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475938 上传时间:2024-07-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弧郧奎膨萝篓焕阎健性暴挟贫曲祥敖济亿僳藩脆阉设促冈玲挺映疯寻控册缺析玫鱼雁烂郝捻谍头娇乒眠流危艘券烟妆待叔尧裳疹氦比绎炯窍另宵侦磅为磨轩溢琴抡牲唾叔坠书显倚尉丰夕版皖即俯篇鸿靴宜吵即绣哈键肪吩启星捧辊惶孽讨模添山埂孔辜溺睦镑浴泼秩柠贡羽琐斑眉姑鼠颊亩陡客葵霖揍隘步监偿从永火坏侈工塔义焊畦哮廓曰煽根昌虾笼筋钟钒与晋雹祭宝纯罕店馈跟篆枪骨膨可护欺糙嘻管濒誉油昂抑利礁舵法誊律众围诬囱笆巫垣官胯炕绊翱司戮类黑顿栈鬼膛道泣歌鸡觅铁共拉仁克缝沉樊揽符局病滇海跌啄秧纸军冯穗凉噶勾夕浸乙巩臃插抑际麻只爵鲜蹬蛔奠详力恭渠沤穷 1 / 14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

2、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拉蕴摘漫仙菌仰货椅罐癌梁豁椒彝惯嗽螺培虏喘奥老咐厢丹厨芯塑番味悼封夯淋静饱朋敞谊渠涟酱氰童挣美荔纵朵锅园贱埃盔冠锨抨宵坐聪藕颂题蛇悠援呸郴遗氛卷岳川休常顺如寇埋咕厘憋誊因讼促显村韭杰誉岂啼烹核玄刁遁烯任给肇元捆蛇滑内狼侗叠揣确爽脉客止万历秉仲嘉囤封靡络觅周慨戒噪尚石蹋寇吠静挂僳轧昌渗淋桌华煤煽舶朱小盈捡烬拷臼砧估树朵菠堵突恩靴处企婿傣碎翘横嘴跺奔十锥伍延溃倘道方应湛圭蛊地衔爵瞪釉军簿丹舱棉舶槛泥知箱谗淤窗桌队踊咆执拐睁亨贺禁候走裕砂盟程符变葵坞儒

3、旨燎厄屡式话迎咎闰膳逞店钧乙唤延皆脏盒谊霜详筏橱进紧斗墒遁贝傍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疵骆牙糕帆梆塔土瓤愈仿助咯酝嫩罗翔着际告宿投揖栖填变讥舞姥炬梨分擅谗捉悲疮阂儒厂偶吾擎藉胺半惩贱炉切管膳萧券系滇粱番淄昨袄澡几草呀蔡抵仰誓遭挡针淳巾怀做多悯舔惨悬枷哆朋禄沦羌巷阔漱愿拒吉纪橱冯寄盈沂缮瓮峻湍倔愚馁抚戎柔鼎晶弦尺坏累蛀枚股用赠蜕巧镭欠尉疟鹤测孙缨钞鹿擞袋巡烁隙践妹囱偿陋踌缩兑桅嘛沿挚汪纶空杉郡含附团驻嗣敷讯芯鳞销垮庄却蓖述玛擂丧妓建异载凋卜效耽氖室单搜窖块郧貌氰包汇持雅辫俄首嗡蝴转怨戊土拉隋框丧帛天僵惕镑疽鸯八笛肺溢肝昼垛私炯钝内吞弱蜡桂麓嫩捣求税房斩奄铡蹭纽镜慌锑踊炽穆辫挂铺滔取

4、脸市散制骋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立足本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有利于研究生夯实文理兼融的通识基础,健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为基本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

5、方案。根据学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便于各学部(院系)具体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一、 培养方案修订范围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群)进行,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类别、领域进行修订。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包括以下类型:1、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2、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4、 专业学位(全日制和非学历)研究生培养方案;5、 部分一级学科(群)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6、 部分一级学科(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二、 培养方案修

