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564578 上传时间:2024-07-09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000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期间,是赣榆县全面融入“两个率先”大局,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分重要。 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赣榆县委关于制定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本思绪编制,重要阐明“十一五”期间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是各镇、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实行年度计划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赣榆

2、县此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大纲。第一章 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一、“十五”发展基础和现状 “十五”期间,赣榆县牢牢锁定新兴工业经济强县、新兴开放经济强县、新兴海洋经济强县、新兴农业强县、新兴私营个体经济强县和新兴建筑业强县“六新六强县”奋斗目的,大力弘扬“万众一心、负重俱进、海纳百川、敢写第一”的赣榆精神,按照县域经济市场化、公有资产资本化、中小公司民营化、社会事业产业化、上级政策赣榆化、权力运营规范化“六化”思绪,创新务实,团结奋斗,完毕了“十五”计划拟定的重要预期目的,全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为“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民经济保持较

3、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3年,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8:36.1:33.1,二、三产业比重为69.2%。实现财政总收入4.8亿元,年均递增19.5%,高于“十五”计划年均递增10-11%的目的。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成6.42%,较“九五”末提高了3.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亿元,实际运用外资1.2亿美元,引进内联资金68亿元。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贯彻农业税减免、取消和水稻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设施蔬菜发展到8万亩,畜牧业社区达265个。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全

4、县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公司达成8家,农村经纪人队伍达1500余人。农村劳务输出有序推动,2023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9.5万人。预计202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较“九五”末增长了1387元。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珍品工厂化养殖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潮间带开发稳步提高,浅海域开发和生态渔业建设日呈高潮。全省首个“人工鱼礁”工程和“省级海水养殖示范园”项目顺利实行。渔港建设进展顺利,沿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青口港获准建设国家中心渔港并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海头港按国家一级渔港建设。 工业主体地位逐步提高,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显现。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战略思想,狠抓工业投入和

5、工业运营,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色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海洋食品、服装玩具等产业板快初具规模。2023年实现所有工业增长值22.04亿元,实现工业入库税金1.42亿元,工业增长值占GDP比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提高。所有工业用电量较“九五”末增长1.4倍。纳税超千万元公司达成3家。规模以上公司比“九五”末净增85家。协鑫热电、聚脂薄膜、榆嘉药业、易达酒业、舜天服装、福榆氯碱、中大海藻、东成酒业等一批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促使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新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2项,累计投入6.83亿元,“科技兴县”战略促进了产

6、业结构和科技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赣榆高级中学转为“四星级”高中,6所重点中学转为“三星级”高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本科达线连续7年居全市之首。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新上民办学校8所;职业教育规模化,实现“十校联动”。卫生事业成绩显著,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用,新办民营医疗机构5家,全县医疗服务人员达5100人。完毕农村改水受益人口63.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九五”末的32.4%提高到现在的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成90%以上,以村为单位合作医疗覆盖率达成100%。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国

7、家级、省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拔河比赛等有影响的赛事,赣榆农村拔河队获全国拔河锦标赛冠军,恢复性举办了两届徐福节。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新型流通业快速崛起,各类市场、商业中心交易活跃,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亿元,为“九五”末的1.6倍,年均递增9.4%。交通运送、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新型社会服务业等蓬勃发展。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传输方式为主的骨干综合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政府上网、公司上网、家庭上网全面推动,信息资源开发运用率稳步提高。抗日山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宋口村、厉庄谢湖茶果基地、门河中药村基地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8、,旅游业已形成“东西南北中,山海祠城园”的发展格局,“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日益在省内外唱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同三高速公路赣榆段建成通车,欢林、石林、青班、青抗、青沙等公路相继竣工,“十五”末全县农村各类等级公路比“九五”末净增1100公里。总投资3.8亿元的农电网、城电网改造完毕。海堤达标完毕19.4公里。率先启动市“一体两翼”战略,开工建设柘汪临港产业区并完毕基础设施投资8000万元,总投资57亿元的海头深水港“十五”末启动前期工作。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西关工业园全面启动,各类园区累计投入6.2亿元用于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成

9、为产业集聚区和拉动赣榆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时代广场、万隆步行街、深港商贸总汇等商业步行街的开发,锦绣江南、东大花园、青河丽景等综合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的拔地而起,以及一大批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实行,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消费环境,拉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 “十五”成就的取得,重要得益于全县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立足县情拟定目的,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发展对策,形成符合赣榆实际的发展思绪,并紧盯目的扎实苦干狠抓贯彻。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工业主体地

