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55022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PDF 页数:94 大小:3.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高清版)《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U O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掘 履 砌J G J/T1 7 7一2 0 0 9备案号J 9 7 0一2 0 0 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S tandardforener群efficiencytestofpublicbuildings2 0 0 9一1 2一1 0发布2 0 1 0一0 7一0 1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 国住 房和城 乡建 设部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S tandardforene卿efficiencytestofpublicbuildingsJ G J/T1 7 7一2 0 0 9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 0年7月1日中国建

2、筑工业出版社2 0 1 0北京中华人 民共和 国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S t田记ardforenergyefflclencytestofpubllcbulldingsJ G J/T1 7 7一2 0 0 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密东印刷有 限公司印刷开本85 0 X ll6 8毫米2 0 1 0年3月第一版关1/3 2印张3字数7 9千字定价统一书号:版权所有2 0 1。年3月第一次印刷1 5.0 0元1 5 1 1 21 7 80 3翻 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 0 0 0 3 7)本社网

3、址:http:/wwwcabpC om。n网上书店:http:/www.chlna-bulldlngC om C 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 6 0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 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 为J G J/T 1 7 7一2 0 0 9,自2 0 1 0年7月l日起实施。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 0 0 9年1 2月1 0日前一】一曰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 0 0 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 2 0 0 67 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

4、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供配电系统检测,照明系统检测,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以及相关附录等。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 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 0号,邮政编码:1 0

5、 0 0 1 3,D mall:)。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达尔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提赛(T S I)亚太公司(北京)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东合建筑节能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邹瑜徐伟曹勇王虹刘月莉杨仕超叶倩架景阳宋波张元勃万水娥王新民王洪涛徐选才柳松俞著周楠黄振利万树春朱永前何仕英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许文发冯雅付祥钊龚延风朱能林洁段恺郭维钧孙述璞目次1总则 12术语

6、23基本规定 34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 45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75.1一般规定 75.2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 75.3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 96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n6.1一般规定 1 16 2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 n6.3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 1 26.4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 1 37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 巧7.1一般规定 1 57.2外窗气密性能检测 1 57.3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 1 58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 1 781一般规定 1 78.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 1 78.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

7、检测 1 984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1 98.5水泵效率检测 2 08.6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 2 19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 2 39.1一般规定 2 369.2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 2 39.3新风量检测 2 49 4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 2 4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2 6供配电系统检测 2 8n.1一般规定 2 81 1.2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 2 8n.3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 2 8n4功率因数检测 3 0n.5电压偏差检测 3 0n.6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 电量校核检测 3 1照明系统检测 3 21 2.1照明节电率检测 3 21 2.2照度值检测 3 31 2

8、 3功率密度值检测 3 31 2.4灯具效率检测 3 41 2.5公共区照明控制检测 3 4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3 61 3.1送(回)风温度、湿度监控功能检测 3 61 3.2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检测 3 71 3.3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 3 71 3.4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3 81 0祀、附录A仪器仪表测量性能要求 3 9附录B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 4 0附录C水系统供冷(热)量检测方法 4 2附录D电机输人功率检测方法 4 3附录E风量检测方法 4 4本标准用词说明 .4 8引用标准名录 4 9附:条文说明 5 1C ontents1G e

9、neralP rovlslons ,.12T erms 23B asicR equirements 34A verageI ndoorA lrT emperatureandR elativeH umldrtyT est .45N on-transparentE nvelopeT hermalP erformanceT est75.1G eneralR equirements 75.2H eatT ransferC oefflclentT estbyH eatflowM eter 75 3H eatT ransferC oefflclcentT estbyS ampleslntheS ameC

10、ondrtlons 96T ransparentE nvelopeT hermalP erformanceT est 1 16,1G enera1 R equirements 1 16.2T ransparentW allsandS kyllghtR oofT hermalP erformanceC alculatlonand V enfied 1 16 3H eatT ransfer6 effI cI entT estbyS amp1 e、I ntheS ame C ondltions ”,1 26.4O utsldeV entllated氏 ubleT ransparentW all、H

11、eatI nsufationP erformance 1 37B ulldingE nvelopeA irT lghtnessT est 1 57.1G eneralR equlrement、一1 57.2E xtenorW mdowA lrT lghtnesS 1 57.3T ransparentW allsA lrT lghtness 1 58H eatingandA I卜condltloningwatersystemP erformanceT est ,1 78.1G eneralR equirements ,1 788.2C hlll司H eatP umpA ctualC oefflc

