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566124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窗体顶端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首页 |公开指南|公开目录|办事指南|公示公告|最新公开信息|帮 助|资料下载|您的位置:首页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专项规划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232023年)更新日期:2023-2-2 10:34:56索 引 号:53-20230202-0001发布机构:规划处发文日期:2023-09-14名 称: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232023年)文 号:云发改规划20231806号 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232023年)目 录前 言1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2、社会宏伟目的的紧迫规定2(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2(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缩小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可行途径3(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3(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强我省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4(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我省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的内在需要4(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5二、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定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总体目的6(四)推动环节8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9(一)统筹城乡规划9(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10(三)统筹城乡

3、公共服务13(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14(五)统筹城乡户籍管理15(六)统筹城乡劳动就业16(七)统筹城乡基础建设16(八)统筹城乡金融发展19(九)统筹城乡建设用地21(十)统筹城乡生态建设22四、保障措施24(一)加强组织领导24(二)建立长效机制24(三)积极筹措资金25(四)抓好责任贯彻26(五)加强督促检查26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目的预测表28前 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目前,我省总体上正在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

4、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我省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发展中矛盾最突出、工作最艰巨、任务最紧迫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定,也是推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首要任务。为贯彻贯彻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规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以指导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期为20232023年。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的的紧迫规定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到2023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的。就我省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看,

5、假如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不加快发展,要实现这一宏伟目的难度很大。农村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也许有全省的全面小康。从经济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才干实现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政治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全面发展,才也许更好地维护和巩固边境安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从文化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才干有效地推动全省先进文化发展;从社会层面看,只有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才干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省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我省全面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和迫切规定。(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贯彻贯彻科

6、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央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对内对外这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难点,也是重点,是五个统筹中最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是推动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我省经济发展连续跃上新台阶,全省经济总量突破57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连续突破8000元、10000元、12023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总体小康目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2.7:39.

7、9:17.4调整到2023年的17.9:43.0:39.1。但我省经济总量仍然较小,2023年我省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89%,全省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45%,在全国位列第26名。全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不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最高和最低相差5倍左右。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二产业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同时,我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地区间差距较大。按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若不加快推动我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我省的产业结构层次要达成全国目前的水平大约还需要2023左右。(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缩小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可行途径近年来,虽然农业农村也

8、在加快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城乡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197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30.6元,相差197.1元,城乡收入比为1:2.5。2023年,全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3元,相差10147元,城乡收入比1:4.27。202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31,云南城乡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因此,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步伐,才干繁荣我省农村市场,有效扩大内需。(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省“一极三向五群”的空间开发战略布局和中心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小

9、城乡的结构模式正在形成,以公路、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重点,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廊道。到2023年终,全省城乡人口达成1499.19万人,城乡化率达成33%。但同时,我省城乡化进程缓慢,城乡体系布局不合理,城乡产业发展不充足,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架构的城市功能极其局限性,使我省城市难以吸纳农村需要转移的庞大劳动力,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较弱。因此,只有大力推动城乡统筹,以城乡统筹和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思绪进行市镇布局,才干有效实现市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强我省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到2023年终,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的学生达成199万人,“普

10、九”人口覆盖率达成91.5,129个县(市、区)实现了“扫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下。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12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参合农民达成了3100万,参合率为86.1;农村医疗救助及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上升到92、93.5。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的。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到2023年终,全省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成92.7%和63%,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缓解。我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水电路等各项公共社会基础建设从纵向看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从横向看,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明显扩大,阻碍了全省构建

11、和谐社会的步伐。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才干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我省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的内在需要我省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工程”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在全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全省贫困人口从2023年终的737.8万人下降到2023年末的610.8万人、减少了1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4%下降到1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41元增长到1931元。但同时我省的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还面临着73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610.8万贫困人口亟待解决温饱的问题。这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边境、民族和农

12、村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局限性、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生态环境治理欠账、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保障欠缺等重大问题。只有继续以城乡统筹为方法,继续进一步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新三年行动,才干更好地贯彻中央“巩固边防、睦邻和谐、兴边富民、维护稳定”的战略方针,加快民族、边境、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我省改革开放既为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规定,也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只有进行城乡统筹,深化城乡改革,才干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试点县不断发展壮大,202

13、3年,47个县域经济试点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34%;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等关系县域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这为深化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我省连接两大洋和三大市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我省率先提出“先行先试”和“打造平台”的战略设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了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充足运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扩大与亚行等国际组织和GMS各国合作,加深了孟中印缅地区的合作,建立了与老北、越北、泰北的合作机制,为下一步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奠定了较好基础。积极参与“泛珠

