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6442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1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2_T 2977-2016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高清现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 2977-2016 2016-09-20 发布 2016-11-20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ICS 93.020 P10 备案号:51423-2016 DB32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总则.2 5 仪器设备.2 6 探头的标定.3 6.1 测力、孔压标定.3 6.2 测力、孔压标定结果计算.4 6.3 探头的饱和标定.6 7 现场操作.6 7.1 一般规定.6

2、7.2 准备工作.6 7.3 试验要点.7 7.4 数据采集.7 8 原始数据处理.8 8.1 一般规定.8 8.2 原始数据修正.8 9 成果整理.9 9.1 土层划分及触探参数计算.9 9.2 土的工程分类与状态参数确定.10 9.3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确定.11 9.4 地基土液化判别.12 9.5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孔压探头规格、各部加工公差及更新标准.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土的其它物理力学指标确定.16 前 言 本规程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规程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

3、司,东南大学。本规程参加起草单位:南京东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刘松玉 蔡国军 李军海 汪春桃 接道波 韦杰 陈偲 苟联盟 徐春明 胡明亮 李俊才 王平 方磊 童立元 杜广印 赵裕峰 袁灿勤 吴风军 孔压静力触探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孔压静力触探探头标定、现场操作、原始数据处理及成果资料分析应用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软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及含少量碎石的土层,可应用于公路、水运、港口、环境

4、、海洋及地质等行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TB 10018 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CECS 04 静力触探技术标准 YS5223 静力触探试验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CPTU 孔压静力触探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 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原位测试技术,是将具有一定规格的锥形探头以规定的速率匀速贯入土中,量测贯入过程中探头受到的阻力和孔隙水压力的技

5、术。当探头停止贯入时,还可测量孔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值。该技术是由圆锥头、侧壁摩擦筒、孔压过滤环、传感器测量元件以及相连的探杆所组成的集成系统。3.2 孔压静力触探探头 piezocone penetration probe 由圆锥头和摩擦筒等量测仪器所组成的装置,可同时测量贯入过程中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在贯入停止后还可记录随时间变化的孔隙水压力。3.3 孔压过滤环 filter 置于孔压静力触探探头中,将孔隙水压力传递至孔压传感器,同时维持探头的几何形状不变的多孔透水元件。3.4 孔隙水压力 pore water pressure 贯入与消散试验过程中的土体孔隙中水压力。本规程

6、中孔隙水压力为在圆锥头的锥肩部位测得的孔隙水压力(u2),简称孔压。3.5 有效面积比 cone area ratio 孔压静力触探圆锥头上部、测量孔隙水压力的间隙或凹槽部位处载荷元件横截面积与圆锥头底座处横截面积的比值。3.6 孔压消散试验 pore water pressure dissipation test 探头贯入过程中,在某一深度暂停贯入并保持探头静止时量测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7 孔压参数比 pore pressure parameter ratio 孔压静力触探测试得到的某一深度处产生的触探超静孔隙水压力与锥尖阻力上覆应力修正值的比值,无量纲。3.8 归一化摩阻比 n

7、ormalized friction ratio 孔压静力触探测试得到的某一深度处侧壁摩阻力与经上覆应力修正的锥尖阻力的比值,%。3.9 归一化锥尖阻力 normalized cone resistance 孔压静力触探测试得到的某一深度处的锥尖阻力上覆应力修正值与竖向有效应力的比值,无量纲。3.10 土类指数 soil behavior type index 由归一化锥尖阻力和归一化摩阻比所表示的土分类参数,其数学意义为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成果的土分类图中近似同心圆曲线簇的半径,无量纲。4 总则 4.1 为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水平,推动孔压静力触探(CPTU)技术应用,特制定本规程。4.2 本规

8、程适用于公路、水运、港口、环境、海洋等行业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4.3 在重要工程场地或缺乏 CPTU 使用经验的地区,CPTU 应与其他勘察测试方法相结合。4.4 采用本规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5 仪器设备 5.1 孔压静力触探设备应包括触探设备和标定设备。a)触探设备由贯入系统、测量系统、反力装置三部分组成。b)标定设备包括测力(压)计或力传感器,加(卸)荷装置、压力罐及辅助设备等。5.2 贯入系统应包括主机、探杆和附属工具。主机应符合下列技术条件:a)匀速贯入速率宜为(20 5)mm/s,宜有保证标准贯入速率 20 mm/s 的控制装置。b)贯入和起拔时,施力作用线应垂