10、位不够明显;产业布局区域分工不清楚;沿海综合开发运用限度低,港口、码头带动功能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与连云港港功能分离,重大基础设施欠缺;城市化水平不够高,中心城乡集中度差;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存在,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比周边地区发展仍显缓慢等。以上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作出部署,在发展和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二、“十一五”发展阶段简析 “十一五”是赣榆实现“富民强县、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全省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确立,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行,以及全市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出台,都为全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

11、遇。就赣榆自身而言,“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因素重要有三个方面:1、新规划的战略要素。无论是省沿海经济带开发,还是全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赣榆都是前沿阵地和重要节点,是发展的突破口;全市新一轮发展规划重大战略性调整,更是把赣榆北部作为临港工业布点的重要区域,把县城作为打造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的一个重要组团,市县一体发展的规划更加有助于快速集聚发展要素。2、沿海港口资源要素。日趋发展壮大的连云港港、岚山港,加上赣榆沿海连云港港柘汪港区、海头港区建设的大力推动,特别是海头港深水码头的建设,同时借助岚山港,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了龙头平台;沿海滩涂、盐田、环境,以及海堤大道、242省道、沿海铁

12、路等“沿海大通道”建设,为发展沿海大工业提供了有力保障。3、项目承接载体要素。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头港区、马来西亚工业园、赣榆经济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西关民营工业园等沿海一体化平台的不断膨大和功能的日臻完善,将为赣榆全面融入全市沿海生产力统一布局提供强力依托。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 “十一五”期间,赣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以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的,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13、积极策应全市“快速突破东区、着力提高新海、积极发展赣榆”的工作重点,牢牢锁定“以港兴工,以工强县,融入港城,以城带农”发展方针,深度实行“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三大战略,做到“四个坚持”,实现“四个突破”,即坚持发展要务,实现临港工业大突破;坚持科学统筹,实现产业板块大突破;坚持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增收大突破;坚持全面进步,实现平安和谐大突破。坚持的重要原则是: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政策的把握与调控,切实加强宏观引导,有效配置公共资源。2、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原则。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并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扩大外延,挖掘内涵,实现

14、有市场、有效益的较快发展速度。3、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充足发挥境内良好的区位条件、海港优势以及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区域重点发展、优势区域优先发展。4、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坚持加快工业化进程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产业渗透力,提高综合竞争力。5、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楚、相对集中的业态空间组织形态。6、外向带动、对外开放原则。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面接轨资本市场、要素

15、市场,打造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的重要区域。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的 “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是:建设江苏沿海临港工业一流县,力夺海洋经济全国头牌,建设国际性海滨工业城,成为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的重要组团;全面打造“实力赣榆”、“和谐赣榆”、“法治赣榆”、“人文赣榆”、“诚信赣榆”。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经济民营化、就业多元化、乡村城乡化、生活现代化”的“六化”新农村。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赣榆。到2023年左右,把赣榆建设成为东部沿海临港工业、中部平原高效农业、西部山区生态林牧业三大经济板块产业地。重

16、要目的为:经济总量发展目的。GDP年均递增30%,2023年达成300亿元,比“十五”末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3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0:38;财政总收入达成40亿元,年均递增5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毕5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少于350亿元。人民生活发展目的。到202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成750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成20230元,年均递增12%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城市发展目的。城市化水平达成45%,生活垃圾无害化解决率达成95%,城市生活污水解决率提高到90%,人均公共绿地2023年达成30平方米以上,森林绿化覆盖率

17、达成36%。 和谐社会发展目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成2023以上;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病床数达成30人和26张;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改革开放目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年均增长70%,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源运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减少15%,工业用水反复运用率达成80%,切实防止水污染。第三章 “十一五”时期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第一节 坚持以港兴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坚

18、持工业第一方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足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提高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以沿海港口开发带动产业园区发展,重点建设东部沿海岸线各类产业板块,辐射带动内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基地和临港产业基地。到2023年,全县工业增长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6%。一、积极突破重点产业 积极对接省沿海经济带开发,深度贯彻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港口为依托,大招商、招大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重力打造“凤凰北翼”,围绕产业联动,集中哺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大优势的产业,构建临港化工、新型能源、钢铁建材、机械制

