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可爱的家乡——衢州
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目 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 1
第二章:历史沿革 2
第三章:经济发展 4
第四章:交通运输 9
第五章:社会事业 10
第六章:旅游资源 13
第七章:特产饮食 18
第八章:风土民俗 20
第九章:三衢名人 22
第一章 地理环境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南接福建南平,西邻江西上饶、景德镇,北连安徽黄山,东与省内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是浙西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现辖龙游、开化、常山3个县,柯城、衢江2个区和江山市。全市现有14个街道、67个城市社区,93个乡镇、2187个行政村。地域面积8841平方公里,人口250万人。
衢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l′~119°20′,北纬28°14′~29°30′,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南侧,华夏古陆北缘,即跨越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中部为钱塘江凹陷地带。总的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东逐渐展宽。境内平原占15% ,丘陵占36%,山地占49%。北部为千里岗山脉,西部为怀玉山脉,南部为市内最大山脉仙霞岭山脉,全市最高点为江山市的大龙岗,海拔1500米。
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温充足、降雨丰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的地带性特征。常年平均气温在16.3~17.3℃,1月平均气温4.5~5.3℃,7月平均气温27.6~29.2℃。无霜期251~261天。年日照总时数沿江平原地区在1900小时以上,山区不足16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4566.2兆焦耳。每年3~6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1843毫米。
衢州境内以山地及丘陵为主。山地分布辽阔,且大都为林地覆盖,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衢州的人均土地占有量为3846.8平方米,其中人均耕地为440平方米,人均林地为2440平方米。境内草场面积有1370.7平方千米,平原面积约1290.8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盆地地区,是衢州主要的农业生产用地。丘陵多分布在盆谷的周边地带,比较低矮。可开发的土地规模大,且自然条件良好,因此非常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衢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衢州市矿产种类较多,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产地96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5处。 已探明矿产中居全省前列的有石煤、石灰岩、黄铁矿、叶蜡石、大理岩、耐火粘土、铀矿等。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石煤、石灰岩矿。主要矿产及累计探明储量有:煤813万吨,石煤7.37亿吨(预测总量61亿吨),石灰岩5.81亿吨(预测总量31.3 亿吨),黄铁矿3345万吨,叶蜡石270万吨,莹石301万吨,大理岩1726万立方米,耐火粘土181.9万吨,含钾砂岩702万吨,磷矿494万吨、钒矿310 万吨,铀矿4500吨。此外,金属矿产也探明部分储量:铜矿2.22万吨(2处)、铅矿(5处)2.91万吨、锌矿(5处)8.89万吨、钨矿(2处)1842吨、锡矿(2处)1927吨、银矿(伴生)153吨、黄金(2处)84公斤。 天然饮用矿泉水源地3处。
衢州市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境内可分两个植被区:北部山区属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植被区;南部山区系浙闽山丘甜青、木荷植被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天然原生植被已被次生植被和人工培育植被所取代。目前主要有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以甜槠、青冈、白雪、木荷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域内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苏铁、南方红豆杉、白豆杉、金钱松、鹅掌楸、连香树、杜仲、香果树、长序榆、凹叶厚朴、闽楠、野大豆花榈木、毛江椿、长柄双花木、香樟、浙江楠、榧树、秃杉、喜树、福建柏、厚朴、山豆根、七子花、野大豆等,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小区27处。经济林有油茶、板栗、柑桔、茶叶、柿等,系浙江木材、毛竹、柑桔、油茶、茶叶主要产区。
衢州市市花是桂花,衢州市市树是香樟。
第二章 历史沿革
衢州,古为姑蔑国、太末县、信安县。衢州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浙、闽、赣、皖四省交通之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
衢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著名的葱洞遗址将衢州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葱洞遗址位于衢州上方镇境内,是该地区一个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在衢州的最早例证。6000年前的衢州大地,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动物繁多,十分适宜人类居住。衢州与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文化等遗址一样,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就是最好的实物例证。
商周时期的衢州:虽在文书上鲜见记载,但众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见当时的繁荣。春秋末年,衢州属“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后裔构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姑蔑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闽浙赣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发源地,衢州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衢州:春秋时期,姑蔑族从山东泗水地区辗转南迁,其一部与偃王后裔一部(偃王南迁:徐国,为嬴姓子爵,始封于夏朝,其国在下邳僮县,今泗州临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后,徐国与东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统治,双方不断发生战争。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国,徐偃王弃国南迁,春秋时期其一部辗转来到衢州)先后迁居浙西衢州。姑蔑南迁及其定居衢州的历史表明衢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融入了华夏民族之列。众多青铜礼器、兵器和随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说明当时衢州经济文化的繁荣。
