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3617751 上传时间:2024-07-10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2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21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 研究报告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2022 年 1 月 2 目录 一、研究背景.4 二、智能网联人才分布与需求现状.5 2.1、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分布.5 2.2、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现状.7 三、增量人才培养与转型现状.8 3.1、高等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人才转型培养现状.9 3.1.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知识结构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匹配度.9 3.1.2、高等院校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上的转型尝试.12 3.2、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现状.12 四、存量人才外训市场现状.14 4.1、培训主体分析.14 4.2、培训时长分析.17 4.3

2、、培训师资分析.18 4.4、课程内容分析.20 4.5、参训学员分析.27 4.6、小结.27 五、汽车企业应对人才短缺的措施.29 5.1、校企合作.29 5.2、体系培养.29 5.3、以赛选才.30 3 5.4、外部合作.30 5.5、文化育人.30 六、总结.31 七、附录.33 7.1、清华大学.33 7.2、同济大学.34 7.3、吉林大学-红旗学院.37 7.4、东风集团.38 7.5、上汽-大学生汽车软件挑战赛.39 7.6、上汽-腾讯数字化人才培养.41 7.7、禾多科技.42 4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智能汽车已成

3、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自 2015 年,我国在“中国制造 2025”中首次提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至今已过去了六年。在这期间,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规范、产品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较为重大的三项政策,即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智能汽车的人才发展,提出了高端人才与青年人才引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复合型专家和科技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对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同时对以多元化模式为导向的人才激励的引导等。表 1:近三年智能汽车重大相关政策人才培

4、养指示 出台时间 发布单位 关键词 文件名称 人才培养相关内容 2018.12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分阶段实现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有计划、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促进构建有利于产业融合的交叉学科和专业,推动建设跨学科的培训体系。2020.2 国家发改委 等11部委联合印发 2035 到 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智能汽车强国愿景逐步实现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强化人才保障:建立重大项目与人才引进联

5、动机制,加大国际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引进力度。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人才交流,加快培养复合型专家和科技带头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协同培养创新型中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工和管理人才。2020.11 国务院办公厅 坚持“四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优化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领域5 学科布局,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树立

6、正向激励导向,实行股权、期权等多元化激励措施。与此同时,据智能网联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19 年,智能网联研发人员约 5.33 万人,占汽车行业研发人员(55.1 万)的比例约 1%,而在高速发展情境下,到 2025 年人才净缺口约 3.7 万人,相当于目前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存量的 69.4%。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针对此轮汽车人才紧缺提出,“归根结底还是整体人才池不足造成的。一方面,新四化对汽车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存量人才不能适应产业转型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滞后,增量人才供给不足。产业变革之下,存量人才加快转型,增量人才要适应转型。面对以上人才缺口及培养的挑战,汽车人

7、才研究会于 2021 年 10 月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研究,期望能通过对企业、高校、行业机构等进行深入分析,将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现状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提供参考借鉴,以此推动行业应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短缺问题。二、智能网联人才分布与需求现状 2.1、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分布 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整车零部件、信息通信、智能交通、地图定位等多领域技术。据国家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将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架构划分为“三横两纵”,其中“三横”指车辆关键技术、信6 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两纵”则指支撑智能网

8、联汽车发展的车载平台与基础设施。图 1: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三横两纵”依据企业调研,智能网联汽车工程师分为软件、硬件、系统(包含整车架构、系统/模块架构)、算法、测试 5 大族群,分布在图 1 所示的系统设计/集成、安全技术、决策控制、网络通信、环境感知、地图定位、人工智能/算法、平台运管、大数据、标准法规等 12 个技术领域。表 2:岗位族名称及定义 岗位族名称 岗位族定义 系统工程师 负责智能网联汽车整体系统、零部件或子系统的整体功能定义架构设计,以及下级系统性能分解、整体进度管控和目标达成 软件工程师 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软件部分的设计,包括:需求获取、软件开发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实

