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679619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一总体规划原理六大专题考试题目近期建设规划:1 论述: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2003)2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2004)3 简答: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2006)发展用地综合评定:(都是简答,并且都只是用地适用性评定)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2000)2 土地适用性评定考虑的因素。(2001)3 描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2005)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2006)5 限建区(2007)

2、人口调查与预测:(简答)1 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的作用。(2007,2008)城市用地布局原则:(都是简答)1 工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2003)2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2004)3 体育中心布置应考虑那些因素。(2006)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都是论述)1 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你对外环路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2006)2 论述城市交通政策(比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政策以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和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200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论述)1 环形放射状城市布局模式的特点以及(2007)二真题剖析1 近期建设规划是前几年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围绕实施问题进行

3、研究的,但是近两年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所以考的可能性并不大。这部分内容只有在原理2课程上有所提及,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在规划汇刊上查找孙施文老师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文章。2 土地使用性评价是永久的重点,考的几率极大,不要以为前三年都考过了就不会再考,因为即使我们压中这个范围,不同的提设答案是很难捕捉的。所以建议深入研究,尤其是新的规划编制方法出台后,空间管制中的禁建区,限建区以及空间管制本身都会与土地适用性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近一两年考试的重点。3 人口预测在总规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没有人口规模就无法确定用地规模,那么规划就没有依据落实在空间上。掌握作用以及方法。4 城

4、市各类用地布局原则针对没有考过的复习一下,不过这种记忆性的考题不会总考。5 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城市总体布局模式的题型比较活,一定要举实例论证并配图,更有说服力。6 总规的复习建议仔细看一遍原理2的课件。7 另外,可以参考一下同济城市规划03-04级的总规原理期末考试题目。一 近期建设规划1 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步骤,是针对总体规划实施性问题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应与总体规划配合,总体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2 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规划)的关系。1)近期建设规划:具体性,操作性,针对性;现实性,实施性。2)远景发展规划:原则性,目标性,指导

5、性。3)近期建设规划应以远景规划为依据,以远景的目标为出发点,为近期建设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并为远景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3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提出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配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防灾等措施,制定适应市场机制的近期规划的实施政策。4 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2)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3)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6、、风景名胜区等相应保护措施。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根据近期建设规划的建设重点:1)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的选址,规模和时序。2)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时序。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二 发展用地综合评定1 城市发展用地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定(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情况和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性。)a建设条件现状b工程准备条件c基础设施条件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从土地区位条件入手,对土地的经济属性和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2

7、用地适用性评定概念: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作用:1)为城市用地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一项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a.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b.道路公路选线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地基承载力等条件。 c.经评定确定的不适宜建设区可用作公园建设。 d.基础设施的布局选址都要充分考虑土地适用性。 3)为某些专项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如防灾规划。 4)是构成空间管制的一部分工作,作为提出禁建,限建,适建等控制要求的依据。因素: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

8、,地震,地基承载力,矿藏);水文及水文地质(地面水,地下水)。3 发展用地综合评定和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区别1)用地适用性评定是针对用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定的。综合评定是对用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2)综合评定包括用地适用性评定。3)都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4 城市发展用地选择原则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满足环保要求,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和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有利条件。6)考虑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三 人口调查与预测1调查:1)人口的自然变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年龄中位数,自然增长率。2)人口的迁移变动:人口地域分布,

9、机械增长。3)人口的社会变动:就业的产业结构,劳动构成,文化构成,民族构成。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年初总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年初总人口2 预测: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1)预测方法劳动平衡法:根据经济发展确定新增基本人口数。很少采用。职工带眷系数法: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递推法:当年人口数(1+n年的自然增长率+n年的机械增长率)n次方一元回归法;城市化水平法2)人口预测的作用通过对人口的预测可以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各级各类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确定防灾规划中各项灾害的设防标

