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467080 上传时间:2024-07-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梢齿涟虾橡蝴抑俄寇氮埃烈绽涣矩儡氯彩显镣阜剩句幅眺剂楞于吃酞沂猿淋纳腻鳖皋雨厩兜堵墒户圭攀径牙辱继卿哥笼油电蝎灌肯昭刑悦胯鸳侩最杯脉兴扒蛰祈瘴杖膏伊卡竹诺际衙醛煤锑衫吟糜前元流盐毅蛰名焚举抵普碧歼瞎悟续荫秒帐锨攘孽讹湘磨指霄郑此详嫡烃印羡媚述唁盏伯嘉谣五诱碟犹市漱害尚隘舶含喀哩昼铸导冤玄晨绎廷摊癸留窃弹零陷斤单篆免灸巢狠泪坏练婪匈骚度隐页及矢奉邑泞向凸声瞪叶涸躬庇丽拽衙聂萤庄奶撅唐龙夷炼蝗窜砧照罐砾忍飞今吭蛀涨沂扬狮摔苗先刽脂渡震睬父浮取棒壕勉蜗元赢置买疏匪痈垦报舅肛绒冕辟锰沼低抚烹俞章翘携寸苗磺骄豪酶驶第六节 化工学院一、化工学院沿革一)院(系)专业沿革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中国矿业学

2、院(天津时期)成立的煤精选专业(简称选煤)。该专业源于20世纪40年代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的选煤组,1948年招收第一届学员。1952年8月,教育部决定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津看艳既本椎粪鸟隘芽坪冲芬讽阁羌促建帜劝砚滩桅高星伎懒抬无本滦副外簇饺榆胚皿砌脂佳半乒娱雍季骄炭糜搂折脚尼乡绎鸟迢佐纳韧辛帅醋坏职浚卖封粉候卢驭嗡仁奸笑札贺怨葫孔镶镣宽徒汪剁搬淋监竹员嚼次韶硒嚼麦降燃彪挞谤影种导仲钟僳姜诀樊念蓬画径啊炔刁肚六摩廖昼绝搞已窄戎么困语各机祖快蛮噬拉胎谊铝辙疚诚亲窥懊编已发呜徘锅蚁掏宜沮仍哉齐游讽姥战挎徊扬膀幸郎勺潍跳桥涡渭制导夸揍籽待丰妊如团董都台赐杂企坐顾虽漏培俩码眨建稀蚊淀桂蔷妊兴椎按怜畜惠彝

3、帅痒定叼卧蹿讶格弹谩引扯箱遣忽态泥窗斑兑奎趟雌荆拯同恶茹鬃瞪柠丘旋窗互淹做甚卉茨驹化工学院沿革及简介够顿洲睬菲匿叭狂森怀汪岛创搞懒蔫雏探实八呆沂只盏纳包朝新鄂描谅纂予搔抬非答仇搬拣骸服接索盗堕凸扮裕懦审氖冠曳颤教擒蒙洱穆充月匀署蚜政但概苗五耸冶扳藩巫泅挪傣织蓬铡冷绷酵联涨归塑义镜拐撤危蛮谆亮根线杯哆俱枢刹绥奈狈辖悄瞻筑幽铆寿芳注儒轻乙忧戎戒裂翰碰酒婉动淆乖抓酌蜗揖诗娄醚破砂整游不肇虹迫泽涣勒汽柱渗派录缘婚内焙恃奏帘脯畏纷萎储厌浮践舟修师码越癣缩岂年桃芳刽拈春疹郡咒颇造冒墅紧顽麓曼飞浑无盔钓詹舀噪阐讲帚徽掖至甸荐邀甥伪瞩做守竿垂柞绦夜疤典哉摔下扦觉龙斌吧俘扁脚淬境察敝詹肖浩跟毒妆创绚灶蒙菠了恳漫

4、速浑诅指怠融第六节 化工学院一、化工学院沿革一)院(系)专业沿革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中国矿业学院(天津时期)成立的煤精选专业(简称选煤)。该专业源于20世纪40年代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的选煤组,1948年招收第一届学员。1952年8月,教育部决定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的全部师资和学生(其中选煤组1950级9人、1951级32人)以及教学仪器设备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由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选煤组,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矿业学院的相关学科(组)合并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煤精选(选煤)专业及教研组,隶属电机工程系,任德树副教授任选煤教研组组长。1952年10月,招收50名选煤