9、现、软件调试(其中,软件设计划分在系统工程7 师当中)硬件工程师 负责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产品和技术等规范和需求,包括:零部件的软硬件性能、接口、功能实现方法;按智能驾驶的规划要求,在和功能系统部门合作基础上,共同制定、商讨零部件未来技术和产品规划 算法工程师 负责智能网联汽车算法开发(L0-L5)及大数据处理分析,包括预测、规划、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定位、控制算法等领域,同时对现有算法进行优化或开发新算法,提高车辆控制性能 测试工程师 跟踪并研究国内外 ICV 相关标准或法规,根据相关标准法规为系统或零部件进行测试、标定或提供相关法规与技术支持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经汽车人才研究会

10、对其中 8 个部分领域的行业领军技术人才的背景及经验、能力综合分析后发现,当前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技术人才的分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表 2:智能网联主要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在汽车相关企业的分布 百分比%安全技术 车路协同 高精度地图与定位 环境感知 控制执行 人工智能 系统设计 智能决策 总体 零部件 89%70%100%83%83%100%73%88%85%主机厂 11%30%0%17%17%0%27%12%15%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在主机厂最多的是在车路协同和系统设计领域,而其他大部分领域的高端人才,都集中在零部件企业,其中高精地图及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都分布在零部件企业。这一分布与当前人才流动的特点也

11、较为一致。主机厂智能网联相关人才来源最多的也是在零部件企业。2.2、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现状 从大背景来说,中国现在正处于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除智能网联汽8 车产业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和关键软件等也需要大量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的毕业生。再从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参与此次课题调研的汽车企业表示,当前最为短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系统、软件、算法这三个领域。而深入分析后,这三个领域短缺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在系统设计领域,又包括整车架构工程师、系统/模块架构工程师两类,其任职要求是对硬件、软件及用户需求都要有充分理解,实现产品整体最优表现。因此系统设计领域是复合性最强的,

12、需要将车辆的硬件软件进行综合的架构设计,而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与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周期之间产生了差距,因此导致了人才短缺。而软件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其任职要求分别是掌握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数据处理、AI、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并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用场景及使用需求。但由于 IT 背景的人才在市场中抢手,诸多产业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竞争激烈,且薪酬较高,汽车制造业较难吸引所需要的软件人才。从这种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系统设计领域的人才,重点在于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企业需采取的举措是面向车辆和机械等专业的传统车辆工程师培训计算机知识,从而胜任复合型岗位。而软件、算法类的人才,企业除了面向计

13、算机等专业类的人员培训车辆工程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打造雇主品牌及更好的人才机制,做好人才吸引以及人才保留。三、增量人才培养与转型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智能网联创新发展战略的明确,以及国家对该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院校开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增设相关专业。与智能网联汽车9 人才相关的专业主要有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以及自动化类。而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发展方向,使车辆专业的知识内涵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领域跨专业的深度融合特征。3.1、高等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人才转型培养现状 3.1.1、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知识结构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匹配度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中分

14、析了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如图 2 所示,主要有数理知识、机械与汽车、汽车电子、控制这些汽车相关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还有编程语言、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些智能网联相关的技能和技术知识。10 图 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图谱 而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主要有 18 个,其中专业代码中含“T”是指特设专业,含“K”是指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四大类中,即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表 4: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列表 专业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 机械类 80201 机械工

15、程 工学 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工学 80207 车辆工程 工学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工学 080214T 智能车辆工程 工学 080216T 新能源汽车工程 工学 080218T 智能交互设计 工学 电子信息类 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理学,工学 80702 电子科学与技术 理学,工学 80703 通信工程 工学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理学,工学 080717T 人工智能 工学 自动化类 80801 自动化 工学 计算机类 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学,工学 11 80902 软件工程 工学 080904K 信息安

16、全 管理学,理学,工学 080909T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工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据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对这五大类专业的课程进行解析,并将其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得出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所需知识的匹配度(表 4)。其中,电子信息类课程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匹配度最高,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和自动化类课程。车辆工程课程体系仍然以机械类课程为主,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总体匹配程度相对不高。整体来说,这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它们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表 5:专业大类核心课程与智能网联汽