12、,cntof P erformance 1 75.3R eturnw爪 crT emperatureC onsl、tency 1 95.4T emperatureD lfferenceof theT ransferL lquld 1 98.5P umpE ftlclency 2 08.6E ne堪 yE fflclencyR atloofC oolingS ourceS ystem 2 19A I卜condit1 onlngA lrS ystemP erformanceT est 2 39.1G eneralR equir哪ents 2 39.2F an P owerC onsumptlonP

13、 er U nltA lrV O lume 2 39 3F re、hA lrV olume 2 49.1C on、tantA lr F lowS ystemB alanceR atlo 2 41 0H eatingand A lr一condltioningS ystemY earE nergyC onsumptionandE nergyE fflclencyR atloofC oolingS ourceS ystemT estlng 2 611P owerS upplyandD lstrlbutlonS ystemT est 2 81 1.1G eneralR equirements 2 81

14、 1.2T hree-phaseV ohageU nbalance 2 81 1.3H armonlcV O ltageand H armonlcC urrent 2 81 1.4P owerF actor 3 01 1.5D evlationofS upplyV oltage 3 01 1.6S u 卜meteringof P owerC lrcultV erlflcatlon 3 11 2L ightingS ystemT est 3 21 2.1L lghtingE nergyS avingR ate 3 21 2.2nlumlnationV alue 3 31 2.3P owerD e

15、nslty ,3 31 2.4L lghtingE fflclency ,3 41 2.5P ubllcA reaL lghtingC ontrol 3 41 3M onitoringand C ontrolS ystemT est 3 61 3.1S upply(R eturn)A lrT emperatureand R elatl、ltyH unlldrtyM onltonngand C ontr。!3 61 3.2P ressureD lffcrenceC ontrolF unctlonof A I卜condltlonl呢9W aterS ystem 3 71 3 3 M甘lableW

16、aterC ontrolP erfornlanceonF anO刀l 3 71 3.4L lghtingand L owV O ltageD lstrlbutlonS ystem 3 8A ppendlxAA pparatusP erformanceR equirements 3 9A ppendlxBT estingM ethodof O verallB ulldingE nvelopeA lrT lghtnessP erformance 4 0A ppendlxCT estingM ethodofH eatingorC oolingC apacity 4 2A ppendlxDT estl

17、ngM ethodofI nputP ower 4 3A ppendlxET estingM ethodofA lr F low 4 4E xplanatlonofW ordingI nT hisS tandard 4 8N ormativeS tandards 4 9E xplanatlonof P rovlslons 5 11 b1总则1.0.1为了加强对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督与管理,规范建筑节能检测方法,促进我 国建筑节 能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的节能检测。1.0.3从事节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从事节能检测的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1.0.4本标

18、准规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标准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5在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建筑采光顶S kyl,ghtroof太阳光可直接透射人室内的屋 面。2.0.2透光外围护结构transparentenvelope外窗、外门、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等太阳光可直接透射人室内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2.0.3冷源系统能效 系数energyeff,c,encyratloofcoolingS ourcesystem(E E K、y、)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

19、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2.0.4同条件试样S amples,ntheS ameC ond,tlons根据工程实体的性能取决于内在材料性能和构造的原理,在施工现场抽取一定数量的工程实体组成材料,按同工艺、同条件的方法,在实验室制作能够反映工程实体热工性能的试样。3基 本 规 定3.0.1当进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时,委托方宜提供工程竣工文件和有关技术资料。3.0.2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有效期 内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或检测证书。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4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4.0.1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有集

20、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应按照采暖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2 0进行抽检。同一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 0。2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 0。3检测数量在符合本条第1、2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托方要求增加。4.0.2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温度、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1)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2)3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3)气流组织方式不 同的房 间应分别

21、布置温度、湿度测点。2温度、湿度测点应设于室 内活动区域,且应在距地 面(7 0。一1 80 0)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湿度测点位置及数量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房间使用面积小于1 6耐时,应设测点1个;2)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1 6耐,且小于3 0时时,应设测点2个;3)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3 0 m,且小于6 0 m”时,应设测点3个;4)当房间使用 面积大于或等于6 0耐,且小于1 0 0耐时,应设测点5个;5)当房 间使 用 面 积 大于或等于1 0 0 m”时,每 增 加(2 0一3 0)m2应增加1个测点。3室

22、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应在最冷或最热月,且在供热或供冷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时间不得少于6 h,且数据记 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3 omln。4室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全:rm,:艺一宜厂全::,一幸(4.0.2一1)(4.0.2一2)式中:trm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trm,检 测 持 续 时 间 内受 检 房 间第艺个 室 内逐时 温度();n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温度的个数;t,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个测点的第:个温度逐时值();p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的个数。5室内平均相对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叭m

