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_殷昆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6924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_殷昆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_殷昆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_殷昆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3就业与保障 2023.4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文/殷昆鹏摘要:在中国扶贫新背景下,创新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和实践,既是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驱动高校学生创新就业必然选择。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着拉低乡村振兴效果、脱离扶贫工作实际、就业价值缺失、缺乏长远规划等现实问题。为此,有必要提出全面推进学生就业与乡村振兴协同联动、针对化促进教育扶贫与高校就业工作精准施策、深度化重塑教育扶贫与高校

2、学生就业创新格局、长效化建立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关键词:教育扶贫;创新就业;保障机制;乡村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展现着高校是否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动行业特色育人的职责。2022 年 5 月 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聚焦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实践顶层设计。通知围绕创新就业岗位支撑、助学贷款优待、优化就业手续、减免利息等政策进行部署,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全面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此背景下,厘清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价值意蕴、深度剖析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

3、的困境、进一步提出创新实践新路径,为突破制约高校学生就业的难关提供相应理论支撑,能够助力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价值意蕴(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在教育扶贫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国家的需求,亟需培养一批国家及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与实践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也是夯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核心抓手。创新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灵魂1,也是一个国家持续不断前进的强大内生力。当前就业压力大,需要大量创新思维强、知识底蕴高的人才予以支撑。具体来说,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能够有效助力国家教育创新体系构建,推

4、进国家创新进程不断发展。(二)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当前,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人才成长环境,而是逐渐趋向于教育扶贫和高校育人就业环境专业化、多元化、健康化建设。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实现了贫困地区学生创新就业,此种就业产生的机制促进子代就业教育传递,对高校学生就业环境产生良好的“累积效应”。从就业工作回报角度分析,教育扶贫与高校育人工作在未来能够帮助高校学生获取更好的工作,提升学生家庭的经济水平。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变身体和精神健康,即教育扶贫能提高个人健康素养,从而实现就业环境健康的长期维护。同时,弱化教育阶段发生教育资源分化,减缓就业竞争不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

5、学生良好就业环境维护。据此而言,整体上规划并实现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衔接可为教育一体化健康新格局注入新的动能。(三)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关键途径创新驱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途径。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可知,2022 年中国高校毕业人数达 1076 万人,同比 2021 年增加 167 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及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创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既能突破高校学生就业求职瓶颈,又能将创新成果用于助力社会产业的加速升级。高校学生拥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规模化学习的良好过程,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起到榜样基金项目:

6、2021 年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课题“后脱贫时代滇西教育扶贫对象的口述史研究”(EGA210401)。高校观点164就业与保障2023.4作用。具体来说,专业知识性强、行业认可度高、易取得对口岗位是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能有效地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不会增加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缓解整体社会就业压力。二、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阻碍(一)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契合度低,拉低乡村振兴效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相互联动的重要关系,既要扶教育之贫,也要以教育扶贫。尚需注意的是,两者契合度仍然偏低。一方面,因地域差异,贫困地区家长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缺乏理解及支持,导致学

7、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为此,亟需加强学校与乡村振兴间沟通互动,借助高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教育扶贫背景下存在高校学生就业面临现代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衔接断裂现象,产生学生无技能、无经验、工资低等诸多问题。在乡村现状复杂、群体差异明显的状况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落实并未通过乡村教育系列课程嵌入乡村振兴,使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乡村扶贫文化达成良性互动2。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亟需重建生态新关系,但贫困地区学生抗风险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欠缺,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效果。(二)教育扶贫与高校育人目标悬浮,脱离学生就业实际需要从精准教育扶贫就业程度来看,高校育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

8、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其一,高校贫困学生就业目标悬浮。分管就业扶贫的基层政府、高校与乡村官员挑选扶贫对象时做了大量精准识别工作,但依然存在着对象识别偏移、资源目标偏差,未能精准识别贫困就业对象的现象。该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指定和安排的就业对象未展开深入调查;二是以结果究原因,根据学生学历结果选取就业对象。其二,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过程悬浮,在认定扶贫就业过程中乡村官员易受到地域伦理人情的干扰,出现“帮亲”“帮能”等不精准现象3。再加上贫困学生生活突发性及变动性也导致就业过程中经常受干扰。在内争外推拉扯下,就业工作常常出现偏差,严重阻碍精准帮扶高校学生就业的效果。其三,就业资源偏离。在教育扶贫

9、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抱着“政绩心态”处理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此外,教育扶贫资源被挪用、用作“面子工程”等问题频发,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受到忽视,逐渐违背初衷。(三)教育扶贫与高校育人工作理性欠缺,抑制就业价值发挥高校育人工作经过发展及完善已初步形成了教育体系,既能让学生在经济上得到资助,也能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产生内生力4。然而,由于时间尚短,教育扶贫与高校育人工作理性欠缺,抑制了就业价值的发挥。1.由于信息知识迭代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在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个性化学习的后脱贫技术时代,受资助学生陷入与真实生活相偏离的技术现实中且无所适从,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压力。2.人工智能的使用导致

