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论邓小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 秦宁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中作出理论思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以改革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其蕴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阶段奠定基础。关键词邓小平;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中图分类号A849A1001-8999 (2014) 05 -0050 -06收稿日期2014 - 06 -
2、1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价值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研究”(11BKS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秦宁波(1988 -),男,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思想文化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邓小平未直接提出“治理现代化”命题,但在现代化道路的动态探索过程中,必须回应整个社会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治理现代化成为逻辑必然和题中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邓小平在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中作出深刻的
3、理论思考,其蕴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新阶段奠定理论基础。一、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同时注重学习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优点,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在这种情形下,要在现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寻得平衡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是“中国式的”。1-切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整个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处于发展中的有机体
4、,“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3。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打破封闭、停滞、单一的落后状态,利益的分化整合、思想观念的多元重构、新旧体制的对比交锋、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等带来一系列的冲击甚至动荡。“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4理解“自己的特点”,是制度选择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不高。“自己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后发性”,既有“后发优势”,也不能忽视“后发劣势”。这种“后发优势”主要就是比较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主导作用突出,可以大规模民众动员和调动所需的资源;同时制度、技
5、术的可借鉴性,大大减少了发展的创新成本和统治成本。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发劣势”看,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文革”十年给我们的现代化积累许多的矛盾和问题,也失去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宝贵时间;被动发展而缺乏自主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大环境下,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方向、途径等诸方面会对我们产生示范效应;同时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不能忽视,特别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会对现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2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完善发展经济和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邓小平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
6、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5。如果离开生产力而空泛地谈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只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反面,必须以生产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阐述,还是从西方国家现代化之路的经验看,生产力发展与制度建构的内在统一性是中国式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同时,基于中国制度存在问题与缺陷的清醒认识,邓小平指出:“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6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从社会
7、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法律的不完备到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都遵循中国当时的客观实际,迈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一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制度体系基础上存在互动的关联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完善发展经济和政治制度、民主和法制,符合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实际。3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讲系统性何谓现代化,美国学者罗兹曼认为“最好把现代化看作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过程”7。人类社会是动态发展、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
8、与环境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讲系统性,邓小平指出:“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视作独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整个系统又是由许多子系统要素组合构成,系统内部及各个系统之间显现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关联性的基本特征。现代化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要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组织系统中考察,要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小系统中考察,要做
9、到大、中、小三个系统的统筹协调,在讲系统性的基础之上显现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要争取时间,快一点调整好”9。但治理现代化绝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要与整个治理体系之外的环境发生互动与转化,最终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现状系统分析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以坚持,但是围绕着根本制度的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一些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运行机理的问题。邓小平把中国的现代化看做一个系统,以改革作为推动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同时把制度建构作为改革持续性动力的根本保
10、障。二、以改革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简而为之的,现实社会中围绕“治理”衍生出一系列体制难题要求治理现代化必须打破过去的束缚与阻力。“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0从改革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离不开“革命式”的改革,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必须打破既定的利益藩篱,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1改革要以问题为中心,树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攻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显现与潜在的深层次问题使现代化
11、面临严重挑战。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如何处变不惊,稳健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迫切需要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倒逼改革,必须高举改革大旗,“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1。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休戚相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以改革来化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攻坚意识。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冲破阻碍治理现代化的旧体制机制,如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科技教育体质、腐败专
12、制等必须彻底打破。另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建构适应治理现代化的新体制机制。如从经济层面讲,“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大规模的很复杂的调整”12。要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依制度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政治层面讲,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13,要建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制度理顺民主与专制的关系;从社会层面讲,要建构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依制度理顺公平与不公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14一系列现代化进程出现的问题,都离不开改革的攻坚意识,都要在改革
13、中解决,决不能避重就轻、隔靴挠痒。2改革应“不搞争论”,树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治风波”加上“苏东剧变”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出现短暂的徘徊。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到一起,其核心就是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引发的很多争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中国还要不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这些思潮论争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行,大量的时间被用到无谓的争论中。“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5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更大,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
14、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16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紧迫意识。其一,针对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的争论,必须坚决予以回应,这是改革的底线决不能触碰。要彻底反对“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及时规避社会主义可能变质、变色的风险。其二,对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争论,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7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片面强调所有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立足我国的实际与国情,争取时间从各方面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其三,对于是否按制度进行治理的问题,必须
15、引起高度警惕。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的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等都有赖于以制度运行,旧的治理方式要变革,新的治理方式的确立要有紧迫意识。3改革中要借鉴西方,树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开放意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要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善于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I8中国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