9、直机座基准面,垂直度公差为 30。c)额定起拔力不小于额定贯入力的 120%。d)贯入设备推动探杆压力的轴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应小于 2。5.3 测量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仪、探头和信号传输电缆。5.4 反力装置可采用地锚或压重,必须限制主机在贯入中相对地表移动。5.5 数据采集仪应符合下列技术条件:a)电源的额定电压和电流应满足工作需要;b)非线性度小于等于 40ppm,温漂小于等于 0.6 uV/C;c)数据采集间隔沿深度不得大于 5 cm。d)工作环境温度为-10 C 45 C;5.6 探头规格必须为锥角 60,锥底直径 35.7 mm,锥底横截面积 10 cm2,侧壁摩擦筒表面积 150 c

10、m2。其余各部加工公差和更新标准应参见附录 A。5.7 孔压过滤环必须安装在圆锥头肩部(u2)位置。5.8 探头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力传感器的检测总误差不应大于 3%FS,其中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归零误 差均应小于 1%FS。b)探头在工作状态下,各部传感器的互扰值应小于本身额定测试值的 0.2%。c)探头绝缘性能,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探头绝缘电阻性能表 出厂时的绝缘电阻 500 M 现场测试时的绝缘电阻 50 M 2 MPa 水压下 6 h 后的绝缘电阻 300 M d)在满负荷水压条件下,孔压传感器的应变腔的体(容)积变化量不应大于 4mm3,体变率应小

11、 于 0.2%。e)测试期间,零点读数应在探头温度与地面温度接近的条件下读取;标定时与工作时的温度变化 不宜大于 20。探头传感器温度敏感性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传感器温度敏感性表 锥尖阻力 2.0 kPa/C 侧壁摩阻力 0.1 kPa/C 孔隙水压力 0.05 kPa/C 5.9 自探头锥底起算的 1000 mm 长度范围内,探杆直径不得大于探头直径;为降低探杆与土的摩阻力而需加设减摩器时,只能在此规定范围以外的位置设置。5.10 探头贮存应配备防潮、防震的专用探头箱(盒),并存放于干燥、阴凉的处所;带透水元件的探头,应贮存于盛有脱气液体(水或硅油)的专用密封容器内,使透水元件始终

12、处于饱和状态。6 探头的标定 6.1 测力、孔压标定 6.1.1 未经标定或超期标定的探头,严禁使用。探头标定应包括力传感器标定与孔压传感器标定,其公称量程不宜大于探头额定荷载的两倍。6.1.2 探头的标定应采用固定桥压法,根据固定供桥电压标定施加于探头的荷载与仪表输出值之间的对应关系。6.1.3 对锥尖阻力 qc 与侧壁摩阻力 fs 单独测量的独立型探头,测力传感器 qc、fs 和孔压传感器 u 应分别进行;对于减法型探头,测力传感器 qc 与 fs 应同时标定,孔压传感器 u 应单独标定。6.1.4 测力传感器的标定。应采用标准测力计(钢环、不低于等标准)在专用的探头率定架上进行。应按照下

13、列步骤进行标定:a)标定时最大加荷应根据其探头额定测试范围而定。为消除探头残余应力,影响标定的正确性,在每次正式标定前,至少进行 3 次以上的满负荷加荷和卸荷,待归零稳定,方可正式标定;b)正式标定时,对探头逐级进行加、卸荷,每级荷载量以探头的额定荷载 1/10(不允许低于 1/5)进行。每次标定加、卸荷应有 3 个循环;c)记录逐级加、卸荷所对应传感器的应变或电量输出值。按传感器标准计算方法,计算探头的线 性、滞后、重复性和归零误差,同时给定探头标定系数。6.1.5 孔压传感器的标定。应采用专用的真空饱和率定器(标定罐)。在真空饱和率定器上进行时,将探头插入饱和率定容器内,先抽气、饱和,然后

