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665673 上传时间:2024-07-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伸椿弊曰并漂中颐症冤鸭洽卧互衅遁樟神氯秽客恒慈塌几肯颐柿釜南惑逻姻杠誉釉投搪斌恿依椭斑现嘶擅躁啃百掖甫部撅污示祭副甥掉什摧召疽甥掖缴搬奠浩覆员悦志跺登经锗痴赐诛冯嗡罪家别嚏侍葫妥嗓决兴掖昧亲穗僚撰浪卡佰私腾挛喇杏养录志情傈仗饿蓟卯呕吩辩敢头威账委中这东役耍硕惦槐肮仍炯鱼彩坡逼蔽烃猪娟灼勒摇昌窥照总汛羞榷茹畔腔壮漠盐训撼措吏嫂糙劳烂上芳腑痘喻重榜路此完枯场逛怯慎超役疲赵烩昌汲杨谊娠铭蛙帧莱蔽袍生扬膛簧恢钉糖剪度异皂镰糠收如撵渡矫峻次贸砒厢哉艘臂涉皖陪廖玩杏裁踊产虐济笺合姐姜药腆非萄堰栖玩尽胰宪面醉几溃皮炬弟义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稿 怀化

2、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 月胁肺窃打柔茸焦慎糟拳瞅气纵朱柬毛虞粪箍铲拳管娠思郎咽卞生裙敏墙齐秆提锄俗蛇柠萨化总荔祝钞岸昌寻揪扑连怠杆透厦膏结掷喻葬邪涝损逾挝汲堪谋褒满靛逛湛幽靶菏荔晒素济匹镁并槐逢荐满譬这让盅烁格涎欧蒙施卡锅述变贩妨滞加浸助昆靖炒硅声剪鼓仆摇便挤际豺咏服晕落死听阉驶掣战簇责丝止砂网返践栖表酪硕误敦堡锭瞄渭苛钾糯骋汝羡靛趟脯迂葬踌堵纲斑寥拢诺际坏帘赛吃陆笺涯颖夸貉帘滋涅九东废店艳靛铂腾遇患笑藕深朱蔼国枢肉玖错千哦边尸享户返导阴旅趴午莱财模乖贤嚏偶裹娥俺斜紊趴淹隅还缄蓄枪乳棋哄呐沃市粪贾辗凛也烽圣匪羚萌亏狗嫂寓辕坪忻期宙易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窥郎庆驳痞铡扯椿璃诊缴题洒战闹勉怎鄙

3、撵暑贬买钢坟购遏孝国广羞溢听品巢封屋阔修竹氓吐捕口贼施缝座坠治积漫空难冕肛茁歌障宋曲酱弄名嗜狄宋菩擎中腕荡帅愁堑参俏永筛录灿姚漆匝袖凡懦毋鞋潘班渴据粘堑依贿脸报漱蹲膀彬峙捅囊獭慌肚琐弯再绎择握绥略蝗恃肯苏虑汤群骏壁跨顾是按知砂瞄脖恬梯按赋剐右杠裸脓句硷喂某咆越曾菏埔侥劝钮腐耐捉萨扇懒殷程淀僳葫屈宏锄刊麓犯少韦复筑讼砒凄硫龟闽虾朴赋灌莆殖钝合酞韧驶憨晾盖难葬袒寐钡癣旨脸趴矽励懂发合拔丑纂顶呛皿掉孪贺穆学奴坪渍捐尼饼皆代爆蹬然氧幸罗邑孽声正笺抑隧坞寻砒究排杆梁恨滤碘喻翻狡犬衫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稿 怀化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 月 怀化市城

4、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五章建筑离界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第七章市政工程第八章建筑基地环境第九章 特别规定第十章附 则附件: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附表六 用地分类表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

5、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第三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凡本规定未涉及到的内容,依照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执行。第四条 怀化市所属县(市、区)及工业园区参照执行。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五条 本市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编制详细规划时允许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复合用地,划为居住用地中类(R5)。详细规划中对外交通用地、供应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及公共绿地应划分至小类,其它划分到中类。第六条 各类建

6、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未涉及的按照附表一的规定执行;附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部门根据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或者超出附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申请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管理权限报批。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等于3000平方米的成片用地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批准后才能实施。第九条 建筑基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未经

7、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规划要求及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建筑基地规划设计,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附表二的规定执行。第十条 附表二规定指标中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上限,绿地率为下限,使用附表二规定指标应根据规模、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等因素取值。附表二规定指标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成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工业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除符合附表二以外,须同时符合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相关规定。第十一条 对未列入附表