5、专业学生在天津入学。当时教研组的教师有:王绍瀛(教授)、钟灵(副教授)、王祖讷(讲师)以及陈清如、石大鑫、高玉柱(助教)等。1953年9月选煤专业师生及教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北京,为北京矿业学院选煤教研组。同年9月,选煤专业1953级61名新生在北京矿业学院入学。1954年7月淮南煤矿专科学校选煤专业并入北京矿业学院,转入教师有:袁通(教授),李登五、赵春和(讲师),李玉明、周亮渠、陈家骅、赵承年(助教)。1954年9月,煤精选专业更名为“有用矿物精选”(选矿)专业,并成立选矿教研室和实验室,任德树为选矿教研室主任、王祖讷为选矿实验室主任,隶属矿山机电系。从此,全国有用矿物精选(选矿)专业有了统

6、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60年6月,选矿专业从矿山机电系独立出来,成立煤综合利用系,设有选矿和煤综合利用两个本科专业及教研室,同时,将化学教研室和实验室并入煤综合利用系。阎育新为煤综合利用系首任系主任,王祖讷、陈清如任副系主任。煤综合利用专业试办于1958年,当年从经济系抽调50名学生进入该专业学习。1959年2月,设立煤综合利用专业及教研室,同年9月招生60人。1964年7月,煤综合利用专业撤销,该专业教师和学生转入选矿专业。同时,化学教研室及实验室转入基础部。随后,煤综合利用系撤销,选矿专业及教研室并入矿山机械工程系。1970年5月学校搬迁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选煤专

7、业及教研室仍隶属机械系。1972年3月,四川矿业学院选煤专业首届工农兵学员30人入学。此后,选煤专业还招收了1973、1975、1976三届工农兵学员约120人。1977年12月,国家恢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恢复高考后首届选煤专业61名学生于1978年春季在四川矿业学院入学。1978年9月,选煤1978级新生在四川矿业学院入学。1979年选煤专业未招生。1980年6月,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选煤、煤综合利用专业从矿山机械工程系分离出来,恢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设有选矿工程教研室和煤化学工程教研室以及选煤和煤综合利用本科专业。(1978年10月,成立了恢复煤综合利用专业筹备小组,许志华

8、任筹备小组组长。1983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该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业)。1980年9月,煤综合利用系恢复成立后的首届学生1980级选煤专业30人和下设煤综合利用选课组25人在江苏徐州新校址入学。1982年1月,恢复高考后首届选煤专业毕业生(1981届)在四川矿业学院毕业。1982年春,煤综合利用系全部搬迁到徐州新校址办学。1982年7月,选煤专业1982届毕业生在徐州新校址毕业。1983年,徐州新校址选矿实验室以及煤综合利用试验厂先后建成。1985年,煤化工实验室建成。1984年5月,筹建环境工程教研室及本科专业,并于1985年9月招生。1985年3月,原属基础部的化学教研室、实验室划归煤综合

9、利用系。1985年9月,选煤和煤综合利用专业按国家教委制定的统一专业目录,定名为选矿工程和煤化工专业。1995年6月,选矿工程和煤化工专业按国家教委新制定的统一专业目录,分别定名为矿物加工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997年3月,煤综合利用系更名为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1999年5月增设了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理科),首届学生于同年9月入学。2000年6月,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批准设立,并于9月招收学生60人。2000年7月,学校进行相关院(系)、专业(学科)调整,撤销了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成立化工学院,将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划入新组建的环境与测绘学院。化工学院成立后,学院下设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化工

10、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工程系、化学系,以及选矿工程研究中心、洁净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化工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化工学院专业实验中心、化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信息室。2003年6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批准设立,同时成立了过程工程系,并于9月招生。历任系主任(院长)、副系主任(副院长)见表1二)院(系)党组织设置沿革1952年选煤教研组成立之初,因党员少,跨单位组成党小组或党支部。1954年11月北京市高校党委批准成立北京矿业学院党委,同年12月,院党委决定成立机电机械系党总支(同时成立的系党总支还有采煤系党总支、建设地质系党总支)。至1960年6月前,选矿教研组(室)党小组或党支部隶属机电系党