14、逐级施加水压。a)标定时最大加荷应根据其探头额定测试范围而定。为消除探头残余应力,影响标定的正确性,在每次正式标定前,至少进行 3 次以上的满负荷加荷和卸荷,待归零稳定,方可正式标定;b)正式标定时,对探头逐级进行加、卸荷,每级荷载量以探头的额定荷载 1/10(不允许低于 1/5)进行。每次标定加、卸荷应有 3 个循环;c)记录逐级加、卸荷所对应传感器的应变或电量输出值。按传感器标准计算方法,计算探头的线 性、滞后、重复性和归零误差,同时确定探头标定系数。6.1.6 传感器相互干扰检测。当探头内某一个传感器标定时,将其它未标传感器亦连接仪表,记录某传感器加荷时,对其它未加荷传感器的影响,其最大

15、影响值不应大于 0.3%FS。6.1.7 探头温漂检验。当探头内部有温度传感器进行温漂校验时,仅需对温度传感器进行标定。当探头内部没有温度传感器时,需要校验探头的温漂。将探头放在恒温箱内,逐步加热至允许使用范围45。量测温度对各传感器输出变化,其变化量即为漂移值,应不大于 0.05%/FS。6.2 测力、孔压标定结果计算 6.2.1 探头经测力、孔压标定后,应按下列步骤计算其标定系数:a)分别计算同级荷载下各次加荷和卸荷的仪表平均输出值。b)以荷载为横轴,仪表输出值为纵轴,根据各级荷载下算得的平均输出值,点绘荷载(P)输 出值(x)的关系曲线。此曲线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c)按下式计算探头的标

16、定系数:niiiinixAPxK121)(/)((1)式中:K标定系数;iP第i级荷载值,kN A探头的工作面积,cm2 ix第i级荷载下,仪表的平均输出值,2/)(iiixxx;ix第i级荷载加上后,仪表的平均输出值;ix卸至第i级荷载时,仪表的平均输出值。6.2.2 探头各项检测误差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a)以过原点的公式(1)所确定的直线,定为“最佳直线”。b)探头的检测误差统一采用极差值,以满量程输出值的百分数表示。见图 1。图 1 探头标定曲线及其误差 c)按下列公式(25)计算探头的各项误差:非线性误差 max1100%iixxF S(2)重复性误差 max()100%irxF S

17、(3)滞后误差 maxs100%iixxF S(4)归零误差 0m a x0()100%xF S (5)式中:ix加荷至第i级荷载时仪表的平均输出值;ix卸荷至第i级荷载时仪表的平均输出值;ix重复加荷(或卸荷)至第i级荷载时仪表输出值的极差;0 x卸荷归零时仪表的平均不归零值;F S 在额定荷载下仪表的满量程输出值;6.2.3 探头的灵敏度宜根据起始感量(Y0)按表 3 规定标准分级。当计算出的 Y0值超过本规程表 3 规定数值时,应提高供桥电压重新标定、计算。表 3 根据起始感量探头的起始感量(Y0)及灵敏度分级表 触探参数 起始感量(Y0)及灵敏度分级 I II III 锥尖阻力 Y0

18、20 20Y0 50 50Y0 100 侧壁摩阻力 Y0 1 1Y0 3 3Y0 5 孔隙水压力 Y0 2 2Y0 5 5 100 5 c)孔压消散试验的持续时间至少为对应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达到 50%的时间 t50。d)对于需要做孔压消散试验的土层,若地下水位未知或不确定,则至少应有一孔对该土层做到孔 压消散达稳定值为止。其他各孔、各试验点的孔压消散程度,可视地层情况和设计要求而定。7.3.7 贯入结束并起拔探杆、取回探头,应符合下列规定:a)完全拔出探头后,应检查探头。摩擦筒应能够用手顺利旋转 360。b)将探头自由地挂在空中或水中并避免阳光直射,读取基线读数。并将此次基线读数与初始基线

19、读数对比。c)探头拔出地面后,应对探头进行清理。d)触探完成后应封孔。7.3.8 当移位至另一孔压静力触探孔时,探头的应变腔必须重新进行饱和,同时应更换饱和好的孔压过滤环。7.4 数据采集 7.4.1 测试数据宜采用合适的数据采集仪自动实现。7.4.2 测试数据采集内容包括贯入深度、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隙水压力和孔压消散测试等数据。当配备其他多功能探头时,数据采集仪应具有相应的测试数据采集功能。7.4.3 测试数据采集前数据采集仪应先调零,测试数据应以合适的格式保存输出。7.4.4 数据采集软件应具有调零复位功能。8 原始数据处理 8.1 一般规定 8.1.1 应对每个孔 CPTU 资料进

