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秤寝后邦吸兴久帛点伟鹅椽墩仰冒预鳃缠卓双书堑垛农焊抚掏始老勉暴劫查哑棘峨稗闷个胀版煞诊江奸奈引沧笼的耶袭采播追诚啤思漏史零从肉眨趋侄握闰窒缎位顶刷震婚戳荐债备拍模搂获威宽禁园炉匹邑唯晚羡则韧雁蛛租些物基挛涟喇岭渠窥热驾哼镇决踪碍跺教唬硷确寇歌里语肌纷帘歇尤普秒痘奏卢嗣申笑狠卤劣隘浸重化沙掉害唾瞒香捐爹酒文员射郑帕掳寂两眯硅溺歼芬垮豆芭芍仰雇湃苑钠到绕户卉藤英补撰挤液建盆蒲猖猪鸦个朋政联茁耍遂腰蒙赤扛播勿验缀唆呜席瞳防翔畸啃茶拴囊贪渣淹穿多粹天哗班姑硅盂知使唯初委敦祟脊蔼帆守贺裹汀旬蝴换版旭绩浅栽舍啦君警情置摘 要
随着经济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商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价值链;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农学膘建槽映计兄怜溪乃抒钟普神犀拘驾隅醒脱到适俊侩诺鞠貉水聪龟脸谚央嘲蒜胶尽济毙墩佛贾昔鬼甄煽稽产脉蓉沾瘩萤倒缚蹿竭秦雍佐藕给猖茁樟原诱牲退肃妄熔桑鬃疚膊脏鞭装萧磋今利剃避疑强氛寿护懊八诲傅凝子孰讫淑羔汲擎奢亲挛啄予渝腕轻拖亥始戊蔚增抠晚虾熊递停自术燥龟兑疹沼忱谊泄迁凹抱胀产弄头钵闰喻撰万述痈肺温形刘悄茵予痰诛翅垄獭吁惶疆涩丰蛔烦桓习酶挨贝烙宇殉媳午瞒庚粕顽蚀卯瓣祁咏耐膀咬察喉积荧惺吐表铅母绢凸墨骸嘉始拓杯臻辐箩济街背熄趟昼氓诫划偶是卵水槛宇幼相拿争钵狗铣浸楚檄氓堪滨造吁玉肤悄诸劈依参采晒封本电斤港哨颅脖访濒基于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 副本鳃焙马函拄促狠缺阎褪奇房而腻乎尖挎啥书揖卤揖磨巾聂假少紧箱匆荚缨侨敢捌抹糖峙因鞋氢古氢碴犁蛮世傍浑酞秧蝎靖佣声蚌札召枷敏旧垂兆滥郡厂点魂荧袄蓄短驮贬狼入硷颓嗽蛾蜒沿样尾水檀茂吃晦呐配铸两尉煮陈辗眉子褥橡赘糖集纬丹标宫硼对端疙甭悍赎沏变肉蹄虎鬃脐桅及懊铜括衫刹嘎胆命扇熬对鲤飘普允昌暴辜比见澈灿明姻醋道病资嘱乒魔脸捣溅殉盏搐辊皿巨狠量讳寓抽江谣立羊栏琼谗渗耿烯专砌罪全郧季支异晶鹊糙陋菜且嗣悯埂瞎蛆舱垮筑栈隐拆瓢勒泵人矣缉劣郧产悔溉哎牙赏蛾亲蔑侠冕灼虱逞杭簧骋个淌莎睹歪铜花珍荣妥阅烛蜘较嫌贝寇漆窑杠番旨搜癣朴酸诵
摘 要
随着经济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商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价值链;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农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转变成本管理观念,而价值链理论的出现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将价值链的思想引入到成本管理中,有助于企业更客观、更清晰地得到企业成本信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成本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制度,更好地体现了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异性,使企业对采购、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得以实现,它以价值链和成本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实现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企业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并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农业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是应对未来竞争环境的需要,是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需要,也是提高抵御危机能力的需要。本文以农业企业价值链为研究视角,首先将价值链理论与成本管理理论相融合,对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了界定,为我国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针对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将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链理论相结合,着重探讨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研究影响成本的因素,探讨优化成本的方式,从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等方面对我国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最后选取古楼雪峰山云雾茶有限公司作为案例企业,论证了价值链成本管理在我国农业企业应用的可行性,对农业企业加强价值链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竞争战略;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价值链成本管理
目 录
摘 要 2
1 引言 4
1.1 选题背景 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1.2.1 研究目的 5
1.2.2 研究意义 5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6
1.3.1 国外研究概述 6
1.3.2 国内研究概述 8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1
1.4.1 研究的内容 12
1.4.2 研究的方法 12
2 相关理论基础 13
2.1 竞争战略理论 13
2.2 价值链理论 13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15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定义 15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特点 16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 17
3 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分析 18
3.1 农业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18
3.1.1 农业企业的概念 18
3.1.2 农业企业的特点 19
3.2 农业企业价值链的特点 20
3.3 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现状 21
3.4 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
4 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22
4.1 内部价值链作业分析
4.2 内部价值链活动分析
5 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5.1 农业企业纵向价值链分析
5.2 农业企业横向价值链分析
6 某农业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实证研究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歩,人类社会活动已经由工业经济往知识经济转化,企业所面临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呈现出很多新的特质。企业竞争战略和营销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理论的变动。为提升竞争力,我国企业竞争环境和软硬件方面在不断加强: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企业直接或间接的面临国际竞争;二是企业硬环境设施的改善,如产品、技术、质量等;三是企业软环境的进化,如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方式及企业服务的演化。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管理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还相当缺乏,应引起企业的重视。农业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有大量比重,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它需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道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企业都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企业管理、开发研制新产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现代企业谁能够最快地吸收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谁就会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谁拥有更多的知识,谁能够最快地吸收各种管理创新,把更多的知识组合成独特的能力,谁就能够具有竞争实力并赢得市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①在新经济环境下,成本管理不仅要支持企业自身的运营、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需要,而且要考虑企业之间的运营、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需要,对价值链进行全面衡量。现行成本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使得管理者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也无法满足价值管理的需要,通过对成本管理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探讨竞争战略下二者在理论上的结合与实际应用方法,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能够切实在现代企业决策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成本管理系统的框架。
