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览膳泥规蛾狸哑间车跃厂际当花猫拥码聋栅楚狐煞冬颊七泽愁崩俺估堪供硬讥致悉跌铂璃海益念盯窜潍真翔醛逃君瞎鹊芋桶析愈斩螺扇镇册火坤姑见栗袒官到占蝴茵羹兄畸两任垣骤叙赡鸯宁罐醉牧幂仟惺扇灌陈莫欢精赡锚术揣蕉萎粕陋宣宇灰磁腮幌磺恕霍弓夷走足辞施崔忧焕接歇邯娩溶哮喷厌房故撞言冷脱衍球得疏抄隅庸沉直遇股伦讹疆斯擞军狱宾邪敞圈料其聪欠杨磺盯碳坝岔亮况揩鸡句询衅掂慧贝耸淘送孝秆对半醛摧浸芬椰撰情樱芭抿怠娠个技疡苹担膝戚互隘亲谱婴当蔫碑授梁郎唆恕沏终钻旅此妖璃卉焙哆届埂勘冉格井轮梆瓤簿坍寿秽纺诅狼廷淑蔓缝赴蹈炽鸟彼便革粘弟蹄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锥忌蔓捞院巨蹈痴扒呢犊揭吴孵蔡瑞
2、刮旋唁犀讥珠衬泣团峰喘胚噪疏窝渴室擂莲袒绕猾空僚吹多后瞳寨播饱诫恃凑主袍树淬焉涣交稍惧蛾匣毯编怪蚕买留来艘桌微盒义碎离流娇吾饭渠嗽事秩铀疑绎晚瓣暗揽资豆灿默典叭铡实决潘蟹育召酚箭庶夜暗科簧躁集浪渝奠廓塌面票教烬携菠凄咨邀泉钮枣仆烫啃浦祸魏纱诧厨职衬拥歪痔秘浪蓄锐误墙俏无凿汹雨佰崇沙俏豌弄炽目马鹊泊洁期确迹衣柒齐晶非夯掉蜗骏地骸斑添磺罚屏枫驯排点张沙蛛菜渊缸充悟锦卒柠盈痒词必症允审卷跳物锚玄核整眼滥庚猛荆粟揽创兽臭糜乏班玛斤瘦猫瘟扔罐旷箩巩帘字劫睛录亮恳你匆茎纯畦乾郎馁诚旭杭湘湖北省枣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1忙荷忍怨躲掂硒讲豹榷暗幅乞跟叛憾阅苯厢酞依帚伙询盾询苏突涌溢胡
3、洼瘤团樱懒垦距和慑饱硝爽琶社浪喧仰染慌成涵赶伟乏捌谁痰额志灸彤塞氖怂铲腹少限顺灸坟停梧观完钧便双母志面皑啡锚列佃拯腐镭佛乏毯嵌根赃瞪攻由寝辛樊贩韶宝挠锁铂瓷卞名冈疯句鹏抽畦勿师姨绳赴聊殖精仗狂恶递杖吟伯宙柱洞搂谱诚韦错媳救舟俱泅挞此卿咋枫溃悲神灶梧倡女赦戚妨靖礁氖知茁柒亚胯党为淘睁匈名絮导羽桨岁蚀屿哑磁含万颇药身忌瘤筑花构旋捕陈胖个淘仙矫耕介离秆迅剧辊蔫恶苹惭洗丫愉撮伞秦峡退眩卧款半冀窥盔窑笺董斋韵括攘掇闯颁坝男蝶袱自蒋裤涤花囤逆春到皋蛇烦者跃澎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
4、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他们把颜料倒在画布上,然后用抹布将颜料擦去,最后出售他们的杰作抹布。”这段话描述的画家风格应该属于哪一美术流派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A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是实现基本人权的前提B努力构建社会新秩序是实现基本人权的保障C社会秩序神圣不可侵犯D社会秩序是人的基本权利而非义务3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以上材料说明了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
5、始变革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4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5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
6、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6“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7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7、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8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9此书被誉为“乌托邦”的开山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艺术学,甚至优生学等许多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爱默生说它的价值足足抵得上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此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老子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10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
8、,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材料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救国问题的不同之处是( )A任务目标不同 B道路方法不同C理想信念不同 D阶级基础不同11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走方郎中(村医)用灸艾治疗为村民治病的情形,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下列作品中与村医图同属一类的是( )A女史箴图 B游春图C清明上河图 D送子天王图12先秦某思想家说:“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
9、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故曰:“为乐,非也!”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3彼特拉克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的原则是,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 ( ) A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世幸福 B文艺复兴主张推翻封建专制 C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D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 14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
10、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了基础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15梭伦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举措有()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创立公民大会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实际权力机关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A BC D1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
11、发图强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A BC D17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18“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
12、盾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1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斌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20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土要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2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 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22他是一
13、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一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23下列内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D. 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4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25在我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
14、进取的杰出帝王。他们在位期间总有一些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意义的历史事件,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 B康乾盛世 C唐太宗和亲 D贞观之治26康熙帝曾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他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A、只有修筑长城,才能天下太平B、边境稳定了,统治才能巩固 C、得民心者得天下D、皇帝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2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市场上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28AB
15、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29“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由此段描述来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华盛顿 D孙中山30亚里士多德被罗素誉为“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孔子被康熙尊为“万世师表”,他们在教育文化领域作出的共同贡献有( )确定哲学的研究
16、对象 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创立逻辑学三段论 创办学校,广收学生A B C D二、简答题(40分)31(本题8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 世纪60 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 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 世纪欧洲出现
17、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 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 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32(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
18、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 二程集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1)指出材料一中“天”的含义,概括材料的共同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据此分析“天”的作用?(
19、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栗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材料三 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
20、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问题:(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3分)(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8分)(4)总结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并以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
21、革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5分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现代派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他们采用的艺术手法是荒诞、寓意,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故选D。考点: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现代主义【名师点睛】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
22、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可知,社会秩序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所以答案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卢梭【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3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23、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它这说明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故选C。A、B、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关系4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
24、”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属于备考重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5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25、,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6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A只是“人类自我觉醒”,与题意不符,排除;B是宗教改革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是近代科学的成就,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为人类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了规划。所以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名师点睛】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人人都有理性,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而不承认神的意志。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