20、行数据处理。8.1.2 单孔 CPTU 图件应包括以下内容:a)各触探参数随深度的分布曲线(简称 CPTU 曲线);b)土层名称、地下水位;c)各层土的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d)孔压消散试验应附孔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8.2 原始数据修正 8.2.1 用采集仪取得的原始数据,应按下列步骤及要求修正:a)当记录有锥头倾斜度时,其贯入深度可按下式进行深度修正:0linczC dl (8)式中:z贯入深度(单位为 m);l触探杆贯入长度(单位为 m);Cinc触探杆的倾斜修正系数。倾斜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对于非定向的倾斜仪:cosincC (9)式中:为触探杆轴向与铅垂线的夹角()。对于定向

21、的倾斜仪:1222(1tantan)incC (10)式中:、分别为触探杆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偏斜角()。b)当零漂值在该深度测试值的 10%以内时,可将此零漂值依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按线性内插法 对测试值予以平差。当零漂值大于该深度测试值的 10%时,宜在相邻两次归零检査的时间间 隔内,按贯入行程所占时间段落依比例进行线性平差。c)各深度的测试值按下式修正:dddxxx (11)式中:dx某深度 d 读数的修正值;xd该深度 d 的测试值(读数);dx相应深度 d 的零漂修正量(平差值),分正、负。8.2.2 各深度的触探读数应按以下步骤计算:a)标定系数修正 ddXK x (12)式中

22、:Xd 某深度 d 的触探参数(qc、fs和 u2);K对应于各触探参数的标定系数;b)锥尖阻力孔压修正:2(1)tcqqa u (13)式中:qc实测锥尖阻力;qt孔压修正后的锥尖阻力;u2锥肩部位实测孔隙水压力;a有效面积比(=An/Ac)=0.8;An、Ac锥尖底座和锥尖后的横截面积,An=8 cm2、Ac=10 cm2。c)上覆应力修正:00/ntntvaavQqpp (14)200=qtvuuBq (15)(/)100%fstRfq (16)0/100%rstvFfq (17)220.5 3.47-loglog1.22 ctnrIQF (18)式中:Qtn 归一化锥尖阻力;v0 土总

23、上覆应力,0viih;i第 i 层土的平均天然重度,单位为 kN/m3;ih第 i 层土的厚度或测试点与上层面的深度差,单位为 m;pa标准大气压,取 100 kPa;v0土有效上覆应力,v0=v0-u0,单位为 kPa;Bq 孔压参数比;u0静水压力,00wiuhh,单位为 kPa;w 水的重度,单位为 kN/m3;h0地下水埋深,单位为 m;Rf 摩阻比,单位为%;Fr 归一化摩阻比;Ic 土类指数;n应力指数,00.3810.05/0.15cvanIp。9 成果整理 9.1 土层划分及触探参数计算 9.1.1 CPTU 资料分析应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及当地工程经验,针对建筑物类型和工程设计需

24、要,进行成果整理与应用。9.1.2 使用 CPTU 资料划分土层,应结合钻探资料或当地经验,确定土层名称、状态等特性。9.1.3 土层划分应满足 GB50021 的要求,对持力层要详细划分;对工程有影响的软弱下卧层应单独划出。9.1.4 分层后各层土的孔压静力触探代表值应按下列方法取值:a)当分层厚度大于 1m 且土质比较均匀时,应扣除其上部滞后深度和下部超前深度范围的孔压静 力触探参数值,然后计算各土层触探参数的平均值;b)对分层厚度不足 1m 的土层,软层应取其最小值,其它土层应取较大值;c)各分层的曲线幅值变化时,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层,按下式计算平均值;分层曲线中遇异常值时,应予剔除后计算

25、平均值。niiniiihhxX11/(19)式中:X各孔压静力触探参数层平均值;ih第 i 小层厚度;ix第 i 小层孔压静力触探参数平均值。9.2 土的工程分类与状态参数确定 9.2.1 宜采用土类指数,按图 2 进行土的工程分类。0.11101101001000Ic=1.87Ic=2.10Ic=2.32Ic=2.65Ic=2.906 细 砂7 中 砂5 粉 砂4 粉 土3 粉 质 粘 土 2 粘 土1 淤泥与淤泥质土 归一化摩阻 比Fr(%)归一化锥 尖阻 力QtnQtn=11.88*exp(-Fr/1.15)-0.36Ic=3.45 分区 我国国标土分类 土类指数 Ic 1 淤泥与淤泥质