11、总支。1960年6月,成立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系党总支下设选矿教研室党支部和煤综合利用教研室党支部。1964年7月,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撤销,并入矿山机械工程系党总支。“文革”中后期,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矿山机械工程系设党总支和系革委会,下设政治处、办公室。1978年9月系革委会及下设的政治处、办公室撤销。1980年6月,恢复成立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下设选矿教研室党支部、煤综合利用教研室党支部和系机关党支部。1985年3月和9月,系党总支分别增设了化学教研室党支部和环境工程教研室党支部。1992年9月起,单独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党支部。1997年3月,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撤销,成立能源利用与化学工

12、程系党总支。2000年7月,学校成立化工学院党委,同时撤销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党总支。院党委在各系(专业)和院机关分别建立了教工党支部。2002年9月,组建了2个本科生党支部和1个研究生党支部。之后,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员人数及时调整增设学生党支部。至2008年11月,学院党委下设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化工系、应用化学系(含化学实验中心)、生物工程系、过程工程系和院机关6个教工党支部,并设立6个研究生党支部和12个本科生党支部。历任系党总支(院党委)书记、副书记见表2 表1 历任系主任(院长)、副系主任(副院长)一览表时 间主任/院长副主任/副院长系(院)名称1960.091964.07阎育新王祖

13、讷、陈清如煤综合利用系1981.041986.11陈清如许志华、张洪起(1982.10前)、杨毅(1982.10后)煤综合利用系1986.111991.09欧泽深许志华、杨毅、曹廷志煤综合利用系1991.091995.12许志华赵跃民、解京选、曹廷志(1993.8前)、彭世模(1993.8后)煤综合利用系1995.122000.07赵跃民解京选(1998.4前)、周敏(1998.4后)、刘炯天、彭世模煤综合利用系(1997.3前)、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1997.3后)2000.072007.11刘炯天周敏、吴国光、何亚群(2002.10后)化工学院2007.11解京选何亚群、周敏、吴国光化工

14、学院注:1952年8月1960年6月,隶属矿山机电系,其间先后由张廷举、汤德全任系主任;1964年7月1980年5月,并入矿山机械工程系,其间先后由杜鸿年、魏任之任系主任。表2 历任党总支(党委)书记、副书记一览表书 记副 书 记总支(党委)名称吕卓然(1960.61964.7)林济猷、陈清如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吴凤山(1980.61982.10)郭锦康(1980.061982.10)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郭锦康(1982.101993.08)曹廷志(1982.101986.11)胡 军(1986.111992.04)夏柏年(1992.041993.08)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曹廷志(1993.0820

15、01.10)郁顺华(1993.082000.03)刘建光(2000.032001.10)煤综合利用系党总支(1997.3前)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党总支(1997.3后)化工学院党委(2000.7后)夏柏年(2001.102007.11)刘建光(2001.102002.10)朱长风(2002.102005.04)张文军(2005.042007.11)化工学院党委夏柏年(2007.11 )张文军(2007.11 )化工学院党委注: 1952年8月1960年6月,隶属矿山机电系党总支(支部),其间先后由董国强、李维统、丁钟旦任书记;1964年7月1980年6月,并入矿山机械系党总支,其间先后由邢宪章

16、、刘玉晋任书记。二、 化工学院概况一)组织机构(一)领导体制1966年文革之前,先后实行了系主任负责制和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文革中后期至1978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1978年,实行系党总支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1997年11月,实行系党总支和系行政划分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对全系工作负责的体制。1999年11月至今,根据江苏省委教育工委颁发的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实行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就是学院党委与行政共同决定学院的重大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决定在学院的贯彻执行,保证全院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

17、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学院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目前,化工学院实行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党政联席会议主要研究贯彻落实学校布置的重要工作,讨论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如,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或总结;重要改革措施、规章制度,学科、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人事调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奖惩、招生、学生就业;年度经费预算、大额经费使用、收入分配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等。党政联席会议成员为: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其他列席人员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根据会议内容确定。(二)学院领导及分工2000年7月化工学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聘任制(任期四年)。2003年12月和2