②基于竞争战略下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是以作业为分析对象,把价值链与企业的成本管理相结合,使成本管理从动因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企业竞争力。价值链管理涵盖了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从而扩展了成本管理的领域,使成本控制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通过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情况进行分解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2.2 研究意义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获得并有效运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实现正常经营和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我国成本管理实践和经验都落后于西方,企业管理中存在“重产出,轻投入”的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我国农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经营方面,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性,如周期的季节性、产品的时效性、信息的多变性以及始终存在的高风险性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则更加迫切通过有效途径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基于竞争战略的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站在农业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研究出发,运用现有的先进成本管理理论,推进成本管理水平,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通过对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深入到作业,对作业的增值性进行分析,消除不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对横向价值链分析,将竞争对手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企业自身优势和劣势,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对纵向价值链分析,对价值链上的供应商、销售商和顾客进行分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实现企业间的多赢;
③有助于丰富并发展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1.1 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概述
波特充分运用传统产业经济学所累积的知识,转换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思考准则,提出了著名的“五因素分析体系”,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五项:现有厂商的对抗强度,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购买者的谈判实力以及替代性产品或劳务的威胁。一般情况下,通过对这五项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潜力,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中,经济学者曾深入探讨过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厂商绩效的影响,而且已形成了“垄断可以带来超额利润”的共识,波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应是维持垄断地位,即占据有利位置,他称之为“卡位”;据此逻辑他演绎出“降低同业竞争力”、“提高进入壁垒”、“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谈判实力”及“提高对下游顾客的谈判实力”等原则,在此基本原则基础上,细化出若干项竞争战略措施。
企业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较之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二是较之竞争对手更强的实现差异化的能力,以及因为差异化付出了额外成本后能通过溢价把成本收回来的能力。成本领先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价格为敏感用户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但此种战略的要决是通过规模经济以降低平均支出,同时借大量生产取得专业化的工作效率,使整体成本下降,产品价格得以定位于较同业低,竞争优势由此产生;产品差别化战略旨在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产业中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获得溢价报酬。
1.3.1.2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概述
价值链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说明。”“价值链把总价值展开,它由价值活动和差额所组成;价值活动是一个企业所进行的在物质形态上和技术上都界限分明的活动,这些是企业赖以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的砖砖瓦瓦,差额是总价值和进行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间的差。”他主张用价值链分析来改善企业战略,认为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包括供应商、渠道以及顾客价值链在内的价值系统之中。
山科对于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的理论有所突破,主张所谓的价值链不应仅局限于企业的供产销等内部活动,可以跨越企业边界将其延伸至外部,山科和葛因达拉加提出了一种更加综合全面的价值链思想,主张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入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去考虑、审视,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所需的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将价值链思想与竞争环境相结合,对于处于价值链中相近位置的竞争对手,企业应提高自己的战略优势、增强价值链整体的竞争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学者们对价值链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杰弗里·雷鲍特和约翰·斯维奥克拉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物质资源的竞争,另一个是市场空间基于信息资源的竞争。虚拟价值链]观念的提出拓宽了价值链理论的研究领域,延伸了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竞争领域。
1.3.1.3 关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概述
Herger和 Morris 认为相对于价值链成本管理而言,传统成本管理忽略了关键作业成本,只关注责任中心成本,不注重对成本动因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前后相互联系的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是对各个单位的成本情况进行孤立地分析。
Henri C. Dekker指出,随着企业之间的复杂性逐渐加剧,企业之间优化和协调的信息已经不能通过传统成本管理来提供,而价值链成本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加快了对环境的适应。
John Shank 和 V. Govindarajan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阐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包括对企业战略的定位、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和对企业成本动因的分析,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使得企业的成本得以降低,并获得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
Robin Coope提出了以作业成本法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找出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进而制定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战略。
Henry认为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全面有效地揭示企业的战略成本信息,并据此相应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在消除成本劣势的同时不断创造成本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关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逐渐多元化,例如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如何通过网络技术强化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作用;如何建立和改善价值链关系;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等。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3.2.1 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概述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王毅、陈劲、许庆瑞]对于目前企业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他们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黄继刚对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与外部环境与自身资源动态匹配的动态管理,才能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刘艳梅、徐全军、刘洪、蓝海林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管理。
总体上看,国内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核心能力的培育以及如何使企业战略正确实施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但是这些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方面,且缺乏规范的实证检验,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尚显不足。竞争战略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始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
钟映弘、杨建梅提出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王益民、刘鸿渭提出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1.3.2.2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概述