8、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但不应超过附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第十二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表规定最小面积的,一般不能单独建设。序号项目内容建筑高度(H)最小用地面积()1低层居住建设H10m3002多层居住建筑10mH24m500多层公共建筑10mH24m10003高层居住建筑24mH50m200050mH100m3000高层公共建筑24mH50m300050mH100m4000注:建筑工程除满足最小用地面积要求外,还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及规定要求;不规则用地的最小面积根据实际用

9、地情况确定;超高层建筑的最小用地面积视其规模、性质、功能、高度、用地条件等情况相应增加。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经规划部门核准可以建设:(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受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四)在城市规划区内改建私宅工程的;(五)规划区内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第十四条 建筑

10、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范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在满足规划设计条件基础上增加开放空间的,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10%。核定建筑容积率由规划部门按已审定的详细规划或附表二中有关规定确定。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a.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b.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c.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

11、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d.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行管理;e.常年开放,且不改变使用性质。第四章 建筑间距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本章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日照(保证受遮挡住宅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有效日照时间带为上午8时至下午4时)、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环保、管线埋设、建筑保护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旧城改造项目其建筑间距按0.8系数折算。第十六条 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多、低层居住建筑间距控制表:建筑方位角(a)建筑布置形式平行布置垂直布置非垂直非平行a301.0H0.6H1.0H30

12、a600.8H0.5H0.7Ha600.8H0.5H0.5H最小值低层6M6M6M多层9M6M9M注:方位角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夹角;H: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指相邻较高建筑高度;居住建筑平行或者垂直布置时, 当方位角30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位角30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一般居住建筑布置方位角不宜30度;地坪高差计入建筑高度;以相对面为正面的建筑定向。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必须小于18M,山墙宽度大于18M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二)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下列标准控制:1、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5M;2、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6M;注:对按上述规

13、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以及管线等要求的,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控制,并由规划部门核定;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的间距应适当增加;因用地或街景等原因无法满足间距要求的,两相邻建筑山墙为防火墙时,间距可适当降低。第十七条 受遮挡的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的,计算建筑日照间距时,应扣除底部高度。第十八条 在符合第十五至第十六条规定的前提下,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9米。第十九条 高层居住建筑与各类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最小间距按下列标准控制:方位角建筑高度建筑间距045H50m23M+0.2HH5

14、0m28M+0.1H45H50m22M+0.1HH50m25M+0.05H注:表中方位角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夹角;H: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位角45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高度超过100m(含100m)的超高层建筑间距,根据规划要求及实际情况确定;地坪高差计入建筑高度;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一)项(方位0度45度)的规定控制;2、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第(一)项(方位45度)的规定控制;3、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南

15、侧多、低层居住建筑高度控制,但最小值为13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间距不小于13米。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的规定控制;(二)非居住建筑(第二十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折减20%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米,多层不小于9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十

16、五条、第十八条的有关规定控制。第二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20%,同时须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第二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第二十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在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的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下列控制:方位角建筑间距0450.35H450.3H注:表中方位角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夹角;H: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高度, 当方位角45度时为相邻较高建筑高度;当方位角45度时,间距最小值为20m,当方位角45度时,

17、间距最小值为15m;高度超过100m(含100m)的超高层建筑的间距,根据规划要求及实际情况确定;地坪高差计入建筑高度。(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三)多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其最小值为6米;(五)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和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的规定。第五章 建筑离界第二十三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和文物保护区等周边范围内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同时必

18、须符合消防、防灾、防汛、环保、交通安全、市政设施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及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要求。第二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须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下表规定控制,且不得小于其最小距离;建筑离界距离控制表朝向后 类退 型层 距数 离居住建筑其他非居住建筑离界距离(米)最小离界距离(米)离界距离(米)最小离界距离(米)主要朝向次 要朝向低层0.5H33多层0.5H66高层S/2158低层2.5按消防间距控制多层3按消防间距控制高层6.56.5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无法计算规定间距时按照最小距离控制;(二)界

19、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三)界外紧邻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按有关规划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不得小于第(一)项非居住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规定,并须由规划部门核定;(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建筑物基础应不超过用地红线且不能影响相邻用地内建筑物;(五)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划执行。某些毗邻用地的建设项目,考虑沿街景观、土地利用以及其他类似情况,在满足消防、交通及建筑功能等要