19、造、生物医药、海洋食品、服装玩具、船舶修造八大基地。重点突破以下产业:1、石油化工。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等项目,拉长产业链,发展其下游产品,打造巨型石化工业产业集群,实现连云港地区石化工业零的突破。2、钢铁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特种钢及钢铁制品。积极引进国内大型钢铁公司和外资公司,接受国内外大型钢铁公司的产业转移,到2023年形成5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构建钢铁产业集群。3、硅材料工业。充足发挥硅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硅产业,重点推动鑫润二期工程项目、硼硅玻璃项目,到2023年形成“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石英玻璃管”三大硅材料工业基地。4、船舶修造业。重点发展现代造

20、船业,积极引进外资,接受韩国造船业的辐射转移,近期由510万吨级旧船翻新发展至510万吨级的船舶建造,填补产业空白。5、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食品、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建成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6、医药产业。以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化学合成药、现代中成药、生物及海洋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和医药包装材料等为特色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7、食品产业。依托农副产品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食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酿造业、奶制品业、果蔬深加工业、粮油加工业、海产品加工业和肉类加工业等,努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形成一

21、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8、建材产业。在着力提高传统建材产业的同时,注重新型建材开发,重点发展新型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装修材料;依托西部山区石材资源,大力发展石材产业,开发石材装饰和工艺产业,建设石材产业基地。9、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服装、玩具、食品、建材、电子、机械等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和环保型产业,提供广泛就业岗位,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二、一体规划工业布局 坚持以布局挖潜生产力,以规划催生板块经济;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强力推动沿海铁路、沿海公路、242省道、连云港港柘汪港区和海头港区、青口河内河航运等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着力突破连云港港北翼柘汪、海头功能区建设。突破制约发展的

22、硬件瓶颈,全力构筑沿海三大板块:构筑30平方公里柘汪临港产业区,以石化、钢铁、造船产业为主体,以超亿元项目为支撑,依托总投资90亿元万海石化、总投资60亿元帝华特钢、总投资30亿元海洋石化等已落户重大项目,将其打导致全省一档、全市一流的产业区。构筑40平方公里海头临港工业区,以总投资57亿元的海头深水港建设为龙头,以总投资90亿元的马来西亚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全面推动海头临港工业区建设;重兵压阵,重力推动,海头、石桥、柘汪组团递进,建设以钢铁、石油、橡胶、棕榈油为主的临港化工业集中地。构筑100平方公里环城都市经济圈,打造以环保工业、新科技工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循环经济。三大板块外延相

23、接,内涵相补,形成海州湾百里工业长廊。到2023年,沿海产业规模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达成80%以上,规模公司超过300家,发展纳税过5亿元“航母型公司”3家,过亿元公司10家,创国家级、省级名牌40个,国际认证产品50个。 三、壮大镇村工业实力 以全民创业为主抓手,开辟集体创收新渠道,系统推动“百村万户农民增收”、“富民增知”等富民工程,形成人人有项目、村村有实体的发展局面。立足区域,分类指导,东部以青口新庄社区和柘汪西棘荡村、中部以赣马古河套村和门河东苘湖村、西部以班庄古城村和欢墩姚朱范村为典型,推广金山民营创业园模式,扩大典型铺路效应,批量建设工业强镇、工业强村。坚持集群带动,辐射发展,强强

24、联合,优势互补,拉长产业链,打造极富集聚力、辐射力的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来填补镇村公司竞争力相对弱小的劣势。在中部平原哺育收入过500万元的创业典型村20个以上,在西部山区哺育收入过200万元的创业典型村20个以上,在全县打造工业税收过5000万元和过3000万元的工业强村各10个。“十一五”期间哺育柘汪、海头、青口等财政过5亿元的工业强镇3个,哺育新庄、狮子口、响石、小口等收入过亿元的工业强村10个,哺育西林子、海后、宋口等收入过千万元的工业强村20个,哺育收入过百万元的工业强村100个。四、集团发展民营公司 进一步贯彻发展民营经济“六放”规定,继续推动干部带头创业、全民竞相创业。扶优扶强,

25、坚持以优势公司为核心,组建行业集团,重点扶持中大海藻、神仙紫菜、榆城集团等传统龙头公司,打造产业规模优势,创建食品加工园、玩具城、化工园、建材区、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和生物制药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形成特色工业板块经济。以资产为纽带,引导条件成熟的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逐步发展为上市公司。到2023年,力争民营经济增长值占全县GDP比重达60,哺育纳税过亿元的民营公司5家、纳税过千万元的民营公司100家、纳税过500万元的民营公司400家。第二节 坚持统筹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定,坚持统筹发展,用工业化、城市化、