秦汉至唐时期的衢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县制,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故城在今龙游县城西,正式开始了衢州建县的历史。两汉时期,衢州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仍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东汉末年,又设立了新安县(今衢江区、柯城区)、定阳县(今常山县)。六朝时期,地处江南的衢州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缓慢发展。唐代初年于信安县设州城,衢州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开凿,使衢州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现。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县设须江县(今江山市)。同年于信安县设州级行政区划,因境内三衢山而称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时期的衢州:两宋时期,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北宋,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顶峰,为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北宋167年间,衢州仅文科进士就达250人,远高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南宋时期,随着圣裔南迁,衢州成为南方新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阙里”。作为南宋全国知名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更是人文荟萃,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时期的衢州: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时期的衢州作为东南军事重镇的地位日益显现。平“三藩之乱”后,衢州自此有了“铁城”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从杭州经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驿道,成为明清时期内陆交通最繁盛的商路。处在这条驿道要冲之地的衢州,经济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鼎盛于明代中后期,以经营珠宝、书籍为主,以衢籍,特别是龙游籍商人为核心的龙游商帮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也正是衢州作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证。衢州府城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初为土墙。现有城池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宋代改为砖墙,元明清续修。府城墙周长6500米,设六门,西临衢江天堑,东南北三面皆设护城河。至今仍较好地保存有六个城门及城墙遗址千余米,是衢州军事重镇的集中体现。“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衢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衢州军事重镇的地位。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二千四百多年间,这里曾发生过数以百计的战争。“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起。次年,闽藩耿精忠兵分两路进攻衢州。以浙江总督李之芳为首的清军在衢州城下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双方混战三年,大小数十战,衢州始终未被攻克。衢州百姓的牺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
民国时期的衢州:辛亥革命后,曾废衢州府,属金华道。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各县直属浙江省。1935年衢州改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署,管辖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寿昌、遂昌、淳安八县。1946年设衢州绥靖公署。1948年又改为省第三专员公署,兼辖金华八县。
新中国时期的衢州:1949年5月4日至7日,衢州各县相继解放,于衢县设衢州市,并设衢州专员公署,辖衢、龙、常、开、江、遂昌六县和衢州市。1952年,松阳、宣平县并入衢州专员公署管辖。1955年3月初撤销衢州专区,衢、龙、常、江等县改属金华地区专员公署。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市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五县及柯城区;1987年12月,江山县改县级市,属衢州市;2001年12月,撤销衢县,设立衢州市衢江区。
第三章 经济发展
衢州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不断探索适合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2012年,衢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82.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实现人均GDP 38891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折合6161美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42亿元,增长10.1%。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57.12亿元,增长10.3%,其中:主体税种增值税7.88亿元,增长6.1%;营业税17.56亿元,增长11.5%;企业所得税9亿元,增长41.9%,个人所得税2.9亿元,增长5.3%;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5.21亿元,增长50.2%;第二产业投资306.05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投资249.5亿元,增长17.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2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14元,增长11.2%。
一、解放前的衢州经济
解放前的衢州,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经济文化各项事业长期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6176万元,人均只有61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48万元,人均不到4元。工业生产绝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全市没有像样的工厂。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基本靠天吃饭,往往是“种种一大畈,收收一箩担”,粮食产量仅25.5万吨,棉花、蚕茧等作物生产陷入困境。公路通车里程仅有189公里,全市城乡电话用户只有225户。各类在校学生数4.96万人,只占总人口的4.9%。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市井萧条,市容破败,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二、解放后的衢州经济