26、土 Ic 3.45 或 Qtn11.8exp(-Fr/1.15)-0.36 2 粘土 2.9Ic11.8exp(-Fr/1.15)-0.36 3 粉质粘土 2.65Ic 2.90 4 粉土 2.32Ic 2.65 5 粉砂 2.10Ic 2.32 6 细砂 1.87Ic 2.10 7 中砂 Ic 1.87 图 2 基于土类指数的土工程分类 9.2.2 天然重度宜按式(20)计算:0.050.0170.0730.16001.811vtvswqatmatmatmqfB(20)式中:w 水的重度,单位为 kN/m3;v0土有效上覆应力,单位为 kPa;atm标准大气压,取 100 kPa;Bq 孔压

27、参数比。9.2.3 对饱和粘性土,可按下式计算侧压力系数 K0:000.10/tvovKq (21)9.3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确定 9.3.1 对黏性土,可按下式计算小应变剪切模量 G0:4.591.28011.31tqGqB (22)式中:qt孔压修正锥尖阻力,单位为 MPa。对饱和无粘性土,小应变剪切模量可由下式估算:0.75001634ccvqGq (23)式中:G0 小应变剪切模量,单位为 kPa;qc 锥尖阻力,单位为 kPa。9.3.2 根据孔压消散试验结果,可采用下式计算饱和粘性土水平固结系数:*250rhTrIct (24)式中:ch 水平向固结系数,单位 cm2/s;r 探头半

28、径,取值 1.785cm;Ir 刚度指数,IrG/Su;t50 超孔压消散达 50%时的时间,单位为 s,在绘制的归一化超孔压曲线上查取;T*相应于 t50的时间因数,可据表 5 取值。表 5 时间因数T*固结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时间因数 T*0.038 0.078 0.142 0.245 0.439 0.804 1.600 9.3.3 根据孔压消散试验结果,可采用下式计算饱和粘性土水平渗透系数 kh:1.2550251hkt (25)式中:kh 水平渗透系数,单位为 cm/s;t50 超孔压消散达 50%时的时间,单位为 s。9.3.4 无粘性土的相对密实度可采用下

29、式估算:1001009866 log/10crvqD (26)式中:qc单位为 MPa;v0单位为 kPa。9.3.5 饱和无粘性土的状态参数可采用下式计算:,0.485-0.314 logtn csQ (27)式中:,tn csctnQKQ,Kc为细粒含量修正系数。3421.01.64=5.5810.40321.6333.7517.881.64cccccccIKIIIII (28)9.3.6 饱和无粘性土的有效内摩擦角可采用下式计算:017.6 11 log/cvq (29)式中:为有效内摩擦角,单位为度();qc和 v0单位为 kPa。9.3.7 土的其它物理力学指标确定方法参见附录 B。

30、9.4 地基土液化判别 9.4.1 对有可能液化的饱和地基土进行判别,当 CPTU 实测计算的周期阻力比 CRR 小于等效周期应力比 CSR7.5,可判别为液化土,否则为非液化土。9.4.2 等效周期应力比 CSR7.5可按下列公式计算:0max7.500.65/vdvaCSRrMSFg (30)1.0000.00765drz当 z9.15m 时 (31)1.1740.0267drz当 9.15z23m 时 (32)2.562.242.5610/7.5MMSFM (33)式中:v0、v0 地基土总上覆应力和有效上覆应力,单位为 kPa;amax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单位为 m/s2;g 重力加速

31、度,g9.8m/s2;rd 应力折减系数;MSF 震级比例系数;z 计算点所处的深度,单位为 m;M地震震级,可根据里氏震级(ML)按表 6 取值;里氏震级根据地震安全评价和工程的重要性,取周边 150km 或 200km 范围内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表 6 地震震级取值 里氏震级(ML)6.20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地震震级(M)ML 6.52 6.87 7.25 7.66 8.24 10.00 9.4.3 周期阻力比 CRR 按下列规定计算:a)考虑细粒含量对锥尖阻力的影响,按下式计算等效纯净砂归一化锥尖阻力 Qtncs:tncsctnQKQ (

