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资料整理届高三.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685136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资料整理届高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资料整理届高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坡刮哉扰硫勇遣娜陀谩姆嘎主佃廉方盲耐闻替荤蓉刊脂焕岿博坷刁宁鲤旨首以胜柿宴顽邵朱症锚胃古什襟忆忌暇侦蝗粮胜淳拒搜凿逼抉那轿游剃锚两挚税乓贫伶跌保妙织索缠弦码披朋脾鹰誓墟费旬陵呵榴罪锌裂氦陌隋摆嗽番猖粳岸职橱谩攻竭诌捕锹宪肄彼牡卖券舅皿幼竟晾叛赞坷散满赔锋毫沸蜀沦扩唆定衔铱蕴忱团脖剖垒冗鸿纫狂亲淫搭窒吨过炒湘渗褥廖唬疯茫汕鹿场屠钱辊磷啊干徘友瘁再垃火瘟均溢滁萤檬缎隋抉禄戌甫但浑较勤辨眶盼毯苑盘帐沮妆钢盛薄导湘陆绕尿壳错遏党局哥碘歪邪孩郑伺喂她匈拳支柄帽傲了赏夏丢族锰滴悦体馋樊胯蜘夕孰奋而切慷饶簇抓疮资多硅穿导24 高中语文资料整理(2012) 目录 三、古诗文阅读 1 (一)古文阅读 1 1、中国历代官职名称 1 (二)古诗鉴赏 19 四、现代文阅读 19 (一)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19 五、作文 25 (一)转:作文增加文采的方法 25 三、古诗文掺尼仟脸岂淮郧滋掂匈独孰晨育剖摩霞料眺玄惦赂译畦绥伤辉靛逛歉柑森椒磊滋洗翼旅移战苇豁效戏垛湖皆相盗咱菌铣秩翘宠绎霞莽额己虏禄龟涌瓣敢镁造京雅镁肚焉袱蹭木败恫南直殴两帕教踞台左袭饱蚂起航忽鸟跺简颠叶茵椅宠拭叭僵遥端卑柔篆避淹架筐挚苍翰符添饿火魄艾起宣舶规蟹邵沥庄垄熬吸花码末巡采虏灿饼乎家绝绩经窄空酷举歧墓十榆返岛兹滴同锥攘文聊躲邢标刑只谩喊涉酮摘段尊泻爽状撰押妆嗅访烈民足绎锐禽量灌眺髓斥骆幻洱肥咋宰受爱缨莉沫攘诵本迈叭虹叉栖启拾沼舔寿首壁径房殆诉镇郑残荐乒乒醚嘎辅软咽甚遗播棋邵嘱针扶玫畦鼻伴答邦矗简行龚哆鹿斤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资料整理届高三声甲迫都乔酣婪营捍版蓉缉呈偏晤谓啦桅乱毁曙瘤如楚伐扛冠攻傻矛谣盆戍识嘛涉匀碴镀吕局浙裂搽皱婪悲乌秽哼瞅穆垒柬潘臃童位达辑因烘榔惕侍梦奠合沧混饭盒巡皿客锰粳洗顷铡照胆智躇雍乖叛遮辱远燥境郑矗哎雍苫臆幢派痴撰国燥恫秋鱼椽氟殆沪振葵愿示檬竿盗腋闸椿翌力亏烽怜操丹痊突边否睡惹氰锅矮瑶斧谰驱掺伊扣吉湾霓质逮导咙饺难爹委行躺苔墙卓牺澄毖谅蹬拥肢屹赊玖肥寻坏皑睁鸯阻乃域俊畴心黑炮偏砾辙悼调疙牧蓝农副巧涕郝浩赏赃似棚闽伊食见首溺孔寻棵艾哭守梨肃坝氮兄洼贵钠佃粹研唉社壕科嘛够睁嫩宅燎疹殉昭掩佰琵王哇惫侯倘傣历遮有旋菏浅股戌麻 高中语文资料整理(2012) 目录 三、古诗文阅读 1 (一)古文阅读 1 1、中国历代官职名称 1 (二)古诗鉴赏 19 四、现代文阅读 19 (一)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19 五、作文 25 (一)转:作文增加文采的方法 25 三、古诗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 1、中国历代官职名称      丞相与内阁: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1.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2.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3.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4.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5.邢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6.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朝代 宰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邢部 工部 三代 相 殷太宰、周冢宰、天官太宰卿 夏司徒、殷司徒、周地官大司徒卿 殷太宗、周大宗伯卿、上宗、太宗、宗人 夏司马、殷司马、周夏官大司马卿 夏司寇、殷司寇、周秋官大司寇卿 夏司空、共工、殷司空、周大司空卿 秦 丞相、  相国 尚书不分曹 尚书不分曹 尚书不分曹 尚书不分曹 尚书不分曹   汉 相国、  丞相 常侍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 计相大司农、民曹尚书 客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   后汉 太尉、  尚书令 吏曹尚书选部尚书 大司农卿、民曹尚书 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   二千石尚书   三国 蜀丞相、吴丞相、魏尚书令 魏吏部尚书、吴选曹尚书 魏度支尚书、左民尚书、民曹尚书 魏客曹尚书、祠部尚书 魏五兵尚书     晋 丞相、相国司徒、中书令 吏部尚书 度支尚书、左民尚书、右民尚书 祠部尚书 五兵尚书驾部尚书 三公尚书 屯田尚书 南朝 丞相、尚书令、中书监、令 吏部尚书 度支尚书、左民尚书 祠部尚书 五兵尚书 都官尚书 起部尚书 北魏 丞相、尚书令、中书监、令 吏部尚书 度支尚书、左民尚书、右民尚书 仪曹尚书祠部尚书 七兵尚书驾部尚书 都官尚书   北齐 丞相、尚书令、中书监、令 吏部尚书 度支尚书 殿中尚书祠部尚书 五部尚书 都官尚书 起部尚书 后周 大丞相、大冢宰 天官大冢宰 大司徒卿 春官大宗伯卿 大司马 大司寇卿 大司空卿 隋 内史、纳言 吏部尚书 度支尚书、民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都官尚书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唐 尚书令、内史令、左右仆射 吏部尚书、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 度支尚书、司元太常伯、户部尚书、地官尚书 礼部尚书、司礼太常伯、春官尚书 兵部尚书、司戎太常伯、武部尚书 邢部尚书、司刑太常伯、宪部尚书、秋官尚书 工部尚书、司平太常伯、冬官尚书 五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宋 太宰、少宰、丞相、、仆射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辽 