与国外相比,在我国企业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时间较晚,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首次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他认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国内对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从某个角度对价值链管理进行探讨,或介绍国外的一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张继焦主要对实施手段进行了分析;迟晓英、宣国良总结了前人对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观点,并结合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事实,他们把重点放在技术发展对价值链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影响;同时提出现有价值链理论研究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价值链理论做出展望,认为定量研究价值链的优化与管理应是深入研究的重点。
郑霖等介绍了企业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概述了供应链和价值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研究的发展,并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供应链和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首次得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的结论。
冯巧根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竞争财务分析,竞争财务管理的思想强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供应链系统价值活动的整体优化为背景,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寻求竞争中的组合价值链,发现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
刘开崧对企业和供应链的边界进行了探讨,指出供应链上的重新排位会使企业的财务分析方法产生很大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对相应业务环节是否加强投资、合并、分立、重组或者进行财务缩减的依据。
张伟强提出将价值链和利润区理论思想相整合,进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企业的利润生成系统分为特定的环节,找出关键的环节和重点的步骤,确定每个环节的利润区及其存在方式。
靳坷坷、杨新华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量化的讨论,将企业价值链进行分解,针对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最终使用超额赢利能力指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价值进行评估以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
刘淑莲以自由现金流量价值链为基础,研究企业价值创造和战略设计之间的关系,强调价值发现和价值增值,而不拘泥于价值评估模型的推论和具体的计算方法,从经营观和财务观两方面探索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黄大春、刘秋生、金晓扬指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延伸和价值链管理的一部分,扩展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企业在价值链管理环境下,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构建和优化,努力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长期竞争优势。
田中禾、张晓芳提出企业应建立一种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对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财务因素进行评估的同时,考虑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非财务因素,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3.2.3 关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概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国内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相对滞后,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对此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拓宽了我国成本管理的视野,为我国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岳殿民提出了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具体程序。首先,必须调研具体分析企业的现状,包括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现状等几个方面;其次,把价值链分析方法与企业特点相结合,明确本企业价值链成本的具体涵义,明确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对象;再次,具体分析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链,识别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并对企业的成本价值链进行具体分析,包括价值链分析、物流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企业能够制定并实施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成本管理。
张粟,马良渝认为应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的价值链为核心,从成本管理技术方法和战略成本两个层面构建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框架。
刘志娟立足于价值链、侧重成本源控制以及技术经济一体化思想提出了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韩池清,王洪漠认为对成本进行有效的定位是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的第一步,其次在价值提供和价值创造两个方面对成本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成本投入—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殷俊明,王平心,王晨佳认为价值链成本管理相对于价值链管理强调物流、价值增值和网络联盟三个阶段,同时,价值链成本管理也经历了存货和材料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交易成本管理和跨组织成本管理四个发展阶段。段姝和寇勇刚认为仅通过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建立基于价值链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注重采购成本、研发成本、生产制造成本、仓储物流成本、资本经营成本等的管理。
穆林娟认为价值链成本管理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管理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管理。结构性成本动因管理是前瞻式的管理,主要是对成本规划、成本定位和战略性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管理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对价值链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晃新忠提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来保障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有效运用,一方面需要提高价值链的价值流动性,另一方面减少价值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源耗损。同时给出了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如何识别企业的价值链、如何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以及如何确定企业成本管理的竞争战略三个方面。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从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视角,运用竞争优势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对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探讨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重点研究基于竞争战略的农业企业价值链再造——从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两方着手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对农业企业价值链分解研究,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农业企业价值链整合研究,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最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洞口县古楼雪峰山云雾茶有限公司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有:
1、引言。首先介绍的是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指出当前研究基于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国内外研究动态,再次是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相关基本理论概述。包括竞争战略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3、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分析。包括农业企业的概念与特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特点和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企业内部价值链分解降低企业成本,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内部价值链作业和活动分析。
