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74684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设计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逐渐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导致许多传统的工业基地走向衰退,城市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旧址。伴随着生态恢复观念的建立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工业旧址的景观更新实践,工业旧址的更新改造也成为了城市再开发的主要目标。而作为工业旧址改造项目,除了要实现生态恢复、文脉延续等目标,还应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打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实现公共开放性的最大化。但目前国内工业旧址改造多数发展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模式,商业街区开发模式较少,且都以挖掘建筑的再利用价值为主,而对于景观方面的更新设计并不是特别重视,成功营造公共开放空间的案例极

2、为少数。本文以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工业旧址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了其现状公共空间的问题,并结合工业旧址景观重构的一般手法,探讨出了营造其公共开放空间的五大策略。并对作为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下,工业旧址改造项目的公共空间营造进行了思考。关键词:工业旧址;商业街区;公共空间;全民共享1 太古仓码头背景与现状1.1 太古仓码头的历史沿革太古仓码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124号,在珠江南河道东岸,北临珠江白鹅潭,南靠鹤洞大桥。19 世纪中叶,原英商在中国设立了垄断企业-太古洋行,并于1872 年开办太古轮船公司。19041906年间,在珠江南河道东岸的白蚬壳建了三座码头和11 栋货仓。1928

3、1933 年间,又对码头区进行了改造扩建,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分别建成内一码头(即今太古仓的八座仓库)一号、二号、三号桥泊位(即现今太古仓三座丁字型码头)和内二码头(即今大阪仓)。1953 年,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奉命征用太古仓,太古仓码头收归国有,相继由广州港务局及广州港集团经营管理至今。2005 年,太古仓码头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时至2007年6月,太古仓码头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广州港的货物运输逐渐东移太古仓的货物吞吐量也日渐衰落,码头功能面临新的调整发展。1.2 太古仓码头改造后现状太古仓码头项目占地71236.1 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52500平方

4、米),码头岸线312 米,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9599 平方米。其中沿江7座英式建筑仓库(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保税仓和办公楼先行开发建设,于2010年下半年全面开业;后方复建区域亦已向规划局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主要通过复建的形式进行改造。2007 年后,依据广州市白鹅潭地区新城市规划和“三旧”改造工作的总体要求,广州港集团对太古仓码头及周边环境实施转型改造。在“原貌保留开发”的设想下,太古仓码头作为历史工业建筑保留了3 个丁字型码头、7 幢英式仓库(8号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及外环境。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仓库进行外观修缮、内部结构加固和内部功能的置换,并原貌复建8号仓。项目后

5、方保税仓,办公楼进行保留改造;复建区则按照“拆一建一”的原则进行建设;三个丁字形码头则改造为游船游艇码头;在仓库外围设置了5处露天集中式停车场,满足新功能的交通配套需求。太古仓的八个仓库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分别是:葡萄酒展贸及贸易中心(一号、二号仓)、展览展示中心(三号仓)、服装创意设计园(四、五号仓)、怀旧电影院(六号、七号仓)和游艇俱乐部(八号仓)。而保税仓及办公楼则改造成为高档中式酒楼及旅馆;复建区定位为时尚产品和服装电子商务基地。图1太古仓总体鸟瞰及功能分区图2 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现状研究2.1 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太古仓码头内的公共空间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广场空间、滨水步道、码

6、头空间和小型休憩场所。2.1.1 广场空间1)现状图2太古仓广场空间广场空间位于仓库东面,以环岛路为边界,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200米。其西侧建筑高度约为15米,东侧紧贴环岛路,由高约10米的行道树形成软边界,D/H比约为2-3,空间感较为开阔。该空间现主要用为缓冲人流的集散广场和临时停车场。广场铺地大多采用麻石,仅在二号仓东面高塔附近地面采用小方砖进行区别,界定出圆形的小型广场空间。2)问题项目规划设计中,交通组织方式采用了人车分流,将停车场均布置在场地外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原本规划的广场空间被临时停车场占用,而规划的停车场“无车问津”。这样使得广场空间内部人、车混行,步行环境受到了

7、干扰。另外,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的广场空间竟无一处可供游人休息的座椅设施。虽然该广场主要功能为集散人流,但休憩的功能仍不可忽视。2.1.2滨水步道与码头空间1)现状沿珠江东岸分布的滨水步道和码头空间是太古仓码头内的主要休憩公共空间,充分利用了珠江的景观,为大众创造了多样化的亲水空间。图3太古仓滨水步道滨水步道位于仓库建筑西面,以珠江东岸线为界,形成了总长约200米、宽约10米的带状滨水休憩步行带。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滨水栈道及栓船柱等工业构件,并结合花坛的设置,形成了怀旧韵味十足的景观小品。沿珠江岸边还布置了多处室外咖啡茶座,为漫步江边的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太古仓码头原有的三座丁字型码头作为