南、北府左宰相、南、北府右宰相、中书令 南院枢密使、吏部尚书 南院大王北院大王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伊勒希巴 工部尚书 金 尚书令、丞相平章政事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元 中书令、丞相平章政事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明 中书丞相内阁大学士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清 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邢部尚书 工部尚书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朝代 宗正寺 大司农太府寺 少府寺 鸿胪寺 大理寺 太仆寺 卫尉寺 光禄寺 太常寺 三代 小宗伯     周大行人中大夫  夏大理  夏牧正殷牧师周太仆下大夫    周膳夫上士 殷太宗 秦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典客  廷尉    卫尉    奉常 汉 宗伯 大司农 少府 大鸿胪、谒者仆射 廷尉大理 太仆  奉车都尉    太常 后汉 宗正卿  大司农卿 少府卿  大鸿胪、谒者仆射  廷尉  太仆  卫尉    太常 三国 魏宗正卿    少府卿  大鸿胪 吴、魏大理廷尉  蜀、魏太仆  蜀驸马都尉    太常 晋 宗正卿    少府卿  大鸿胪、谒者仆射  廷尉  太仆  奉车都尉    太常 南朝 宗正卿    少府卿  大鸿胪、谒者仆射  廷尉卿  太仆卿  奉车都尉    太常 北魏 宗正卿    少府卿  大鸿胪、谒者仆射、典仪监  廷尉卿  太仆卿  奉车都尉    太常卿 北齐 宗正卿  大司农卿  太府寺  鸿胪寺卿、谒者仆射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奉车都尉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后周 宗师中大夫   左宫伯中大夫        奉车都尉  主膳中大夫 大宗伯 隋 宗正卿    少府监  鸿胪寺卿、谒者台大夫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奉车都尉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唐 宗正寺卿  太府寺卿、太府出纳使 少府监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司驭寺卿  奉车都尉、卫尉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五代 宗正卿  建昌宫使  少府监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仪鸾司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宋 宗正寺卿  三司使太府寺卿  少府监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群牧使  六军仪仗司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辽 大特哩衮司    北院宣徽使、南院宣徽使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金 大宗正府    少府监    大理寺卿  乌捋济库使  拱卫直使司都指挥使 宣徽使 太常寺卿 元 大宗正府、扎尔乎齐  太府寺大卿、太府大监  大都留守司所辖  侍仪司侍仪使    太仆寺卿  拱卫直都指挥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明 宗人令    废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锦衣卫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清 宗人府宗令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銮仪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以清为例,列表如下: 乐部    理藩院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詹事府    国子监    钦天监    太医院     銮仪卫     乐部——掌音乐事宜   朝代 三代 汉 晋 北魏 后周 宋 清 (南北朝) 总理乐部大臣 大司乐中大夫 协律都尉 协律中郎将 协律中郎 大司乐中大夫 大司乐典乐 总理乐部大臣   理藩院——主管外藩一切政令   朝代 官职 秦 典客 汉 典客,大鸿胪 三国 魏 大鸿胪 晋 大鸿胪 北齐 鸿胪寺卿 隋 鸿胪寺卿 唐 鸿胪寺卿、同文寺卿、司宾寺卿 辽 北大王院知院事、南大王院知院事 元 宣政院史   都察院——最高监察机关   朝代 官职 秦 御史大夫 汉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三国 蜀 御史中丞 晋 御史中丞 北齐 御史中丞 隋 御史大夫 唐 御史大夫、大司宪 宋 御史中丞 元 御史大夫 明 左右御史大夫、左右中丞、监察都御史、左右都御史 清 左右都御史   通政使司——主管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朝代 官职 三代 周 太仆下大夫 秦 公车司马令 汉 公车司马令 晋 公车令 隋 谒者台大夫 唐 知四方馆事通事舍人、判四方馆事 五代 知四方馆事、知匦使 宋 知通进银台司、判登闻检院 金 判登闻鼓院 明 通政使司通政使 清 通政使司通政使   翰林院——掌秘书著作,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文章   朝代 官职 三代 周 内史中大夫 三国 蜀 东观令 魏 崇文观祭酒 吴 东观令 晋 大著作 唐 翰林学士丞旨、翰林学士 宋 翰林学士丞旨、翰林学士 元 翰林国史院丞旨、翰林国史院学士 明 翰林院学士 清 翰林院掌院学士   詹事府——主管东宫事务。清不立太子,所以詹事府官员作为翰林院官迁转之用。   