10、准。作为确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依据。作为确定城市化水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作为城镇体系中城乡统筹,乡镇布点等方面工作的依据。3)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往往都从增长面作预测,忽略了城市的容量和承载力,没有根据城市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四 城市用地布局原则1 总体布局原则1)立足全局,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3)点面结合,城乡协调发展。4)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好城市主要用地。5)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6)近远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可持续发展。2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1) 工业用地应符合工业部门发展条件。 地形,地质,供水,供电,

11、排水,防灾等。2)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3)防止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4)工业用地应与居住用地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1)工业用地位于居住区下游,下风向,并有一定防护距离。2)考虑职工通勤的便捷与交通的可达性。3)如果是工业的附属居住区,要考虑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4)互不干扰。3 居住用地布局原则()1)协调城市整体发展。2)以人为本,延续传统居住生活方式。3)生态效应,结合绿化空间。4)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5)建立和谐,健康,安全的社区,予以空间和设施的支持。6)有利于物业开发。4 城市绿地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等自然环境。2)均衡分布

12、,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两种形态。 绿带适用于人口比较稳定的城市; 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主要采用线形扩展,楔形绿地。5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原则()公共设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兼容性。公共设施的布局原则1)确定合理的规模和服务半径。2)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3)考虑城市景观组织要求。4)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5)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A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中心地区B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1)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2)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3)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大学毗邻,相互促进发展。C 体育设施1)大型体育设施布置在城市外围或

13、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2)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D 医疗卫生设施1)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2)有些小城市担负着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6 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原则()1)充分结合自然条件。2)考虑与城市布局的关系,不要割裂城市。3)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4)考虑各交通的联运。A铁路:1)货站交通运输量大,仓储用地大,宜在城区外围。2)客站宜在城区中,大城市应安排在中心区边缘,中小应尽量与城区相切。B 港口:港口与城市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存在干扰和制约。保留生活岸线。C 公路:1)公路是城市路

14、网的延伸,与城市道路良好衔接,过境公路不宜穿越城区。2)客运站宜布置在城区,与铁路站,港口接近,形成换乘中心。3)货运站宜布置在城区边缘,与仓库区结合,有较好的内外交通通达条件,形成流通中心。4)一些大型工厂,仓库的布置要与公路结合。五 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自己总结六 城市总体布局模式1 集中式: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优点:1)便于完善服务设施。 2)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3)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注意问题:1)应处理好近远期关系。 2)规划布局要有弹性,留有发展余地,避免出现混杂和干扰现象。A网格状:1)易于建筑的布置,但易造成布局的单调。 2)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发

15、展,但不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适合小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B环形放射状:1)一般由放射形和环形道路组成,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 2)由于有很强的向心趋势,易形成显著的市中心。 3)易于形成城市的轴线景观系统。 4)最大的问题在于可能造成中心的拥堵和过度集中。 5)用地规整性差,不易于建筑布置,不适合小城市。 (案例:北京,巴黎)2 分散式:大城市应以分散式布局为主特点:1)通常由于受到自然地形,资源,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若干片区。 2)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 3)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A组团状:1)一个城市分为若干不连续用地,通常被农田,山体分割。 2)布局因

16、地制宜,较为灵活,易接近自然。 3)易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 4)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合理分工,加强联系。 5)要在各个组团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 6)组团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B带状:1)通常由于受地形限制,沿一条交通轴线两侧发展。 2)城市交通和景观方向性强。 3)不宜过长,否则交通物耗过大,应考虑发展平行交通线。 (案例:深圳,兰州)C星状:1)基本上是环形放射状城市沿交通走廊发展而成,多个线性城市叠加。 2)受到大运量捷运系统的影响。 (案例:Copenhagen)D环状:1)是带状城市的特殊情况,一般围绕山体,湖泊等,联系较带状好。 2)中心部

17、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良好景观。 (案例:浙江台州)E卫星状:1)一般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小城市,中心支配性强。 2)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多方面有密切联系。应处理好等级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交通联系等问题。 3)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均衡分布。 (案例:上海,伦敦)F多中心:1)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构。 2)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总体规划其他知识点:七调查研究一.调查的作用,目的,方法。1.作用:弄清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发展条件,找出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2.目的:1)调查是认识城