8、历史工业建筑被原貌保留,成为伸入珠江的三个亲水平台,形成码头空间。平台上视野开阔,拥有良好的观景点,为大众提供了大型的亲水活动场所。其中二号丁字型码头为展览展示中心的露天展区。太古仓码头改造项目将其与三号仓(展览展示中心室内展区)相结合,打造成为了国内首个怀旧滨水展示场所,是集品牌发布、明星见面会、媒体见面会、书画展览等于一体的展示库,面积合计为2600平方米。除此之外,三个丁字型码头还兼用作游船游艇的码头,为八号仓的游艇俱乐部服务。图4太古仓码头空间滨水步道与码头空间的结合布置,有效地吸引和聚集了人流,增强了太古仓码头的娱乐与消费的氛围。2)问题长达200米的滨水步道景观设计过于单调,缺乏变

9、化。除保留少量工业构件外,设计并没有充分体现码头文化。江边虽有设置咖啡茶座,但作为消费性设施并非全民共享,且分布较为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滨水步行空间的纯粹性。另外,除了二号丁字型码头,其他两座码头及滨水步道与仓库联系不大,室外空间识别性较差。并且,码头空间在展示时间以外未向公众开放,使得人们亲水的愿望受到局限。2.1.3小型休憩场所1)现状太古仓码头内,经设计的小型休憩场所仅有一处,即一号仓与二号仓之间的巷道空间。一、号仓建筑高度约为10米,巷道宽度约为8-10米,D/H比约为0.8-1,是较为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通过灌木、花卉等植物的种植,形成了小型的围合空间,并在室外安置了阳伞、咖啡座椅

10、等设施,营造出较为私密的交往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太古仓私密性公共空间的缺失。2)问题八栋仓库建筑之间共形成了六个D/H比值近似1的巷道空间,但却只有一号仓与二号仓之间的巷道空间进行了粗略设计,且实际利用率也不高。且太古仓码头内,其他有条件形成小型休憩场所的场地也并未进行设计,导致了小型休憩场所的严重缺乏2.2 现状调研总结太古仓码头内的公共空间为商务阶层、游客等使用者提供了集会、交流、休憩等场所。通过对工业旧址的改造,为其引入了广场、滨水步道和小型休憩场所等公共空间。而通过现状调研分析,总结出现状公共空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2.2.1 公共空间难成体系太古仓内各类型公共空间中,广场空间、滨江步

11、道与码头空间均属于大型开放空间,是场地内主要的公共空间类型,所占面积较广,但空间缺少多层次的空间界定,导致利用率不高。且庭院、休憩座椅等中、小型开放空间数量较少,仅在珠江边和仓库间巷道内有零星分布。总的来说,公共空间类型较为单一,难成体系,无法满足商务港内不同阶层以及游人的多样化休闲交流需求。2.2.2公共空间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太古仓内公共空间多考虑为商务港内各阶层服务,而游客并不能真正享用。例如码头空间仅在有展览展示等活动时才对外开放;沿珠江边集中布置的阳伞、咖啡茶座等设施也并非免费。在太古仓内几乎找不到座椅等可供游人休憩的设施,真正服务于游人的小型休憩场所并不存在。对于游人而言,找不到适合自

12、身的休憩场所,只是走马观花了一圈,停留的时间不长。2.2.3公共空间界面类型单一公共空间的界面包括柔性界面与硬性界面。柔性界面主要指对空间有围合但不限定或限定而不完全的一类界面,如柱廊、玻璃墙、绿化等;硬性界面是指密实的、对空间能明确界定的一类界面,如分隔走廊和房间的实墙面等。太古仓内的公共空间多为硬性界面,即由建筑墙体与硬质地面界定空间。而绿化等柔性界面较少,仅在滨江步道中采用了绿化和栏杆结合的界面处理方式。2.2.3公共空间内存在人车混行广场空间被占用为临时停车场,不仅阻碍了人流的疏散,车行的进入也干扰了场地内的步行环境。2.2.4 滨江公共空间特色不鲜明滨水步道与码头空间的结合虽然丰富了

13、滨江公共空间的类型,但整个滨江步道设计缺少变化。且除了江边保留了少量栓船柱等工业构件外,滨江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没有体现码头文化,特色不够鲜明。3 太古仓码头公共空间营造对策探讨3.1. 形成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体系丹麦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工业旧址改造后的商业街区中也存着这三种活动,且每种活动相应地有促进其发生的空间类型。必要性活动:如工作、饮食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相对应的是庭院、小型休憩场所等中小型公共空间;自发性的活动:即无固定的目标、线路、次序和时间的限制,而由主体随机选择所产生的行为,如休闲、散步、晒太阳