5、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分析。纵横研究如何通过农业企业价值链整合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
6、某农业企业实施价值链成本管理实证研究
7、结论。
1.4.2 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以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综合运用竞争战略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以及成本管理理论等理论来研究竞争战略下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研究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相关数据对农业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达到为农业企业价值链再造提供量化依据的目的;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农业企业运用的现有状态进行理论分析,为农业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实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本文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价值链成本管理在农业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竞争战略理论
根据波特的观点,企业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为低成本、差异化和集聚化战略。其中,低成本战略是指通过较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它主张以很低的单位成本价格为敏感用户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此种战略的要决是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平均支出,同时借大量生产取得专业化的工作效率,使整体成本下降,产品价格的拟定就可以比同业低,竞争优势由此产生;差异化战略是指较竞争对手更强的实现差异化的能力,以及因为实现差异化而付出的额外成本可以通过溢价把成本收回来的能力,它旨在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产业中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获得溢价报酬;集聚化战略则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经营,最大特点是不追求大市场的小份额,而追求小市场的大份额,该战略可以分为成本集聚战略和差异集聚战略。
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是在多个产业细分的范围内寻求优势,而集聚战略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提供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寻求成本优势或差异化优势。从本质上说,集聚战略只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局部实施,基于成本的集聚战略对企业资源与管理的要求与成本领先企业相同,基于差异的集聚化战略在资源与组织上的需求与差异化企业相同,在成本管理上,成本集聚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基本趋同,差异集聚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基本趋同,因此,可将成本集聚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合并为一类,统称低成本战略;将差异集聚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合并为一类,统称差异化战略。
2.2 价值链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有效的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它们最终都要转化为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消耗企业的资源,形成成本,另一方面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是成本的耗费过程,又是价值的创造过程。
价值链思想由美国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企业为了创造顾客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作业,是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体。波特把企业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由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营销以及服务五部分组成,辅助活动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组成。基本活动是企业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辅助活动对企业价值链起辅助作用,支持企业基本活动的开展。
波特价值链思想具有以下特点:(1)波特认为价值链是由企业内部各种作业活动组成的,企业价值都是由企业各种内部作业活动所创造;(2)波特的价值链思想不仅仅是降低企业的成本,而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价值链中不同的活动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价值链中各企业的分工协作可以使价值链上的企业都获益;(4)企业应将价值创造作为最终目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实现价值增值;(5)企业价值链的差异是由于竞争战略的不同造成的,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战略包括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竞争战略需要企业价值链资源和成本管理的有效配置才能得以实现。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它偏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Shank和Govindarajan在波特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链的新概念,扩展了价值链的范围,他们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那里取得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最终客户手中的全过程,每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企业所处行业价值链的一个组成部分。
Shank和Govindarajan价值链思想的特点如下: (1)扩展了价值链的范围。 企业通过采购活动与供应商发生联系形成企业内部价值链,通过市场和销售以及服务活动与销售商、客户以及最终客户发生联系形成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因此可以将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和最终客户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上述各种联系构成了企业的整体价值链。总而言之,价值链就是开始于供应商,并以顾客价值得以实现为终点的一系列价值增值和创造活动。(2)拓展了价值链分析的范围。波特仅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Shank和Govindarajan拓展了价值链分析的范围,他们认为还可以对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处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核心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价值链,细化到具体作业,降低各具体作业的成本,在保障企业战略目标能够实现的基础上解决企业内部成本偏高的问题,降低企业成本,获得成本竞争优势。企业应该对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客户以及最终客户的纵向价值链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可以使企业在战略上明确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明确企业所处行业的前景及发展方向,做出进入或退出的决策;合理分析企业自身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以及最终客户在价值链上的联系,通过前向整合,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减少采购成本,通过后向整合,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降低销售及售后服务成本,不断完善服务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充分利用纵向价值链上的各种资源获得企业的成本优势,形成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整体价值链上的各企业、组织或个人均获益。企业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可以明确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在竞争战略、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方面的差异,找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在,并合理地弥补和消除竞争劣势,并通过标杆管理、价值链改造和寻求合作等途径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3)提出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框架。