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现状分析 常乐【摘要】本文首先整理了相关产业结构理论,从理论上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其次,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进行划分,在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指标上,采用TL和TS指标,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并且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探讨一、理论综述(一)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中,威廉阿瑟刘易斯系统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模型,也称为“二元经济”理论。文中指出发展中
2、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所构成。尼拉斯和费景汉考虑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并没有考虑到产品市场的现实问题,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扩展。改进后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更能准确的反映二元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自然演进过程。该模型把二元经济结构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式相似,认为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例大,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接近于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阶段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导致农业部门出现萎缩,表现为农业向工业部门提供的生产剩余不断减少,农产品供给出现短缺,使得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此时农业劳动生产率
3、不断提高,因而导致農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二)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 W.W.)在所撰写的经济成长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书中,提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向后效应、旁侧效应和向前效应。“向后效应”是指在新的产业部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要素产生新的需求,这样会带动一批提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旁侧效应”是指主导产业会引起其周围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更广泛的推进工业化进程。“向前效应”指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
4、中,自身的转型升级可以加速产业内部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增加对社会的有效供给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对于其他产业部门而言,降低其中间成本的投入。(三)平衡增长理论拉格纳纳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平衡增长”理论。是指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使各产业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实现全面增长,并且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一切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性,平衡增长理论强调了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以及要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经济计划所作出的安排是及其必要的。同时要求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互补性,即某一产业部门
5、的供给恰好是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这才能保证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增长。(四)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以赫希曼和斯特里顿为代表,要保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发展中国家要合理配置现阶段有限的资源,首先是对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部门的重点发展,这样可以带动和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有效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用弹性理论可以解释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是指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最大的产业。这种产业部门优先发展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就是不平衡增长的核心倾斜突进模式与不平衡增长理论有所不同,时在产业结构升级时上不是遵循产业结构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战略,而是以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
6、出发点,重点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在短期内实现部分产业的升级并且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各产业之间要相互协调,产业间要有较强的转换与协调能力,当某个产业进行调整时,其他产业要能够及时捕捉信息,采取有效手段与之协调发展。要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口消费结构、及其资源条件为基础,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那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要进行必要调整,做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使产业结构处于合理化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
7、化过程,即一国的产业结构的重心由之前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由低级逐渐向高级转变,并且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发生改变。技术进步与创新、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均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根本动因。三、产业结构调整衡量指标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本文采用的衡量指标是锡尔指数法,干春晖和郑若谷首次运用该指数从产业差异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产业分类的人均产值的计算进行产业分解来分析各产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该指数能够很好的对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衡量。本文选用该指数作为产业结
8、构合理化的测量指标,原因在于:首先,能够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程度,该指数越大,表明地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其次,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中是同一类型指标的比值,能够消除量纲的影响。公式如下:TL=Ni=1(Yi/Y)ln(Yi/LiY/L)其中,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Yi表示该地区第i个产业总值;L表示该地区的就业总人口;Li代表该地区第i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指数TL取值在(0, lnN)之间,现实并不会出现极端情况,TL=0为产业结构最合理状态,TL=lnN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偏离均衡状态。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部分学者根据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产业化比重作为指标,随着互联
9、网的普及,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冲击,采用非农产业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变动指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吴敬琏(2005)指出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因此本文以各地区第三产业值与第二产业值的比值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即:TS=SITI其中TS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SI表示地区第二产业总值;TI表示地区第三产业总值。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据上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衡量指标进行测算,按我国东、中、西来观察产业结构合理与高级化程度。本文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数据平均指标进行说明,如图1(TL)
10、与2(TS)所示。我国东部地区平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锡爾指数低于0.25,说明东部地区产业间协调比较好,不存在产业间失衡问题,产业结构较合理;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产业结构间存在失衡问题,TL的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产业结构不合理程度最高,在西部地区中,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区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TL超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平均值,部分年份超过0.5,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处于我国中间水平,整体的变化趋势与东部地区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还是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中部地区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对于我
11、国地区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比较,发现东部地区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产业结构高级化平均指数处于11.2之间,说明东部地区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明显超出第二产业产值,并且处于逐年增长;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平均指数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我国中部地区还是以第二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自2005年起,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逐年上升,说明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上升速度高于第三产业产值上升速度,这与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粗放的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关联,由于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也大大改观,其固有的区位劣势在不断瓦解,外加低廉的土地、劳
12、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是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区位。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道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集中力量发展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从合理化向高级化的调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要考虑中部地区环境等要素的有效利用以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这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而不是完全承接粗放型产业。五、启示与建议(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与自身的发展特征有关,还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一定的联系。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时,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但是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此时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以后经济发展起到完全的抑制
13、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也有同样的现象,但是原因及作用机制不同。以稳定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逐步完善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当地政府在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要不断改观,让其固有的区位劣势在不断瓦解,与当地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这是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区位。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扩散道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集中力量发展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从合理化向高级化的调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要考虑中部地区环境等要素的有效利用以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这是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而不是完全承接粗放型产业。参考文献:1孙邈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及对策建议D.辽宁师范大,20132潘群雅.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视野,2016(11),4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