16、方发达国家率先走向现代化,中国要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绝不能完全与世界脱离开来,社会主义制度要在批判学习中发展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开放意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市场的崇尚、政治制度中对民主法制的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对完备等,在一定层面上对于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具有现实启示。但是,这不是要我们完全照搬、崇洋媚外,更不是对自身制度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
17、、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20要善于区分西方制度中的精华与糟粕,处理好我国制度自信与西方制度学习的关系,树立改革的开放意识推进治理现代化。三、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体系的建设,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1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结构的协调性与运行效能,成熟、定型的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18、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基点。1制度体系建构是较长的时间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度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封闭僵化的制度体系不仅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反而会成为现代化道路上的桎梏;革新发展的制度体系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助推力。现代化赖以进行的制度体系建构要经历一个改革创新、发展完善的循序渐进过程,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加以检验,在一定时期内甚至会出现错误反复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因而其绝非短时期内可以完全到位,更不应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侥幸心理。制度体系建构与治理现代化休戚相关,在立足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国情基础之上,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重新进行整合,它涉及的层面和领域很广,涉
19、及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和部分个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情况,也会遇到利益藩篱的重重障碍,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2从整个制度体系建构的角度看,制度体系构建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在建构过程中甚至要冒点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离不开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要敢于试错,在总结经验和实践探索中使制度体系稳步地建构起来。2制度体系建构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其一,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破旧”和“立新”相统一。“破旧立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观念转变是第一步,从根本讲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20、出发。“我们的作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23历史实践证明要克服传统制度的弊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特别是治理现代化来讲,迫切需要制度创新。例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4。改革并非对传统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不是对某个领域单方面革新,而是社会主义布局中各领域对体制的创新发展,但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其二,处理好制度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坚持局
21、部突破与整体推广相统一。社会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制度现代化要稳步前进,要分阶段、有层次、有秩序地推进。从经济领域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起于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自发性探索,其成功经验以制度形式确立并成功推广到全国。邓小平强调:“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25制度体系建构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步骤稳妥而不能急躁盲目。此外,从政治领域看,“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26。如果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方法,制度的完善发展会遇到重重阻碍,最终也无法成功。其三,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制度学
22、习的关系,坚持根植本位与外来学习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逐步构建的,它符合中国的实际,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不动摇。“根植本位”就是根植于根本制度不能动摇,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不能单靠西方制度模式解决所有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同时,“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27。世界是开放融通的,制度自信绝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吸收借鉴西方制度中的合理因素。“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8制度自信绝不是让我们妄自尊大、妄
23、自菲薄,必须以理性的精神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制度学习的关系。3制度体系的内在属性是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完善发展的内在属性要求是成熟、定型。“制度成熟”首要的是科学性,制度建构要遵循一般规律,既有社会发展规律也有自然规律,制度体系要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能动性;“制度定型”关键在于“型”,其侧重于制度的稳定性,制度要规范化,切忌朝令夕改,进而保证制度的权威性。“成熟”与“定型”的内在属性要求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制度体系的实效性。“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明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
24、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29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熟、定型制度体系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0,重视市场手段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第二,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第四,现代化进程中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社会的稳定、有序,为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四、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从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单一线性治理向多元复
25、合治理结构转变是现代化的结果。多元复合治理就“多元”而言表现为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即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或人民群众)三者治理的优化配置。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治国必先治党的内在逻辑要求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31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共产党内部搞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2。两个基本点之一就是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而坚持党的领导又是四项基本
26、原则的核心。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领导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全方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要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33但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否是一致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必须理清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关系。总的来说,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党的执政能力要通过政府治理能力体现出来,政府治理能力要注重和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协调互动。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体现了人民群众探索和政府制度化推广的典范,邓小平
27、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34。同时,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统筹。因而,党的执政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是一致的,政党要走“善治”之路,注重合法、透明、民主、科学,以执政能力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2执政能力要落脚于人,治理者的素质能力至关重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本身的素质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
28、说,关键在人。”35治理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因势而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深化改革的能力;科学预判、宏观调控,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大局、化难涉险,不断提高稳定社会秩序的能力。“体制改革,除了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这些毛病外,重要的是选拔人才。”36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搭建。一个具有高超治理能力的领导班子,首先是领导群体素质必须过硬。“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37“德才兼备”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从“德”方面讲就是要注重人的思想
29、道德与政治作风,其实质就是要保证执政能力的社会主义性质。“四化”选人用人标准的明晰化,使德才兼备班子搭建变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止选人用人的流变性倾向。3防止执政能力的滥用、错用,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靠人民群众,“官本位”观念使党内部分领导者脱离人民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滥用党的执政能力,也导致了较多的形式主义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38。官僚主义现象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僚主义、官僚机构、官僚制度的害处极大。”39邓小平批评当时存在的“会议多”
30、、“文章太长”、“内容重复”等问题,他要求治理官僚主义要培养公民意识和理性精神,做到“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报告要“很管用”等。更为严重的是,少数领导者被一些腐朽的东西所腐蚀,错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从而酿成腐败的恶果,影响到党的公信力。中外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制约监督缺位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反腐败问题, “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40。廉政建设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设计的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博弈规则和约束条件,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和铲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彻底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
31、的笼子里。(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56(9(1012 (13 16 20 21 23 2627 28 29 33 34 (36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4, 86, 208, 54, 191, 161, 336, 150, 166, 333, 133,257, 128, 337, 336, 269, 322, 412, 226.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5.(481114151718(192224253031(323537384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1, 147, 370, 371, 374, 375,2,373, 372, 370, 371, 373,381, 370, 380, 380, 381, 379.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责任编辑:单孝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