14、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云南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明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定(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着眼长远和整体,优化城乡结构调整,壮大城乡经济实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积极实行“十大统筹任务”,建立完善 “十项长效机制”,稳步实现“十有目的”,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民生为本。以保障城乡居民权益、增长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的生

15、产生活条件,真正让城乡居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2、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3、城乡共进。整合各类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4、突出重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抓住重要矛盾,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思想、行政管理、生态文明等方面,配套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总体

16、目的推动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3年,城乡一体化成效显著,努力达成城乡经济发展方式有转变、生活有提高、人人有保障、生态有改善、改革有成效,把云南建设成为一个家园更加美好、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更加殷实、区域更加协调、边境更加安宁、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中国西部特色鲜明的省份。方式有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得到转变,自主创新、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城乡和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生活有提高。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居民与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的差距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

17、活水平。人人有保障。初步形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初见成效。生态有改善。城乡资源环境和人居环境连续改善,生态功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有成效。城乡行政管理、规划体制、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改革取得成效,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有较大改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发展步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良好轨道。1、近期目的(到2023年)以县域经济为主的城乡特色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连续扩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逐步解决城

18、乡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初见成效,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逐步解决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就业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的问题。城乡资源环境和人居环境连续改善。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改革取得成效,城乡发展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有较大改变,初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到2023年,城乡化率达成40%,人均GDP达成 134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为1.13(以城为1)。2、长远目的(到2023年)基本上改变云南农村落后面貌,新农村

19、建设的各项目的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教育、医疗、文化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产业形成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的聚集群体,以城带乡的城市、村镇体系基本构成,努力实现富有其业,工有其岗,居有其所,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有所保,权有所护,学有其校,难有所帮,境有其美,城乡发展步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良好轨道。到2023年,城乡化率达成50%,人均GDP达成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为1.1(以城为1)。(四)推动环节

20、根据云南省情特性和发展规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环节是:编制规划,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全面推动。第一阶段(2023年-2023年):编制规划, 试点先行。这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启动和实行阶段,重点是制定实行方案,建立工作机制, 制定配套政策,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先期把曲靖市沾益县、临沧市云县作为试点,尽快制定和完善试点方案,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取得经验,逐步推广。第二阶段(2023年-2023年):分类指导,全面推动。这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加速阶段,逐步形成全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根据我省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发展基础,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统筹城乡的途径。一

21、是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产业互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建设;二是边境一线和民族“直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以全面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的,以整合各级政府投入为重点,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工作和投入力量,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其他地区,从解决本地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求全、不求多,但求突出地区特点,明确重点,配套推动,各个击破。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有序推动、科学发展的思绪,着力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

22、、劳动就业、基础建设、金融发展、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十个方面的统筹。(一)统筹城乡规划树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改变我省目前城乡规划和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按照“区域化布局、点状开发、梯度推动”的思绪,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运用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1、编制和完善城市群规划。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规定,推动规划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以滇中、蒙开个、普宁景、大理、保腾潞瑞等五个城市群为重要聚集区域,以交通运送主干线为依托,尽快编制完毕五大城市群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环节地引导各类公司

23、和人口向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五大城市群的布局重点是:滇中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绪,形成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蒙开个城市群以加快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文山、砚山等市(县)建设和发展;普宁景城市群以普洱、景谷、宁洱、景洪、勐海等市(县、区)为重点;大理城市群以大理、祥云、弥渡、宾川等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保腾潞瑞城市群以建设保山、腾冲、潞西、瑞丽等市(县)为重点。未纳入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州(市),以州(市)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城为依托,统筹考虑,科学合理编制规划,带动周边有条件的市县,发展区域型中小城市及由这些城市组成的产业带,带动周

24、边地区的发展。2、加强县域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目的,统筹编制县域内城乡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等。做好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推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调整和完善农村住宅建设布局,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工程,着力实行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广厦”工程、抗震加固等工程。到2023年,做到小城乡镇镇有规划,每个县(市、区)有村镇体系规划。到2023年,全省中心村和重点基层村有发展与整治规划。每年全省完毕1500个村庄的规划、25个县域村镇体系规划、350个乡镇域总体规划和小城乡近期建设规划。到2023年,全省基本形成五大城市群的基本构架和以城市群