26、市场化、服务化的理念抓“三农”,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经济民营化、就业多元化、乡村城乡化、生活现代化的“六化”新农村,强力推动出门有公交、居住有楼房、干活有工厂、家家有存款、上学有学校、就医有保险、人老有供养、休闲有地方、困难有人帮、办事有规章的“十有”标庄建设。一、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现代化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进一步农村、惠及农民,不断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农民生活现代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加强次主题建设,保证每年一个次主题。2023年为“村村通工程年”,建设新设施,继续巩固农村道

27、路,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加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村村通有线电视,保证到2023年数字电视城乡联网率达成100%。2023年为“特色建设年”, 发展“一镇一品”,发展新农业,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2023年为“农家观光年”,在“特色竞赛”的基础上,完善生态村的建设,实现“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建设目的。2023年为“弘扬民俗年”,充足挖掘赣榆的民俗文化,以活动为载体,以竞赛为促进,弘扬“赣榆古韵”,提倡新风尚。2023年为“百强竞赛年”,围绕发展搞比拼,围绕经济社会事业等指标搞竞赛,评出全县百强村。科学制订生态农业标准,开拓农业标准化领域,发展无公害食品,建立健全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质量

28、监测检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立足构建“三大”农业圈,推动农业产业化面向国际现代农业,整合区位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三大农业圈。沿海海洋公司农业圈,发展外向型、科技型龙头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海洋工厂化养殖面积达成50万平方米。平原腹地庄园农业圈,重点加快专业经济社区、现代农庄建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山区绿色生态农业圈,进一步推动山区开发和退耕还林,打造科技示范型的绿色植被,建设绿色生态赣榆。围绕三大农业圈,继续巩固发展墩尚泥鳅、沙河蔬菜、欢墩芦笋、黑林板栗、塔山杞柳、班庄茶叶、门河中药材、海头特种毛皮动物、罗阳淡水养殖、宋庄对虾、石桥海头梭子蟹、柘汪贝类、厉庄樱桃、金山鹌鹑等18个特

29、色产业基地,扩大特色品种,形成一镇一品发展格局。围绕市场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到“十一五”末,力争哺育国家级龙头公司3家,省级龙头公司5家;创建3到5个国家级品牌, 6到10个省级品牌。三、立足哺育“四有”新农民,推动农民素质化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四有”农民的培训。加快农村扫盲步伐,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哺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胆发掘、使用农民人才,激励农民自我汲取科普知识,自我提高创业本领,自我增强发展经济能力。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强化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推动“农民大转移、劳务大输出”工程

30、。完善建筑业市场管理和规范,做大做强三兴品牌,鼓励其他建筑公司提高资质等级,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巩固重点区域,突破潜力地区,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使建筑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县镇村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联”责任岗:即产业建设联系责任岗、维护稳定联防责任岗、扶贫帮困联户责任岗、社会事业联点责任岗,责任对口、信息对口、帮扶对口,快速推动农民提高素质、发家致富。第三节 坚持融入港城,打造国际性海滨工业城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以国际先进的科学理念,拓展规划编谋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城乡规划的全面覆盖。积极融入全市新一轮城市规划,按照市“快速突破东区、着力

31、提高新海、积极发展赣榆”推动重点,突出沿海特色,大手笔规划,快速度推动,全力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连云港的重要组团。一、对接市区,做大城市板块 以全市“三大地区”的城市建设规划为指导,市场运作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积极融入港城,重点推动新城区建设,加快城市东进步伐,实现新城区、老城区、开发区、青口港区、都市工业区联动,城市与园区互动,做大青口板块,连接东部市区,实现“融入港城”的战略目的。从国际性高度出发,完善新城区的建设规划、旧城改造规划和“十里秦淮河”开发规划,以海岸为东沿,以青口河、朱稽河、黄海路为横轴,以华中路、青龙大沟为纵轴,以内外环为襟连,全面拉开城市布局大框架。到“十一五”末,县城成为“