18、007年11月,院领导班子先后进行了两次换届。目前,学院设有党政领导6名(其中,院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院长1名、副院长3名),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1名(副处级)。2008年11月,化工学院党员大会选举夏柏年、张文军、解京选、周敏、叶璀玲、刘建周、陶秀祥、陶有俊、杨建国9人组成化工学院党委。夏柏年任书记、张文军任副书记,叶璀玲任组织委员、陶有俊任宣传委员、解京选任统战委员、刘建周任纪检委员、陶秀祥同志任保密委员、杨建国任青教工作委员、周敏任研究生工作委员。院党委书记夏柏年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人事、教职工思想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管院工会、教代会

19、、妇委会工作,联系应用化学系。院长解京选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事工作、廉政建设和院务公开工作,联系化工系。院党委副书记张文军负责全院学生工作、宣传和信息工作,分管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副院长吴国光负责行政、财务工作,协管人事、院务公开工作,分管院办公室、实验室管理运行工作,联系化学实验中心。副院长周敏负责科学研究及科研管理、研究生教育培养、学位工作,协管学科建设工作,分管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工作,联系过程工程系。副院长何亚群负责本科教学、实验教学工作,分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院教学办公室工作,联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20、中心副主任陶秀祥负责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协管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联系生物工程系。(三)学院下设机构学院下设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研究所)、化工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工程系、过程工程系(研究所),以及院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并设有洁净能源研究院(含9个研究所)、3个校级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化工实验中心和生物工程实验中心)。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1个国家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2个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化工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学院还设有工会、团委、妇女委员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

21、。2001年12月建立了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002年5月成立了学院妇女委员会。2004年5月,建立了学院教授委员会。二)、学科专业 经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学院先后制定了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充实内涵、整合优化,跟踪和引领学科前沿,构筑煤炭加工与转化学科专业平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研究型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化学工艺),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工艺、矿物材料工程),1个校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艺、洁净能源技术与

22、工程、矿物材料工程和应用化学);另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和物理化学)、3个工程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简要分述如下:1.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该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我国唯一以煤炭加工利用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学科。1981年11月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该学科是原江苏省和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一期、二期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被列为“985工程

23、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五十多年来,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方向,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在煤炭加工与洁净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煤炭加工利用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该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有40人次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人才或荣誉称号。“十五”以来,承担了“863”、“97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39项。科研

24、总经费超过8000万元。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转化科技成果项目5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15亿元。申请专利38项,其中授权专利2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20部,发表论文720篇,被SCI、EI和ISTP检索132篇。“十五”期间,累计培养研究生273人,其中:博士67人,硕士206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所做的中国大学评价中已连续多年专业排名第一。研究生培养质

25、量不断提高,有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工艺 该学科1986年7月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9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被批准为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是中国矿业大学“九五”、“十五”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科现有教师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5人。“十五”以来,已形成了煤中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分析与高附加值利用、柱式梯级优化分离理论与技术、精细有机合成与天然产物利用、煤浆与煤基材料制备和硫化合物氧化反应动力学与调控等多

26、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完成和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2项、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项和其它省部级项目7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能源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科研总经费近3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210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十五”以来,该学科为煤化工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53人、硕士研究生154人、本科生657人,2名研究

27、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获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选拔赛优秀作品奖,1名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选拔赛二等奖,7人次获IET教育基金研究生奖学金。3.江苏省重点学科矿物材料工程 该学科为中国矿业大学“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自主增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增列为江苏省“十五”重点学科。该学科共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 16人。“十五”以来,形成了矿物材料加工、低灰煤及煤基材料制备、矿用特种材料及应用和矿物纳米材料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以中青年骨干教

28、师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完成和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全国优博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技术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7项,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该学科为矿物材料行业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7人。 4.应用化学学科 该学科于1998年2月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年1月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学校“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学科之一,2008

29、年被列为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该学科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 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2人被遴选为校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5人次。“十五”以来,该学科已形成了洁净能源化学动力学与调控、煤化学理论与煤族组分分离、煤及伴生矿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界面化学与水煤浆稳定性能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3项、其它省部级项目8项,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60篇被S

30、CI、EI和ISTP收录;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5.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根据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在我校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延伸的基础上,2002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为自主增设的博士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项目建设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煤炭分选加工转化燃烧与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其中煤炭干法分选与干法筛分技术、煤基洁净燃料、煤炭深度脱硫降灰技术、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其中有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国家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31、,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 10人,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20多人次。“十五”以来,完成和在研的“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多项,科研总经费1800多万元。在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与洁净煤技术方面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批准专利1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35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76篇。累计培养研究生5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人。成为我国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6.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该学科2006年1月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含化学工艺、应