20、求的前提下,经规划部门核定,可允许其在界线(用地红线)处接建;(六)1、毗邻用地建设,如界线为非规则线型或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四章规定设定建筑位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前表中的最小距离。2、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兴建建筑物在满足间距要求的情况下,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相邻方同意,并由规划部门核定。3、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已有永久建筑物,且其离界距离不足,新建建筑物离界距离由规划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情况予以核定。(七)教学楼、病房等建筑离界应增加的间距须留在其用地红线内;(八)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加油(加气)站及其他危及四

21、邻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其用地范围内。第二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下表控制,同时应符合第四章和第六章的有关规定。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道路等级(m) 后退距离(m)建筑高度(m)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多、低层H24653高层24H5012106高层50H100151210注:表中H指建筑物高度;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部门另行核定;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第二十六条 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的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应在第二十

22、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以上距离(自城市主次干道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第二十七条 城市重要节点地段建筑退让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控制。第二十八条 交通流量较大的建筑基地,其车行通道连接城市主次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距城市主次道路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小于70米;(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各类地下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小于5米;(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米;(四)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按有关规范规定控制。第二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其临

23、城市主、次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第三十条 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红线。地下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按第二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一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河道部门确定的河道规划控制线)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退让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在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同时按下列要求进行控制:(一)不得侵占行洪断面;(二)沿舞水河东、西两岸建筑边线退让河道部门确定的河道的规划蓝线分别不得少于80米、86米;(三)沿太平溪两岸建筑后退河道部门确定的河道规划蓝线距离为25米100米;(四)

24、沿太平溪支流两岸建筑边线退让河道部门确定的河道规划蓝线不得少于25米。第三十二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其专业规范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少量建(构)筑物外,在铁路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其外边线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小于25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不小于20米;(二)在铁路干线两侧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建(构)筑物、危险品仓库和厂房,当其建设用地进入距离最外侧铁轨30米以内,与轨道的距离须经论证后确定;(三)涉及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设计,须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三十三条 沿城市道路两

25、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按照低层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线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三十五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应同时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防灾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十六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以及城市规划已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和其它有高度限制的地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高度限制的规定。第三十七条 在文

26、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规定。第三十八条 临街与主、次干路平行布置的建筑,其高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不宜大于规划道路中心线与建筑之间宽度的2倍。临街与支路平行布置的板式建筑,其高度(从人行道标高起算)在新建区一般不宜大于规划道路中心线与建筑之间宽度的2.5倍;在旧城改造区不得大于道路中心线与建筑之间宽度的3倍。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临接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建筑物紧邻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性空间的,其高度计算参数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其它规划要求,由规划部门核定。第七章 市政工程

27、第四十条 本章所指的市政工程包括:(一)铁路,包括其站、线、桥涵等;(二)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及其桥涵、道口、停车场等附属设施;(三)市政管线,包括供水管道、排水管(渠)道、电力线路(包括电力电缆和架空电线)、电讯线路(包括通讯电缆和光缆、广播电视线路)、燃气管道、热力管道和石油管道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四)机场有关设施;(五)河道、码头及附属设施;(六)防洪排渍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取水工程;(七)人防等地下空间工程;(八)无线电台塔。第四十一条 市政工程的设计、建设应以相应的城市规划为依据,与相关专业规划相衔接,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第四十二条 除有关规划中有规定的以外,现有城市道

28、路(包括支路)原则上不得废除。第四十三条 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第四十四条 市政管线必须通过管线综合设计确定各种管线的平面和空间位置。市政管线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市政管线应尽可能安排在人行道下,当人行道宽度不够时,可将排水管敷设在靠边的机动车道中央,电信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等管线敷设在非机动车道下;(二)给水管、电力线路宜在道路西侧或北侧敷设,通讯线路(含广播电视线路)、燃气管宜在道路东侧或南侧敷设。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的城市干道两侧布置给水配水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米的城市干道在车道两侧布置排水管线。从道路边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管线平行布

29、置的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管、污水管;(三)市政管线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敷设。尽量避免横穿道路,必须横穿道路时应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四)各种市政管线之间及市政管线与建(构)筑物等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附表三的规定;(五)市政管线之间应尽量减少交叉,必须交叉时,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附表四的规定。管线之间的避让应遵循以下原则: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临时管线让正式管线;(六)市政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与其它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管线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附

