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47004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PDF 页数:79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高清无水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 C S2 7 1 4 0P 5 9备案号:J”一2 0 11口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 L T5 0 1 6 2 0 11代替D L T5 0 1 6 1 9 9 9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D e s i g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c o n c r e t ef a c er o c k f i l ld a m s2 0 11 0 7 2 8 发布2 0 11 1 1 0 1 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目次D L,T5 0 1 6 2 0 1 1前言-I1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总则-34 术语和定义45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85l坝的布置-

2、85 2 坝顶-85 3 坝坡95 4 坝体分区-96 筑坝材料及填筑标准1 26 1 坝料勘察与试验、料场规划一1 26 2 垫层料与过渡料一1 26 3 堆石料-1 36 4 填筑标准-1 37 趾板一1 57 1 趾板定线和布置1 572 趾板尺寸-一1 573 趾板混凝土及其配筋-1 68 混凝土面板81 面板尺寸和分缝82 面板混凝土设计及配筋8 3 面板防裂措施9 接缝和止水-1 71 71 71 8-2 0ID L,T5 0 1 6 2 0 1 19 1 止水材料2 09 2 周边缝-2 09 _ 3 垂直缝2 09 4 其他接缝2 l1 0 坝基处理2 21 0 1 基础开挖一

3、2 21 0 2 坝基处理2 2l l 坝体计算2 41 1 1 渗流计算-2 41 I2 抗滑稳定计算一2 41 1 3 应力和变形分析-2 51 2 抗震措施。2 61 3 分期旌工和坝体加高2 71 3 1 分期施工“2 71 32 挡水度汛-2 71 33 过水保护2 81 34 坝体加高-2 81 4 安全监测3 0条文说明3 3I I前言D L,T5 0 1 6 2 0 1 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2 0 0 6 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 0 0 6)1 0 9 3 号)的要求,对D L T5 0 1 6-1 9 9 9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以

4、下简称原标准)进行修订。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蓬勃发展,天生桥一级、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垭等一批2 0 0 m 级高混凝士面板堆石坝的建设,为我国面板堆石坝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了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的发展,在坝体布置、筑坝材料、止水结构、混凝土面板与趾板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新的建设经验和成熟的技术研究成果,对原标准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的。本标准在修订的过程中,总结了十多年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对原标准的意见,并开展了“坝坡稳定分析研究”、“坝体分区设计研究”、“面板与配筋设计研究”、“

5、坝体施工分期设计研究”四个专题研究,为原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基础。本次对原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提出应结合泄洪、排沙、供水、后期导流、应急和检修的需要,研究设置用于降低库水位的放空设施的必要性。明确坝体分区时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开挖料和近坝区可用的料源,且应有利于变形控制,并调整了堆石坝体分区示意图。调整垫层料小于5 m m 的颗粒含量宜为3 5 5 5,小于0 0 7 5 m m 的颗粒含量宜为4 8。一一按1 5 0 m 为界分坝高确定不同岩性坝料的填筑标准。对上游铺盖区和压重区的顶高程设置和填筑标准提出了I I ID L T5 0 1 6 2 0 1 1要求。明确趾板可置于密实覆盖层上,高

6、坝趾板置于覆盖层上应经专门论证。将分期浇筑的混凝土面板顶高程与浇筑平台的填筑高程差修订为不宜小于5 m 1 5 m。提出混凝土面板可采用单层或双层双向钢筋。当采用单层双向钢筋时,钢筋宜置于面板截面中部或偏上位置;1 5 0 m 以上高坝宜在面板上部高程、周边缝、分期施工缝一定范围内布置双层双向钢筋网。增加坝体渗流计算的要求。强调坝坡稳定计算的要求。提出高坝应间隔设置几条能吸收坝轴向变形的压性垂直缝。改进分期施工面板的要求等。本标准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提出。本标准由能源行业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清

7、华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宗亮、王远亮、冯业林、杨泽艳、杨世源、徐永、刘强、覃建付、杨建敏、张丙印、于玉贞、钱晓翔。本标准审查人:陈振文、汪毅,马洪琪、赵增凯、熊泽斌、赵三其、王常义、朱晟、张林洪、龚爱民、孙永娟、李光顺、翁新雄、黄晓辉、邓毅国、吴吉才、汪荣大、窦向贤、湛正刚、王小红、蔡昌光、王君利、黄天润。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 号,邮编1 0 0 0 1 2)。1范围D L,T5 0 1 6 2 0 1 1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和计算方法等。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水电水利枢纽工程中1、2、3 级坝和高度超过