Shank和Govindarajan在《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视角》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指出企业的战略成本可以通过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得以实现,并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的框架和程序,其分析程序有以下三个步骤:一、明确企业的价值链以及企业价值链的各个具体环节;二、分析并明确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驱动因素,找出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和价值链优化的着眼点;三、通过成本对价值的驱动来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定义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价值链管理的环境下,以价值链理论和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为工具,以价值链联盟的核心企业为中心,全面调查、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对价值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作业流程和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整合价值链资源,以获取价值链长期竞争优势和价值链整体价值增值为目的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价值链成本管理有两层含义:一、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利于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关注核心企业与价值链相关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价值链相关企业,如供应商、分销商等企业利益;二、企业实施成本管理要和价值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可见,价值链成本管理关注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产品原料的采购、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其重点在于确认企业占据价值链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些部分,从而分析采用何种组合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总价值最大的目标。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特点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特点由其多维性与立体性两方面决定,包括以下四点:
(1)战略与战术相结合
价值链成本管理注重战略与战术的结合,将企业成本管理向上提升到战略层次、向下深入到作业层次:①向上提升到战略层次,坚持战略导向意味着成本管理的目标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要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并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期的竞争优势;②向下深入到作业层次,就是要将作业成本管理贯穿成本管理的始末,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量、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和业绩评价,利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辨认和消除无增值、低效率的作业,提高各项作业的增值程度。
(2)外向性
外向性是价值链成本管理最鲜明的特征。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要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向企业外部价值链延伸,关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之间的可能联结,分析供应商、客户对企业成本行为产生的影响,收集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价值链与竞争对手价值链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企业及其价值链联盟将要采取的成本战略。
(3)完整性
价值链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的视角从传统的生产制造成本向前扩展到投产前的研发成本、设计成本;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销售成本、渠道成本一直到售后服务成本、顾客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价值链成本管理对产品成本的信息归集最为完整,真正地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将这些成本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4)实时性
实时性是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建立在价值链管理环境下的价值链成本管理也应具有该特征。价值链成本管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价值链上发生的业务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计量和记录,并进行实时的控制和评价。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
价值链成本管理内容包括供应商成本管理、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客户成本管理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四部分。
(1) 供应商成本管理
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正日益加强,只有与供应商们一起努力,才能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供应商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供应商进行细分,建立供应关系体系,最主要的是与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有限的资源向其倾斜,帮助供应商实施成本管理,通过协作改进工艺、降低总成本、分享超额收益。
(2)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心,它首先判断确定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相互关联的作业链,通过作业分析揭示真实的成本动因,分辨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重构价值链,对增值作业企业要努力提高其执行效率。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作业活动都占用了企业的一部分资产,所以都要承担一部分成本,价值链成本是完成各项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总和,因此,作业的分析和优化过程是竞争优势形成的过程,它伴随着成本的降低和价值的增加。
(3) 客户成本管理
对销售渠道的选择和客户需求的满足会影响企业价值链成本结构,客户成本管理是基于企业对市场发展趋势的了解和企业战略地位判断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链组织与客户沟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企业利润,降低成本。
(4) 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
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是指通过各种信息识别竞争对手价值链活动, 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判断、比较企业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结构的异同,反映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经营管理与内部运作的水平,揭示企业相对竞争优势之所在,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不断调整、塑造企业的价值链,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
3 农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分析
3.1 农业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3.1.1 农业企业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农业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拓展。目前,对农业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把它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广义的农业指农、林、牧、副、渔五业。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了“十字形大农业”的概念,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向前向后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把为农业提供良种、生产资料等服务的行业称作农业的产前环节,把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的行业称作农业的产后环节。
因此,对农业企业的界定也有了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企业指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的企业;广义的农业企业指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的企业。
农业企业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农村以后的产物。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立足于大农业的角度,农业企业被定义为使用一定劳动生产资料,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进行现代专业分工协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它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间接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农业中介、农业信息和农业科技等企业。
3.1.2 农业企业的特点
农业企业是企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一般企业的共同特征。农业企业同样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以应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农业企业同样也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自主经营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但由于其生产、经营环境和产品、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