17、车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匹配度 序号 专业 匹配程度 1 电子信息类 73%2 计算机类 67%3 自动化类 67%4 车辆工程 53%5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除外)33%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车辆工程专业急需调整课程内容,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12 3.1.2、高等院校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上的转型尝试 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车辆工程相关专业,都在积极地尝试与新的产业需求进行衔接和转型。3.2、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现状 面向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需要,一些高职院校自 2011 年就开始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分析,智能

18、网联汽车职业教育方向典型工作岗位及需求如表 6 所示。包括了车联网管控系统辅助研发、车联网管控系统调度、汽车智能电子系统辅助研发、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电子系统装调与测试五个岗位。此外,企业还表示,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也是企业有大量需求的岗位。表 6:智能网联汽车职业教育方向典型工作岗位及需求表(2018)编号 岗位名称 需求人数(万人)1 车联网管控系统辅助研发 2 2 车联网管控系统调度 0.5 3 汽车智能电子系统辅助研发 5 4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维修 0.5 5 智能电子系统装调与测试 2 数据来源:中汽中心 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19 年全国共有

19、 33 所职业院校开设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该专业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而 2020 年,开设该专业的职业院校达到了 68 所,比 2019 年增长了一13 倍,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总量约 391 人。表 7:职业院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人数 年份 开设院校数(所)在校生规模(人)应届毕业(人)应届就业(人)2018 18 781 147 140 2019 33 1314 242 224 2020 68 2686 391 337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此外,2021 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作为新专业被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在此之后,共有 18 所职

20、业院校开设了该专业。表 8: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 序号 院校名称 1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2 黎明职业大学 3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4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5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6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7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8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9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10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14 11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2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13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14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15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16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17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18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智能网

21、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开设数量上也在快速增长,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培养速度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快。四、存量人才外训市场现状 为缓解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助力存量汽车人才转型成为一项重大举措,市场化的人才培训成为培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 2016-2021 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在网络上的公开资料进行分析,梳理了智能网联汽车存量人才市场化培训的现状。4.1、培训主体分析 从培训开展时机来看,智能网联相关培训自 2016 年起陆续开设。因行业机构的政策敏感度相对更高,自 2015 年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建设、应用试1

22、5 点等方面发布政策规划后,行业机构便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至 2019 年培训次数到达顶峰,2020 年后受疫情影响,线下培训场次有所回落。图 3:2016-202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场次分布 从培训主体的分布上看,行业机构一马当先,组织了 46%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培训机构作为后起之秀,也贡献了 28%的培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军汽车企业也加入到技术培训的队伍中来。图 4: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主体分布情况 1 1 7 13 4 5 3 6 10 3 3 4 5 1 2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行业机构培训

23、机构汽车企业院校政府机关46%28%15%7%4%行业机构培训机构汽车企业院校政府机关16 行业机构中,中国汽车产业培训基地的表现最为突出,贡献了 25%的培训场次。中国汽车产业培训基地是一个以汽车前瞻技术培训为主导的专业汽车人才开发平台。它由上海国际汽车城联合行业协会等资源,于 2016 年创建,主要提供政策法规解读、汽车技术培训、企业课程定制、岗前实务培训等服务。图 5: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行业机构分布 2016-2021 年间,汇智慧众等一大批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加入到培训市场中。但目前培训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极为强势的培训机构力量。25%12%3%3%1%1%1%中国汽车产业

24、培训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全国机械行业汽车大数据产教合作技术中心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CVTA(智能网联车辆协会)佛山市汽车行业协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17 图 6: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机构分布 在其他的技术培训力量中,百度 apollo 的表现较为突出。据调研,百度apollo 自 2018 年起招募“技术布道师”岗位,在 2019-2021 年间组织了多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2021 年 8 月,百度 apollo 还获批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围绕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方向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开发、能力认证和师资培训项目。4.2、培训时长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的时长相对