1、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时期(1950—1957年)。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投资兴办了衢州化工厂、江山水泥厂、龙游造纸厂等大型骨干企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八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分别递增10.1%、130.7%和7.8%;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5.5万吨上升到了38.7万吨,平均每年递增5.3%,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期间,1955年3月衢州专区建制撤销并入金华专区,行政管辖的变动给衢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1965年)。这一时期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由于党内一部分人滋长了“左”倾思想,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在所有制变革上的急于过渡和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导致了经济发展受挫。1958年至196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9%,其中农业总产值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市经济发展更是大幅回落,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减少到2.6亿元,比1959年下降18.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应全面紧张,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从1963年开始的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认真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走出谷底。三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8%,年均递增14%;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5.5%,年均递增15.9%,其中工业年均递增19%,农业年均递增13.9%。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3、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7年)。这一时期是衢州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损失最严重、社会秩序最动荡的时期,生产遭受破坏,管理制度混乱,经济效益低下,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66—197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仅4.6%,工业生产有四年出现倒退,农业生产也遭受破坏,财政收入也有四年下降,文教、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徘徊不前,国民经济各项比例关系再次严重失调。1977年8月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经济社会重新回到稳定发展轨道。
4、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1978—1982年)。这个时期农村经济活跃起来。1979年春耕期间,常山龙绕、球川、五里等公社的一些生产队在未经上级允许的情况下,自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9月开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在衢州各地全面推行,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衢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四年年均递增27.2%,远远高于城市居民8.6%的增幅。
5、开始全面改革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1982—1991年)。这个时期城市经济活跃起来。1983年衢州乡镇企业开始起步,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乡镇水泥行业发展尤为显著,江山何家山、江山丰足、江山大陈、衢县上方、开化马金等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1984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436家,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比1979年增长84.2%。1991年,衢县着手筹建沈家开发区。这期间,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衢州成为地级市,这给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6、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1992—2002年)。这个时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衢州涌现出一批以001电子集团为代表的个私企业,到1998年全市个私工业总产值已达80.4亿元,为1995年的10倍(包括公有制经济改制为民营经济的部分),占到全部工业的42.2%。1992年,省政府批准衢州市为开放城市,“三资”企业开始起步,至年底已累计引入“三资”企业98家,衢州的对外贸易开始走上了自营出口创汇的发展道路。1993年,衢州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随后,其它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工业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
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2002年至今)。这期间是衢州国民经济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跨越、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也是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2年,衢州基本完成了以改革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变了衢州国有经济独大的经济格局,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同年,衢州市委确立了工业立市战略,加快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工业平台建设,培育以“410”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衢州高新技术园区在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全市共有省级工业园区7个,园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近2千家。同期,衢州不断探索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借力发展路径,启动并不断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起地区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3年起规模工业产值连续6年增速超过30%。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衢州从低收入地区进入到中等收入地区行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衢州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08年,衢州市委以“立足高起点,攀登新目标,奋力推进衢州工业经济新飞跃”为主题,提出深化工业立市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衢州迎来了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根据《衢州市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衢州将着力完善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突出打造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四大产业群,全力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群发展,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低碳经济试验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基地和全省经济新增长点。