8、7 0 m 的4、5 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4、5 级7 0 m 以下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可参照执行。2 0 0 m 以上的高坝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D L,T5 0 1 6 2 0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 B5 0 2 0 I 防洪标准G B5 0 2 8 7 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 L,r5 0 5 5 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D【仃5 0 5 7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 L5 0 7 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 L

9、厂r5 0 8 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 L51 0 8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 L T5 1 1 5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D L5 1 8 0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 L T5 2 1 5 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D L 厂r5 2 5 6 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D L 肛5 2 5 9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 L 厂r5 3 5 3 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 L 厂r5 3 5 4 水电水利工程钻孔试验规程D L 厂r5 3 5 5 水电水利工程岩石试验规程D L 胛5 3 5 6 水电水利工程粗粒土试验规程D L 巾5 3 6 8 水电水利工程土工

10、试验规程D L T5 3 8 8 水电水利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D“T5 3 9 5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 L T5 4 1 4 水电水利工程坝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23 总则D L,T5 0 1 6 2 0 1 13 0 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级别,应符合D L5 1 8 0 的规定。3 0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按其高度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高度3 0 m 以下为低坝,高度3 0 m 1 0 0 m 为中坝,高度1 0 0 m 及以上为高坝。3 0 3 本标准未提及部分应按D L T5 3 9 5 和其他有关规范执行。D L,T5 0 1 6 2 0 1 1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

11、用于本标准。4 0 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 o n c r e t ef a c er o c k f d ld a m用堆石料或(和)砂砾石料分层碾压填筑,混凝土面板做上游防渗体的坝。40 2坝高d a mh e i g h t从趾板最低建基面算起到坝项路面(不含预留沉降超高)之间的高度。对于修建在斜坡地基上的坝,可从坝轴线处最低的建基高程起算坝高,同时加以注明。403堆石坝体e m b a n k m e n t面板下游用不同粗细材料分区填筑的坝体统称。40 4垫层区c u s h i o nz o n e面板的直接支承体,向堆石体均匀传递水压力,并起渗流控制作用。40 5特殊垫层区s p

12、e c i a lc u s h i o nz o n e位于周边缝下游侧垫层区内,对周边缝及其附近面板上的堵缝材料起反滤作用。406过渡区t r a n s i t i o nz o n e位于垫层区和堆石区之间,保护垫层并共同起渗流控制作用。4D L,T5 0 1 6 2 0 1 14 0 7上游堆石区u p s t r e a mr o c k f i l lz o n e位于上游部分的堆石坝体,是承受水荷载的主要支撑体。4 0 8下游堆石区d o w n s t r e a mr o c k f a l lz o n e位于下游部分的堆石坝体,与上游堆石区共同保持坝体稳定。4 0 9排

13、水区d r a i n a g ez o n e在砂砾石或软岩堆石坝体内设置的用强透水堆(砾)石填筑而成的竖向排水体及水平排水体。4 0 1 0下游护坡d o w n s t r e a ms l o p ep r o t e c t i o n下游坡面上的大块石砌体。4 0”上游铺盖区u p s t r e a mb l a n k e tz o n e填筑在面板、趾板和周边缝顶部的低液限粉土或类似的其他材料,起辅助渗流控制作用。40 1 2盖重区w e i g h t e dc o v e rz o n e覆盖在上游铺盖区上的渣料,维持上游铺盖区的稳定。4 0 1 3混凝土面板c o n

14、c r e t ef a c es l a b位于堆石坝体上游面的混凝土防渗结构。4 0 1 4趾板p l i n t h(t o ep l a t e)连接地基防渗体和面板的混凝土板,有平趾板、窄趾板、斜趾板等。4 0 1 5趾板基准线(x 线)p l i n t hl i n e(xl i n e)面板底面延长面与趾板设计建基面的交线。SD L,T5 0 1 6 2 0 1 14 0 1 6趾墙t o e w a l l布置在趾板线上和面板连接的混凝土挡墙。4 0 1 7坝基混凝土防渗墙c o n c r e t ec u t-o f f w a l li nd a mf o u n d

15、a t i o n坝基内用于防渗的混凝土结构。4 0 1 8下游混凝土防渗板d o w n s t r e a mc o n c r e t es l a bc o n n e c t e dw i 恤t h ep l i n t h趾板下游坝基表面用于延长渗径、减小基础水力梯度的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网喷混凝土板。4 0 1 9混凝连接板c o n c r e t ec o n n e e l j o ns l a b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为适应坝基变形在趾板和坝基防渗墙之间设置的混凝土结构。4 0 2 0防浪墙p a r a p e tw a l l位于坝顶并与面板顶部连接的混凝土防浪挡墙。4 0