25、都比较短。58%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用时3 天。主要的培训主体中,培训机构的每场培训平均用时最长,为 5 天;行业机构的用时相对更短,平均每场培训用时 3 天。表 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平均培训时长分布 时长 总体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9%3%3%1%1%1%1%1%1%1%1%1%北京汇智慧众汽车技术研究院上海跨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博睿智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信国培(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合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云新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和绪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天津市西青区岳华职业培训学校北京中汽恒泰教育

26、科技有限公司18 平均培训时长(天/场)4 天 3 天 5 天 4 天 图 7: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时长分布 4.3、培训师资分析 从师资来源上看,懂技术、会实操、能落地的企业专家被邀请的频次最高,占比 66%。这些专家主要来自于百度 apollo、地平线、法雷奥、五菱汽车等主机厂或零部件企业。百度作为国内 AI 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领军者,被誉为国内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黄埔军校”,其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向行业输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与培训师资。表 1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师资来源分布 师资来源 总体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企业专家 66%52%80%89%高校专家 60%67%30

27、%89%行业专家 21%26%20%22%培训机构师资 11%0%50%0%9%28%21%9%6%12%9%6%1天及以下2天3天4天5天6天7天7天以上19 图 8: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企业专家来源 其次,理论知识扎实的高校专家也备受培训主体的青睐,被邀请比例为 60%。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专家学者被邀请的频次突出。这三所高校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上海交通大学拥有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多个领域积累颇丰。清华大学拥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自动驾驶领域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闻名遐迩,拥有

28、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智能汽车研究所等,在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控制决策、安全技术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研究。此外,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也被邀请作为讲师。20 图 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高校专家来源 相较而言,培训机构的师资稍显薄弱,其市场认可度仍待提升,总体被邀请比例仅占 11%。受限于自身的资源调动能力,培训机构邀请到高校专家的占比相对较低,为 30%。4.4、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占比 99%。此外,近一半的培训含有实训内容,实训形式包括车企参观、智能网联汽车试乘试驾等。从几类培训主体来看,培训内容各有特色。行业

29、机构更专注于普及技术知识。而培训机构和车企除了技术培训,还着眼于实训和行业情况的讲解。有关行业情况的解读更多聚焦于行业前瞻发展趋势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供给现状等方面。表 11: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课程内容分布 内容分布 总体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21 技术知识 99%100%100%100%实训 48%19%72%100%行业状况(包括行业发展现状、前瞻趋势、人才供给现状等)43%23%56%70%以技术知识的分布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辆关键技术培训最多,包括:环境感知技术、控制执行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分别占比 77%、52%、38%。而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作为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技

30、术,也备受青睐,占比 42%。图 1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技术知识分布 不同的培训主体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个各有特色。行业机构在单次培训上涉及的技术个数较少,平均每场培训涉及 2 门技术,且相比其他培训主体更重视安全技术的讲授。相对而言,培训机构和汽车企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系统,每场培训涉及 5 门技术。因汽车企业的主要培训主体百度 apollo 在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上有着领先的行业地位,这两门技术已成为其开设课程的标配。表 12:主要培训主体培训的技术知识分布 78%52%43%38%33%32%22%19%17%10%8%5%环境感知技术控制执行技术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智能决

31、策技术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测试评价技术车路协同人工智能技术安全技术系统设计技术标准法规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表示车辆关键技术 表示信息交互关键技术 表示基础支撑关键技术 22 技术 总体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环境感知技术 78%63%88%100%控制执行技术 52%27%82%80%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 43%33%24%100%智能决策技术 38%23%47%60%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 33%17%65%20%测试评价技术 32%17%65%20%车路协同技术 22%3%41%40%人工智能技术 19%13%12%30%安全技术 17%27%6%10%系统设计技术 10%7%12%0

