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澜专家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规定。就她提倡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故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必须是故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规定;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假如没有变化就没故意义。假如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须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故意义的课,它一方面应当是一节扎实的课。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2、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涉及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假如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当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当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称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3、教师课前很辛劳,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相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提倡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当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别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干上的课。五有待完善。课
4、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也许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的自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长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仿佛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干提高,心胸才干开阔起来,同时也才干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发明过程的所有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叶澜名言经典(转载)叶澜名言经典叶澜名言经典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活,不能由别人代,不能由别人代活活;每个人从
5、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历;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
6、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4、“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发明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发明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5、“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6、“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获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获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7、
7、“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8、“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到挑战。”9、“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事业,共享发明,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事业,共享发明,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等待的心态,积极积极地投入实验。等待的心态,积极积极地投入实验。”“反思、探索、创导致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反思
8、、探索、创导致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动力。动力。”10、“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11、“课堂是一种生活,如何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积极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课堂是一种生活,如何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积极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是我们的研究重点。”12、“师生共同发明课堂生活。师生共同发明课堂生活。”13、“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类模式。”14、“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不研究学生,
9、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15、“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16、“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17、“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18、“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19、“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发明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发明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思想都得到发展。”20、“天天的工作过程有
10、成功、发明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天天的工作过程有成功、发明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要的生命体验,才干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要的生命体验,才干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21、“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积极发展,学校才干焕发生命活力。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积极发展,学校才干焕发生命活力。”22、“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23、“让发明的智慧体现在让发明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
11、飞溅出的浪花。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24、“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和自我更新者。”25、“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并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发明者。象,学习的主体,并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发明者。”26、“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获
12、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捕获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27、“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本来中心辐态生成过程,要改变本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28、辛勤的、辛勤的“园丁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发明的花蕾。发明的花蕾。29、“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30、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
13、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合力、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合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存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
14、出这样的问题:实行素质教育减少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专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也许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动、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 对此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结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重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 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
15、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重要采用的仍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数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积极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重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由于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重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平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
16、传统之长,进一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天天都在进行着的、习认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局限性。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爱好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跟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
17、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结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仍然缺少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少整合,缺少对课堂教学的理性结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价值的同时,再指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形成和提出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这一观点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结
18、识方面的发展。如前所述,把课堂教学目的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平时,当谈及学校教育培养目的,即学生发展的抱负目的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行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经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领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
19、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当关注这一点。在此要指出的是,我并不否认在课堂教学中。结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地位,但是,不赞成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任务丢掉,或者使它们完全依附于结识任务。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爱好,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事实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又如,有的学者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境与情感体验,其旨意是使情感作为有助于识记的背景发挥作用。尚有学者强调把文学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
20、,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这比前两者仅把情感作为帮助教师完毕教学结识任务的工具要前进一步,但还没有注意对到课堂生活自身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的中应当涉及情感目的,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的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的完毕、与认知目的相呼应的情感目的、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别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这不是一节课能完毕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自然,课堂教学的完整目的,还应当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
21、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下大力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上述两方面的规律,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与这些目的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今天可以明确提出的是: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干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
22、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所有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价值的同时,再指出它对教师同样具有生命价值,形成和提出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这一观点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结识方面的发展。如前所述,把课堂教学目的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
23、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平时,当谈及学校教育培养目的,即学生发展的抱负目的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行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经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领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
24、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当关注这一点。在此要指出的是,我并不否认在课堂教学中。结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地位,但是,不赞成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任务丢掉,或者使它们完全依附于结识任务。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也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爱好,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事实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又如,有的学者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境与情感体验,其旨意是使情感作为有助于识记的背景发挥作用。尚有学者强调把文学教材中的情感发掘出来,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这比前两者仅把情感作为帮助教师完毕教学结识任务的工具要前进
25、一步,但还没有注意对到课堂生活自身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的中应当涉及情感目的,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的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的完毕、与认知目的相呼应的情感目的、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别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这不是一节课能完毕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自然,课堂教学的完整目的,还应当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
26、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下大力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上述两方面的规律,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与这些目的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今天可以明确提出的是: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干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
27、中师生活动的所有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活动自身的进行状态而生成的动态的影响继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属于“前在”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影响之分。其中,重要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作以下分类。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涉及自然条件(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和教室条件(空间,空气流通度,光线的亮度,室内布置,洁净状态,设施功能,物品有序态,教学用品配置量,座位排列式,周边噪音限度等)。心理因素较为复杂,又分为个体稳定性因素(在学
28、生方面,涉及学习成绩,学习爱好,习惯,获奖情况,在班级中的地位,盼望,与教师的关系,认同限度,个性等;在教师方面,涉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自信度,准备状态、对班级的态度,师生关系,个性,盼望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性强刺激的效应等)和群体因素(涉及班风和师生关系等)。显然,上面所列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它的因素都是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控制都应当以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毕为定向。其中,心理因素大部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形成后即成为稳定态,对形成后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把心理因素作“个体”与“群体”之分,是由于两者不仅有区分,并且有互相作用,特别
29、是当群体因素形成后,会对个体产生有效的影响。此外,心理因素的非实体性,往往使师生都易忽视,或者不被自觉意识到,但它们却最具影响力。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知活动的状态与质量,并且影响到人生中处事、对人的态度与方式、整体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满足与否)、意志行为等。教师同样如此,他(她)也是带着自己的所有身心和已有经验、状态进入教室,他(她)的心理状态影响他(她)对学生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式、宽容度、耐心、机智,以及满足与否等情感体验。显然,这些都不能被简朴地归结为认知因素或仅仅是与认知相关的因素。它们的存在自身具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结识影响课堂教学的所有因素,涉及显性的
30、和隐性的;努力形成积极的因素,涉及物质的和更重要的心理的;改变悲观因素,涉及稳定的和暂时的,这些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所必须一方面要做的。多的因素参与、影响课堂教学,还不是课堂教学丰富性的所有,甚至可以说还不是重要部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重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发明性地实现教学目的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的的过程,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并且要使过程自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发明出的活力。为此,仍然一方面要作好课
31、前的教学设计。但应当按照新的教学任务来设计教案,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不同的教学观必然会影响教案的设计,本文不也许具体地具体讨论服务于新目的的教案应如何设计(这需要有另一篇文章作专述),只能以提问设计为例。不要认为凡提问必能达成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的;也也许设计得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发明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行进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
32、,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关于教学设计与上课的关系,我十分赞赏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也许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发明性地进行学习,借认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奉献即使是有限的奉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发明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规定。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
33、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也许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性。由于课堂上也许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动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解决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发明才干、主导作用,正是在解决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
34、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安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发明?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也许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许发生的一切。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的定在探索、发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由于,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
35、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干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发明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并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教育研究1997 年第九期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许发生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许发生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安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发明?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学改革在于探索、发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师生共同感受着其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选自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