩其辞归兮”;“雁雍雍而南游兮”。“燕”“雁”均为候鸟,秋季时由北向南而越冬,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又飞回北方繁殖。因其二者的生活习性,故“燕”“雁”南飞便常常与秋日来临、时间流逝等意蕴联系在一起。宋玉九辩便通过引用“燕”“雁”之“象”烘托秋季萧瑟、凄凉的气氛,并由此阐发出

18、人过中年、淹留无成的感慨。潘岳秋兴赋亦是如此,其言:“野有归燕”;“雁飘飘而南飞”;“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秋兴赋亦借助“燕”“雁”之“象”描绘秋景,从而引发“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之感。诗人深夜不寐,辗转反侧,在草木凋零,燕归、离鸿的暮秋之景中,深感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对比显贵们光鲜亮丽、青云得路的人生,诗人如今两鬓斑白却一事无成,于是将愁思忧绪寄托于秋景,借“燕”“雁”等鸟类之“象”得以抒发。其次,潘岳秋兴赋亦含多种“虫”之喻象。该赋言:“蝉嘒嘒而寒吟兮”;“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其中“蝉”“熠耀(指萤火虫)”“蟋蟀”皆为“虫”之象

19、。“寒蝉”“蟋蟀”均承继宋玉九辩而来,借其季节性特征以“悲秋”。潘氏之作在宋玉九辩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熠耀”之“象”。文学作品中的“熠耀”最早出现于诗经,豳风东山载:“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8531,此乃借夜间飞行的“熠耀”描绘家乡荒凉之景。“熠耀”与“蝉”和“蟋蟀”相类,皆为生命周期极短的昆虫,在夏季活跃,亡于寒秋。潘岳秋兴赋引用“熠耀”喻象实与“寒蝉”“蟋蟀”之“象”作用相同,均用来烘托“悲秋”气氛,表达诗人对于仕途失意的哀愁。(三)“猿”“龟”“鲦”喻象潘岳秋兴赋与宋玉九辩均运用了“象喻”言说方式,借助具体物象喻说抽象情理。潘氏之作继承九辩传统,赋中亦引用“草木”喻象及

20、“鸟”“兽”“虫”喻象以“悲秋”,从而表达对自身仕途失意的悲愤。但潘岳秋兴赋在宋玉九辩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展现出与宋玉九辩不同的一面。潘岳秋兴赋受庄子思想影响颇深,赋中引用的“猿”“龟”“鲦”等物象皆源于庄子。其赋言:“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潘氏之语显承庄子而来。庄子逍遥游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18潘岳秋兴赋受庄子思想影响,认为能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境域的“至人”,方能“齐天地于一指”,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98

21、0的境界,随之引用庄子文学中的物象以言志。“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此句借用庄子“腾猿处势”的寓言故事,以表达贤人能否施展才华实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之意,生不逢时,不如自得其乐,逍遥于自在世界。其赋又言:“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秋兴赋引用庄子秋水篇“泥中龟”与“鲦鱼”之寓言,借以表达诗欲远离庙堂,逍遥于山川之间的观点。潘岳秋兴赋与宋玉九辩同为“悲秋”之作,潘氏承继九辩所运用的“象喻”57语言文学张英伟:潘岳秋兴赋对宋玉九辩悲秋的承继与发展探赜言说方式,二者均借用草木、鸟、兽、虫等喻象烘托“悲秋”气氛

22、,寄托其对于仕途多艰、生不逢时的愤懑。但潘岳显然受庄子思想影响深远,潘氏之作将庄子中的“猿”“龟”“鲦”等物象引入赋中,借以表达其“归隐”之意。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老庄思想成为当时的思潮。其时社会动荡,入世坎坷艰难,在崇尚老庄思潮的影响下,多有士人选择归隐山林。潘岳既是如此,在其仕途失意,又深感前路无望之时,潘氏选择“归隐”山林,远离朝政。“归隐”山林或许并非作者真正之意,只是囿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但老庄思想终归给诗人指明了“出路”,当诗人创钜痛深、悲痛欲绝时,“至人”心境便成为诗人的追求。而宋玉九辩与之不同,九辩通篇笼罩在“悲秋”压抑的气氛之下,诗人始终不能泯灭心中死守的忠魂,即使知道国家