16、 2 1周边缝p e r i p h e r i cj o i n t面板与趾板或趾墙之间的接缝。4 0 2 2垂直缝v e r t i c a lj o i n t面板条块之间的竖向接缝。4 0 2 3塑性填料f l e x i b l ef i l l e r由沥青、橡胶和填充料配制而成并用于止水的柔性材料。40 2 4硬质岩h a r dr o c k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 0 M P a 的岩石。6D L T5 0 1 6 2 0 1 140 2 5软质岩s o f tr o c k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小于3 0 M P a 的岩石。40 2 6增模区i n c r e a s e

17、 d-m o d u l u s n e堆石区内专门设置的压缩模量比相邻堆石区压缩模量大的区域。7D L T5 0 1 6 2 0 1 15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5 1 坝的布置5 1 1 坝轴线应根据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按有利于趾板及枢纽中其他建筑物布置、方便施工的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 L 2 坝轴线宣布置成直线。5 1 3 允许堆石坝体建在密实的河床覆盖层上。当覆盖层内有粉细砂层、黏性土层等软弱夹层时,应结合坝体及覆盖层静、动力稳定和变形分析,论证其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5 1 4 应结合泄洪、排沙、供水、后期导流、应急和检修的需要,研究设置用于降低库水位的放空设施的必要性。51 5

18、 在枢纽布置中确定建筑物型式和尺寸时,宜结合建筑物岩石开挖量和坝体填筑量的平衡进行综合比较。5 2 坝顶5 2 1坝项宽度应根据运行需要、坝顶设施布置和施工要求确定,坝顶宽度一般为5 m 1 0 m,高坝应适当加宽。当坝顶有交通要求时,坝顶宽度应遵照有关规定选用。52 2 坝项超高应符合D L T5 3 9 5 等有关规范要求。52 3 应在坝顶上游侧设置混凝土防浪墙,墙高可采用4 m 6 m,墙顶高出坝顶1 m 1 2 m。坝顶下游侧应设护栏或路缘石。5 2 4 低坝防浪墙可采用与面板连接成整体的低防浪墙结构型式。52 5 防浪墙与混凝土面板顶部的水平接缝高程,应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52 6

19、 坝顶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由计算并经工程类比确定。8D L,T5 0 1 6 2 0 1 15 2 7 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应用细堆石料填筑,并铺设路面。当有坝顶交通道路时,应按道路标准设计坝项路面。5 2 8 防浪墙的立墙上游的底板上,应设置人行便道。5 2 9 防浪墙应进行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缝内设一道铜止水片或P V C 止水带,并和防浪墙与面板水平接缝的止水片连接。5 21 0 坝顶应有照明和排水设施。坝顶结构应经济实用、美观大方。5 3 坝坡5 31当筑坝材料为质量良好的硬质岩堆石料时,上、下游坝坡可采用1:1 3 l:1 4;当用质量良好的天然砂砾石料筑坝时,上

20、、下游坝坡可采用1:1 5 l:1 6。软质岩堆石料筑坝和软基上建坝或坝基有软弱夹层时,坝坡应根据抗滑稳定计算分析确定。5 3 2 在下游坝坡上设有道路时,对道路之间的坝坡可作局部调整,但平均坝坡应不低于5 3 1 的要求。5 3 3 下游坝坡宜用大块石堆砌,要求坡面平整,具有良好的外观。5 3 4 施工期垫层区的上游坡面保护措施应按1 3 2 4 选用,并提出平整度要求。5 4 坝体分区5 4 1坝体应根据河谷地形条件、料源及其变形性质、坝高、施工方便和经济等因素进行分区。坝体分区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开挖料和近坝区可用的料源;堆石坝体各区的透水性宜从上游向下游增加;坝体分区应有利于变形控制。用堆

21、石料填筑的坝体可按图5 A 1 分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可分为垫层区、过渡区、上游堆石区及下游堆石区和排水区。在周边缝下应设特殊垫层区。高坝面板上游面的下部应设上游铺盖区9D L T5 0 1 6 2 0 1 1及盖重区。针对坝址区不利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坝体可增加其他分区如增模区(低压缩区)、反压平台等。l A 一上游铺盖区;l B 一盖重区:2 A 一垫层区:2 B 特殊垫层区;3 A _ 过渡区3 B _ 上游堆石区;3 p 下游堆石区:3 卜排水区:P 块石护坡;卜面板;卜趾板;)(_ 一趾板基准线图5 4 1 岩基上堆石坝体分区示意图5 4 21、2 级高坝的坝体分区应在坝料试验的基础