32、%标准法规 8%3%18%0%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 5%0%0%0%平均涉及技术(个/场)4 个 2 个 5 个 5 个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系统设计技术、环境感知技术、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控制决策技术和安全技术等领域的岗位紧缺程度最高。表 1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紧缺岗位列表 涉及技术 编号 岗位 紧缺度 可转型培养(主机厂)系统设计技术 1 智能驾驶系统架构工程师 5 星 2 智能座舱系统工程师 5 星 23 3 ADAS 系统工程师(ACC、AEB 等)5 星 4 线控底盘系统工程师(EPS、ESC 等)5 星 5 软件架构工程师

33、5 星 6 人机交互工程师 3 星 7 系统测试工程师 3 星 8 线控底盘系统硬件工程师 3 星 9 嵌入式硬件开发工程师 3 星 10 IC 电路设计工程师 3 星 11 操作系统工程师 2 星 环境感知技术 12 环境感知架构工程师 5 星 13 环境感知软件工程师 5 星 14 视觉感知算法工程师(机器视觉)5 星 15 感知融合算法工程师 5 星 16 图像及视频处理工程师 4 星 17 激光雷达硬件工程师 4 星 18 毫米波雷达硬件工程师(天线、芯片)3 星 19 影像传感器芯片工程师 4 星 20 感知系统测试工程师 4 星 24 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 21 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

34、5 星 22 车联网系统工程师 5 星 23 V2X 软件部署工程师 5 星 24 V2X 算法工程师 5 星 25 V2X 软件测试工程师 4 星 26 射频系统工程师 3 星 27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3 星 28 App 开发工程师(功能应用软件)3 星 29 车载 V2X 通信及应用工程师 3 星 30 智能终端硬件工程师 3 星 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主机厂外部采购)31 大数据平台架构工程师 5 星 32 云平台架构工程师 5 星 33 云计算平台系统工程师 4 星 34 大数据挖掘工程师 4 星 35 大数据平台开发工程师 4 星 36 云平台开发工程师 3 星 决策控制技术 3

35、7 EPS 功能开发工程师 5 星 38 决策与路径规划算法工程师 4 星 39 控制器测试工程师 4 星 25 40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开发工程师 3 星 41 EPS 软件应用工程师 3 星 42 控制算法工程师 3 星 安全技术 43 智能网联系统安全工程师(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5 星 44 安全测试工具开发工程师 4 星 45 功能安全测试工程师 4 星 46 信息安全测试工程师 3 星 人工智能技术(主机厂外部采购)47 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4 星 48 智能算法测试工程师 4 星 49 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师 3 星 50 计算芯片工程师 3 星 高精

36、度地图和定位技术(主机厂外部采购)51 地图/定位算法工程师(SLAM、IMU)4 星 52 定位与导航系统测试工程师 4 星 53 GNSS 硬件工程师 3 星 数据来源:汽车工程学会 以此为需求,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的供给情况看,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虽紧缺程度高,供给比例尚可,供需对比相对平衡。但系统设计技术、26 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紧缺程度较高,而外训市场的供给比例相对较少。结合岗位特点分析来看,系统设计技术的人才主要是软硬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多是在企业进行内部培训和带教培养而成,外训市场的匹配度相对不高,这也是此类外训较少的一个原因。大

37、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的外训较少,也是由于这一块对于主机厂而言,是向外部采购的,没有直接的培训需求。而安全技术是企业真正关注的热点培训领域,且对外训方式比较偏好,但外部市场化培训供给相对不足,未来培训市场可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最后标准法规领域是由企业内部法规体系认证相关专员进行内训,外部专业培训资源也可进行补充。企业对各大专业细分领域的相关行业协会所开展的培训资源使用较多,而企业内训最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专项培训”、“老带新”,以及“在岗学习”三位一体的组合。理论培训只占智能网联工程师培养的一部分,且企业更偏向于采用轻量化的方式进行理论培训,如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知识共享等。表 14:智