18、市的手段。 2)调查是研究城市的手段。3.方法:现场踏勘,发表格调查,访谈和座谈,文献查阅,类比。二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确定依据。1.概念: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2.依据:1)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 2)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3)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三城市用地分类的作用。1.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2.对不同城市和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3.有利于规划指标的定量与统计。四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作用。1.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2.对城市建

19、设用地进行整体控制,对用地进行指导。3.提高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合理经济的使用土地,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4.直接体现城市内部结构。5.决定城市持续扩展增长的能力。八城市发展一主导产业的特征1主导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城市以外地区。2.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一定程度上支配城市经济的发展。3.是新兴的产业部门,促进新技术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较高的增长率。4.与其他产业部门有较高的关联度。二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2.城市主导产业结构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军事防御。)。居住区规划:一 四大系统各自作用空间1 空间层次的作用及关系。1)构筑丰富

20、的外部空间,提高居住环境品质。2)满足不同活动对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的要求。关系:生活空间领域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它们之间应保证逐级衔接的原则,并且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2 围合空间的作用及注意问题。1)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易产生安全感,归属感。2)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并提供户外活动场所。3)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4)易于创造外部空间的层次。注意问题:1)考虑日照,通风等技术要求。 2)合理的尺度与比例,D/H过大则缺乏稳定感,D/H过小会压抑。道路1 各等级的道路的作用。1)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联系。2)居住小

21、区级道路: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3)组团级道路: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4)宅间路:入户。2 路网建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1)是居住区空间结构的骨架。2)实现交通功能,是功能布局的基础。3)是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 道路的分级衔接的作用。1)保证交通安全,各行其道,避免不必要的干扰。2)保证环境舒适,深入宅间的道路车辆少,车速低,噪声小。3)保证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性,路网构成了居住区的骨架。4 道路通而不畅的作用。1)方便居民出行,保证良好的通达性。2)避免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越。3)保证环境安全舒适,“不畅”可以降低车速,行人安全,减少噪声。4)有利于塑造丰富的空间景观,“不畅

22、”可以带来视线的变化。绿地1 绿地的作用。1)创造优美,舒适,卫生的生活环境。2)具有生态效益。改善小气候,防尘,防噪等。3)构成促进交往的公共领域。4)具有经济价值。2 公共绿地分级的作用。(自己思考一下)3 各类型的绿地的作用。1)公共绿地:提供人们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交流。2)宅旁绿地:区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加强归属感与识别性。3)专属绿地: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绿地。4)道路绿地:优化道路景观,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设施1 设施分级的作用。1)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内容与其服务的人口规模相适应。2)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使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得到集约利用,避免浪费。3)保证设施的均衡性和选择

23、性。2 各类型的设施的作用。1)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影响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与质量。2)市政公用设施:满足水,电,气,冷热,通信,环卫的供应。3)停车设施。4)安全设施:保证居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5)管理设施:社区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对关系到住宅去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和住户利益事务的居民意愿,意见的征求与决策;物业管理机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6)户外场地设施:供不同年龄的人群休闲运动的场地及设施。二 四大系统设计要求1 空间布局要求。1)注意室外空间的营造。2)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的要求。3)形成良好的景观。2 道路设计要求。1)因地制宜,结合地形,人口用地规模。2)通而不

24、畅。3)分级衔接。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3 绿地设计要求。1)点线面结合,形成系统。2)服务半径合理。3)结合地形。4)结合功能需要。5)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4 设施布局要求。1)与规划结构相适应。2)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3)形成各级生活中心。4)相关项目组合布局。5)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布置。6)充分发挥设施的经济效益。7)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三 空间布局经济技术依据作用1 住宅日照: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2 日照间距: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3 住宅间距:保证住宅获得基本日照量,