22、上,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他级的坝可通过工程类比确定。5 43 垫层区的水平宽度应由坝高、地形、施工工艺和经济比较等确定。当采用机械化施工时,垫层区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 m。当采用专门铺料措施时,垫层区宽度可适当减小,但需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并相应增大过渡区宽度。垫层区应沿基岩接触面向下游适当延伸,延伸的长度根据基岩特性、岸坡地形、坝高等确定。在周边缝下游侧应设置薄层碾压的特殊垫层区。5 4 4 硬质岩堆石料做上游堆石区时,其与垫层区之间应设过渡区,过渡区的水平宽度不应小于3 m。5 4 5 软质岩堆石料做中低坝上游堆石区,其渗透性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应在坝内上游设置竖向排水区,沿底部设置水平排

23、水区。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满足自由排水要求,必要时竖向排水区上游侧可设反滤层,排水区的坝料应坚硬、抗风化能力强。1 0D L 3-5 0 1 6 2 0 1 154 6 用砂砾石填筑的坝体,应设置可靠的竖向和水平向排水区;不设排水区时,应专门论证。竖向排水区的项部高程宜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满足自由排水要求。垫层区与砂砾料区之间设置过渡区的必要性依砂砾石料的级配而定。下游应设护坡,或用堆石料做下游堆石区。5 4 7 坝基覆盖层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应在其表面设置反滤层;当覆盖层或基础软弱夹层不满足抗滑稳定要求时,可在下游坡脚设置反压平台。D L,T5 0 1 6 2 0 1 16

24、 筑坝材料及填筑标准6 1 坝料勘察与试验、料场规划6 1 1 料场勘察应按D L T5 3 8 8 的规定执行。当利用枢纽中建筑物的开挖石料时,应按料场要求增做建筑材料方面的勘探和试验工作。6 12 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坝料的质量要求,做好建筑物开挖利用石料及料场石料的开采和填筑规划;选择合理的开采、运输、加工、堆存方式,做好存、弃渣场规划和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61 31、2 级高坝的岩石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等。6 141、2 级高坝坝料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坝料的颗粒分析试验、三轴剪切试验、三轴应力应变参数试验、固结试验,提出应力

25、应变参数。垫层料、砂砾石料和软岩料应增加渗透和渗透变形试验。砂砾石料、垫层料还应增加相对密度试验。61 5 筑坝材料应按D L T5 3 6 8、D L T5 3 5 5 和D L T5 3 5 6 的规定进行试验。62 垫层料与过渡料6 2 1 垫层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内部结构稳定或自反滤稳定要求。最大粒径为8 0 m m-1 0 0 m m,小于5 m m 的颗粒含量宜为3 5 5 5,小于0 0 7 5 m m 的颗粒含量宜为4 4 8;压实后具有低压缩性、高抗剪强度,渗透系数宜为i X(1 0 1 1 旷)c m s 并具有良好的施工特性。中低坝可适当降低对垫层料的要求。寒冷地区及抽水

26、蓄能电站的垫层料的渗透系数宜为l 1 2D L,T5 0 1 6 2 0 1 11 0-3 c m s 1 1 0 c m s。6 2 2 垫层料可采用轧制砂石料、砂砾石料,或两者的掺配料。轧制砂石料应采用坚硬和抗风化力强的岩石加工。6 2 3 特殊垫层区应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4 0 m m,级配连续,对缝顶粉煤灰、粉细砂或堵缝泥浆有自愈作用的反滤料。62 4 过渡料对垫层料应具有反滤保护作用。采用连续级配,最大粒径宜为3 0 0 m m。压实后应具有低压缩性和高抗剪强度,并具有自由排水性。过渡料可用洞室开挖石料或采用专门开采的细堆石料、经筛分加工的天然砂砾石料。6 3 堆石料631上游堆石区硬

27、质岩料压实后宜有良好的颗粒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压实层厚度,小于5 m m 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 0,小于0 0 7 5 m m 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并具有低压缩性、高抗剪强度和自由排水性能。63 2 上游堆石区可采用从建筑物地基(包括地下洞室)或料场开挖的石料、砂砾石料,坝体分区应满足5 4 6 的要求。6 3 3 排水区应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软化系数高的堆石料,并应控制小于0 0 7 5 m 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压实后应能自由排水。下游水位以上的下游堆石区,对堆石料的要求可适当降低。6 3 4 软岩堆石料可用于高坝坝轴线下游的干燥部位,压实后其变形特性应和上游堆石区的变形特性相适应