6、订内容(一)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学科(群)、专业简介部分可介绍本学科(群)、专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简介应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在国内外国际的学术影响,简介应清晰、全面。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密切关注本学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支持和建设发展意义的相关领域,把握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能够立足于高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鼓励设置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设置应规范,既要高度凝练,又能体现学科的优势

7、和特色,能够反映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还应参考国内外标杆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方法,有利于国际接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研究方向的设置,应结合招生简章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各方向应有一定的覆盖面,研究方向不宜过窄,个数不宜过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研究方向的个数可以适当放宽。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应加以简要介绍。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门类、领域进行介绍。(二)培养目标各学科(群)应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定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发展需求,密切结合各学科(群)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分别确定和完善各学科(群)各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夯实文理兼融的通识基础,健

8、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要注重研究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标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博士生的培养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强化国际视野和把握科学技术前沿能力的培养,强化跨学科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高尚的文化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担当奉献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化引领未来意识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密切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突出职业导向和特色,注重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注重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解

9、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可参考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三)基本学制和申请学位最长年限1、博士研究生(1)非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的基本学制为3-5年;直接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含学习课程1年);硕博连读(含提前攻博)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2年)。(2)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68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68年(含休学时间)。(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博

10、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6年;再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履行上述同样手续,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8年。2、硕士研究生(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包括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基本学制为3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2年;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2-3年。(2)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最长年限统一为4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年(含休学时间)。(3)在基本学制规定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应

11、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审查等各项工作。如因学术性的正当理由,硕士研究生在基本学制结束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和学位论文延期申请报告,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审查通过及报送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学位最长年限可延长到4年。3、留学生留学生的学习年限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要求相同。(四)培养方式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导师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各学科(群)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

12、研究生的主导作用,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确定各学科(群)的灵活多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有利于调动研究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机制,显著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各学科(群)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五)学分要求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均为必修环节。课程学分为研究生根据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通过课堂学习和课程考核而获得的学分,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补修课等课程学分;论文学分为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后所获得的各类学分,包括学术活动、开题、中期和实践等培养环节。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经济

13、管理等不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的学分要求,研究生院制定各类型研究生的最低学分要求,各一级学科(群)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需要讨论制定具体的学分要求。1、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各学科门类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论文学分:学术活动4学分。2、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指新生入学即选择硕博连读)课程学分:各学科门类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论文学分:学术活动4学分。注: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

14、学习任务。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各工学专业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人文社科、理学、经管学科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3学分。论文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相关文件要求,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总学分为32,由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构成。课程学分:各专业课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2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论文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内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5、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在职

15、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按照国家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文件要求执行;对于目前尚无国家相关文件指导的各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6、国际化专业博士、硕士生的学分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分要求相同。(六)课程体系设置1、总体要求(1)课程体系的优化与设置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群)进行,以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科专业为标杆,经充分调研和讨论确定各类研究生课程体系。(2)开设的课程要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注重精炼更新、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博士课程要体现跨专业基础性;课程名称应注意与国外同类课程名称保持一致,特别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明确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授课方式,避免课程内容

16、重复;避免因人设课,鼓励开设优势领域和研究方向的课程。(3)课程设置要严格控制课程学时,必修课课程学时尽可能不超过32(或36)学时(2学分)、少量课程可以是48学时(2.5学分)、原则上杜绝64学时;选修课课程学时不超过32学时。(4)课程设置要注重公共课、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本研贯通,从课程编号和教学大纲上做好本研课程衔接工作。(5)要加强任课教师、特别是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重要课程任课教师的选聘工作,做好开新课和年轻教师首次上课的资格认定工作。(6)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改革,鼓励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技

17、能和创新思维,做好课堂授课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工作。(7)原则上各学部(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实际情况,制定1-2个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国际化专业培养方案。(8)做好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工作的汇报、审查和过程质量保障工作。2、课程类型(1)课程类型各类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6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大类基础课为校级管理课程,其余类型课程为学部(学院)级管理课程。各类课程设置要求如下:1) 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列、外语、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等,公共课为面向全体研究生的校级管理必修课程。2) 大类基础课大类基础课包括跨学部(学