25、满足安全要求,以及户外场地的日照要求和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问题。4 住宅朝向: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 (总之,各项都是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要求的因素,都是住宅群体空间布局中应考虑的因素。)四 技术经济指标作用1 用地平衡表:1)用数量表明住宅的用地状况。2)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合理。3)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2 千人总指标: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3 分类指标: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4 配建水平:反映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区人口规模的适应程度。5 容积率:1)

26、控制着住宅区建筑的建设总量。2)容积率过高,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容积率过低,不能满足土地的经济价值要求,浪费土地资源。6 建筑密度:1)保证了一定的敞地率,绿地率。2)反映了住宅区的环境质量,保证了必须的技术经济要求,比如日照,通风等。3)控制一个合理的开发强度。7 绿地率:控制和体现住宅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8 公共绿地率:反映了可供居民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用地中比例。9 人口密度,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分别从人口与用地的角度反映居住环境质量。规划设计原则1 住宅区规划的设计要求。1)方便设施配套,空间布局合理。2)舒适功能适宜,绿化良好。3)卫生采光,通

27、风,日照等。4)安全防火,避震,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5)美观2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3 物质空间环境识别性考虑因素。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型,空间格局,环境氛围。4 场所的意义。1)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2)使居民对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归属感。5 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1)丰富的社区文化。2)项和的生活气息。3)融洽的邻里关系。4)文明的社会风尚。6 公众参与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1)反映居民享有公平权益。2)使居民热爱关心社区。3)使社区产生归属感,有利于建设文明社区。7 生态考虑。屋顶绿化系统;窗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贮存处理;太阳能

28、供暖系统;分质供水系统;人车分行系统;供热,供水,排水,通风系统的生态考虑。构成/规划结构1 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关系。1)住宅区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后三者。2)后三者的规模,等级不同,边界划分方式也有所不同。2 社区在住宅区规划的意义。住宅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1)社区构筑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人际关系。2)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上提供场所。3 社区规划与住宅区规划的区别。1)地域界定与行政管理范围有关;以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界定。2)工作方法自下而上,从居民入手;自上而下,从用地入手。3)居民参与度参与为重点;很小或不参与。4)工作

29、核心成员互动,社区意识;物质环境建设。5)规划目标社区健康发展;物质环境的完善。4 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中的作用。建立一个以1)提高居住环境质量2)促进社区发展3)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均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为目标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引导准则。空间1 空间布局形式(群体平面组合形式)优缺点比较。1)行列式构图强烈,肌理强,易保障日照和通风;但布局单调。2)围合式空间感,院落感强,节省用地;但通风较差,适合严寒地区。3)点群式布局自由,空间丰富,日照通风好,占地小;但用地不经济,适合较困难的地形。4)混合式节奏,尺度比例丰富。2 如何使住宅区的空间富有特征性和丰富性。住宅的立面平面组合方式,公共建

30、筑的个性特征,生活空间层次的合理衔接,户外环境的丰富,道路的线型变化以及其景观特征等等。道路/设施 1 道路分级的依据。1)功能上的不同。2)布局形式上的不同。3)技术要求不同。2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形式的优点。经济,方便,适用性强。适用于小汽车不多的地区。3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为了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各项生活活动正常舒适进行,避免大量私人机动车辆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比如噪声,安全,空气污染等。原则:步行车行独立路网系统;道路分级明确;合理设置停车位和回车场;步行路应该贯穿于整个住宅区内部,联系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4 设施分级及服务半

31、径确定的依据。1)居民的使用频率。2)设施的规模效益。5 各种停车方式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的影响。6 各类户外活动场地的设施配置与规划设计要求。1)根据年龄结构合理分配供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的户外活动设施数量。2)合理布置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的设施场地的位置以及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技术经济指标1 划分住宅区各类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1)住宅区总用地:以道路为界线:城市干道以红线为边界,居住区级道路以道路中心线为边界,公路以路幅线为边界。以用地边界为界线,以天然或人工障碍物为界线;住宅区内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建用地应排除。2)住宅用地:住宅前后的界线一般以日照间距为基础,住宅左右的界线一般以消防要求为条件。3)公建