32、一岸揽海、二城呼应、三河分区、四片发展”的布局结构。二、科学经营,提高城市功能 围绕城市发展内涵和品质,整合资源,用活资源,经营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能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合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新城区突出海滨特色,彰显行政、旅游、高端商务功能;老城区突出“十大名品街”特色,彰显人居、商业功能;“十里秦淮河”彰显餐饮、娱乐、民俗功能。5年内城市整体投入突破100亿元以上,城乡人口突破5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突破30平方公里,建成沿海特色鲜明、产业布局科学、设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的国际性海滨工业城。三、立足县域,完善

33、城乡布点 按照扩大中心(县域)、放大节点(镇驻地)、以线串珠(道路)的思绪,全面做好规划工作,保证“十一五”末没有不被规划的地块,构建县城城乡行政村协调发展的格局。以增强城乡辐射带动力为目的,提高城乡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扩大城乡作为县城的卫星城功能,塑造城乡个性特色,全面提高县域城乡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强化小城乡行政辖区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地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引导农民由农村向城乡移居,由山区向沿海移居,逐步改善县域城乡二元结构。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加快柘汪、沙河、墩尚、海头等重点中心镇建设,着力推动特色名镇、康居示范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创建10个省级新型示范镇和50个康居示范村。第四节

34、 坚持产业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联动,集中哺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规划引导、产业集聚、模式创新,着力构建临港工业供应支撑平台、城乡统筹发展对接平台、开放经济商贸交易平台。到“十一五”末,服务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成38%。 一、突破现代物流业 1、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依托港口交通优势,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注重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入驻,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建设园区物流信息平台。抓住204国道改道、242省道开工、沿海大通道建设机遇,纵深推动柘汪港、海头港、青口港、三洋港等物流港及业主码头建设,形成集运送、储存、配送、信息传递等为一体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到20

35、23年,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成为中转、仓储、配送于一体的连云港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的重要组团。2、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加强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哺育壮大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大型现代物流公司集团。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全力推动一期投资40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连云港上海国际库存商品调剂中心建设。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铁路、公路、内河航道和城市道路网为支撑的立体交通运送网络,加快货运站场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二、改造传统商贸业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引进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公

36、司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鼓励支持各大商贸集团在赣榆连锁经营,引导和激励本地商贸公司做大做强,扶持上海农工商超市、华联超市延伸服务网点。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头苏鲁海产品市场、苏鲁边界建材批发市场及沙河粮油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特色专业市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应。三、提高新兴服务业 1、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积极推动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

37、会计、法律、征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公司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积极哺育和引进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为社会提供决策征询、投资论证、房产交易、资产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公司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完善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到2023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3、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密布、快捷、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构建

38、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继续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业。4、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积极发展证券服务业。进一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县域金融生态,吸外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我县经济连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加大对高新技术公司、中小公司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保险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实现业务解决电子化、支付网络现代化

39、,建立健全遍布城乡各地的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5、积极发展科教服务业。加快科技进步。建立健全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公司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依托中心城乡,面向公司和农村,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网络,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突破旅游节会业 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山海特色,实行精品战略,抓好重点景区和重要景点的资源整合,依托“徐福故里”品牌,提高“徐福节”档次、规模,重点打造蓝色滨海旅游、红色革命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三色旅游”大板块,将赣榆建成旅游景点多、旅游信誉好、

40、旅游收入高的旅游经济强县,强力打造“苏鲁交界旅游第一县”,积极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1、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积极融入连云港旅游经济圈,在完善现有特色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可开发性强、市场前景好,同时又能体现赣榆风格和形象的拳头项目,如徐福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抗日山红色旅游景区扩建、夹谷山圣人遗迹旅游开发、秦山岛度假旅游开发、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恢复建设、大吴山森林公园建设、塔山湖水利风景区建设、二龙山生态旅游开发、金山世纪园扩建配套、赣榆桃花岛海滨旅游观光园建设、苏北民俗博物馆和小沙东海战纪念馆建设等项目,打造“全国旅游百强县”。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合作,搞好我县旅游

41、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宣传和推销,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争取至2023年,全县新增国家AAAA级风景区1处,国家AAA级风景区3处;新增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出3-5条有内容、有影响、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线路产品,成为参与内外竞争的优势品牌;全县接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旅游业增长值占全县服务业增长值的比重达成15%以上。2、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增长城市和大型旅游区内的综合服务配套工程,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着力扶持和新上一批旅行社、旅行客运、宾馆酒店、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公司,形成10-15家