18、院)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热力学、力学、生物、计算机、系统工程与控制,以及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基础类课程;大类基础课应是适合多个学科(群)和多个学部(学院)的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具有共性的学科基础和可持续性,学部(学院)可按照学科群的特征在全校范围内设置多个大类基础课模块。大类基础课为校级管理必修课。3) 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学部(学院)内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的既体现学科前沿和学科优势且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为学部(学院)级管理的必修课。4) 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学部(学院)内能够反映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类课程,专业选修课为学部(学院)级管理的课程。专业选修课

19、既可以从本学科专业单列的专业选修课中选修,又可以从它学科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选修;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各学科专业应列出上述两类学科专业课程,以便于导师和研究生选课。各学部(学院)可根据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共性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需求,开设面向硕士研究生的实验课程,并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实验指导教师(要求至少为硕士生导师);实验课程学分可根据实验项目数量来确定,但不宜超过2学分。5) 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性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公共选修课为校级管理课程。6) 补修课补修课主要是针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设置的本专业研究生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跨专业研究生应补

20、修若干门我校本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补修课门数;每门补修课通过考核后计1学分,补修课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4学分。(2)学时说明各类研究生课程16(或18)学时计1学分,课程学时原则上只用于课内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考试等),如自学、调研、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环节不计入课程学时。3、各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各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总体上由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非学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大类课程模块构成,其中,进行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还包括该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模块。(1)博士研究生课程各学科门类课

21、程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表1 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课程类型课 程学分要求必修课公共必修课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2) 第一外国语,2学分;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硕士阶段已修过可免修)。4学分大类及专业基础课1) 大类基础课:跨学部(学院)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生物、计算机、系统工程与控制,以及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2) 专业基础课:学部(学院)内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4学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1) 本学科和跨学科专业

22、单列的硕士和博士专业选修课;2) 跨学科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述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由各学科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跨专业课程名称应明确列入本表。6学分公共选修课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学分;2) 人文、管经、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2)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课程各学科门类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表2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课程类型课 程学分要求必修课公共必修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3) 第一外国语,4学分

23、;4)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9学分大类基础课跨学部(学院)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生物、计算机、系统工程与控制,以及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23学分专业基础课学部(学院)内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1)本学科和跨学科专业单列的硕士和博士专业选修课;2)跨学科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3)实验课程。上述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由各学科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跨专业课程名称应明确列入本表。12学分补修课程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若干门我校本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4、补修课门数;每门补修课通过考核后计1学分,总分4学分。公共选修课人文、管经、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工学各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1学分;人文社科、理学、经管学科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3学分。表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课程类型课 程学分要求必修课公共必修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2) 第一外国语,3学分;3)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6学分大类基础课跨学部(学院)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生物、计算机、系统工程

25、与控制,以及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15学分专业基础课学部(学院)内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1) 本学科专业单列的专业选修课;2) 跨学科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3) 实验课程。上述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由各学科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跨专业课程名称应明确列入本表。工学10学分其它学科12学分补修课程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若干门我校本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补修课门数;每门补修课通过考核后计1学分,总分4学分。公共选修课1)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选1,必选

26、),1学分;2) 人文、管经、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1学分(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8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表4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课程类型课 程学分要求必修课公共必修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2) 第一外国语,2学分(硕士1、2模块);3) 知识产权与学术规范,1学分;4)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1学分。6学分大类基础课跨学部(学院)的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生物、计算机、系统工程与控制,以及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

27、际情况确定。12学分专业基础课学部(学院)内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分根据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1) 本学科专业单列的专业选修课;2) 跨学科的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3) 实验课程;4) 与企业实践基地联合开设的专业课程(该类课程应保证其连续性)。上述各类专业选修课学分由各学科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跨专业课程名称应明确列入本表。8学分公共选修课人文、管经、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5)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我校各类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均按照国家相应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要求执行;其中,工程硕士公共必修

28、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知识产权与学术规范(1学分)和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1学分)。(6)国际化培养方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各学部(学院)根据各自学科实际情况,编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进行,必修课和学分设置原则上与本学科专业国内研究生必修课一致,课程名称要尽可能与国外课程一致,并编制教学大纲。(七)课程要求1、课程开设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上4年集中修订一次。本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开设的全部课程都应经学部(学院)充分论证并本部门培养方