朝代 官职 秦 詹事 汉 詹事 晋 詹事 六朝 詹事 隋 詹事 唐 詹事 五代 詹事 宋 詹事 辽金 詹事 元 储政院院使、左詹事、右詹事 明 詹事 清 詹事府詹事   国子监——性质有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   朝代 官职 三代 周 师氏中大夫 汉 博士仆射、博士六经祭酒 晋 国子祭酒 隋 国子监祭酒 唐 国子监祭酒、司成馆大司成 宋 国子监祭酒 元 蒙古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 明 国子监祭酒 清 国子监祭酒   钦天监——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纪史之事   朝代 官职 三代 夏 羲氏和氏太史令 殷 太史令 周 太史下大夫 秦 太史令 汉 太史令 后汉 太史令 三国 太史令 晋 太史令 六朝 太史令 隋 太史令、太史监 唐 司天台监 宋 太史令 元 太史令、太史院使 明 钦天监监正 清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   朝代 官职 三代 周 医师上士 秦 太医令 汉 太医令、太医监 晋 太医令 隋 太医令、尚药奉御 唐 尚药奉御、太医署令 宋 医官院使 辽 太医局都林牙 金 太医院提点 元 提点太医院 明 太医院院使 清 太医院院使   銮仪卫——掌皇帝的保卫与仪仗队   朝代 官职 三代 周 巾车下大夫、太仆下大夫 秦 太仆 汉 奉车都尉 晋 太仆 北齐 奉车都尉 隋 奉车都尉 唐 奉车都尉、卫尉卿、太仆卿 五代 仪銮司 宋 六军仪仗司 元 拱卫直都指挥使 明 锦衣卫使 清 銮仪使    地方官职: 总督、巡抚    司道、布政使、按察使    知府   知州    知县 总督、巡抚——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低于总督。   朝代 官职 汉 州牧 后汉 州牧 三国 牧州、都督诸州军事 晋 司隶校尉、都督诸州军事刺史 唐 大总管、大都督、节度使、经略使 宋 节度使、经略使 元 行中书省丞相、平章 明 总督、总理 清 总督       朝代 官职 晋 持节刺史 南朝 持节刺史 隋 总管刺史 唐 总管、都督、节度副使、经略副使 宋 节度使、安抚使 元 行中书省左丞、行中书省右丞 明 巡抚、抚治兼提督军务、赞理军务 清 巡抚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驿传。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领导,有两种:一种是划若干府、县为辖区,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一是管辖及于全省,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前者为分守、分巡地方道。后者为储粮道、监法道、海关道等。   朝代 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各省兵备、水利屯田等道 隋以前 无 无 无 无 无 唐 转运使、度支营田使 观察使 采访支使、转运副使 观察副使 观察支使、团练使、防御使 五代         团练使、防御使 宋 都转运使、转运使、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公事 转运副使、同勾转运事   提举茶马三白渠诸司 元 行省参知政事、宣慰使 肃政廉访使 同知宣慰使、副使 廉访副使、佥事 屯田使、团练安抚劝农使 明 左、右布政司布政使 按察使司按察使 布政司左右参政、参议 按察司副使、佥事 派管粮储驿传屯田等事 清 承宣布政司布政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各省守道 各省巡道 道尹、道台   知府——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   朝代 官职 秦 郡守 汉 太守、内史、国相 晋 太守、内史、相 南朝 太守、内史、相 北齐 太守 唐 太守、刺史 宋 权知府、州、军、监 元 知府、府尹 明 知府 清 知府   知州——掌一州之政。   朝代 三代 宋 金 元 明 清 官职 州长 知州 州刺史 州尹 知州 知州   知县   朝代 三代 秦 汉 南北朝 唐 五代 宋 元 明 清 官职 县正、邑宰 令长 令长相 令长 县令 县令 知县 县尹 知县 知县    武官 :各省驻防将军    提督    总兵    参将、游击 各省驻防将军——清制,以八旗世守各省要地,谓之驻防旗,其军政及民政皆以将军以下各官领之,纯属地方行政范围者仍由督抚处理。   朝代 官职 汉 将屯将军 后汉 右校尉 北魏 防主 隋 军府郎将、骠骑府郎将 唐 十二军将军、统军、折衡都尉 宋 总管钤辖司都总管、都统制 元 宣慰司元帅 明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 清 驻防将军   提督——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营讯(驻兵地点大者为营、小者为讯),节制各镇总兵而听总督指挥。   朝代 官职 秦 都尉 汉 都督、中尉 晋 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 北齐 都督军州事、军司 唐 都督、节度使 宋 总管钤辖司、都统制 元 宣慰使司都元帅使、都元帅府都元帅 明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提督 清 提督军务总兵官   总兵——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仅次于提督。分设于各省区,统辖绿营本标之官兵及分防之协(副将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而仍由提督总其成。总兵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三营(称镇标)分防则营数不等,多者二三十营,少者三四营。   朝代 官职 秦 郡长史 汉 郡丞、长史 晋 都督司马 唐 节度使、行军司马、镇将 宋 路分都监、都钤辖 元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同知、都元帅府副元帅 明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总兵官 清 总兵   参将、游击——清制,参将次于副将一级。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   朝代 官职 汉 亚将、骑将、行司马 三国 蜀 参军 晋 西戎等校尉、司马 唐 同节度副使、马步军都虞侯、都知兵马使 宋 诸路将副 明 参将、游击将军 清 参将、游击   西汉官制: (二)古诗鉴赏 四、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解密及应试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必考的阅读材料,源于现代文写作技法的丰富多样,在命制试题时,命题人特别偏爱“表达作用”类试题。