28、,中低坝也可用于上游堆石区,但应满足5 4 5 的要求。6 3 5 用砂砾石料筑坝时,坝体分区应满足5 4 6 要求。砂砾石料中小于0 0 7 5 m m 颗粒含量超过8 时,宜用在坝内干燥区。6 4 填筑标准6 41垫层料、过渡料、上游堆石料及下游堆石料的填筑标准应1 3D L,T5 0 1 6 2 0 1 1根据坝的等级、坝高、河谷形状、地震烈度及已建坝料岩性相近的堆石坝的经验综合研究确定。6 4 2 各区坝料填筑标准可根据经验初步选定,设计应同时规定孔隙率或相对密度、坝料的碾压参数。孔隙率或相对密度宜符合表6 4 2 的要求。表6 42 设计孔隙率或相对密度上游堆石料下游堆石料坝料垫层料

29、砂砾石料过渡攀I硬质岩敦质岩硬质岩软质岩孔隙奉坝高 坝高1 5 1 81 8 2 0 1 9 2 21 9 2 31 7 2 01 5 0 m相对密度08 5 0 9 0特殊垫层区的填筑标准应不低于垫层区。上游铺盖区和压重区的填料根据材料特性、功能要求等提出相应的填筑标准。6 4 3 填筑标准应通过碾压试验复核和修正,并确定相应的碾压参数。在施工过程中,宜采用碾压参数和孔隙率或相对密度两种参数控制,并宣以控制碾压参数为主。6 4 4 应对坝料填筑提出加水的要求,加水量可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6 4 5 筑坝材料性质特殊,已有经验不能覆盖的情况,其填筑标准应作专门论证。1 47 趾板7 1 趾板定

30、线和布置D L,T5 0 1 6 2 0 1 17 11 趾板宜置于坚硬、不冲蚀和可灌浆的弱风化、弱卸荷至新鲜基岩上。对置于全风化及强风化、强卸荷或有地质缺陷的基岩上的趾板,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7 1 2 趾板可置于密实覆盖层上,高坝的趾板置于覆盖层上应经专门论证。71 3 岩石地基上趾板布置应依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定,宜采用平趾板的布置型式。当岸坡很陡时,可采用其他的布置型式,如等宽窄趾板、斜趾板等。71 4 当受到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增加连接板或回填混凝土等措施弥补;经过论证,局部可用趾墙代替趾板。7 1 5 趾板基础一期开挖后,宜做趾板二次定线,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坝轴线位置。72

31、趾板尺寸7 1 2 1趾板的宽度可根据趾板下基岩的允许水力梯度和地基处理措施确定,其最小宽度宜为3 m。允许的水力梯度宜符合表7 2 1的规定。表721 趾板下基岩的允许水力梯度I风化程度新鲜、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全风化I 允许水力梯度2 01 0 2 05 1 03 5趾板宽度在满足灌浆孔布置后,可以通过设置下游混凝土防D L,T5 0 1 6 2 0 1 1渗板,延长渗径满足水力梯度要求,并用反滤料覆盖在防渗板的上面及其下游部分岩面上。7 2 2 基岩趾板的厚度可小于相连接的面板的厚度,但不应小于0 3 m。7 2 3 采用防渗墙防渗的覆盖层上趾板宜通过连接板与防渗墙相接,连接板宜在防渗墙完

32、工后并于水库第一次蓄水前进行旌工。7 2 4 趾板下游面宜垂直于面板,面板底面以下的趾板高度宜为0 9 m 左右,两岸坝高较低部位可放宽要求。7-2 5 高坝趾板宜按高程分段,采用不同宽度和厚度。经论证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后可采用不设伸缩缝的连续趾板。7 3 趾板混凝土及其配筋7 3 1 趾板混凝土的要求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 2 1 8 2 4 执行。73 2 趾板混凝土防裂措施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 3 1、8 3 4和8 3 5 执行。73 3 岩基上趾板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非岩基上趾板宜采用上下双层双向钢筋。每向配筋率可采用0 3 0 4,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1 0 c m 1 5 c

33、m。7 3 4 趾板应用锚筋与基岩连接,锚筋参数可按经验确定。趾板建基面附近存在缓倾角结构面时,锚筋参数应根据稳定性要求或抵抗灌浆压力确定。8 混凝土面板8 1 面板尺寸和分缝D L,T5 0 1 6 2 0 1 18 1 1面板的厚度应使面板承受的水力梯度不超过2 0 0。高坝面板顶部厚度宜取0 3 m 0 4 m,面板厚度从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加,可按式(8 1 1)确定:户(O _ 3 0 4)+(0 0 0 2 0 0 0 35)n(8 1 1)式中:f 面板的厚度,m:计算断面至面板顶部的高度,m。低坝可采用0 3 m 厚的等厚面板。8 1 2 面板分缝应根据河谷形状、坝体变形及施工条件