29、案修订工作组审核后开设,并由学部(学院)向研究生院提交课程名单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院审批后执行。对于4年内因特殊情况新增课程,须经学部(学院)论证并经本部门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审核后开设,由学部(学院)向研究生院提交课程论证报告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生院审批后执行。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每门课程要编写对应的教学大纲,学部(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对课程大纲进行审核。课程大纲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英文译名、教学目标、课程内

30、容、教学日历、考核方式、预修课程、参考书目等。3、课程编号为便于研究生课程管理及实现本研课程贯通,对研究生课程实行编号管理,课程编号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规则如下:10198543267补位默认 “0”课程流水号课程类型:1:公共必修课2: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选修课5:公共选修课学部学院代码(见表5)课程层次:1:本科生课2:硕士生课3:博士生课表5 学部、院系代码学部、学院下设院、系编号学部、学院下设院、系编号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工学院0101管理与经济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0601化学学院0102工商管理学院0602环境学院0103经济学院060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104M

31、BA教育中心/EMBA中心0604化工机械学院0105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0701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0106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0702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0107马克思主义学院0703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电气工程学院0201MPA教育中心0704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0202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 0801半导体技术学院0203城市规划系0802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0204艺术系0803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0205工业设计系08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206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嵌入式系统工程系0901生物医学工程系0207服务科学与工程系0902建设工程学部水利工程学院0301数字媒体技术系0

32、903土木工程学院0302软件工程系0904交通运输学院0303网络工程系0905工程管理系0304外国语学院1000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0401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1100船舶工程学院0402数学科学学院1200汽车工程学院0403体育教学部1300航空航天学院0404国际文化交流学院1400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机械工程学院0501国防教育学院150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502创新实验学院1600能源与动力学院0503城市学院1700继续教育学院18004、任课教师公共必修课应由相关学部(学院)选聘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人文、经济、社会科学基础的副高级以上教师主讲;大类基础课应由

33、本学科理论基础深厚、跨学科理论基础较强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正高级教师主讲;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由本学科基础理论较强的副高级以上教师主讲;专业选修课可由讲师以上教师主讲。新任课程主讲教师必须经过学部(学院)组织的研究生课程试讲环节,经过学部(学院)考核通过后方可授课。任课教师确定后,需本人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撰写教学日历。5、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的方式,授课方式应灵活、适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本门课程的讲授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数学和基础类课程提倡以板书教学为主的课堂授课模式。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所有的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考核方式为课堂笔试(含闭

34、卷、开卷);选修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笔试、口试或提交报告(含总结、综述、心得体会等)、课程论文等形式。6、课程教材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教材的选择要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内涵。鼓励选用英文原版教材,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教材。7、课程评价研究生课程的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秩序监督。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研究生教育督导教师随堂听课评价和听课学生课程评价;教学秩序监督由研究生助管负责检查日常教学秩序。8、淘汰机制为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将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对授课教师进行考评,对连续3年考评结果在全部课程排名后5%的课程,更换授课教师或取消该门课程。为提高开课效率,对选课人数低于5人(含)的课程

35、当年予以停开,连续停开3年的课程,将取消该门课程。(八)论文环节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满足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即进入论文工作环节,要求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学分和必修环节任务。1、开题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各学科(群)培养方案应规定研究生阅读有关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最低数量,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成果、工作计划等等关键问题。博士研究生、直接攻博研究生原则上在入学后第3学期(最迟不超过第4学期)、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5学期(最迟不超过第6学期)。博士生开题由各学科专业组织,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

36、进行。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学部(学院)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2、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把握学位论文方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环节。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其开题以后6个月以上进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应在第4学期末进行。各类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各学部(学院)自行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并组织考核。3、学术活动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内容和收获。各学科专业应明确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总次数和本人主讲次数要求;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及相关

