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掘金】
考点呈现: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力气层级为理解B。
考点掘金:
考向54: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京
皖
湘
苏
赣
鲁
川
津
浙
粤
考向54:文言虚词
√
√
√
√
√
√
√
√
√
√
【考情猜想】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文言虚词是京、皖、湘、苏、赣、鲁、川、津、浙、粤的必考点,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考试的方式有选取词语填空和区分用法和意义。区分用法和意义的题目一般为选文中一句话课本中一句话,辨析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由此可以预知,15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还是这几个省市重点考核的内容,也是必考的考点,平常留意积累、强化记忆。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22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仿佛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2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筑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有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气能消退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德,脉络清楚行文晓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译文: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译文: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译文:
【掘金技巧】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
(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则、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简洁,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需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依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确定也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经常接受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推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很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确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精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打算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缘由;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推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精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推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推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推断不准。
【名师挖宝】
1.平常留意积累文言实词,尤其是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留意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的例句。
2.答题时各种方式机敏运用,基本的方法是明确课本例句的用法和意义,代入文中选句,看是否通顺。
3.留意语法分析,尤其留意分析虚词前后的成分或句子之间的关系。
【小试身手】
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
(1)侣鱼虾而友糜鹿《前赤壁赋》
(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6)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7)诸君而有意《冯婉贞》
(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乃】
(10)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其】
(1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15)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
(17)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1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且】
(26)言阿祢老且病,贺不愿去(《李贺小传》)
(2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2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9)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0)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3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若】
(3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
(33)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3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5)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36)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7)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所】
(38)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9)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4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4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
(4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4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4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48)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49)但为君故,沈吟至今(《短歌行》)
(5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51)为之奈何?(《鸿门宴》)
(52)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5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焉】
(5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5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5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5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5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学校而大遗(《师说》)
(60)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以】
(6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2)以士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4)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6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6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6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69)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70)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7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72)指从今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73)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74)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7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因】
(76)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7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78)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79)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8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8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荆轲刺秦王》)
(82)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83)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于】
(8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85)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86)业精于勤、荒于嬉
(8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8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9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与】
(9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9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9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95)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9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97)吾与点也。(《侍坐》)
(98)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列传》)
【则】
(99)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10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0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103)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0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05)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
(106)《论语》六则。
(107)以身作则。
(108)居则曰:“不吾知也!” (《侍坐》)
【之】
(10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110)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1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1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16)以起求思之深,而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1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掘金实战】
一、(15届安徽省六校训练争辩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太始中,武帝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寻转怀令。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杨骏辅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河阳,善鼓琴,颇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至是,宏为楚王玮长史,专杀生之政。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外,宏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未几,选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所经人物山水,文清旨诣。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骑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闲居赋》。
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辟司空太尉府 辟:被征召
B.谯人公孙宏少孤贫 孤: 丧父
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构:设计陷害
D.而干没不已乎 干: 触犯,冒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作《闲居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岳之为河阳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以母疾辄去,官免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岳恶其为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时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在公孙宏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赶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时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5分)
(2)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5分)
二、(15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擅长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 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C.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嫁出去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王“ ”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②凡人“ ”思故,在其病也
③臣主“ ”王何异也?
A.①以 ②所 ③为 B. ①以 ②之 ③与
C.①于 ②之 ③与 D. ①于 ②所 ③为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马上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确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就像是两头老虎打架,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小题5】依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今楚不加擅长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4分)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两个事例。(要求自己概括)(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