32、34)式中:Qtncs 等效纯净砂归一化锥尖阻力;Qtn归一化锥尖阻力 Kc细粒含量修正系数,按下列诸式计算:当 Ic1.64 时,取 Kc=1.0;当 1.64Ic 2.50 时,按下式计算:3425.580.40321.6333.7517.88cccccKIIII (35)当 1.64Ic2.36 且 Fr0.5%时,取 Kc=1.0;当 2.50Ic2.70 时,不需计算 Kc。b)按下列诸式计算周期阻力比 CRR:3930.082.7501601000tncsctncsQCRRIQ并且 (37)0.8330.052.7501000tncsctncsQCRRIQ并且 (38)0.0477

33、2.7tncCRRQI (39)9.5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9.5.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宜按下式计算确定:1nupppiiiQqADfd (40)式中:Qu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qp 单位桩端极限阻力,kPa;Ap 桩端横截面积,m2;D 桩径,m;fpi第 i 层土的单位桩侧极限摩阻力,kPa。di桩身穿过的第 i 层土的厚度,m;9.5.2 单位桩端极限阻力 qp宜按下式计算确定。pccaqq (41)式中:c 端承系数,根据桩的类型和土类锥尖阻力,按表 7 确定;qca 桩端附近等价平均锥尖阻力。计算桩端深度处上、下 1.5 倍桩径范围内 qc的平均值caq,并舍弃大于 1.3

34、caq和桩顶 1.5 倍桩径深度范围内低于 0.7caq的 qc值后的 qc平均值(图 3)。图 3 等价平均锥尖阻力qca计算简图 表 7 端承系数kc与摩阻力系数kf取值列表 土类 qc(kPa)端承系数 c 摩阻力系数 f fp 最大极限值(kPa)软黏土、淤泥 50000 0.55 60 35(80)中密砂土 500012000 0.5 100 80(120)密实砂土 12000 0.4 150 120(150)注:对施工质量控制较好的工程,fp最大极限值取括号内的值。9.5.3 单位桩侧极限摩阻力 fp按下式计算确定。fp=qc/f (42)式中:qc 实测锥尖阻力,kPa;f 摩阻

35、力系数,根据土类按表 7 确定。附录附录 A A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A.1 孔压探头形状示意图见图 A.1。45D1D2D3H he1e2Ll锥头摩擦筒探头管45 图 A1 孔压探头形状示意图 A.2 孔压探头规格、各部加工公差及更新标准见表 A2。表 A.2 孔压探头规格、各部加工公差及更新标准 锥底面积(cm2)10 锥 头 锥角()60 1 公称直径 D1(mm)35.7 直径公差(mm)+0.18,0 圆柱高度 h(mm)10 有效面积比a 0.8 孔压过滤环与土接触面积(cm2)5.6 摩 擦 筒 公称直径 D2(mm)35.7 直径公差(mm)+0.35,+0.20 公称

36、长度 L(mm)133.7 长度公差(mm)+0.60,-0.90 有效表面积(cm2)150 锥头与摩擦筒间距 e1(mm)5 摩擦筒与探头管间距 e2(mm)3 孔压探头全长(mm)h+e1+L+e2+l 430 探头管直径 D3(mm)(D1-1.1)D3(D1-0.3)更新标准 D1(mm)34.8 D2(mm)34.8 锥高 H(mm)31 外形(1)锥面/套筒出现明显变形或多处刻痕,摩擦筒活动不便,D2 D1 (2)锥尖压损,孔压过滤环与土接触面凹于锥头表面或透水失效 注 1:表中 a=An/Ac,Ac=1/4D12;注 2:e1,e2为工作状态下的间距;注 3:对同一枚探头,D2

37、必须大 D1;注 4:孔压探头形状见附图A.1。附录附录 B B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土的其它物理力学指标确定土的其它物理力学指标确定 B.1 对饱和粘性土,超固结比 OCR 宜按下式计算:00tvvqOCRk 式中:k 取值 0.360.46,江苏粘性土可取 0.42。B.2 饱和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Su可按下式计算:ktvtuNqS0 式中:qt和 v0单位为 kPa;Nkt取值范围为 1119,取其平均值 16。B.3 饱和粘性土的灵敏度 St可按下式计算:fstRNS 式中:Rf为摩阻比,单位为%;Ns取值范围为 510,取其平均值 7.5。B.4 饱和粘性土的压缩模量 Es可按下式估算:smtvoEq 式中:qt和 v0单位为 MPa;m取值范围为 38,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粘性土建议取值 3.54。免 费 标 准 网 加 的 过)标 准 最 全 面 DB32/T xxxx2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