2011年,衢州市委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衢州发展的目标体系是: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要求,坚持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两个崛起”,实现“三大目标”,打造“五个衢州”,力争“六个翻番”。
——加快“两个崛起”,即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
——实现“三大目标”,即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全面建设富裕的绿色生态地区。
——打造“五个衢州”,即综合实力提升迈上新台阶,打造实力衢州;创业创新环境得到新改善,打造活力衢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打造生态衢州;特色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打造人文衢州;群众生活品质实现新提高,打造幸福衢州。
——力争“六个翻番”,即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六个翻番”。
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我省衢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这是我省第一个设在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全省第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我省最早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地处浙、赣、皖、闵四省交会的重要位置,是衢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新的增长极。近年来,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40%以上的增幅。2010年在我省综合考评中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前10位,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彰。衢州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区内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主导特色产业,是国家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和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
2012年10月,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区合并”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综合物流园区划归管理,并正式授牌运行。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衢州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其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集科技、人才、产业于一体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浙江绿色发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引领区,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700亿元,集聚人口50万人,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市委提出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能级、增进人民福祉为取向,以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为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实现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是今后五年衢州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了省委对衢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体现了对衢州市情和发展阶段规律的正确把握,体现了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抢抓机遇、做大总量、提升能级,抢占战略制高点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二五”目标体系相衔接的要求,是在新的起点上谋划衢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就是要把绿色发展导向与经济腹地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强化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腹地的功能,建设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省际产业集聚平台,真正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辐射闽赣皖、连结中西部的对内开放门户;在推进绿色大开发、构筑物流大联网、培育生态大产业、促进山海大联动中加快发展、做大总量、提升能级;在支持和服务浙江海洋经济,不断拓展经济腹地中加快后发崛起。
——浙江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就是要以在全市域实施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新区域发展模式,争取更多发展资源,使衢州成为全省山区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海联动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变欠发达的内陆山区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建设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中确立和扩大在四省边际地区的领先优势,加快率先崛起。
——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优势,以文化为魂、绿色为体,把衢州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生态城市。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强化长效管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2016年基本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就是要使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文化弘扬光大、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开放氛围日益浓厚。全面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调动一切能够动员的创业主体,放开一切能够开放的创业领域,落实一切能够做到的创业政策,使衢州成为投资者的福地、创业者的乐园、实干者的舞台。
——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就是要使衢州成为宜居乐业、和美安宁、令人向往的城市。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民生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富裕程度高于四省边际地区,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舒适感和归属感,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环境中共享幸福。
第四章 交通运输
一、公路