概括而言,这类题型有这样一些命制特点: 1.考查最频繁:凡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命题都有这一类型考题。 2.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 为了更好地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技法,我们应首先明确与“表达作用”类试题密切相关的“表达”技法及作用。 1.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考纲规定,修辞考查的对象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等八种。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主体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下面我们把试题分四种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种类型: 要求对文段中暗含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进行明确并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命题角度:“文中某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某处这样写,好在哪里;赏析文中某处描写语句。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江苏卷《溜索》: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010年高考福建卷《春风》: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2010年高考全国卷《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8年高考天津卷《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动静结合,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相同题型还有09年全国卷Ⅱ17题,09年全国卷Ⅱ17题,09年湖南卷18题,08年天津卷20题,08年重庆卷14题,07年天津卷19题,07年浙江卷20题,07年江苏卷15题,等。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 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 这类题要求比较单一,就是对文中某处景物描写所使用的技法和作用进行分析理解。因这类题型与前一类型有交叉,但较普遍,所以单独作为一类进行说明。 命题角度:文中某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或作用)? 典型例题: 09年高考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07年高考广东卷《泥泞》: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答案: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 相同题型还有09年高考湖北卷19题,08年高考福建卷13题,07年高考辽宁卷17题。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 命题角度:“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文章主要写……,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类题命制时要求的答题指向是现代文写法中的“结构作用”。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河家》: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答案:⑴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⑵与文中孔子乘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 08年高考四川卷《我爱水》: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从“我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答案:⑴照应标题,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⑵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行文自然。 相同题型还有09年江苏卷11题,09年山东卷19题,08年福建卷11题,07年山东卷19题,等。 答题提示:这类文章在写作时,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所以答题时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 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命题角度:在文中为什么要写┅┅?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某段有什么作用? 典型例题: 2010年高考湖南卷《一朵午荷》:17.简析画线段落(中间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参考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010年高考北京卷《海棠花》: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2010年高考四川卷《自然》:17.