34、进行,垂直缝的间距可为1 2 m 1 8 m。8 1 3 分期浇筑的面板,其顶高程与坝体填筑高程差宜为5 m 1 5 m,但应不小于5 m,一般情况下其水平缝按施工缝处理。8 2 面板混凝土设计及配筋8 21面板混凝土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抗渗性、抗裂性及施工和易性。面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 2 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w 8,抗冻等级应按照D L 仃5 0 8 2 的规定确定。8-22 面板混凝土宜采用P O4 2 5 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确定。最小水泥用量应满足D L T5 0 5 7 的要求。面板混凝土中宜掺粉煤灰或其他优质掺合料。粉煤

35、灰质量等级不宜低于I I 级,掺量一般为1 5 3 0。严寒地区取较低值,温和地区取较高值。砂料较粗时可采用粉煤灰超量取代水泥措旅,1 7D L,T5 0 1 6 2 0 1 1改善混凝土性能。粉煤灰的质量应符合D L,r5 0 5 5 的要求。面板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和减水剂,根据需要,也可掺用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其他种类外加剂。采用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8 2 3 面板混凝土应采用二级配骨料。用于面板的细骨料吸水率不应大于3,含泥量不应大于2,细度模数宜在2 4 2 8 范围内。粗骨料的吸水率不应大于2,含泥量不应大于l。8 2 4 面板混凝土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

36、5 0,寒冷和严寒地区应小于0 4 5。溜槽入口处的坍落度宜控制在3 c m 7 c m,含气量应控制在4 6。8 2 5 面板可采用单层或双层双向钢筋。当采用单层双向钢筋时,钢筋宜置于面板截面中部或偏上位置;1 5 0 m 以上高坝宜在面板上部高程、周边缝、分期施工缝一定范围内布置双层双向钢筋网。每向配筋率为0 3 N 0 4,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宜为1 0 c m 1 5 c m。也可参考面板应力应变计算成果进行面板配筋。在高坝压性垂直缝、周边缝以及临近周边缝的垂直缝两侧宜配置抗挤压钢筋。8 3 面板防裂措施8 3 1面板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采用优质外加剂和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

37、化热温升和收缩变形。根据工程实际条件,选用热膨胀系数较小的骨料配制面板混凝土。8 3 2 堆石坝体应均匀、可靠地支承面板,合理确定各期面板顶部高程与坝体填筑高程之高差。8 3 3 面板的基础表面及侧面整体应平顺,不应有大的起伏差,局部不应形成深坑或尖包。8 3 4 面板混凝土宜选择有利时间浇筑,尽量避开在高温或负温季节施工,必要时应采取措施控制入仓温度。8 35 面板混凝土出模后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进行不间断的18D L,T5 0 1 6 2 0 1 1潮湿养护,防曝晒,防大风,防寒潮袭击,防养护水冷击,直到水库蓄水或至少9 0 d。寒冷地区面板混凝土还应进行有效的表面保温,直到水库蓄水。8

38、3 6 面板裂缝宽度大于0 2 r a m 或判定为贯穿性裂缝时,应采取专门措施进行处理;严寒地区和抽水蓄能电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裂缝处理的标准应从严确定。1 9D L,T5 0 1 6 2 0 1 19 接缝和止水9 1 止水材料9 1 1 止水材料可选用铜止水片、不锈钢止水片、塑性填料、橡胶止水带、P V C 止水带等。9 1 2 止水材料的性能应符合D L f r5 1 1 5 的规定。9 1 3 覆盖接缝表面的无黏性材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J m m,其渗透系数至少应比特殊垫层区反滤料的渗透系数小一个数量级。9 2 周边缝9 2 15 0 m 以下的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92 25 0

39、 m 1 0 0 m 的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在缝顶部设一道止水。缝顶部止水可以是塑性填料,也可是自愈性材料。9-23 高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应在缝项部设自愈性材料或塑性填料,也可在缝顶部的塑性填料上同时设自愈性材料止水。必要时可设置中部止水。9 2 4 底部铜止水片和项部塑性填料应自成封闭的止水系统,周边缝顶部塑性填料应与垂直缝的顶部塑性填料连接,或与垂直缝的铜止水片连接。9 2 5 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周边缝内应设置一定强度和宽度的填充板。9 2 6 施工期周边缝止水片应有保护设施。9 3 垂直缝9 3 1根据坝址地形条件在两坝肩附近的面板内设张性垂直缝,其余部分的面板内设压性垂直