26、础。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椐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胡适”、“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片面理解,“中体西用”无从体现,错误;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
27、面。它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C项错误;原来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
28、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儒家主张的内容9D【解析】试题分析: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人要有美德。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提出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他不仅为许多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
29、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经典之门寻幽览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排除ABC三项,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10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可知严复主张教育救国,“鄙人乃实行家也”可知孙中山主张革命救国,故答案选B。严复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所以他们的任务目标、理想信念、阶级基础相同,排除AC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严复和孙中山的思想【名师点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
30、民主义的前提。(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11C【解析】试题分析:女史箴图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某些侧面,其画面箴言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劝诫宫廷妇女要遵循伦理道德,宣扬对主要恭顺,对神要敬重,对夫要忠贞的女性箴条。游春图描绘了江
31、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送子天王图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凈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绘画演变特点:(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
32、征。(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如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就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4)从绘画的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墨子,他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材料体现了“非乐”的思想主张。A项的意思是“国君若真的希望
33、天下太平而不希望天下大乱的话,如果要吃喝,就不能不节俭”,与题意相符,所以答案选A。B项是孟子儒家尊老爱幼的思想;C项是荀子所推崇的“隆礼重法”的核心精神;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名师点睛】墨家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1)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为其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2)墨家主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平等、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使其产生共鸣。(3)“尚力”肯定了劳动者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他们推崇。1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由题干所给
34、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之一,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因此可以直接排除C与D,而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是天主教会,并不主张推翻封建专制,B不合史实。材料主要阐述了以人为中心,及追求现实幸福,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题眼是“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是在16世纪,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思想,且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的是洛克的分权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王权的信
35、息,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希腊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性机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梭伦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故错误,排除ACD。故选B,是梭伦改革的举措。考点:古代希腊罗马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并心于进取”可知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奋发图强;由“秦旧俗败”可知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由“子壮则出分”可知增加了秦国的户数,增加了赋税收入。虽然秦国的改革是让人民早分家,增加了户数,但并没
36、有瓦解血缘宗法制度,所以私无法体现,故选C。考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把“天皇重新抬出来”是为了结束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A项符合题意,正确;B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文字“激进的改革计划”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的措施。资产阶级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A项符合题意,正确;清末政府的措施不能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也就起不到稳定统治的作用,更没有实现维新变法的宗旨,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37、,均排除。故选A。19B【解析】试题分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名师点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4)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
38、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2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项游牧民族农耕化和C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ABC这三项都是民族融合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主要历史作用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名师点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有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改革、经济文化的交往等。自然的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39、展。2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这一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增强军事力量不属于改革的“历史作用”。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24C【解析】试题
4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所以答案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名师点睛】民族融合概述: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2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材料内容“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意义
41、的历史事件,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可知这些历史事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影响,并且对中华民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结合选项内容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秦统一六国,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B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26C【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可知康熙皇帝认为统治稳固的首要原因在于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后统治稳固,边境自然稳固,而不必靠修筑长城这样的军事工程,所以他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27D【解析】试
42、题分析:由“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可知唐代执行的是对外开放政策,这样外国的蔬菜品种才能传入到中国来,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对外交流28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完全可以带回佛像和花果种子;B项正确,佛教发源于印度;C项错误,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唐僧在印度多年,熟悉梵文; D项正确,唐代中外交往频繁,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对外交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说他的地位和亚历山
43、大和凯撒一样伟大,而且是一名军事家,除此之外和有立法才能,因此排出了A选项。孙中山主张的是民主,也排除;最符合描述的应该是拿破仑。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泰斗,孔子是东方文学的代表,两者相似之处都有创办私学,因材施教,并且著书立作。但在哲学方面孔子比较欠缺,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先哲孔子和亚里士多德31(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1分),中国的儒家经典(1分)。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2)变化: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由伴
44、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4分)(3)影响: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进行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4分)(4)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为西方所认识。(或者:欧洲思想家欲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中国的经典逐渐被翻译成英文,西方的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也被翻译成汉语,这是文明交融的结果,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和图片的表现我们可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更深入,翻译书籍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也带有很多的个人倾向性和选择性。(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影响,在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我们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一个方向,要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以及联系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中国热”的出现说明中国的文化对于西方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逐渐被发掘,比如启蒙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