23、叭m,宝、m,(4.0.2一3)p习汽,_一1p(4.0.2一4)式 中:叭m检 测持续 时 间 内受 检房 间 的室 内平 均相对 湿度(%);件m,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个室内逐时相对湿度(%);n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湿度的个数;叭,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个测点的第:个相对湿度逐时值(%);p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的个数。4.0.3室内温度、湿度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设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 B5 0 1 89的规定;2当室内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检测

24、值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5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5.1一般 规 定5.1.1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和热工缺陷等检测。5.1.2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和隔热性能的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 G J/T1 3 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5.1.3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为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加权平均传热系数。5.1.4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可采用热流计法;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同条件试样法:1外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小于1.2耐K/w;2轻质墙体和屋面;3自保温隔热砌筑墙体。5.2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5

25、.2.1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种构造做法不应少于2个检测部位;2每个检测部位不应少 于4个测点。5.2.2热流计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流计法是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外墙和屋 面的内、外表面温度场测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分析确定热桥部位及其所 占面积比例,采用热流计法检测建筑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温度、热流密度,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外墙(或屋面)加权平均传热系数。2热流计法检测应在受检墙体或屋面施工完成至少1 2个月后进行。3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进行,检测期间建筑室内外温差不宜小于1 5。4外墙(或屋 面)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

26、原理、热流和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及安装要求、检测条件和数据整理分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 G J/T1 3 2中的有关规定。5外墙热桥部位热流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充分考虑覆盖不同的受热面。热桥部位应根据红外摄像仪的室内热成像图进行分析确定。热流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宜根据红外热成像图中的温度分布确定,且应布置在该受热面的平均温度点处。每个受热面应至少布置2个热流传感器,并相应布置 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热桥部位外表面应至少布置2个温度传感器。6红外热成像仪测量应在无雨、室外平均风速不高于3 m/s的夜间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时,应避免非待测物体进人成像范围,拍摄角

27、度宜小于3 0 0;同时,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测量受检部位表面温度,并记录建筑物室 内、外空气温度及室外风速、风向。7应根据外墙(或屋面)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所 占面积的比例,通过现场检测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热流密度计算得到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各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外墙(或屋 面)的平均传热系数:K pK m_又马凡厂p十下二苏一二干一下欠1alr。m一1.r.out少F(5.2.2一1)T alr一六 T ln(5.2.2一2)兀r.out一T n,I,一竺2 3(5.2.2一3)式中:K m建筑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W耐K);K。建筑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ZK

28、);马热桥部位第j个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W 耐K);q热桥部位各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之和的算术平均值(W/mZ);凡红外热成像图中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所 占面积比;凡热桥部位第j个受热面对应的表面积(耐);T alr。室内空气温度();T alr.ou,室外空气温度();F检测区域的外围护结构计算面积(m);工。热桥部位平均内表面温度();T ou,热桥部位平均外表面温度()。5.2.3外墙(或屋面)平均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当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本

29、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5.3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5.3.1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数量应以单体建筑物为单位随机抽取确定;2每种保温材料不应少于2组;3每种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不应少于2组,且应包括典型热桥部位。5.3.2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条件试样法检测应在外围护结构保温施工时同步进行。同条件试样所对应的保温施工部位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与检测单位共同商定。2施工现场进行 同条件试样 的保温材料(包括砌体 的砌块)、厚度尺寸等应与工 程一致。保温浆料应同条件制作并 养护试样。3轻质外围护结构可在现场抽取材料、构件,在实验室组装制

30、作试样;自保温隔热砌体墙可在现场抽取砌块、砂浆,在实验室砌筑试样,并养护干燥。试样构造尺寸应与实物一致。4外围护结构热阻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 G B/T1 3 4 7 5进行;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G B1 0 2 9 4或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 G B1 0 2 9 5进行。其他材料可直接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 B5 0 1 7 6给出的有关参数。5传热系数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 B5 0 1 7 6给出的方法计算,也可采用传热学计算软件计算

31、。5.3.3外墙(或屋面)平均传热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当外墙(或屋面)受检部位平均传热系数的检测值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6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检测6.1一般规定6.1.1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包括保温性能、隔热性能和遮阳性能等检测。6.1.2建筑物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 G J/T1 3 2的有关规定进行。6.1.3当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的构造外表面无金属构件暴露时,其传热系数可采用现场热流计法进行检测。6.2透明幕墙