40、缝。张性垂直缝的数量应根据地形2 0D L,T5 0 1 6 2 0 1 1地质条件,参照应力应变计算成果,并结合工程经验确定。9 3 2 垂直缝在距周边缝法线方向约1 0 m 范围内,应垂直于周边缝布置。933 垂直缝的缝面应涂刷沥青乳剂或其他防黏结材料,底部应设铜止水片,并和周边缝底部的铜止水片连接,形成封闭的止水系统。9 3 4 高坝应间隔设置几条能吸收坝轴向变形的压性垂直缝。缝内设置一定强度的填充板。张性垂直缝顶部设置塑性填料或无黏性填料,并与周边缝形成封闭的止水系统。9 35 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和砂浆垫。9 4 其他接缝9 4 1岩基上的趾板,宜按开挖后的地形或地质条件设置必要

41、的伸缩缝,并和面板的垂直缝错开。伸缩缝内不设填充料,缝面涂刷薄层沥青乳剂或其他防黏结材料。缝内设一道止水,并与周边缝的止水片和基岩构成封闭止水系统。9 4 2 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趾板、连接板和防渗墙之间的接缝,趾板和连接板自身的接缝,连接板与岸坡接缝,均应按周边缝设计,并设有自愈措施。有地质缺陷的岩基上趾板应设伸缩缝,缝的设计参照周边缝。9 4 3 防浪墙和面板间的接缝,除设底部铜止水片外,缝内预填塑性填料。9 4 4 面板与溢洪道或其他建筑物边墙连接时,其接缝除应按周边缝设计外,还应有减少缝底堆石体位移的措施。9 1 4 5 面板分期浇筑应设置施工缝。9 4 6 趾板施工缝的设置可根据施工

42、条件确定。2 lD L,T5 0 1 6 2 0 1 11 0 坝基处理1 0 1 基础开挖1 0 11 趾板建基面应按7 1 确定。1 0 1 2 趾板的基础开挖面应平顺。避免陡坎和反坡。当有妨碍垫层料碾压的反坡和陡坎,应做削坡或回填混凝土处理,或重新调整趾板位置。1 0 1 3 趾板高程以上的上游边坡应按永久边坡设计。1 0 1 4 趾板区下游接上坡开挖时,其坡度应比面板的坡度缓:接下坡开挖时,坡度应不陡于l:0 5。1 01 5 堆石坝体可置于风化、卸荷岩基上。趾板下游0 3 倍O 5倍坝高范围内的堆石体地基宜具备低压缩性,开挖后,不应有妨碍堆石碾压的反坡和陡于1:0 2 5 的陡坎;其

43、余部分对地基压缩性可放宽要求。1 0 1 6 河谷岸坡很陡,开挖坡度不能满足1 0 1 5 的要求时,在坝轴线上游的陡岸应设置增模区,其范围可参考坝体应力应变计算成果或工程类比确定。1 0 17 覆盖层作为大坝基础,其适应性、开挖范围及工程处理措施等应经详细勘察、试验和论证后确定。加2 坝基处理1 0 2 1趾板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地质缺陷,应根据它们的产状、规模和组成物质,研究其渗透、渗透变形和溶蚀后对坝基的影响,确定趾板下基岩允许的水力梯度、防渗处理和渗流控制措施,如混凝土塞、截水墙、扩大趾板宽度或设下游防渗板,并在其上和下游用反滤料保护等。D L,T5 0 1 6 2 0 1

44、 11 0 2 2 趾板下的基岩应进行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设计。固结灌浆孔宜布置为2 4 排,深度应不小于5 m。帷幕宜布置在趾板中部,帷幕灌浆孔的布置一般为1 排,1、2 级坝及高坝的帷幕深度可按深入岩体透水率为3 L u 5 L u 区域内5 m,其他坝为5 L u l O L u 区域内5 m,或按1 3 1 2 坝高确定,并进行两岸坝肩的渗流控制。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或相对不透水层埋藏较深时,防渗帷幕宣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和计算分析进行设计。1 0 23 灌浆设计应规定专门措施提高灌浆帷幕的耐久性和对表层基岩的灌浆压力,并经灌浆试验验证。1 0 2 4 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宜采用混凝土防渗