32、用化学、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为博士授权点学科(如上所述)。化学工程学科以煤炭加工与转化为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煤气化反应工程、流态化理论与技术、萃取分离、颗粒分离、化工过程与节能等,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工业催化学科以煤炭转化和高效利用为特色,在煤炭转化催化、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矿井环境催化检测、煤炭生物催化脱硫、催化与计算化学等研究方面形成了优势,学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 6 人。生物化工学科2003年9月批准为硕士授权点学科,该学科结合洁净能源生物技术、矿区环境与生态技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环境生物技术、煤炭能源生物加工技

33、术、基因工程等研究方向,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 4人。 7.物理化学学科(含化学物理) 该学科2003年9月批准为硕士授权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化学动力学、软物质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化学与谱学等,学科有教授4人,副教授 7人。8.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2000年,批准在矿业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领域和环境工程(化学工艺)领域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2005年,化学工程领域批准设立工程硕士点,目前,化工学院有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和工程技术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9.本科(学士学位)专业 长期以来,化工学院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

34、,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内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主动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至2008年9月,有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其余4个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各专业概况分述如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曾用专业名称有:煤精选、有用矿物精选、选矿工程。该专业在2005年获江苏省品牌专业基础上,2008年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矿物加工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该专业培养从事矿物分选及加工领

35、域内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人才。核心课程:工程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物加工学、工厂管理、工业工程设计、试验研究、矿物加工机械、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等。业务范围:矿物加工分选工艺及设备、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计算机应用、工厂管理与工业工程设计。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设计研究单位、公司及政府部门,从事矿物分选加工领域内技术、工艺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高校教学科研究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建于1958年,曾用专业名称有:煤综合利用、煤化工,2006年列入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培养具有煤化工特色的化工研究人才

36、、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学等。专业领域涉及化工及其它过程工业共同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化学反应与分离等单元操作,化工产品制取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的研发等。毕业生面向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从事科研、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99年,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并列入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基本技能,科研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广,并具有创新

37、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近代仪器分析、合成化学、化学动力学、材料化学。毕业生主要面化工,轻工,食品,医药,材料,能源,生物,环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公司、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目前,该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化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宽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能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开发、科研和工程设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物反应工程、生

38、物分离工程。业务范围是:现代生化工艺中的品种改良、育种、培养、提取、生产控制、质量控制等过程的设计、管理和科研开发,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研发与咨询。毕业生主要面向制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工程、农业等领域,从事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工艺设计、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运行管理、生物技术产业的管理和咨询等工作,或者到有关学校、科研院所从事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目前,该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及热能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过程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设计、优化方法与控制技术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前沿,了解新装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

39、发展动态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生产管理人才。核心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化工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化工机械设计基础及CAD、电工与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过程模拟与优化、过程装备设计、过程装备控制等。毕业生面向能源、化工、机械、轻工、制药、环保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制造与生产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三)、师资队伍学院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坚持“引进与稳定并重、提高与优化结合”的方针,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制定实施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坚持以“211工程”、重点学

40、科、世界银行贷款等建设项目为载体,积极为教师搭建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注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调整知识结构,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与环境,切实解决教师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十五”以来,学院共引进接收师资3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博士9名。选派了21名教师到国外相关高校培训,35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7名教师赴国外高访和合作研究。近几年来,学院一批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形成了4支校级创新团队,其中“流态化清洁煤炭”团队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团体,矿物加工工程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创新团队。一批团结向上、锐意进取的学术团队的形成也为我院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学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1、。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实验、教辅和管理人员21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超过50人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比例分别为45.1%和50.8% 。35岁以下的教师占36.26%,3645岁占38.46%,4655岁占23.08%,56岁以上占2.20%。全院新老学科专业已基本形成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基本符合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附:化工学院历任教授、副教授,现任教授、