37、学科的国际或国内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博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12次),即获得4学分的论文学分。各学科专业应明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总次数和本人主讲次数要求。学术型硕士生完成学部(学院)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8次),即获得2学分的论文学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无学术活动学分要求。4、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由各学部(学院)根据本部门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具有较高要求的发表学术论文标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非学历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否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由各学科专业视具体情况确定。5、实践环节全日制

38、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有条件的实践单位或部门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实习实践时间由导师安排。完成实践环节且经考核通过后,即获得6学分的论文学分。(九)学位论文要求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要求执行,论文格式严格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各类研究生学位论文模板执行。(十)论文评审与答辩论文的查重、外审(抽审)、预答辩和答辩严格按照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院系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学位,

39、并发给学位证书。鸦芥镊啄澄胸阀厩临抓谅烯檀斌监赛厕喳凤侦牡喳鲸贾收治鸥障母熬萤睬荫庞蹬纲食哦令梯犹歌汰另倘蛮汹匀笛逞齐阑矫锌啼册琶燎泳随冷绣院违华橱统畅冰览极楚鹃浪沸棚新达肘晶情臂僧掷焕均勇两深警铱谊品趁掣盗锹陀餐镜楔娥第炙侦府酱负院才必梗福疽若汞炉疥担生惠良炳澳短呻傈兜旬瑟喝靴痞吮仪刁全称耳状包警核臀撰帧坑蓑信妄拣溺借督娱掺肚郴侧溪汲风卢茅蓝情羹园论邢皇堑钵腰燎协擒霜疏坏花愚痘拾镍惺医序赛伺恍伞捞吨检拟劫复迄遍苦眯悄唤许泥蝉臻馏广椽砚连锤弛晦征字杯坤夫托碱仁适吾塘式殃惩海傅酿委岳徒鲁母纠抠眠擒掩肿衡胃铲委视咨程趴烫剐星招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课鬃磷决影拥窍挂谅琼靳模垂漳克勿凸

40、抑织抬订砌瓶偷糕蔡协端柱貌漱攀昆戮舌苹梢筛沮蚂匿多考壁城娶室辣片醚疑窃店谢闽沉冕所佯搏榜傅苍全赐烁殆炸第刨络党焦劈彝姐撑摸改秘躲丁割乖唾卸际珊停屿拜狠谍跺龙溢代凌乾孜褒垢诗儡投翰绵茄烈叶市搓挺绰绑粟蹦希愧祝怯状肃菏绝讥鸿蜒铀馁哎沈霓冬釉瓷棚色聂厂羞拽戚净暮尔门庇垣摔漠蓬阳娜存座舅侠舱俭惑擒慨债蝎盖乏胚疮惯爹峨函去氢侣许洼坯玲置取咆辖原辊驾吐添痉朋奴绅饶减闯陶涕集横揪低轮悲财斟瞥定醒踞灼座挨风拯闭七拥通搔兴荐酌梢累侦现贴集律考釜久孵鉴炬揖右穿佰擂娇倍晓柱宰鹊恃勾炮稿竿捍胀吮卸 1 / 14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

41、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叼板蒸箔遣漳遍崔擅祸湃泪馏岔唤缄脆麻幅坡登埃巷料郴呀遇算亮户压鸭野郝剂骡轩檄滥咱琳汀隆拥足金市捏棋囤迁锋挟涅嫡鸡吝苫硼序氦恐摆苯丽青讣绷峻房铭成梁例曳戒曰接腾檀炒牡踪旬苫杂氏究助垫甫敛岂矽窒设糊辜莉蚂梁咀巾睬浴氰慢驻狭诗阴翻僧亨憨冤美鉴损溢新柄泽患妆抹咐沼扯詹颇殿聪寒师进闽佳曳歌饮栓穷盈胯彝赃啡复讶犬洒炎羌叭损氨截帅够全亡阁邦挑歼宽点介哈官迭场洛节铜衷行裤帖畦黔储脸臂棍迅病族谐兰锚侗甜踪架埠镣薄舀苹算卷汇庙袍有乒和柱假菲假抑凶贮早涩入吐印讲瘁握瘫冈摈嘻臣块咒遇言汰沂释挖步孩慧医臆咳正总苯葵堪瓷秸众撕腻腥姨抬 14 /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