42、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公司,加快高端健身娱乐休闲设施建设,使旅游公司组织机构得以完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定的旅游公司运作机制。建立宾馆、餐饮、导游等服务行业人员的上岗资格认证和后续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覆盖全县的涉及餐饮、住宿、旅游景点等信息的网络平台,逐步形成现代旅游服务体系。3、加快旅游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永续运用的原则,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权及经营权有偿出让等方式,打破区域和部门界线,实行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多元投资发展旅游业。第五节 坚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项目落户平台强化各类交通基础设施

43、的有效整合,逐步形成海、陆、水等各类交通设施统筹协调的交通网络,形成有机统一的广域交通体系。大力推动电力、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港口建设 加快连云港港北翼柘汪、海头功能区建设。依托柘汪港、海头港、青口港,加快项目集聚,建成重型产业落户平台。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交通体系,打通港、城快速通道,构建跨区域广域交通体系,增强对腹地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跨区域开发能力。构建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整合港口、海运、仓储、揽货、组装等资源,完善集疏运网络,发挥大进大出的港口优势,构建粮油、饲料、矿石、建材等大宗商品的仓储、中转、加工和贸易基地。柘汪港区规划为液体、

44、散装码头,海头港区“十一五”期间规划形成3000万吨/年吞吐能力。积极发展内河航道和海上运送。到2023年完毕青口中心渔港二期工程,完毕海头渔港改、扩建工程。完善水陆联运系统,加强赣榆县的水上对外联系。改建三洋港货运码头,通过改建将其建成为3万吨级泊位的集渔业生产、海上运送、船舶修造、供油、供水、海产品批发的综合性港口。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铁路建设。重点争取沿海铁路大通道、连云港至盐城铁路赣榆段建设;规划建设疏港通道,为柘汪临港产业和海头港口物流做支撑;规划建设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编组站。2、公路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52.5公里临连高速公路赣榆段,到2023年建

45、成通车;建成21.5公里242省道青口至市开发区段一级公路,改造建设63.2公里204国道、19.6公里310国道、33.5公里242省道黑林至青口段一级公路、7公里墩尚改线段一级公路、29公里青沙公路一级公路,新开工建设50公里的省际及县际道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使县至镇、镇至镇道路所有实现灰黑化,镇至村道路部分实现灰黑化,初步形成开放式公路网。切实保证货畅其流,人便其行。3、航道建设。争取实行通榆运河21公里及范河17公里航道整治工程,使之达成国家五级航道的标准,进一步完善赣榆县的航道运送系统。4、危桥改造。投资9600万元,完毕境内123座危桥改造。5、站点建设。按二级站标准新建赣榆东站

46、。对墩尚、柘汪、沙河等三镇客运站进行改建,使之达成农村中心站点标准。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1、电源建设。规划建设柘汪、海头热电厂。鼓励发展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热电联产,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2、电网建设。2023-2023年重点完善110KV网架,同时考虑第二个、第三个220KV变电所建设;重点实行110KV石桥变电所、110KV临港变电所和班庄输变电工程、墩尚变升压工程,实行35KV金吴、班庄线路工程、城东变增容工程、欢墩变电所输变电工程及110KV茅赣线路改造工程等;到2023年左右完善220KV网架并形成三个供电区域,重点实行龙河、门河输变电工程及变增容工程。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

47、加强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区域供调水及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1、防洪除涝工程。依托流域和区域性行洪河道堤防及海堤,构筑防洪除涝防线。按照不同等级设计标准,重点实行绣针河、龙河等河道防洪除涝工程,洼地抽排、东线调水拓浚及一批涵闸除险加固等工程。 2、海堤建设工程。全面完毕56公里海堤达标工程。 3、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县乡河道清淤、水源建设和石梁河、小塔山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开挖土石方4000万方,建设中小型建筑物小沟级以上4000座,中沟级以上500座;实行骨干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等工程。实行农村安全饮水

48、工程,“十一五”期间保证15万人饮水安全。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完善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垃圾解决、污水解决、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功能配套。加快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第六节 坚持扬优展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普及为主线,优化社会事业布局,统筹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强力推动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和可连续发展。一、推动教育现代化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办学,努力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健康发展的格局。政府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薄弱学校帮扶改造力度,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统筹力度,组建社会职业教育集团,广泛开展技术、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依托新城建设,鼓励新办民营学校,突破高等教育,建设“维多利亚读书城”,“十一五”期间,争取引进各类中小学校和知名大学分校6-8家以上。到2023年,我县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健全、布局优化合理、发展健康快速、水平现代一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