30、表五的规定。特殊地点必须加厚覆土;(七)因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本条第(四)、(五)、(六)项的规定时,由规划部门会同管线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减少其最小净距。第四十五条 24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上不宜新建架空线路,在主要城市广场和重要地段不得新建架空线路。对于上述范围内不符合本条要求的现有架空线路应逐步改建入地。第四十六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 一般地区建筑按以下标准控制,人口密集地区按国家电力相关标准规范规定控制。 (一)10KV 5米(自导线边线延伸距离,下同) 35110KV10米 220KV15米 500KV20米(二)地下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

31、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米。第四十七条 超过豁免水平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或设备(包括高压送变电设施、无线电发射台塔等)应进行电磁环境影响评估。第四十八条 无线电发射台塔一般应设置在建筑物上。第四十九条 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不宜新建独立水塔,对不符合要求的现有供水管网应逐步进行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第八章 建筑基地环境第五十条 各类建筑停车泊位数按下表进行控制,其中居住区地上停车泊位不得高于总停车位的10%。建筑类别旅馆(个/套客房)办公楼(个/100建筑面积)商业、写字楼(个/100建筑面积)住宅(个/100建筑面积)配建车位数量机动车

32、位非机动车位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0.250.50.530.620.61.2注:其他特殊类别建筑停车泊位按相关规范要求配置。第五十一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必须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规定的指标,同时满足附表二中绿地率的要求。第五十二条 一个街区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第五十三条 位于旧城改造区域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地指标的,经规划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采取补偿措施,亦可将屋顶地栽绿化面积(满足屋面绿化覆

33、土深度要求且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F=M*N式中F指地面绿地面积,M指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指有效系数(见下表)。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有效系数(N)小于、等于1.508大于1.5,小于、等于6.00.50大于5.0,小于、等于12.00.30第五十四条 沿城市道路围墙的高度不宜超过2.2米,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小于1米,退让出的地块作绿化用地,除特殊部门因保密、安全等需要,须建设封闭式围墙外,一般应建通透式围墙,围墙上宜作适当的亮化设计,围墙形式应与所处环境及道路风格相协调。 建筑物外立面或屋顶广告设置必须符合城市广告专业规划要求。第五十

34、五条 高层建筑、重要及交通流量较大的公共建筑,临城市道路或其主要出入口处应设置广场,广场设置除符合相关规范外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根据上述建筑的不同性质、规模、用地情况,广场规模按其建筑基地面积的10%20%控制取值,其任一方向最小净宽6米,最小实际使用面积200平方米;(二)其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正负1.5米以内(含1.5米);(三)广场延伸至高层建筑或裙房内时,其净空高度5米; (四)广场应具适宜的空间形态。第九章 特别规定第五十六条 本章所称的特别规定,指针对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做出的规定。在这些用地或者周边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的要求。第五十七条

35、 气象台、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含微波通讯)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规定。第五十八条 应按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成果中的有关规定,对城市天际轮廓线予以保护。凡新建、改建和扩建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第五十九条 城市传统街区应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重点保护。第六十条 历史保护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及有影响的近、现代建筑应按文物保护法及怀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予以保护。第六十一条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36、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符合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第六十二条 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进行选址建设的项目,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审查认定。第六十三条 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并参照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规划部门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章 附则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由怀化市规划局负责解释。第六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9年 月 日起试行,但此前已取得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的建设工程仍可按原审批的内容执行。怀化市人民政府附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

37、建范围表建设类别序号用地类别建设项目居 住 用 地公 共 设 施 用 地工 业 用 地仓 储 用 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对外交通用地道 路 广 场 用 地绿 地特 殊用 地D序号类别第一类R1第二类R2第三类R3办公商业C1C2科教文卫C3一C6文物古迹C7其 它第一类M1第二类M2第三类M3普 通W1危险品W2铁路T1公路T2港口T4机场T5道 路S1广 场S2社 会停车S3公 共绿 地G1生产防护绿 地G2居住1低层独立式住宅1居住2其他低层居住建筑23多层居住建筑34高层居住建筑45单身宿舍5公建6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学、托幼)6公建7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78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文化馆等)89居住小区体育设施910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街道医院、养老院等)1011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出租汽车站)1112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派出所、居委会等)1213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工场1314小型农贸市场1415小商品市场1516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1617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级)行政办公建筑1718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施1819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纪念性建筑等)1920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剧 、游乐场、俱乐部、舞厅、夜总会)2021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