衢州公路网布,横穿衢州的主要公路有杭金衢高速、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龙丽温高速等。另有横向的320国道、纵向的205国道和46省道等。 衢州城区建有长途汽车站、南站、北站等。长途汽车站坐落于荷花中路411号,与新火车站毗邻,主要经营发往婺源、三清山等地的中长途班次。汽车南站(快客站)位于上街209号,主要经营发往杭州、宁波、温州、上海等地的高速(快客)班次。汽车北站位于西安路108号,是以经营城乡公交班车线路为主的汽车客运站。
二、铁路
浙赣铁路电气化复线穿境而过,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杭江铁路。衢州至九江铁路衢常段也已通车。境内设有龙游站、衢州站、江山站三个主要站点,另有旧时小站点十多处,如衢州东站,下张站,廿里站,后溪站等,其中衢州站为二等车站。
从2009年3月起,动车组的触角延伸至衢州市,衢州市民乘坐动车组的列车只要二小时就能到达杭州,三个半小时就能到上海,近一步拉近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动车组是按动力分布方式而命名的,其实就是动力分散式列车。动力集中式列车的牵引力是机头产生,动力集中于一侧,具有牵引力的动车与无动力的拖车再加上机头,三者组合称为动车的组合,简称动车组。目前,衢州站每天有动车组车次14趟,其中始发车次4趟,能抵达杭州、上海、南昌、长沙等地。
2010年7月,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浙江衢州段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境内首条高速铁路工程进入全面建设的实质性阶段,衢州即将迈入“高铁时代”。 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的东段,东起浙江杭州,西至湖南长沙,线路穿越浙江、江西、湖南三省,在我市境内约99.66公里,途经龙游、衢江、柯城、江山,建设标准为设计时速350公里、双线、电气化,设置龙游、衢州、江山中间站,将于2013年建成通车。届时,从衢州到杭州只需半个小时,到上海只需用1个小时,不仅速度特别快,而且运行特别平稳、安全。
三、航空
衢州机场位于城东,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军民合用机场,为民航标准4C级机场。衢州民航站坐落于衢州机场内。机场通讯、导航、气象、灯光、安检、消防、机务等各类保障设施齐全,飞行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机。民航候机楼3440平方米,可满足高峰小时客流量200人之需。目前主要航线有衢州至北京、上海、厦门、深圳航线。
四、水运
衢江发源于开化莲花尖,是钱塘江的源头,水运自古即为浙西重要交通方式。杭州至衢州、常山的水道早在汉代即已开通,至唐代已相当完善,虽“逆流多惊滩”,亦可以竹索引船。发达的水运为两宋时期衢州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常山阁底沉船遗址的发现就是明证。近年来,衢江航道的建设也正日趋成熟,浙赣运河也正在酝酿中。不久,衢州的水运一定又会恢复往日空前繁荣的状态。
第五章 社会事业
一、教育事业
衢州教育自古发达,朱熹等名人都曾在衢州讲学,古有府学、县学等多处讲学之所。知名书院有鹿鸣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等。鹿鸣书院,原西安县学,位于市区县学街,县治北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并府学(正谊书院)为衢郡中学堂。柯山书院,位于烂柯山麓,又称梅岩精舍,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毛友、郑可简、郑待问等在此筑室,称梅岩精舍,南宋淳祐六年改为柯山书院。理学大师徐霖、历史学家马端临等先后担任山长(即校长),是宋元时期全国著名书院。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马金包山之麓,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淳熙三年(1176年),著名学者吕祖谦、朱熹等人曾在此举行“三衢之会”,影响深远。南宋时期,包山书院与广信鹅湖、南康鹿洞、遂安瀛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
1985年5月,建立省辖衢州市以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浙江工业学院浙西分校。同时,建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衢州分校。同年,衢县、江山、龙游和柯城普及初等教育,通过了省复查验收。1986年底,全市实现了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至1996年,全市134个乡镇全部实施九(八)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面达100%,六县(市、区)均比原计划提前1~2年通过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衢州二中、衢州一中、江山中学、衢州师范学校经省教育评估验收,分别被确认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省示范性中等师范学校。1998年龙游中学、巨化中学分别被确认为省一级和二级重点中学。衢州各县(市、区)实施“三创工程”(创建教育强县、创建教育强镇(乡)、创建示范性学校),各项教育事业通过大改革、大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2月17日,龙游县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成为衢州市第一个省级教育强县。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骨干,以各类成人教育为网络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衢州市致力于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较快,连续九年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2010年全市中职在校生人数41360人,有省级以上重点职校9所,其中5所为国家级重点职校。我市中职学校共开设132个专业,涵盖了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司法服务类、教育类及公共管理类等15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以加工制造、农林牧渔和现代服务三大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我市现有3个国家财政扶持的实训基地,有1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有26个省级示范性专业。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开放、区域特色明显、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为衢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的支撑。
同时,衢州市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1995年柯城设立电大工作站,1995年12月电大衢州分校升格为衢州广播电视大学。1987年设浙江师范大学衢州进修部,由衢州教师进修学校兼办,设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学制三年。200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由衢州师范、衢州卫生学校、浙师大衢州进修部和衢州中专(部分)合并建立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由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合并而成的衢州学院(筹),从全国特大型企业巨化集团公司举办改由衢州市人民政府举办。2010年3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至此,衢州高等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科技事业
近年来,衢州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稳步发展。根据省统计局和省科技厅发布的2009年度各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科技总量规模和科技进步水平相对于2008年发展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第一。40项科研成果荣获2009年度市科技进步奖,新认定的1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到表彰。科技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被列入人大检查内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作被列入县(市、区)年底综合考核指标。