14、等,相对应的是步行带等线状公共空间,并在节点处设置小广场等小型休憩空间;社会性活动:指的是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如集会、展示、交流等,相对应的是广场这类较大型的开放空间。太古仓内应结合场地与功能分布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布置各类公共空间,且注意各类空间的穿插设置,形成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布局,有效促成各种活动的发生,增强内部活力。例如仓库建筑间的巷道D/H比约为0.8-1,尺度亲切、宜人,适宜改造成为庭院空间或小型休憩场所,可通过柱廊、玻璃墙、绿化等柔性界面的建立,为商务港各阶层及游人提供适宜交流、休憩等活动的空间。另外,尺度太大的大型公共空间,应考虑选择其他的介质如小品、植物等来分割、围合空间,

15、增加其灵活性,丰富其活动的发生类型,提高使用率。例如现状广场空间尺度较大,除了现有高塔附近的小广场外,还可在环岛路主要入口处增设入口小广场,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盆栽植物的摆设等措施进行界定。并且现状空间内,缺少小型休憩场所供游人使用,可通过结合环岛路行道树设置座椅树池、靠建筑边界处增设座椅等措施弥补此类空间的缺失。3.2面向社会各阶层公共空间应尽可能同时满足多个阶层的人的多种活动需求,特别是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需要。这在工业旧址改造后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表现得更为重要。因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使用人群,如何使空间适合更多人群的需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成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例如广场

16、空间和滨江步道作为主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应考虑商务阶层的活动需要外,更应注重游客多种活动的需要。现状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空间内缺少真正全民共享的休憩设施,如座椅等。可结合场地内现有景观小品,如花坛、保留工业构件等,设置木桌椅,为漫步太古仓的游客提供歇脚的场所。通过细节的设计处理,提高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满足各阶层游客的需要。3.3丰富植物配置国外的工业旧址改造强调植被的自然再生,在场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并将其生态恢复过程展示出来。但太古仓码头面积不大,效仿这种自然再生的方法不切实际。建议通过保留现有树种,并引进更多植物,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好的整体绿化效果。并注重植物的配置方式,通过乔木、灌木和花

17、卉的搭配种植 ,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层次。同时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柔性界面,为场地内创造多样化的中、小型休憩场所。3.4 打造纯粹的步行空间确保规划交通组织方式的落实,避免车辆进入场地内部,为太古仓公共空间创造一个纯粹的步行环境。3.5 营造特色滨江开放空间珠江两岸应在遵循开放、公共、休闲功能的前提下,围绕工业旧址,建设有特色的滨水开放空间。影响滨江景观界面的因素主要有水体、河道驳岸、防汛墙、工业遗产、亲水平台、标志物及绿化。滨江开放空间应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改造利用及广场、绿地的合理布局,创造多样的休闲度假活动和旅游娱乐活动空间。太古仓滨水步道除了应结合现有工业构件增添适量小型休憩设施外,还应通

18、过新建体现码头文化或太古仓历史沿革的景观小品,为滨江公共空间注入文化内涵。另外,可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或结合码头文化绘制地面以此区别不同仓库前的室外空间,增加室外空间的识别性,为步行空间增添趣味。同时建议增设植物种植,丰富空间绿化环境,软化珠江驳岸。4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工业旧址是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应得到保护和利用。因而,国内外许多城市相继展开了对郊野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城市工业地段的景观更新实践,并逐渐形成了后工业景观这类相对特殊的景观设计门类。但国内工业旧址景观重构起步较晚,且多数是改造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模式,商业街区开发模式较少。且项目改造多注重建筑的改造及再利用,对公共

19、空间的塑造并不特别重视。但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将工业旧址发展成为了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因而,项目改造除了要实现生态恢复、文脉延续等目标,还应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打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实现公共开放性的最大化。而作为商业街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是市民消费的集中区,其公共开放性尤为重要。本文希望通过以广州市太古仓码头工业旧址改造项目为例,探讨出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下公共空间营造的实施策略,打造出商业氛围活跃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参考文献1 尼尔科克伍德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J申为军城市环境设计,2007,10-152 陆邵明是废墟还是景观?城市码头工业区开发与

20、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9,17(2):102-1053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4 陈意微滨江工业区旧址景观重构研究以广州市白鹅潭滨江工业区旧址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5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03):11-186 邓艳基于历史文脉的滨水旧工业区改造和利用新加坡河区域的更新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8):25-327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318 姚睿“Loft”有机景观广州珠江后航道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景观再生途径探讨J中外建筑,2009,(8):61-649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10 钱静.技术美学的嬗变与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J规划师,2003,19(12):36-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