23、危难不可避免,仍为君国祈祷,内心的苦楚徒有寄托于草木、鸟兽虫等物象之中借以抒发,但并未寻到真正的“出路”。三、“天人合一”运思方式探析宋玉九辩与潘岳秋兴赋“象喻”言说机制形成的内在思维方式乃“象”思维,而“天人合一基本观念的存在决定了象思维的产生”1019。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汤一介论“天人合一”言:“天人合一学说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11。“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流派均就“天人合一”观点进行过相关论述。由于我国古代生产技术落后,农业长期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此影响,虽各家所言不一,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

24、上均以“天人合一”为准则,“以天人相通、相亲、相融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一种潜在的思维模式,深深积淀于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并渗透融汇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1019。易经序卦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12268易经认为天、地相对,二者一阴一阳,从而产生宇宙万物。又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2246基于“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人们认识到宇宙是由人类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的。古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

25、远取诸物”,并从中创造出“卦象”,通过“象”,古人可以体察万物,把握世界。宋玉九辩与潘岳秋兴赋之所以运用“象喻”言说机制“悲秋”述志,正是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九辩与秋兴赋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颇深,赋中多处可见。易经系辞言:“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何也?以易三画之卦言之,上画有天道焉,中画有人道焉,下画有地道焉,此之谓三才也。”13又说卦传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14圣人作易,是为了顺性命之理,将天、地、人统一在一起,表现为乾坤,所以“天人”是一体的。周易易传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26、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241老子道德经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先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感悟到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天道”与“人道”相合,于是人的精神、情感便与自然紧密相连。九辩与秋兴赋之语多处蕴含这种“天人合一”的哲思。例如宋玉九辩言:“皇天平分四时兮”;“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等等。宋玉九辩受“天人合一”基本观念影响,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即顺应“天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并将“人”置于“天”“地”之间,人之精气与天地万物是相偕

27、、相通的。宋玉九辩“象喻”言说机制的产生是基于“天人合一”观念下的必然结果,而其中所借之“象”,则是“天人合一”582023年第 1 期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运思方式下的产物,“天”与“人”是相互亲和、密不可分的,二者与“地”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因而宋玉言:“泊莽莽与野草同死”。潘岳秋兴赋亦是如此,其继承宋玉九辩的“悲秋”传统,同样借助“象喻”言说方式寄意言志,赋文饱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例如秋兴赋之“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等言。正是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老庄哲学思潮的冲击,潘岳秋兴赋亦借助“象喻”言说机制,通过“草木”“鸟”“虫”等喻

28、象寄托哀思,将自身命运置于天地之间,与自然万物共生。总之,宋玉九辩基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维观念的影响,借助草木、鸟、兽、虫等在本质上与“人”具有相偕、相通的内在关联之“象”,通过“象喻”言说方式述意言志。潘岳秋兴赋标榜宋玉九辩,继承并发展了宋玉的“悲秋”传统,因为同受“天人合一”运思方式的影响,秋兴赋亦借助“象喻”言说机制抒怀述志,成为继宋玉九辩之后的“悲秋”典范之作,与宋玉九辩同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参考文献】1 黄生.杜诗说:卷八 M.徐定详,点校.合肥:黄 山书社,1994:336.2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 1)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9:5.3 刁生虎.“象喻”:先秦文学

29、运思之法 N.中国社会 科学报,2011-03-01(8).4 朱熹集.诗集传:诗传纲领 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8.5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诗经 研究 M.郑州:河南 大学出版社,2002.6 王逸章句.楚辞章句补注 M.洪兴祖,补注,夏剑钦,吴广平,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3:15.7 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8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9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刁生虎.诗经“象喻”言说及其生成机制 J.浙江 工商大学学报,2015(5).11

30、汤一介.我的哲学之路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8.12 朱熹.周易本义M.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13 来知德.周易集注 M.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686.1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6.1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责任编辑:楚和)An Exploration of th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gic Autumn in Pan Yues Qiu Xing Fu to Song Yus Jiu BianFrom the vie

31、wpoint of image-simile speech mechanism and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inking modeZHANG Ying-wei(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China,100024)Abstract:Song Yus Jiu Bian constructs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figurative images such as plants,birds,beasts and insects,and expresses the sad autum

32、n.The concept of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he image thinking formed on this basis constitut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is image-metaphor speech.Among the sad autumn works of the later literati,Pan Yues Qiu Xing Fu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is more classic.Compared with Song Yus Sad Autumn in

33、Jiu Bia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peech mechanism of image-metaphor and the thinking mode of unity of nature and man,we can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ng Yus sad Autumn on the later literati and the acceptance and inheritance of Song Yus sad autumn by the later literati.Key words:Qiu Xing Fu;Jiu Bian;Bei Qiu;Xiang Yu;unity of nature and man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