25、为主体形态的城市体系,城乡化水平达成50%。(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针对城乡产业联系不紧密的矛盾和问题,统筹考虑农业、工业、旅游业、交通运送业和商贸流通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强城乡对农村、二三产业对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依托农业兴办工业、着眼工业调整农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联系紧密、区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共享、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足运用的产业空间布局。1、推动城乡产业对接,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从空间上将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布局在乡村城郊城市地区空间,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构建链接三次产业、沟通城乡两个地区,融研发、科技于一体的贸工农产业链,整合城乡经济资源和三

26、次产业的经济活动,打破城乡封闭体系独自运营局面。特别是要以地方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调整优化生物产业的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生物优势资源及产业基础的地区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足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城乡共同开发 ,产业联动发展。实行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促农、以工哺农、以城乡带乡。大力发展面向“三农”、

27、城乡双向辐射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结合,促进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农民增收。充足发挥县域沟通城乡、连接三次产业的载体作用,以小城乡为依托,优先发展产业潜力大、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对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小城乡。加强省级重点小城乡建设,抓好230个省级重点小城乡建设,其中,三农服务型中心小城乡130个,旅游型、工业型、口岸型等重点特色小城乡100个。尽快制定加强省级小城乡建设的具体实行意见,明确发展目的、工作任务、完善政策和管理办法。重点完毕600个小城乡供水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

28、达成60以上,基本解决小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公司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保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达成6500万亩以上。加快优良品种、品系的繁育推广,集成良种良法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普遍提高粮食单产。到2023年建设高稳产农田500万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累计达成3000万亩以上。加快发展畜牧、综合林业及其他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哺育猪禽业、肉牛业、肉羊业、奶业等四大畜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林

29、纸一体化、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等八大林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林果,积极推动林产品深加工。巩固提高烟、糖、茶等传统优势农业;大力发展花卉、中药材、马铃薯等新兴优势农业。到2023年实现全省林业社会总产值达成510亿元以上,努力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450万吨、奶产量60万吨、禽蛋产量30万吨;畜牧养殖业总产值达成60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3、协调配置资源,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整合监测资源,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流通和消费,哺育有机农产品产地和品牌。建成覆盖省、州

30、(市)、县(区)、乡(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扩大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加快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农产品入市和工业品下乡为重点,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推动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整合省、州(市)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种养业良种

31、体系建设。加强栽培、养殖、加工先进合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均等化。1、推动教育公平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稳定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中档职业教育。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

3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药品卫生监督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大力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继续实行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重点加快边境地区的骨干转播台和边境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以昆明、曲靖、玉溪、文山、楚雄、大理、

33、红河、版纳、丽江等州市为重点,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试点推广普及。实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历史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实行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大出生缺陷干预的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少生快富”扶贫工作的实行范围,进一步激励农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合理拟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多层次、广覆盖、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

34、社会保障,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纳入全覆盖保障范围。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形成方便易得的服务网络。推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以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为核心,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等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对非农就业的农民,要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被征地农民,采用“土地换保障”的办法,由征地部门出资,为被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并建立不同标准的个人账户;对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可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并解决社会保障,即“双放弃换社保”。扩大失业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将

35、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有承包协议)的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中村和城郊转户居民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户制度。大力推动福利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实行城乡福利设施建设工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灾害救助制度和大病、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到2023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90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成300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成210万人以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成380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成230

3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成220万人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0万人。(五)统筹城乡户籍管理继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主体功能区人口管理政策相适应的人口流动保障机制。在全省“一元制”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的基础上,就城市建设、人口计划生育、农村土地承包、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军队转业干部和退伍士兵安顿等实行统一标准的管理政策。以沾益、云县为先行试点,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套改革,探索缩小城乡人口之间的技能、就业、社保、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差距的办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六)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采用积极措施扩大就业。继续完善、贯彻就业促进政策措施,努力发明公开

37、公正的就业环境。大力开发就业市场,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重大项目带动本地就业。鼓励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新型就业形式;继续加大对自主创业和中小公司的财政、税收、贷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管理。清理、废除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公司自主用工为目的,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制,增长政府投入,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

38、至2023年,力争新增城乡就业110万人以上,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万人;获职业资格证书的总人数达成220万人次。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5万名,其中技师总数达成6万名,高级技工以上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提高到7%。基本建立起与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2023年,基本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七)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乡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绪,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做到统筹规划、统筹配套和统筹建设。强化城乡交通网络,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共享水平。1、加