38、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供给与需求程度对比 技术紧缺程度供给比例供需对比系统设计技术9810%环境感知技术9678%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9533%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技术865%决策控制技术8457%安全技术8017%人工智能技术7919%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7743%标准法规708%27 4.5、参训学员分析 调研分析显示,当前参训学员主体是院校师资,其次才是企业员工。培训对象以职业类院校或本科院校中有意愿或计划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或课程的师资为主,其次才是培训整车及零部件相关企业的职工,两者分别占比 59%和 53%。拆分不同的培训主体看,行业机构与培训机构、汽车企业存在着错位竞争。行业机构以培

39、训企业学员为主,着眼于产业存量人才的新四化转型。培训机构和汽车企业以培训师资为主,旨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师资水平和质量,确保能为产业培养出合格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表 15: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培训参训学员分布 参训学员类型 总体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师资 59%28%79%100%企业学员 53%86%37%0%其他(包括在校学生、行业研究员等)5%3%5%0%4.6、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智能网联技术培训市场尚未成熟,行业内竞争激烈,目前的培训主体以行业机构为主,影响力较强的机构培训力量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技术领先的造车势力成为技术布道不可或缺的力量。相较于企业存量人才培训,智能网联师资培

40、训是目前最多开展的对象。表 16:不同培训主体的培训特征 行业机构 培训机构 汽车企业 28 典型代表 中国汽车产业培训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 和绪科技、汇智慧众 百度 apollo 相对优势 资源调动能力最强 市场化程度最高 业务针对性最强 师资来源 高校专家 企业专家 机构师资 企业专家 高校专家 企业专家 培训内容特征 专题修炼型课程 理论多,实训少 系列修炼型课程 体系化程度高 系列修炼型课程 重实训 培训对象偏向 企业 师资 师资 发展痛点 共性 1)竞争激烈,课程同质化严重,培训入门门槛低 2)问题解决型课程不足,不能快速落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3)疫情及经济下行

41、带来企业/个人培训预算缩减,市场空间被挤压 4)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认证培训标准未出台,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技能认证,导致学员学习热情不高 5)普遍缺乏辐射范围相对较广的宣传渠道 特性 1)市场化不足导致培训运营经费短缺。1)较难接触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校师资 2)聚焦证书培训,缺乏针对产品开发、工艺研究、测试方法、标准解读等实际应用的培训项目 1)培训主体仅限于少数技术先行的汽车企业 2)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技术涵盖范围与深度有限 29 五、汽车企业应对人才短缺的措施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培养,大部分还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通过汽车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培养体系、通过比赛的形选拔人才、

42、通过外部合作培养人才,以及通过文化来培育人才成长的土壤等方式,助力人才转型,应对人才短缺。5.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企业所采用的应对人才短缺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方式。比如一汽集团与吉林大学在 2019 年起合作开设“红旗学院”,已累计为一汽输送 100 多位新四化人才(案例参见附录 7.3)。此外,2022 年 1 月 14 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上海首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激活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育培训-产业实践”双引擎。双方将基于 5 个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的教学研究中心、实践教学与应用示范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公共科技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共同

43、打造一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贯彻落实“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职教人才培养理念。5.2、体系培养 科技转型,人才先行。汽车企业面临着此轮科技领域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构建一套体系化的转型培养策略应对当前挑战,是汽车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有力的人才战略和人才补给方式。一汽、上汽、东风集团等车企均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相关培养体系。其中,东风集团于 2021 年 12 月创建“东风科创学堂”,聚焦智能网联、新30 能源、软件定义汽车、数字化四大重点领域,其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为公司培养 1000 名内生“五化”人才,实现公司科技人才“原地转身”(案例参见附录

44、7.4)。5.3、以赛选才 近年来,由于汽车“新四化”人才紧缺,汽车智能网联领域相关的应届生也非常抢手。而通过举办一些大赛,来进行企业品牌的宣传及软件人才的选拔与储备,已经是大多汽车企业都会去采用的招聘和培养方式了。上汽乘用车公司人力资源部针对研发领域开展了“上汽杯”大学生汽车软件挑战赛(案例参见附录7.5)、针对汽车安全结构领域的“知行杯”大赛等,以此方式,发掘一批有志于汽车研发创新的应届毕业生加入上汽自主品牌。5.4、外部合作 为了破局软件人才的供给跟不上汽车企业发展需要的这一挑战,许多车企均采取了与外部合作伙伴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来加速软件人才培养、弥补软件人才短缺的制约。如上汽集团培训