2010年,全市共获省级以上计划立项153项(国家级项目36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9项,国家火炬计划4项,国家星火计划1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新产品4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4项,钱江人才1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省软科学1项,省公益性科技项目11项,省级新产品75项。全市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经费支持5500万元。下达2010年市级科技项目计划,立项122项,其中工业项目59项,投入经费超过50%。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筹)正式成立。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总数达56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总数达83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新增省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家;市高新园区进行功能拓展,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园区。
三、文化事业
衢州历史文化积淀丰厚。1994年,衢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为契机,衢州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发掘、管理和利用的力度。目前,全市共有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4处、23处和269处。近年来又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成功申报了451项各级非遗产保护项目,其中衢州“西安高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省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结合婺剧形成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四、体育事业
一是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1个,健身路径698条。市县两级都建有全民健身主题公园,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左右,是1978年前的20多倍。二是成功打造围棋名片。1993年全国围棋锦标赛在衢州举行,共有50个代表队,280余名男女选手参赛。锦标赛期间,还举行了隆重的围棋邮票及首日封发行仪式。2006年以来,以烂柯山命名的“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两年一届在衢州举行,使“围棋仙地”烂柯山被世人所接受,衢州围棋发源地的地位得以确立。三是竞技体育硕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获得省级以上举重、地掷球、田径等各类体育赛事奖牌947枚,其中奥运金牌2枚,省以上金牌242枚。由于衢州市开化籍举重运动员占旭刚的杰出表现,2000年开化县被命名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五、卫生事业
卫生机构和队伍已具规模。全市卫生机构发展到623个,比1949年增加611个;床位总数6640张,比1949年增加6480张;卫生技术人员8307人,比1949年增加7735人。每千人口床位由1949年的8.3张增加到266.8张,每千人口医生由44.3人增加到161.3人。全市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已具一定规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大大缓解。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人口总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32.8‰下降到6.5‰,2008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经提高到75.9岁。2011年2月22日,浙江省卫生厅公布我省第三轮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结果,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中心医院)获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了我市“三甲”医院零的突破。
六、对外友好交往事业
与衢州结为友好城市的有:美国雷德温市、日本佐野市、阿塞拜疆苏姆盖依特市。雷德温市属美国明尼苏达州,地处美国中北部,位于著名的密西西比河上游,全市人口近2万人,面积约104平方公里。佐野市位于日本国枥木县西南部,面积83.3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佐野市于1943年4月1日成立。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城。苏姆盖依特市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一个区,位于阿普歇伦半岛,距巴库25公里,里海海平面以上26米。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人口近35万。
第六章 旅游资源
衢州目前有四星级酒店多家,如衢州冠发君悦大酒店、衢州饭店、友好饭店、国际大酒店、东方大酒店、凯旋门大酒店、白天鹅大酒店、圣效大酒店、帝京大酒店。
衢州境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龙游石窟、烂柯山、江郎山、钱江源等景区为代表,有“圣、神、奇、秀、谜、源”之称。
一、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区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家庙东轴线、中轴线建于清道光年间,后经修缮;市政府出资1600万元于1998年11月开始复建的家庙西轴线与孔府、孔园,2000年5月竣工,200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孔子家庙“普天下唯二焉”,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孔子夫妇楷木像随宋高宗率领部分孔氏族人扈跸南渡后,赐居衢州,后仿曲阜规制重建家庙于衢城菱湖,衢州遂成南孔圣地。孔氏家族遂分为南北两宗,南宗嫡裔至此扎根于衢州,繁衍生息八百多年。衢州也就成为孔氏家族的又一圣地,史称“东南阙里”。
二、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自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就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烂柯山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属于柯城区,位于衢州市东南10公里处,与全国特大型化工企业巨化集团公司隔江相望。此山位于石室村东,西临乌溪江,海拔 164 米,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 2公里,群山盘回,景色幽邃,黛峰翠嶂,景极幽邃,是浙江省重点名胜风景区,被誉为“围棋仙地”。远眺烂柯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桥,鬼斧神工蔚为奇观,石梁下主洞高10米,东西宽30米,南北深20米,即晋虞喜《志林》曰:“信安山有石室”之谓。山明水秀,风景优美,道书中称它为“青霞第八洞天”。
围棋源于中国,相传围棋之根则在烂柯山。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以馈赠亲友。
四、江郎山
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