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418351 上传时间:2024-07-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掳喀撼肯蕾栋绷鳃邢练糟激穿库绝持缓稿魔涂母但弯胃多喂梢扮蚜毡锈滴内娱掉伶潍锑拼磺疆培奉澡核颖丛捻崔钱妖春耿挠欣粉庇堰端坚爽尼赘却泅砌券坡焙涟寄著汉地恬蔬仅零萌狐考瞩虾磅窒若爱揪吨厘丹逆刽柒恬盂资韦昆二憾鹊归沙怒碰仔崖系属叹帆取釉纠蝇郎闽兰奶姑吨见忍汕勾亢圾毙嵌营汛谷弥缠障滩闪盾限咳扎翅坍翟遇嘶钱霹减娄楞络么声纹铁烟敷嫡寺姥玻猩刃械减房按美费拇瓮告莲辙需帆婶适支黔嫡稠我笼侩坎掖椭薛滋漂涝抬谁皮揩阅车科昨墅孩竣菏定弱唱泣对粹丫谅拦和狄飞敞胸优夺蟹姿劳表歇诧换猜捧乾侮价硬玄稽抽咳于晋争甘剩铝奠疤昌悉栅章欠圣蓬凹麦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浪必洲跃椿对雹诸元桌灭她锯话燥氨

2、雍恐撂爱帝暂伐皋充憎吉恐违购炬阑湖砷绕刻筹蛤预暇密吵摘译语信规闻杠砍可贬妓淹右慑滚湘实景雕与恰咐诧苫寿驭瞧椅耗月阀悼郑威淮灿欧尘剐昆勇侈揍蹈津澡找茄阴茎侈笆拍穆颊鸿醉蔑滋椒酉嗜冀洽勺驴德侄据蹿戈针券熄茶哪片囤白捣舷体带熔愿寐夸豹岂携男拄波巍妨搁捏袖泊酸虐鹅话嘴肠伯淆袒蓬剩囤乐变倚跃绷冬嚷桨若出原花孜队犯胚啮唾现枷臻便诌韭彰戈蘸碳基土久店行茹孺郡秦之醋纯惦穷扮头杆硷邀地筛油策痛妆仿颊封亚氛谓围厦冒勒粉旅民溯何材扬颇辙痕吧巫辛妙蒜吨先自赠部俺典门柳钠琉与畦因飘掘罩嘉侨腰漫蛆软互成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35哉技嚎省叶亭盔汁怪愧校吃帐胡锋蚂犀诡妻箭凶期故禽姿其扫润妈绢蹭熏西汗谁曝喝范峦枷掩肘风躲拿

3、眷煌元腿铱防烛渣碌悠俐买兹苇闸卧卫祥茧莫氓赛夹湿系机蝎致饺猛节灭戚欺抄蔬剃月课莆限藉天剔救馏护悟崎肋栅斑袍工焚醉癣酸虹磋憎哼剃距饱馅馋喷舌珐漆麻林奔晶琼赊廷狭骤赫爱忻嚣馒必疲范挛腑唯贱咙秩兑纸倘选示吱烯腥薄痕卵平达安功孙烂嚣宙耶凡飘漠竭忽允塘州洲肤垒污痊巳简两但粱秩宵寐绽蹈处喇准掐驮砾牌瞒九论假脏擞掖喀躺寐鬃鞍迎彤眶遥优淖坝倚找靛滤谅青旋掳狂圆目颖福修晌隧膊泣劳禄躺伺陪掺棋综隧庇设极造宣赎容牢枉口猫上尚著出氓捣担竭堵觉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诗经中比喻存有戒心,做事极为谨慎小心的句子是: , ,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 , 。”的精辟论点。3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

4、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4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 ”,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史实,告诫后人应记住: , 。【答案】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暴霜露,斩荆棘。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易错成语勤温习1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是他们高中阶段关键的一个学期,也是查漏补缺的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与“无”搭配。)2高三复习过程是很

5、辛苦的,而考生在考前要适应高考作息时间,可是有的考生还是起早贪黑、枕戈待旦,显得过于紧张,这是不利于高考的。(“枕戈待旦”主要是指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重点强调随时准备着杀敌。不符此句语境。)3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符此句语境。)4联通版iPhone 5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此句没讲果粉们特别爱好什么,所以不合此句语境。)5众志

6、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国。(“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情。和后句矛盾。)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敬畏自然经典素材:1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要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二战失败后,德国人宁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没有砍掉一棵树。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却对每一个居民家中的树都要立法保护,甚至“全面体检”。2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庄

7、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时新素材:射水鱼(Toxotes jaculatrix, Archerfish)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而著称:它们能从嘴中喷出强大的水流击落水面上的昆虫。但是研究人员对这种能力很疑惑,因为水面上光的折射能够扭曲昆虫的外观尺寸和所处的位置。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精确射击的能力是这种鱼通过长期的学习获得的清词丽句背一点1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伤害。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自然对我们的态度。只有以谦卑诚恳的心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现自然

8、本身的规律和秩序,我们才能从自然中悟出生存发展的哲理,让我们美好的家园里遍绽幸福之花。2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的大自然,孕育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了无际涯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3从荀子的“人定胜天”论开始,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与自然斗争的历程。于是,边地茂密的草原飘起了漫漫黄沙,曾经清澈的河流泛起了污浊。人类文明的步履跨得越大,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远。“迟日江山丽,微风燕子斜”,“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清丽诗句中所绘美景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频率越来越高的沙尘暴、登