45、中心与腾讯出行合作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项目”(案例参见附录 7.6),聚焦数字化运营、产品开发设计、汽车+互联网、信息安全、数据分析挖掘五大板块,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数字化人才,目前已培训内部员工超过3000 人。5.5、文化育人 除了“抢占人才”,“保留人才”也是汽车企业的一大痛点。因为硬件人才多31 数和来自传统车企,而软件人才大多来自于互联网、科技公司。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与工作氛围,汽车企业又是如何进行组织转型、文化氛围打造,以使人才得以保留,这也是企业都在探索的管理难题。禾多科技作为一家专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驾驶方案的初创公司,在自动驾驶人才招聘与管理上经历重重考验,同时也有一些特

46、色有效的经验。他们除了向员工提供市场化的薪酬,还采用“吸引力”和“提士气”来打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积极应战、寻求突围(案例参见附录 7.7)。六、总结 近几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智能汽车产品更新迭代,然而在一些底层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同时,汽车行业处于百年一遇的变革时期,技术革新、竞争激烈,新四化人才短缺及转型培养成为企业共同的痛点。从行业层面来看,应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行业组织及其相关支持单位提供了最多的技术培训。而这些培训的主体集中在院校教师以及企业职工两大群体。企业对行业层面也提出了更高需求,企业期待行业平台能够融合各方资源,推进产学研政的紧密合作。

47、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短缺,企业采用了校企合作、体系培养、以赛选才、外部合作,以及人才保留的多种措施,缓解人才问题。然而,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仍然是汽车行业较为短缺的人才。这一现状会随着行业发展逐步解决,在未来两三年内,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短缺相比于之前会有大的好转。而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企业最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内部,采用“专项培训”、“老带新”,以及“在岗学习”三位一体的组32 合,而理论培训只占智能网联工程师培养的一部分,且企业更偏向于采用轻量化的方式进行理论培训,如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知识共享等,应用层面的智能网联工程师,主要还是在企业中解决项目问

48、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从培训机构来看,其生存环境也较为艰难,开发一套成熟的智能网联技术培训体系,甚至还包括实训内容、线上仿真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企业的采购意愿和比例相对并不是太高。这是由于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技术课程的需求有着较高的落地与转化要求,同时企业认为核心技术壁垒是存在的,在一些培训当中,并不会收获到这些技术知识。但企业对于培训的需要还是存在的,对于一些行业趋势、前瞻技术、理论学习,企业也是需要的。外训市场还可以持续关注人才紧缺但培训资源相对匮乏的领域,如安全技术领域等。从院校层面来看,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这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

49、才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它们是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电子信息类课程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匹配度最高,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和自动化类课程。车辆工程课程体系仍然以机械类课程为主,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总体匹配程度相对不高。国内一些主要院校已在近几年尝试了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尝试,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职业院校方面,也积极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汽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相关专业,储备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主要所从事的岗位包括车联网管控系统辅助研发、车联网管控系统调度、汽车智能电子系统辅助研发、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电子系统

50、装调与测试这几类岗位。综上所述,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人才短缺是现实,而行业组织、企业、院校,33 以及市场化培训机构,均在为这场转型做各种各样的创新与调整。面对智能网联汽车飞速发展,行业整合后人才进一步释放,高校人才培养增量提升,汽车企业有相对较为成熟的产品商业化量产和落地,在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各方的通力合作之下,智能网联技术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问题将在未来 3-4 年内得到缓解,达到平衡状态。相信中国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定会因为优秀的人才而更加成功!七、附录 7.1、清华大学 面向智能和未来,“面向智能和未来,“2 21111”培养模式”培养模式 面对当前汽车行业的技术变革与新四化发展趋势,清华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