45、墙防渗,防渗墙底部宜嵌入基岩,可根据地基条件下设灌浆帷幕。同时应进行防渗墙后渗流出逸区的反滤保护及趾板和防渗墙间的连接设计。1 02 5 当趾板建在岩溶地基上时,其防渗处理方法和岩溶地区坝基处理方法相同,可在趾板上设置灌浆廊道。D L,T5 0 1 6 2 0 1 11 1 坝体计算”1 渗流计算1 1 1 1 面板堆石坝的渗流计算分析,应按照D L T5 3 9 5 执行。1 1 1 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渗流计算分析:1 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2 趾板建基于覆盖层上;3 采用悬挂式防渗系统。1 1 1 3 应按反滤准则核算垫层料和过渡料的关系,核算坝前铺盖料与

46、特殊垫层区的关系,必要时核算不同坝料间的层问过渡关系。1 1 1 4 存在坝体内反向水压时,应核算垫层料的渗透稳定,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1 1 2 抗滑稳定计算1 1 2 1 面板堆石坝的抗滑稳定计算,应按照D L T5 3 9 5 执行。1 12 2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抗滑稳定分析:l 坝基有软弱夹层或坝基覆盖层中存在细砂、粉砂或黏土层;2 地震设计烈度为度及以上;3 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或堆石坝体用垫层和J 临时断面挡水度汛且挡水水深较大时;4 坝体主要用软质岩堆石料填筑;5 地形条件不利。1 1 23 高坝的坝料抗剪强度应采用三轴压缩仪测定。中低坝的2 4D L,T5

47、0 1 6 2 0 1 1坝料抗剪强度可由工程类比法确定。试验制样用料应能反映坝料的力学性质,试验方法应能模拟坝体的工况。1124 厚度大于2 m 的趾板或高趾墙应进行稳定计算和应力分析。趾板的稳定计算可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中不计趾板锚筋作用及面板和趾板之间的传力,但可计入堆石体对趾板(墙)的主动土压力,或计入面板承受库水压力产生的侧压力。1 1 2 5 抗震稳定计算,应按照D L 5 0 7 3 执行。1 1 3 应力和变彩分析1 1 311、2 级高坝宜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分析,计算参数应由试验测定,并可参照已有工程经验适当修正。其他坝可用经验方法估算坝体变形。试验制样用料和试验

48、方法应能反映坝料的力学特性。1 13 2 在应力和变形分析中,应能反映坝体界面的力学特性,并按照施工填筑和蓄水过程,模拟坝体分期加载的条件。1 1 3 3 地震设计烈度度及以上的高坝,应按D L5 0 7 3 进行有限元动力计算分析。1 1 341、2 级高坝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分析现场条件变化、施工质量检测资料及坝体安全监测资料,复核设计的合理性,必要时修改设计。D L,T5 0 1 6 2 0 1 11 2 抗震措施1 20 1 确定坝体安全超高时,应按D L5 0 7 3 确定地震涌浪的高度。1 2 0 2 当地震设计烈度为、度时,宜采用下列抗震措施:1采用较大的坝顶宽度和上缓下陡的下游坝

49、坡,并在坝坡变化处设置马道:2 采取水平加筋网、浆砌石护坡等措施,增加顶部坡面的稳定性:3 采用较低的防浪墙,采取措旅增加防浪墙的稳定性;4 确定坝体安全超高时,应计入坝和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沉降;5 增加坝体堆石料的压实密度,特别是在地形突变处的压实密度:6 应加大垫层区的宽度,当岸坡很陡时,宜适当延长垫层料与基岩接触的长度,减小垫层料的最大粒径;7 宜在面板部分垂直缝内设置有一定强度又可压缩的填充板;8 增加河谷中间顶部面板的配筋率,特别是面板顺坡向的配筋率。1 2 0 3 坝体用砂砾石料填筑时,应增大排水区的排水能力;下游坝坡应用大块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坡,或一定范围内采用堆石料填筑下游

50、区。D L,T5 0 1 6 2 0 1 113 分期施工和坝体加高1 3 1 分期施工1 3 11应根据坝址处的地形、施工进度、导流及度汛、开挖料利用、水库蓄水等要求,合理地进行填筑规划和面板施工分期。应尽可能减少面板浇筑分期,合理选择面板混凝土浇筑时间,避开面板下部堆石体变形的高峰期。13 12 堆石坝体分期填筑规划应遵循下述原则:1 垫层料、过渡料应和相邻的部分堆石料(至少2 0 m 宽)平起填筑;2 高坝填筑宜总体平衡上升,填筑高差不宜大于4 0 m;3 堆石料之间的接合坡度应不陡于1:1 3,天然砂砾石料应不陡于1:15:4 堆石区内可按需要设置运输坝料用的临时坡道:5 用堆石坝体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材料/保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