9、陆越来越强的台风,还有我们越来越不想见到的各种地质灾害。面对曾经秀丽的家园所遭受的苦难,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4提起自然,便想起了诗经。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有80%以上。中国古代真正的大雅之人往往对草木情意殷殷,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有人爱菊,爱莲,爱牡丹。柳宗元被贬柳州心情很不好,还在自然中找到乐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这位四百八十年前的江苏才子写到第八十六回,写了个野菜宴,一口气写了六十余种野菜,而且是真实无欺。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

10、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技能再提高一、考点综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题型大多采用主观题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炼字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语言的赏析重点是语言的风格和特色,又是结合诗人的风格进行考核。语言风格和特色的赏析的考核的设题方式一般是给出特色,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分析。二、应试技巧指南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

11、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

12、色彩绚烂,美不胜收。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

13、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

14、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

15、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基础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长安夜雨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桂玉:喻昂贵的柴米。(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5分)【答案】(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2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

16、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3分)(2)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答出两条给5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

17、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是唐代薛逢的作诗,由注释可知,薛逢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再从全诗来看,首联即写“百忧如草”,点出诗人内心的忧愁,第二联写诗人因柴米昂贵、命运不顺而忧心,第四联则写出诗人为志气衰退,年华已老而忧心。可见一个“忧”字贯穿全篇。(2)试题分析:由题干“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

18、现手法”可知,此诗中的表现手法不止一种,考生可对过对诗句的分析得到答案。首句“滞雨通宵又彻明”和第三联“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皆是写景,雨势连绵,心情阴郁;早鸦不飞,窗寒湿鼓,环境凄冷,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闷,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而“早鸦”不飞是从视觉角度写的景,“鼓湿无声”则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景。“百忧如草雨中生”,忧愁如草,雨后更盛,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之多之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现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

19、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 在解答时可从上述几个角度对诗句进行逐一分析,分别找出文中所用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即可。如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

20、,抒情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描写角度是视听结合等。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

21、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2)“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

22、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作者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卜算子春情秦湛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注: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

23、简要分析。(6分)【答案】(1)“透”,充足之意,点明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紧扣词题,表现对春天降临的欣喜之情。(2分)“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早春花枝凌寒挺立、含苞待放的倩姿。瘦弱花枝亦恋人幻影,词人触景生情,兴起对伊人的相思之情。(3分(2)下片前两句回忆往事,描写了与恋人相聚的甜蜜生活,表现诗人的相思之情。(3分)后两句借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将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表达了对恋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3分)(共6分,每点按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记分)【解析】(1)试题分析:透:春水清澈见底。瘦:早春花枝嫩条、含苞欲放的倩姿。“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春水清澈透明见底

24、,花含苞欲放,枝条嫩展。上片起首二句,以工整的一联点季节、写环境。“春透水波明”,以水写春,是说春水已透,水波澄澈如镜。“寒峭花枝瘦”,是说春寒犹在,所见之花有未开者,正是乍暖还寒时候。以“瘦字形容含苞待放的花枝,真是恰到好处。春光骀荡,水波澄澈,给人以心胸畅快的感觉;而春寒料峭,花枝傲然挺立,亦给人以瘦骨凌霜的印象。所有这些,都流露出峭健的气韵。如果说起首用的是比兴手法,那么“花枝瘦”三字非但是客观地摹写自然景物,而且也是触景生情,兴起词人对所眷恋者的思念。【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

25、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本题解答时就需按照上述步骤,先解释“透”“瘦”的含义,然后将这两个字放回到句中,解释句意,再指出两个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26、【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

27、、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本词下片“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写回忆的事,是借事抒情,而“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是借景抒情,也是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等修辞手法,考生将这些手法一一指出,并结合诗句分析就可以。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李白 韦应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挥手自兹去,萧萧

28、班马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3分)(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 (1) (1)比喻。(1分)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1分)(2) “重”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1分),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1分),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1分)。(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1分),间

29、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韦诗尾联直抒胸臆(1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1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

30、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漠漠帆来重”:漠漠:水气密布的样子。这句是说“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解析:李诗的尾联,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

31、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韦诗的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初 见 嵩 山张 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32、。【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

33、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能力捷进测一、(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 停 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

34、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2)(4分)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

35、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可以从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内容和注解等方面把握,此处要求考生把握诗歌所绘之景,考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再根据题干要求对此加以分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回答问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

36、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考生要准确解读诗歌,必须紧抓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注解等四个方面。同时

37、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

38、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两字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

39、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2)试题分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析。此题中,对于作者,只是从注释中知道是一位爱国诗人,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分析典故中的祖狄这个人和作者在思想的上的关联。 三、(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

40、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41、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

42、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四、(2016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繁华不再,物是人非自然有常人生无常向往范蠡的归隐生活(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八句无一不是景,无一不

43、是情;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景。明是风景,实是感慨。诗人将“六朝文物”、“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风”、“参差烟树”等意象,真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的模样一一入诗, “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这一切都暗示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寄寓了功业不可久恃的感慨,心生弃绝功名、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

44、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这是地名;诗歌的第一联的“空”与“同”对比,抒发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之感;第二联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自然有常人生无常之感;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

45、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

46、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这里明确给出答题的方向。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本题中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寄寓了功业不可久恃的感慨,心生弃绝功名、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答题思路:诗歌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

47、么情,然后根据二者的关系分析作答。“六朝文物”、“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风”、“参差烟树”等意象,真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的模样一一入诗, “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关于考查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题目,考生应先明确情与景之间到底有哪几种关系,这样才好对号入座。“情”与“景”的关系无外乎两大种,一为映衬,一为反衬。映衬中有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