39、强农村能源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大力发展沼气,加大节能改灶力度,提高能源运用效率。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大理、丽江、宣威等有开发价值的地区发展风能发电。在腾冲、曲靖、大理等地开发地热资源。推动生物柴油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燃料乙醇。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对于距电网较近,采用电网延伸办法相对经济合理的无电地区,采用延伸电网的办法解决;对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远离电网的地区,有水能资源的,采用通过开发小水电资源、建设小水电站的办法解决;对于不宜采用延伸电网办法或小水电解决的地区,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方式解决。到2023年,新增沼气池100万口以上,新增小

40、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营造薪炭林200万亩,改造薪炭林500万亩。基本解决50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户通电率达99。到2023年,全面解决20户以上自然村无电问题,沼气建设覆盖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建设基本实现产业化发展。2.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坚持“路、站、运、管、养”配套建设原则,积极推动城乡公路网建设。显著提高全省公路的通达深度、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解决乡村路晴通雨阻问题,广泛提高行政村的通畅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网络。加强沿边地区公路网建设,结合国防公路和对外开放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沿边三级以上公路网

41、。力争在2023年前实现沿边各县(市)、县乡之间及与国道、省道的横向和纵向贯通;到2023年,全省具有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通公路率达成99%;到2023年,全省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弹石路。3、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继续建设和完善具有先进水平的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通信网络发展。继续加大“数字乡村”工程投入。加大对“数字乡村”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网站更新管理,及时发布“三农”信息,为全省农民提供一个信息服务、交流沟通和资料共享的数字平台

42、,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政策宣传、电子政务和民主监督的网络平台。完善电子政务网建设。努力推动乡镇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加大网络信息员培训,加强网络管理维护,加快推动农村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乡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4、强化城乡供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净水解决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农村实现饮水安全,城乡实现取水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水质标准化、服务专业化,逐步建立覆盖广、保障高、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统筹考虑防止、治理与紧急抢险措施,加强河道堤防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恢复设计标准,清淤除障、整治河道,恢复河道和水库、湖泊调蓄洪

43、能力;加快骨干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和洪水控制能力;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提高防洪标准;强化防汛抗洪应急解决能力和减灾能力。到2023年,全省新增蓄水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120公顷。山区半山区新建“五小”水利工程100万件。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灌溉用水有效运用系数提高到0.55。解决农村1000多万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至2023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八)统筹城乡金融发展贯彻中央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各项政策意见,在加大信贷支持基础上,发挥民间融资的作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保险

44、体系。1、深化城乡金融公司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楚、财务健康、监管到位、有可连续发展能力、为城乡服务的金融公司。以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服务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村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共同支持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2、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富滇银行为主体,开展商业化并购和股权联合,对云南周边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并购,逐步实现跨区域联合经营,把富滇银行发展成为立足云南、联合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

45、金融服务,建立多层次信贷供应市场。3、建立贷款担保机制着重解决中小公司在城乡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现实问题,建立规范有效的中小公司贷款担保机构,创新方式筹措吸纳担保基金,完善创新担保机制和制度,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促使农村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发展。4、加快发展小额信贷建立健全小额信贷目的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的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小额信贷资金监督审查和跟踪问效,加大清收到期和历年拖欠信贷款力度,针对个别乡镇拖欠信贷款给予区别对待。加快发展以农业银行惠农卡以及小额信贷为重点的有助于“三农”的信贷业务。5、调整贷款结构各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做好对县域经济的发

46、展引导,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明有利条件;要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公司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效益且在本行业发挥重要支柱作用的优质公司,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贷款方式,增长对私营公司、个体经济等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6、加大农村保险建设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为农业龙头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提供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保险服务。在目前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研究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在农村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体的农村保险体系,适时研究组建或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解决因自

47、然灾害导致的农民损失等问题。到2023年,基本建立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民间金融以及农村保险的多层次城乡一体的金融体系,使农村金融生态明显改善。到2023年,我省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建立,农村资本市场进一步哺育壮大,小额信贷机制较为成熟。(九)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现有城乡建设用地,尽快划定各州(市)县耕地红线,统一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安排、合理使用。把深化非农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与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尽快启动和推动城乡建设用地的

48、统筹配置,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城乡有序有效流转。1、明确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各种权利,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对流转土地的产权主体、权利和利益边界进行法律确认,保障农民作为承包地产权主体各项权益的实现。探索新增城乡土地多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改革征地制度,对于新增的公益性用地,继续通过征收或征用的方式获得,并实行国有;对于非公益性用地,在符合城乡建设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用地单位通过市场获得,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交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保证农民土地被征后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充足运用经济手段配置土地加强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相协调的“统一市场”,逐步达成“同地、同权、同价”。以经济手段促进工业化和城乡化进程中土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加快城乡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并运用价格和税收等经济手段,促使各项建设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