32、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6.2.1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种面板、构造做法均应检测;2每种构造不应少于3处;3每种面板不应少于3件。6.2.2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透明幕墙、采光顶构造尺寸应直接或剖开测量,幕墙的展开图、剖面图、节点构造图等应根据检测结果绘制或确认;2幕墙、采光顶面板(玻璃、附保温材料的金属板等)应从工程所用的材料中抽取试样,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 B/T84 84规定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其他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采取取样检测或与相应样品对比等方法获得;3每幅幕墙、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

33、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等参数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 G J/T1 5 1的规定计算确定,幕墙或采光顶整体热工性能应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6.2.3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遮 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当受检部位的热工性能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6.3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6.3.1透明幕墙及采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种幕墙、采光顶均应检测;2每种构造不应少于一个。6.3.2透明幕墙及采

34、光顶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幕墙、采光顶进行构成单元分格,确定每单元应包括的构造和试样数量;2每个幕墙、采光顶试样应包括至少一个典型构造、典型节点、典型分格,且有关框、面板的尺寸应与对应的部位一致;3试样的传热系数检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 B/T84 84有关规定进行;采光顶检测时,其安装洞口宜为水平设置,热箱位于采光顶试样 的下方,检测所采用的设备洞口尺寸应符合试样的安装要求;当无条件进行水平安装时,其检测结果应进行表面换热系数的修正;4传热系数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 B 5 0 1 7 6规定进行,也可采用传热

35、学计算软件。6.3.3透明幕墙及采光顶传热系数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相应的设计值,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当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6.4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6.4.1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随机抽取确定;2每种构造均应检测,且不宜少于2处。6.4.2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测应包括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热通道通风量的检测。6.4.3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时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种杆件或玻璃 的室 内表 面温度测点均不应

36、少 于3个;2)室内、外空气温度测点均不应少于2个,空气温度传感器应做好防辐射屏蔽。2每个部位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为测点的算术平均值,整幅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应按各部位面积进行加权平均。6.4.4热通道通风量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通道通风量应采用示踪气体恒定流量法检测;2检测宜在最热月、晴朗无云且风力小于三级的天气下进行,检测时间应在当地太阳时1 00 0一1 5,0 0之间;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宜为2 6,且应保持稳定;3检测应在遮阳板角度为4 5。工况下进行;4示踪气体应采用S F 6气体,释放位置应在热通道下部进风口处,且应均匀释放;5通 风量 连续 检 测 时 间宜 为1 5 mm

37、,检测 时 间 间隔宜为3 0 5;6热通道通风量应根据示踪气体的释放流量和出口处的检测浓度按下式计算:G一:6 0。x一咎-(6.4.4)式中:G热通道通风量(耐 h);M由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的恒定S F。释放量(mg/S);C第2次检测测点浓度(mg/m3);n测量次数,n一3 0。6.4.5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通风双层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热通道通风量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7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7.1一般 规定7.1.1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检测宜包括外窗、透明幕墙气密性能及外围护结构整

38、体气密性能检测。7.1.2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能检测方法可按本标准附录B进行。7.2外窗气密性能检测7.2.1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建筑面积S O O 0 m”及以下(含5 0 0 0耐)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1组;2单位工程建筑面积5 0 0 0耐 以上时,应随机选取同一生产厂家具有代表性的窗口部位2组;3每组应为同系列、同规格、同分格形式的3个窗口部位。7.2.2外窗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 G/TZ n规定的方法进行。7.2.3外窗气密性能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l受检外

39、窗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1.sm/(ml飞)或受检外窗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4.5耐(耐1 1);2受检外窗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l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7.3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7.3.1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位工程中面积超过3 0 0耐的每一种幕墙均应随机选取一个部位进行气密性能检测;2每个部位不应少于1个层高和2个水平分格,并应包括1个可开启部分。7.3.2透明幕墙气密性能的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 G/T2 1 1规定的方法进行。7.3.3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受检幕墙开启部分气密性能分

40、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1.sm丫(mh),受检幕墙整体气密性能分级指标值应小于或等于2.O m3/(mZh);2受检幕墙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8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8.1一般规定8.1.1采暖空调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均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8.1.2冷水(热泵)机组及其水系统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规定:1冷水(热泵)机组 运行正常,系统负荷不宜小于实际运行最大负荷 的6 0%,且 运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 的80%,并处于稳定状态;2冷水出水温度应在(6一9)之间;3水冷冷水(热泵)机组冷却水进水温度应在(2 9一3 2)之间;风冷冷水(热泵)机组要求室外干球