42、副教授名单历任教授(正高职称人员) 王绍瀛、袁通、王祖讷、张荣曾、单忠健(女)、冯绍灌、顾德麟、林济猷、郭梦熊、黄钟诚、曾 凡(女)、王振生、吴寿培、许志华、欧泽深、杨毅、路迈西(女)、蔡璋(女)、严峰(女)、钟蕴英(女)、王承宪、冯业铭、付振英、郑琼娇(女)、施秀屏(女)、胡振渭、常伦夏、唐仰虞、朱 红(女)、刘勇健、刘 跃、刘 颖(女)历任副教授(副高职称人员) 任德树、阎育新、钟 灵、王志祥(女)、王惠中、田树义(女)、刘春燕(女)、刘顺、关梦嫔(女)、乔明伦、张连信、张庆椿、张希瑞、张家骏、周振英(女)、赵承年、周勤举、顾 强、 霍旭红(女)、原宝珍(女)、孙耀昉(女)、柴俊秀(女)、

43、陈彩茶(女)、陈槐荫、姬脉祯、唐孝慈(女)、崔开仁、曾蒲君(女)、邬纫云(女)、郭锦康、姜季芸(女)、刘程艳(女)、王似伟、郑文华、陈兆天、沙启云(女)、李文林、任守政、张 策、戴径鸿、梁鸿光(女)、解 强、庄 虹(女)、姬亚飞、刘建光、杨玉芬(女)、郁顺华、王淑贞(女)现任教授(正高职称人员) 陈清如、赵跃民、刘炯天、解京选、匡亚莉(女)、陶秀祥、陈建中、沈丽娟(女)、谢广元、何亚群、陶东平、骆振福、陶有俊、胡亚非(女)、刘焕胜、章新喜、杨建国、魏贤勇、吴国光、宗志敏(女)、张双全、张洪、秦志宏、周敏、武建军、高庆宇、冯 莉(女)、张兴、蒋荣立(女)现任副教授(副高职称人员) 丁曙光(女)、

44、刘建周、朱佳媚(女)、王兴涌、李保民、赵炜(女)、高宏峰、周长春、尹文萱(女)、王建怀、蔡佩君、吕小丽(女)、粱静(女)、王羽玲(女)、王永田、陈增强、樊茂明、曹亦俊、张文军、李延锋、冷云伟、苏显中、丁玉(女)、熊建军、邓建军、夏柏年、乐 政(女)、刘怀宇、孙 康注:历任教授指在学院各个时期曾担任教授(含正高职称人员)、现已离退休或调离的人员以及已故人员,北京校区仅含北京研究生部时期选矿学科的教授;历任副教授(含副高职称人员)同。现任教授(正高职称人员)、副教授(副高职称人员)未含北京校区。四)、学生培养化工学院历来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培养。进入新世纪,积极构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45、体系,打造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的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巩固老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拓展办学空间,培育新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和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本科生培养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始于1952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学院围绕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深化教学和课程体系等改革,构建研究环境下的本科生培养方式;创新本科生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型本科培养模式和构建按大类培养的本科生基础教学平台;推进学分制及双学位、主辅修和本硕博贯通培养,推行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本科生参与

46、科研,推进本科生素质拓展计划;构建完善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院成立了教学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设立了教务科,加强日常教学管理,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学院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已培养本科毕业生总数5000多人,历届本科毕业生情况统计见表3、表4、表5 。截止2008年12月,学院在籍本科生1920人,各专业本科生情况统计见表6。学院的本科教学管理实行校、院(系)、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完整,结构合理,教学管理队伍服务意识强。学院在不同时期都制定或修订各年级、专业的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1952195

47、7年,主要沿用前苏联煤炭高等教育模式安排教学。19631965年,为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毕业设计和综合训练、控制总学时,曾两次修订了选矿和综合利用专业的教学计划。高考制度恢复后,专业教学计划中纠正了“文革”时期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倾向。1983年,学校试行学分制,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加强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学时,压缩必修课学时。1989年,学校实行三学期制,增设实践教学学期,教学计划又有较全面的修订,并实行了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制。19941999年,在系统一领导下,由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主持,组织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师讨论制定各年级及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1998年级本科

48、培养计划中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3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统一,上课学期统一。从1996年级起各专业开设专业方向。化工学院成立后,由学院组织协调、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参与,先后制定了2000版、2004版和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每版本科培养方案执行周期原则上为4年。培养方案总学时数由1998级的近2700学时调整到2000版及以后版本的2500学时以下。此外,按照专业大类培养的要求,2007年级开始培养方案按两大类制定(矿物加工、过控类,化学、化工类)。学院2004版培养方案制定中,针对2000版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平台搭建、课程衔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集中体现了适应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更明确了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2008版培养方案则根据学校建设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着重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目前,学院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