10、教育扶贫在高校学生就业层面失去一部分理性,逐渐迷失教育意义和价值,即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价值,就业的重担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教育扶贫永远落脚于高校学生职业价值基础上,但技术变革并未使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问题得到理性重视。(四)教育扶贫与高校育人工作短期脱贫,缺乏长远就业规划第一,侧重外力短期快速扶贫,内生动力不足。当前,精准教育扶贫多致力于改善高校物质条件和经济资助贫困学生,对其心理情感和就业规划缺乏引导关注,辍学、失业比例不断升高。具体而言,教育扶贫除了要改善外部条件,还要进行精神帮扶,高校贫困学生对学习深层欲望缺失会导致他们在就业工作方面缺少内生力。第二,“愚”“穷”恶性循环,长远性差。贫困

11、学生深陷家庭影响,上一代对下一代物质和精神贫困影响深远,长辈因文化不足、素养缺失、机会匮乏和观念桎梏等限制子女工作发展,贫困代际循环传递,是就业问题的根本因素。此外,在当前教育扶贫和高校育人工作实践中容易陷入同质化、短期化、“一刀切”、可持续性发展缺失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长效就业工作规划的发展。三、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实践(一)全面推进学生就业与乡村振兴协同联动第一,完善高校学生就业扶贫机制。高校以教育扶贫为纽带,促进人才扶贫横向融通,提升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效果。从外部来看,重建学生就业与乡村振兴联动关系,实现教育扶贫支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从内部来看,重视高校学生就业工

12、作内部协同发展,巩固教育扶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发展;同时,统筹规划教育部门间开放贯通,真正做到学生因地制宜享受公平的就业环境,精准扶贫致力乡村振兴奠定人力基础。第二,合理调配扶贫就业资源分布。一方面,学生就业社会层面强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价值升级,在贫困地区学生就业基础上引入高校现代化观念,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强化高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树立大教育观念,真正让高校学生置身于工作,用知识成就梦想,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二)针对化促进教育扶贫与学生就业精准施策首先,精准识别需要教育扶贫的高校学生。一方面,从高校学生贫困类型入手,依据低、中、高等贫困程度,从资165就业与保障

13、 2023.4助、关爱、指导、心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扶教;另一方面,从经济贫困、家庭缺失关爱、学习兴趣缺失、自身原因等类型分析就业难原因,精准帮扶就业。其次,精准获取高校学生认可就业方式。构建动态就业扶贫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分割,构建精准扶贫教育信息系统,获得高校学生对高校就业工作认可。最后,精准制定贫困地区的就业岗位培训方案。一些贫困地区高校就业培训水平偏低,师资不足且培训能力堪忧,为此,高校依据教育扶贫政策优势,获得大量高质量就业培训机会。例如:通过派遣教师到重点高校参加相关就业培训、派出教师进行专业岗位就业培训、安排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多元化精准施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打造

14、更广泛意义上的高校就业育人公平环境,同时学生、教师双主体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就业培训来进行自主脱贫。(三)深度化重塑教育扶贫与学生就业创新格局在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由“控辍保学”逐步转向“质量发展”。一方面,高校学生主体既要充分重视其受教育扶贫条件,又要逐步完善自我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激活内生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就业精准扶贫技术治理且彰显教育扶贫价值理性,以此带动高校学生就业体系联动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扶贫等报道彰显高校就业政策优势,激发被帮扶高校学生情感价值认同,提升高校教育资助者自豪感。同时,大力优先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发展奠定精神价值的内

15、在动力,突破传统性的政策束缚,尊重多种就业工作的优势与特长5。此外,应深入参与就业扶贫工作,对就业扶贫工作全局性、关键性、机制性等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从而承担长远规划、宏观统筹的目标,形成依据政策、依靠社会、立足高校多元同治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格局。(四)长效化建立教育扶贫与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着力推进“真脱贫”,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特殊性作用,更要发挥高校学生就业长期效果,两者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尽管短期教育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只是初步解决了贫困地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应建立并完善学生就业保障机制,使其获得长远发展

16、。不能简单地将教育精准扶贫仅仅定义为短期就业数量,要在接受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眼高校学生精心关注自身能力素养成长和可长远发展就业价值观念。即教育扶贫要精准地立足于学生个人兴趣,着眼于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探索差异化扶贫教学机制及个别化就业指导制度,帮扶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强化其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为此,着重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扶贫就业路径,从文化、科技、资源、制度等方面建立“志智双扶”的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四、结语在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协同推进交汇时期,整体上夯实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助力教育扶贫就业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脱贫攻坚制度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育人需秉承更多的社会就业责

17、任。基于此,需要高校贯彻落实教育脱贫发展理念,抓住教育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时机,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就业引领作用,全力促进学生就业。从理论逻辑层面上分析可知,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行业人才输入创新动能,从根本上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也要意识到教育扶贫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文章通过整体分析教育扶贫与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实践新路径,能够全力推动高校学生就业规划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参考文献阎茹,仲维维.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91-96.郝文武.农村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对接 J.教育与经济,2020(4):3-8.肖凤翔,俸晓玲.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宗旨、原则和策略 J.现代教育管理,2020(3):117-122.刘世清.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缺失后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继续前行?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46-153.黄学文.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63-64.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