41、温度在(3 2一3 5)之间。8.1.3锅炉及其水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以下规定:1锅炉运行正常;2燃煤锅炉的日平均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6 0%,燃油和燃气锅炉瞬时运行负荷率不应小于3 0。8.1.4锅炉运行效率、补水率检测方法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 G J/T1 3 2的有关规定执行。8.1.5采暖空调水系统管道的保温性能检测应按照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B5 0 4 1 1的有关规定执行。8.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8.2.1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71对于2台及以下(含2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1台

42、;2对于3台及以上(含3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2台。8.2.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一1 0)min读1次数,连续测 准6 0 mm,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2供冷(热)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3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 0=V冲t/3 6 0 0(8.2.2一l)式中:q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V冷水平均流量(m,/h);t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P冷水平均密度(kg/m,);。冷水平均定压比热仁kJ/(kg);P、。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4电驱动压缩机

43、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人线端测量。输人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5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仪 护d)应按下式计算:C O P d-QN(8.2.2一2)式中:a 尸d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N一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输人功率(kw)。6嗅化锉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C O P x)应按一!;式计算:C O PQ J(琳2/3 6 0 0)+p(8.2.2一,弓)式中:以 尸x澳化铿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W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燃气消耗量(耐h),或燃油消耗量(kg/h);g一一燃料发

44、热值(kJ 耐或kJ/kg);p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kw)。8.2.3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 B5 0 1 89一2 0 0 5第5.4.5、5.4.9条的规定;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8.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8.3.1与水系统集水器相连的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8.3.2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位置应在系统集水器处;2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 4 h,检测数据记录间隔

45、不应大于lh。8.3.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持续时间内,冷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允许偏差为1;热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允许偏差为2;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8.4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8.4.1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均应进行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8.4.2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供、回水温度应同时进行检测;2测点应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测量时应采取减少测量误差的有效措施;3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一1 0)min读数1次,连续测量6 0 mm,并应取

46、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8.4.3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值不应小于设计温差的80%;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8.5水泵效率检测8.5.1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循环水泵均应进行效率检测。8.5.2水泵效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一1 0)mm读数1次,连续测量6 O mm,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2流量测点宜设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 0倍管径,且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压力测点应设在水泵进、出口压力表处。3水泵的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人线端测量,输人功率检测应符合本

47、标准附录D的规定。4水泵效率应按下式计算:专饰gH/3.6 P(8.5.2)式中:V水泵效率;V水泵平均水流量(耐h);尸水的平均密度(kg/m3),可根据水温由物性参数表查取;g自由落体加速度,取9.8(m/5 2);H水泵进、出口平均压差(m);尸水泵平均输入功率(kw)。8.5.3水泵效率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 测工况 下,水 泵 效率检 测 值 应 大于设 备 铭 牌 值的80%;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8.6冷源 系统能效系数检测8.6.1所有独立冷源系统均应进行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8.6.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

48、况下,应每隔(5一1 0)mm读数1次,连续测量6 O m,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的检测值。2供冷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3冷源系统的供冷量应按下式计算:Q 0飞俩t/3 6 0 0(8.6.2一l)式中:Q 0冷源系统的供冷量(kW);V冷水平均流量(耐h);t冷水平均进、出口温差();尸冷水平均密度(kg耐);。冷水平均定压比热 kJ/(kg)。P、。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4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人线端同时测量;输人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检测期间各用电设备的输人功率应进行平均累加。5冷源系统能效系数

49、(E E R一二、)应按下式计算:E E RQ 0艺N,(8.6.2一2)式中:E E R sys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乏N,冷源系统各用 电设备 的平均输人功率之 和(kw)。8.6.3冷源系统能效系数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2 11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值不应小于表8.6.3的规定;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定为合格。表8.6.3冷源 系统能效 系数 限值类型单台额定制冷量(kw)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水冷冷水机组11 6 33 l风冷或蒸发冷却提5 01 85 02 09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9.1一般规 定9.1.1空调风系统各项性能检测均应在系统

50、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9.1.2空调风系统管道 的保温性能检测应按照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5 0 4 1 1的有关规定执行。9.2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9.2.1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检比例不应少 于空调机组总数的2 0%;2不同风量的空调机组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台。9.2.2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应在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2风量检测应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3风机的风量应为吸人端风量和压出端风量的平均值,且风机前后的风量之差不应大于5%;4风机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人线端同时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钢结构/公共建筑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