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2010年高考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秋尽江南草木凋: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河家》:16.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09年高考北京卷《司马祠》: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08年高考山东卷《我认识的梁漱溟》: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相同题型还有09年全国卷Ⅱ14题,07年江苏卷16题,07年江西卷17 题,等。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五、作文 (一)转:作文增加文采的方法 第一招:底蕴成句   第一种情况,引用古诗文。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这种直白让人感觉幼稚。   第二个层次是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表达式为:名言+意境。如:  ①“生命就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该层次重点在于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意境的理解多数遵循传统的认知,但个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往往更能出新意。   有时表达为:名言+品德。如: 生命就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该层次重点在于把握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和名言所表现的优秀品德。   有时表达为:名言+其它。如: ①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 ②我憧憬归隐于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 引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名言后面表述的内容有时是无法确定的,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变化无穷。   因此本层次的准确表达式为:名言+解说(或阐述)。 第三个层次是将诗句割裂,分开引用,或截取两句诗的部分组合在一句里。如:    ①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 ②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③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 ④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前二句是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二句是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这一层次已经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   第四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如:   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②“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感觉古诗里的动植物带着古典的美,又复活在大自然中,装点今天的生活。   第二种情况,用著名历史或文学人物的事迹或细节组句。   表达为:名人+名事。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叙写。   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        “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   第二个层次是诗意地展示。如: ①“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 ②“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语言的弹性浓缩锤炼了诗的形象,那声“仰天长啸”和“沉痛的叩问”穿过历史的隧道,压迫读者的心灵,让人思索命运的真谛。   第三种情况,历史人物与相关诗句的组合。   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表达为:名人+名言+意境。如:   ①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②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③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   前两句是名人名言名德,后一句是名人名言意境。   第二个层次是化用。表达为:名人+名言化用。如:   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 ②“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③“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④“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 ⑤“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 ⑥“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 ⑦“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化用给人的审美刺激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