32、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线来划定。4)道路用地:在住宅区界线内的所有道路的红线或路幅界线内的用地,除去宅间路和公建等专用道路。5)公共绿地:与建筑相邻的距房屋墙角1.5米;与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相邻的距路边1米;与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相邻的算至红线。2 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的关系。区域规划课件知识点整体框架: 区域与城市l l 区域经济 区域规划l 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l 城镇体系规划l l 城市区域与城市行政区管理 区域与城市l1. 现代区域综合研究特征以及研究历程特征:多系统,综合性,空间性特性研究历程:1) 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

33、展问题针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通病: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城市臃肿等,提出了城乡结合,自给自足的城乡型的城镇模式,围绕大城市发展形成一系列新城镇,这些新城镇占地约6000英亩(2400公顷),其中城市用地1000英亩(400公顷),四周农村用地5000英亩(2000公顷),城乡比例为1:5。评论: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2) 1933年 雅典宪章 功能分区的思想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评论: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3) 1

34、977年 马丘比丘宪章 区域的整体性城市住区三大目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作用、保证生活基本质量、与自然协调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等等。2. 区域的概念(惠特尔西)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3. 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可度量性;区域的系统性(类型,层次,内部要素);区域的不重复性4.

35、 区域的类型1) 根据物质多样性的标准自然经济区、社会经济区2) 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可将区域划分为三类:单一特征的区域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 产生于同类过程,形成高度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不同类过程作用,形成较少内在联系的区域 仅具有松散的内在联系的区域为研究和教学服务的一般地理区3) 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征上存在的相关性均质区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枢纽区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内部靠核向外引发交通线路,联接周围区域,商业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可以看成枢纽区5. 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作用:城市

36、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它的作用是与其影响所及的地域范围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的职能经济(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旅游等)、政治、文化等职能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其中的某一项或若干项职能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发挥其中心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的城市或城镇群。6. 中心城市的含义及作用中心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的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它发展条件的制约。7.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城市发展

37、方向的区域分析明确城市今后应着重发展和限制的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此,应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2)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必然要涉及到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有必要先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然后在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各相关城镇的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相关城市的合理发

38、展规模。3)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应采取何种布局形态。 l 区域经济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GNP)-收入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关系: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劳动者的报酬和财产收入2. 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原则:1) 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原则2) 系统性原则:统的整体性、相关性、

39、层次性特点;国家、地区;产业的各种连锁效应;区域的层次。 3) 适应市场需要,促进技术进步的原则注:主导产业将随着经济、科技、区际分工的发展而变化基本思路:1) 合理的区域分工2) 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收入弹性法: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产业发展前景好。(收入弹性系数: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 生产率上升率法:用某产业生产率提高的快慢衡量该产业能否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产销区划法:产品到达消费市场完全核算费用小于全国、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平均成本,则生产该产品的部门有可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调整区域产业组织结构(区际经济关系) 区域横向经济联合,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集团化

40、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服务的辅助产业(关联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3.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对特定区域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内区域内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1)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换汇2) 进口替代战略-本国制造产品(制成品)替代进口3) 出口替代战略-制成品出口换汇4. 区际要素流动(劳动力、资金、技术)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方向大体受三个规律支配:向需求最大的方向移动;向收益最大化的方向移动;向最近的区域移动5. 协调发展的含义通过区域内的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及资源等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和促进,达

41、到良性循环的态势,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包括:区域发展功能的协调、区域发展空间的协调、区域发展支撑体系的协调、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l 区域规划(重点)1. 区域规划的发展(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参考外建史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背景:针对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田园城市的定义: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模式:a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42、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b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c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各类已有的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在这个城市群中,每一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为6000英亩,其中至少有5000英亩作绿带,其余的给城市用。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

43、(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这些田园城市整体上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其它田园城市之间。每个田园城市都有农业用地所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其它相应的设施,作为永久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从而达到“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目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2) 盖迪斯(Patrick Geddes) (18541932)的学说 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1915) 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